【第1句】:【頂著鵝毛不知輕,壓著磨盤不知重】不知輕重,不知好歹。你這也太不識好歹了,頂著鵝毛不知輕,壓著磨盤不知重。二百塊票子就想買條人命?就是打死條狗也不這樣便宜吧?”
【第2句】:【惟大英雄能本色】修養(yǎng)極高的人,能夠保持人性的本色。 清代《紅樓夢》:“因他姓韋,便叫他作韋大英,方合自己的意 思,暗用‘惟大英雄能本色’之語,何必涂朱抹粉,才是男 子。”
【第3句】:登上泰山望東海——站得高看得遠
【第4句】:【 霸王弓,越拉越硬】謂讓步反而使對方強硬。拉,兼指拉 弓、拉攏。鄭義《老井》:“做下虧心事,倒成了霸王的弓,越 拉越硬了,反了你們!”
【第5句】:【站在鍋中間,看見鍋沿沿;站在坡尖尖,看見天邊邊】(諺)人站在鍋當中,只能看到鍋沿;站在坡頂,就能看到天邊。指人看問題,立足點高了就眼界開闊,看得很遠。
【第6句】:我的弟弟長得很白,就是不愛洗臉。一天,媽媽風趣地對他說:“你是一天一張臉,一日一種人。第一天是歐洲白種人,第二天是亞洲黃種人,第三天是非洲黑種人。”(河北·邯鄲)
【第7句】:【骨頭燒成灰】也認得謂記得清楚,確認無誤。或說:扒下 皮來也認得出。臺灣瓊瑤《幾度夕陽紅》:“盡管有那么多的 變化,但是,這個人,就是把他燒成灰,磨成粉,化成了泥,她 仍然能一眼就認出來!”
【第8句】:【豆腐】“豆腐”是深受大眾喜愛的家常菜。豆腐不僅味美價廉,營養(yǎng)豐富,還具有相當?shù)酿B(yǎng)生保健作用,自問世以來,頗受大眾的喜愛。中國是豆腐的故鄉(xiāng),這種傳統(tǒng)美食的歷史可追溯到漢朝。據(jù)五代謝綽《宋拾遺錄》載:“豆腐之術(shù),三代前后未聞。此物至漢淮南王亦始傳其術(shù)于世。”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葉子奇的《草目子》,羅欣的《物原》等著作,都把豆腐的發(fā)明權(quán)歸功于西漢淮南王劉安。有詩為證,明代一個名叫蘇平的人創(chuàng)作了一首豆腐詩:“傳得淮南術(shù)最佳,皮膚褪去見精華。一輪磨上流瓊液,有沸湯中滾雪花。瓦缸浸來蟾有影,金刀剖破玉無瑕。個中滋味誰得知,多在僧家與道家。”這首詩通俗易懂,只有兩個地方需要稍作解釋,一是“淮南”,指淮南王劉安;一是“蟾”,指明月。據(jù)說,劉安的這項發(fā)明得益于他的神仙夢。劉安是漢高祖劉邦的孫子,被封為“淮南王”。他生性喜好煉丹之術(shù),潛心煉丹欲求長生不老。眾所熟知的“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就和他有關(guān)。劉安一生耽于修煉丹藥,他在一次煉丹過程中用磨制的豆汁來培育丹苗,結(jié)果豆汁與鹽鹵意外凝結(jié)成美味可口的“豆腐”,并最終走進了千家萬戶,還漂洋過海到了日本、朝鮮、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等周邊國家。現(xiàn)在恐怕遍及全世界。
【第9句】:【六必居】“六必居”是全國聞名的老字號醬菜店,不僅它的咸甜適口、味美的小菜人人稱贊,而且它那“六必居”的三字大匾,書法結(jié)構(gòu)勻稱、蒼勁有力,人人贊嘆。你道它出自哪家之手?它出自明朝奸相嚴嵩之手,距今已有五百年的歷史,是名副其實的老字號。六必居的掌柜為什么給自己的店鋪起個“六必居”的字號呢?傳說頗多,這里只錄比較可信的一則。最早六必居的后廠釀酒,前店除賣酒外,還賣些柴,米、油、鹽、醬、醋等六樣人們的日常生活必需用品,所以叫“六必居”。為什么不賣茶,試想茶和前六樣混在一起容易串味。六必居是山西臨汾趙姓人于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創(chuàng)辦的。由于趙姓會經(jīng)營管理,六必居所處的地理位置好,所以買賣開張后,生意很是興隆。后來又擴充了門面,買賣越做越大。但是店外的牌匾太小,不像樣子,想弄塊好匾。關(guān)于嚴嵩給六必居寫匾有種種傳說,最普遍的有兩種說法。一說嚴嵩在沒做官以前,閑居在家,時常來六必居喝酒,與六必居的掌柜和伙計都很熟悉。店里聽說他寫得一手好字,掌柜的就請他寫了此匾。當時嚴嵩還是個小人物,所以沒有落款。另一說六必居的匾是嚴嵩做官以后寫的。據(jù)說嚴嵩愛喝六必居的酒,嚴府時常派人到六必居買酒。店掌柜想用嚴嵩的社會地位以抬高六必居的身價,就托嚴府仆人請嚴嵩為六必居寫塊匾。于是男仆就去求女仆,女仆又去求夫人。夫人知道嚴嵩不能為一個普通店鋪寫匾,就天天在嚴嵩面前反復練寫“六必居”三個字。嚴嵩不知是計,看夫人寫不好,他就給寫個樣子,讓夫人照著去練,于是“六必居”大匾就這樣寫成了,所以沒有題名。自嚴嵩手書“六必居”的黑底金字大匾掛出后,原來無名的小醬園身價倍增,六必居的名聲很快傳遍北京城,來買東西的越來越多。由于醬菜賣得快,以后就專營醬菜了。
【第10句】:【上趕著不是買賣】(諺)買賣:商場中的交易。緊追著買主硬要把貨賣給人家,這不是做生意。指做事要等待恰當?shù)臅r機,不能強求。
【第11句】:【轎上來,馬上去】(慣)形容講究排場、闊氣。
【第12句】:一件折疊式雨衣,媽媽折騰了半天也沒疊好。這時,爸爸和我都搶著來疊。媽媽笑著說:“我就不信,長胡子的山羊、沒長胡子的鴨子也能上樹。我做不好,你們就能行?”(江蘇·丹陽)
【第13句】:我們繪畫小組約好去公園寫生。一到家,我便沖著奶奶大喊:“奶奶,周六我去公園玩!”奶奶一本正經(jīng)地說:“跟你爸爸請示去,我可是燈草做的拐杖——做不了主。”(江蘇·海安)
【第14句】:【裙帶關(guān)系】“裙帶關(guān)系”指官場上任人唯親的用人不正之風。 “裙帶”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宋代。趙升《朝野類要》卷三:“親王南班之婿,號日西官,即所謂郡馬也。俗謂裙帶頭官。”同是宋代,周輝《清波雜志》也記載:“蔡卞之妻七夫人頗知書,能詩詞。蔡每有國事,先謀于床第。然后宣之于廟堂……,蔡拜右相,家宴張樂,伶人揚言日:‘右丞今日大拜,都是夫人裙帶。’譏其官職自妻而致。”原來卞妻為王安石之女。在宋朝時,民間管官職由妻而得叫“裙帶頭兒官”。通常人們所稱的“裙帶關(guān)系”一詞即起源于此。由此可見,古人所謂“裙帶關(guān)系”,主要指由妻妾親緣聯(lián)絡(luò)紐結(jié)的官場利益關(guān)系。后泛指因血親、姻親和密友、師生等關(guān)系而獲得政治、經(jīng)濟上的利益,以及領(lǐng)導人物對效忠者、追隨者給予特別的庇護、提拔和獎賞都歸為“裙帶關(guān)系”。
【第15句】:小弟弟成天到處亂跑,爬高上低的,誰說也不聽。上了幼兒園卻很守規(guī)矩,樂得奶奶打趣說:“男服學堂女服嫁,放牛娃服的是主人家。”(湖北·襄樊)
【第16句】:【王媽媽賣了磨——推不的了】(歇)王媽媽:泛指老婆婆。推:本指推磨,轉(zhuǎn)指推托、推卸。指事情、責任等推卸不掉了。也指事情沒有指望了。
【第17句】:【寧幫一文錢,不讓一條路】可以資助,但不能讓人搶了自 己的飯碗。類似的:寧送一段布,不送一條路。“寧……不 ……”為俗語句型之一,表示肯定前者,否定后者。《北京短 篇小說選》:“從前同行是冤家.講的是‘寧幫一文錢,不讓一 條路。”’
【第18句】:槽頭上沒馬拿驢頂——沒法子的事
【第19句】:上山釣魚,下山打獵——路線錯了
【第20句】:【人不說不知,木不鉆不透】見“話不說不知,木不鉆不透”。
【第21句】:開會請了假——沒出席(息)
【第22句】:【飯瓢子過河】釋義:比喻順水漂流一場空。例句:“各人知趣,小心飯瓢子過河!”陳工頭對外面罵了一句。
【第23句】:電信局的話務員——耳聽八方
【第24句】:【蝎子的巴巴——毒糞兒】(歇)蝎子:節(jié)肢動物,口部兩側(cè)有一對螯,胸部有四對腳,后腹部細長,末端有毒鉤。巴巴:方言,屎,糞便。 毒:諧“獨”。糞:諧“份”。指只此一份或只此一家。 也作蝎子巴巴——毒一糞。 蝎子屎——毒一糞兒。
【第25句】:【刀子嘴,豆腐心】說話厲害,心軟。浩然《艷陽天》:“焦二 菊是個刀子嘴、豆腐心。硬的不怕,軟的受不了,軟硬一齊 來,她就得跟著轉(zhuǎn)。”
【第26句】:【上有皇天,下有后土】釋義:意思是天地共鑒,天地作證。例句:他一本正經(jīng)地說道:“……上有皇天,下有后土。新郎新娘拜天地!”
【第27句】:【 乖子看一眼,呆子看到晚】聰明人一看便知道,瞞不過聰 明人。朱自清《女人》:“我們地方有句土話說:乖子看一眼, 呆子望到晚;我大約總是在乖子一邊了。”
【第28句】:婆婆穿花祆——老來俏
【第29句】:鄰居一位阿姨叫我給她抱一會兒孩子,可抱了很久,還不見她回來。我一問,才知道她下地干活去了。媽媽說:“你真是貓抓糍粑,脫不了爪爪。”(四川·渠縣)
【第30句】:火鐮對火石——碰就發(fā)火
【第31句】:【只要種子落地,到頭會有收成】(諺)指只要把種子播在土地上,遲早會有收獲的。
【第32句】:【不打勤的,不打懶的,就打不長眼的】機靈人會取巧,不機 靈的則倒霉。袁靜《淮上人家》:“走吧。不打勤,不打懶,就 打不長眼。小心點!”
【第33句】:【瞎子過河——不摸水深淺】(歇)深淺:本指水深淺的程度,轉(zhuǎn)喻事情的根底。比喻不知道事情或人的根由、底細。
【第34句】:【傷風的鼻涕——甩啦】(歇)指扔了,拋棄了。
【第35句】:【木頭墩子踢一腳還要翻翻身】釋義:比喻人不能太老實受欺負,要反抗,要斗爭。例句:看見你那軟樣子,我真替你難過。木頭墩子踢一腳還要翻翻身哩,嘿,你呀!你沒有拳頭嗎?
【第36句】:【人也憎,鬼也嫌】(慣)形容誰都憎恨、厭惡。 也作人嫌狗不愛。 人嫌狗不待見。待見:喜歡。
【第37句】:紗線板做牌樓——枉費心機
【第38句】:凳子上抹石灰——白挨
【第39句】:【瓜子不飽暖人心/瓜子不大是人心】仁芯,人心諧音。謂招 待菲薄,但情意深厚。周立波《山鄉(xiāng)巨變》:“請你收下,轉(zhuǎn)交 給他,瓜子不大是人心!要他務必不嫌棄。”
【第40句】:【分開八片頂陽骨,傾下半桶冰雪水】(慣)比喻突然聽到或遇到令人震驚的事情而驚恐萬狀。 也作“劈開兩片頂陽骨,傾下一盆冰雪來”。
【第41句】:依靠群眾,如魚得水;脫離群眾,如樹斷根。
【第42句】:【蜜月不空房】(諺)蜜月:結(jié)婚一個月當中。民間習俗,在蜜月里,夫妻須每夜都團聚,不許讓洞房空著。指蜜月中的新婚夫婦不能分離。
【第43句】:【綠色軍裝】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軍服是草綠色的,老百姓稱之為“軍綠”。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全國學人民解放軍的背景下,軍綠是絕對流行色,特別是學生。那么,綠色軍裝是怎么形成的呢?發(fā)明綠軍裝的是19世紀南非的布爾人。1899年,英國軍隊大舉入侵南非,與荷蘭移民的后裔布爾人爆發(fā)了英布戰(zhàn)爭。當時,布爾人兵力很少,與英軍人數(shù)比例僅為1:5,在與擁有優(yōu)勢兵力兵器的英軍初戰(zhàn)中,布爾人損失慘重。后來布爾人發(fā)現(xiàn),在其作戰(zhàn)區(qū)域地面植被多為綠色,行軍打仗穿綠色衣服不易暴露目標。而英軍穿的是紅色軍裝,目標特別明顯,極易成為被打擊的活靶子。于是,布爾人便馬上將自己的軍裝改為草綠色,甚至把武器也涂成綠色。這樣一來,布爾人利用綠色偽裝常常神出鬼沒地接近英軍,并突然發(fā)起進攻,使英軍防不勝防,損失極為慘重。當時在南非作戰(zhàn)的15萬英軍中,先后就有9萬多人死于布爾人的突襲戰(zhàn)和狙擊手的射殺中,創(chuàng)造了以少勝多的戰(zhàn)例。英軍在南非戰(zhàn)場的慘痛失敗震驚了世界,戰(zhàn)后大多數(shù)國家的軍隊紛紛從中吸取經(jīng)驗教訓,將軍裝顏色改為綠色或偏綠色,并一直延續(xù)至今。
【第44句】:玻璃瓶里的蛤蟆——看到光明無出路
【第45句】:【 黃花菜涼了】拖延過久,失去時機。類似的:湯冷了,菜 涼了。成語:事過境遷。賈平凹《廢都》:“我早讓你去找院 長,后來才知道你沒有去,現(xiàn)在再不抓緊,黃花菜就涼了!”
【第46句】:【老將至而耄及之】(諺)耄:昏聵,糊涂。指人上了年紀,年老糊涂隨著來了。
【第47句】:希特勒上臺——不可一世
【第48句】:【山字摞山字——請出】見“兩個山字落在一塊兒——請出”。
【第49句】:【嘴是嘴,眼是眼】(慣)比喻分清誰是誰非,毫不含糊。
【第50句】:【一石激起千層浪】(慣)比喻某種言論或行動引起了人們強烈的反響。
【第51句】:毛驢啃石磨——嘴硬
【第52句】:玻璃缸內(nèi)關(guān)蒼蠅——亂竄
【第53句】:獨腳獨手獨根草,風霜雨雪擋不了。
【第54句】:人字雙著寫——不從也得從
【第55句】:【千里送鵝毛,禮輕人意重】釋義:禮物雖輕,但情意深厚。例句:供桌上,擺放一捆兒毛豆,兩杯水酒,一堆紅棗,一只雕花的大青蘿卜。……這也是千里送鵝毛,禮輕人意重。
【第56句】:【下藥捻兒】(慣)比喻設(shè)計害人。
【第57句】:【 沒犯罪充了一軍】無緣無故受苦受累。李準《老兵新 傳》:“我還沒見過這種房子,學校里邊那個雞舍牛圈也比這 個強,這可算來到地方了,沒犯罪充了一軍。”
【第58句】:【彼一時,此一時】(慣)指那時是一個樣子,現(xiàn)在是另一個樣子,情況已大不相同。 也作“此一時,彼一時”。
【第59句】:【交游滿天下,知交有幾人】(諺)知交:知心的朋友。結(jié)交的朋友雖然很多,可知心的朋友能有幾人? 指知己難得。 也作交遍天下友,知心有幾人。 相交滿天下,知心能幾人。
【第60句】:【肉爛在湯鍋里】(慣)比喻沒有受到損失,或好處還在自己人手里。 也比喻利益、損失都混在一起,分不出來了。 也作肉爛在湯里。 肉爛在鍋里。
【第61句】:【有錢的藥擋,沒錢的命抗】(諺)指舊時有錢人生了病,問醫(yī)服藥是用錢來抗病的;窮苦人生了病,沒錢請醫(yī)治療,是用命來硬撐的。
【第62句】:【 敗棋有勝著】不能全盤否定,也有可取之處。明代歷史 圖書《千百年眼》:“諺語說:敗棋有勝著。可惜,當局者迷, 看不到這一點。”
【第63句】:【跑了的魚是大的】覺得沒有得到的東西是重要的。跑 了,也說:漏網(wǎng)。羅廣斌等《紅巖》:“別人說跑了的魚是大 的,他卻渴望自己手中的更大。”
【第64句】:【唱戲的不瞞打鑼的】釋義:比喻關(guān)系密切或相互合作干事的人不必相互隱瞞。例句:過了幾天,楊大肚子按照藥葫蘆的吩咐把幾個親信的班長叫到他家里,大吃大喝一頓之后,說:“唱戲的不瞞打鑼的,跟兄弟們商量件事情。”
【第65句】:【挑刺咂骨頭】(慣)比喻故意挑別人毛病。
【第66句】:【一個蘿卜頂三個坑】釋義:比喻一個人承擔三個人的工作任務。例句:今天我這個班,就沒剩下幾個大罐。我怎能不去?廠里的人都連軸轉(zhuǎn),一個蘿卜頂三個坑,誰也沒法填我這空位。
【第67句】:【抖摟包袱底兒】(慣)包袱底兒:比喻最拿手的本領(lǐng)。指把最拿手的本領(lǐng)亮出來。
【第68句】:【三杯和萬事】(諺)幾杯酒喝過后,什么事情都可解決,都能消除。 指酒有和事、消愁的功效。 也作三杯和萬事,一醉解千愁。 三杯通大道,一醉解千愁。
【第69句】:覺多腿腳軟,酒多腦袋沉。
【第70句】:【出門觀天色,進門看臉色】釋義:要看別人的臉色行事。例句:俗話說:“出門觀天色,進門看臉色。”牛茂盛看著曹老三一家人的舉動,捉摸到有不測的風云。
【第71句】:六月的暴雨——陣兒
【第72句】:【心字頭上一把刀】心字上加刀,即“忍”字,謂要忍耐。劇 本《杜鵑山》:“大哥!心字頭上一把刀,你就忍了吧!沒有 她的命令,哪個敢下山?”
【第73句】:【前人失腳,后人把滑】(諺)失腳:跌跤。把滑:提防滑跌。指前邊的人跌倒了,后邊的人就要穩(wěn)住步子,以防再跌。比喻人要善于接受歷史教訓。 也作前人吃跌,后人把滑。吃跌:被絆倒。 前人跌倒,后人扎滑。扎滑:把滑。
【第74句】:【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見“不依規(guī)矩,不能成方圓”。
【第75句】:星期天,我和姐姐都在外婆家玩。我倆因為一件小事爭吵起來,我就不再理姐姐了。外婆看到這種情況,關(guān)心地詢問我是為什么。我說:“姐姐老愛說我的過錯。”外婆聽后,笑著說:“說話,說話,說過就‘化’了。你小小年紀,怎么還記仇呢?”(四川·廣元)
【第76句】:【同仁堂】“同仁堂”是中藥行業(yè)最著名的老字號,時至今日,長盛不衰。最近有一出新編京劇《風雨同仁堂》,由著名京劇表演藝術(shù)家于魁志和趙葆秀主演,好評如潮。那么,“同仁堂”是怎么來的呢?傳說同仁堂的店名和康熙有關(guān)。康熙皇帝得了一種怪病,宮中的御醫(yī)怎么治也不見好轉(zhuǎn),他一怒之下停止了用藥。一天,康熙獨自出宮微服夜游,來到一條街上,發(fā)現(xiàn)一個小藥鋪,里面?zhèn)鱽憩槵樀淖x書聲。康熙心想,自古道小藥鋪內(nèi)有人參,我何不到這里看看。于是,康熙上前敲門,說明來意。郎中說:“好,你脫去上衣,讓我看看。”康熙脫去上衣,郎中只看了一眼便說:“你平日吃山珍海味太多了,再加上長期吃人參,火氣上攻,因此起了紅點子,以致發(fā)癢。”康熙問:“此病能根除嗎?”郎中肯定地回答:“能,只要用些藥就會好的。”順手抱起木架子上的一個罐子,鋪開一個包袱,把罐子里的藥全部倒出來,足有七八斤重,說:“這是大黃,你拿回去,用這八斤大黃,煮水百斤,放入缸內(nèi),等水溫適中,便入缸洗浴,少則三次,多則五次,即可痊愈。”康熙回到宮中,按郎中所囑,如法洗浴。果然洗了三遍之后,竟全好了。康熙十分高興,第四天又微服來到小藥鋪。一打聽原來郎中名叫趙桂堂。于是康熙想薦他進宮當御醫(yī),但趙桂堂行醫(yī)為普天下百姓,不想進宮,只想建一個藥堂。康熙一聽毫不猶豫地說:“若真要建藥堂,就叫同仁堂吧,你看這個名字怎樣?”說著從桌子上拿起筆來,順手寫了一張字條,又蓋上印章,然后說:“趙兄,明天你到內(nèi)務府衙門去一趟,那兒有我的一位朋友,說不定真能管事。”說完,告辭而去。第二天,趙桂堂忍不住好奇地拿著字條找到內(nèi)務府衙門,果真拿到了不少銀子。原來,寫字條的人就是康熙皇帝。趙桂堂受寵若驚,回去建起了“同仁堂”。自雍正元年(1723年)同仁堂正式供奉清皇宮御藥房用藥,歷經(jīng)八代皇帝,長達188年,這就造就了同仁堂人在制藥過程中就就業(yè)業(yè)、精益求精的嚴細精神,其產(chǎn)品以“配方獨特、選料上乘、工藝精湛、療效顯著”而享譽海內(nèi)外。
【第77句】:郵遞員擺手——沒信
【第78句】:【黃連樹下長大的】釋義:比喻在困苦環(huán)境中長大的。例句:咱是從黃連樹下長大,在苦頭里活出來,還不死心塌地打日本鬧革命,給咱窮人長點志氣,你們說呢?
【第79句】:【秧變禾,禾變草】借指由生長到衰老。古華《姐姐寨》: “你能擔保,你的那個彭竹妹還是個黃花閨女嗎?說不定早 就如那支民歌唱的‘秧變禾,禾變草,姑娘變嫂嫂’了哪。”
【第80句】:【白露里的雨,落到哪里壞到哪里】(諺)白露: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在九月七日、八日或九日。白露下雨,下到哪里,哪里遭災。比喻人走到哪里就把晦氣或厄運帶到哪里。
【第81句】:我又向爸爸要橘子,爸爸拿出最后一個說:“砍了樹子免得老鴉叫。”(四川·射洪)
【第82句】:吃晚飯的時候,媽媽給我端了一碗雞湯,我一嘗,很香。媽媽說:“那當然啦,你沒聽別人說‘雞肉湯,鴨肉味,吃不著,掉眼淚’嗎?”(吉林·通榆)
【第83句】:老松樹枝兒一一不怕霜
【第84句】:【猛虎不抵群狼】這一俗語比喻個人的力量再大也抵不過人多。在此,往往喻虎者褒,喻狼者貶。它出自晉書,原為“猛獸不如群狐”。《晉書·王鎮(zhèn)惡傳》:“語日:‘猛獸不如群狐’,卿等十余人何懼王鎮(zhèn)惡?”這句話說的是南北朝時,劉宋皇帝劉裕帶領(lǐng)一大批將領(lǐng)北伐,所向無敵,一直打到洛陽,大將王鎮(zhèn)惡的功勞最大。王鎮(zhèn)惡是前秦丞相王猛的兒子,智勇雙全,在北方有很多親朋好友。劉裕正順利進軍,眼看可以統(tǒng)一中國時,突然得知朝廷發(fā)生重大事情,必須要他親自去處理,無奈,他只好把統(tǒng)帥大權(quán)交給兒子,自己趕回朝廷。這時,大將沈田子勸告劉裕說:“你最好把王鎮(zhèn)惡帶走,你兒子控制不了他,他是一只猛虎,在北方根基深厚。如果他一叛變那就糟了!”劉裕說:“正因為他是一只猛虎,我才要把他留下來抗擊敵人。你們十幾員大將都是我的心腹,有你們在,還怕什么王鎮(zhèn)惡叛變?俗話說:‘猛獸不如群狐’嘛!你們注意些就行了。”說完,劉裕就回京去了。后來,王鎮(zhèn)惡真的沒有叛變,倒是沈田子等人時刻防范王鎮(zhèn)惡,給他“穿小鞋”,終于害死了王鎮(zhèn)惡,使整個北伐大軍遭到慘敗,沈田子等人也陣亡了。劉裕統(tǒng)一中國的愿望也泡湯了。隨著時間的推移,“猛獸”變成了“猛虎”,“群狐”變成了“群狼”,但其義并沒有發(fā)生大的變化。這個比喻非常貼切,在現(xiàn)實中還真有大君子不抵群小人。
【第85句】:【重陽節(jié)】“重陽節(jié)”指農(nóng)歷九月九日,是我國的老人節(jié)。它源自南北朝時期。南朝梁吳均《續(xù)齊諧記·九日登高》載:“汝南桓景隨費長房游學累年,長房謂之日:‘九月九日,汝家中當有災,令家人作絳囊,盛茱萸以系臂膊,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除。’景如言,齊家登山夕還,見雞犬牛羊,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日:‘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飲酒,婦人帶茱萸囊蓋始于此。”這段記載生動地描述了重陽節(jié)的起源。到了唐代,重陽節(jié)被正式定為民間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重陽被沿襲至今。究其原因,在中國人心中,“九”為大數(shù),是個特別的數(shù)字,在古代《素文》中就有“天地之數(shù),始于一,終于九”之說,認為“凡數(shù)指其極者,皆得稱之為九”。在中國文化中也特別看重“九”。如:九宵、九洲、九重天、九九歸一等,好像與九有關(guān)的都被附上了神秘的色彩。古代帝王常把自己同九聯(lián)系在一起,稱為“九五”之尊。在《易經(jīng)》中,“六”被定為陰數(shù),“九”被定為陽數(shù)。九月九日,日月并陽,兩九相重,故稱之為“重陽”。古代人們認為這是個大吉大利、值得慶賀的日子。于是把九月九日定為重陽節(jié)。在民俗觀念中,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九在數(shù)中又是最大的,包含著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寓意。況且秋季也是一年收獲的黃金季節(jié)。因此,重陽佳節(jié),寓意深遠。正因為此,1989年,我國把每年的農(nóng)歷九月九日的重陽節(jié)又定為“老人節(jié)”。
【第86句】:【如入無人之境】(慣)形容就像到了沒有人的地方,毫無阻擋。 也作如踐無人之境。 如入無人之地。
【第87句】:外國人合影留念——全是洋相
【第88句】:吃過午飯,爸爸便急著去學校開會,誰知剛騎車出去又回來了,原來是自行車沒氣了。爸爸給自行車打足了氣后蹬著車便走,哪料到一不留神摔了一跤,把衣服又給弄臟了。媽媽說:“這真是不是驢不拉,就是磨不轉(zhuǎn)。”(河南·武陟)
【第89句】:【外公死兒——沒有舅了】(歇)舅:諧“救”。指不可挽救或無可救藥。
【第90句】:小車不拉——推(忒)好;推行
【第91句】:一天晚上,奶奶讓我上街買東西,我害怕不敢去。奶奶說:“一分膽量一分福,十分膽量住瓦屋。別害怕,去吧。”(河南·尉氏)
【第92句】:【拍賣】“拍賣”是一種特殊的買賣形式,一般以比較貴重、價高的物品為拍品,先定一底價,然后競價,最高者成交。 “拍賣”是古羅馬人首創(chuàng)的一種買賣方式,用以出售在戰(zhàn)爭年代俘獲的戰(zhàn)利品。具體的做法是:在拍賣的場地上插一柄長矛作為標志,有意者就會圍過來進行交易。因此,拍賣也有“矛下之交”的說法。后來,隨著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拍賣成為貿(mào)易過程中的一種買賣方式。
【第93句】:【做夢吃星星——想法不低】(歇)指人想得美,卻不切實際。含譏諷或責罵意。
【第94句】:【王老五】今天的社會環(huán)境中,“鉆石王老五”的說法隨處可見。它的意思為值得追求的單身漢。“鉆石”比喻富有、有魅力,那么,“王老五”為什么是指單身漢呢? “王老五”原來是一個方言俗語,且由來已久。“王老五”是粵語方言,意為光棍、單身漢。廣東民間曾經(jīng)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王老五本有其人,是一個王姓窮人,在家里排行老五。他平時老實巴交,因為貧困,一輩子沒有娶妻。后來當?shù)厝司陀谩巴趵衔濉眮碇o稱大齡單身男子。北方地區(qū)開始知道“王老五”一詞,和20世紀30年代流行的一部黑白電影故事片《王老五》有關(guān)。這部影片導演兼編劇為廣東潮山的蔡楚生,“王老五”是其家鄉(xiāng)方言,電影的男主角名叫王老五,家境貧寒,35歲仍未娶妻成家,一直單戀著潑辣的鄰居窮姑娘。后因他仗義助人的舉動感動了姑娘,終于博得了她的芳心,兩人結(jié)為連理。電影中的同名插曲《王老五》一度成為當時的流行歌曲,歌中唱道:王老五呀王老五,說你命苦真命苦,白白活了三十五,衣裳破了沒人補,可憐可憐王老五,天天害得相思苦。隨著這部電影的放映和插曲的流傳,“王老五”也成了人們習見的一個慣用語。隨著時代的推移,“王老五”的使用范圍進一步擴大。原來,王老五多為窮人,現(xiàn)在,千萬富翁甚至億萬富翁也可稱“王老五”,名日“鉆石王老五”,成了不少女孩子追逐的目標。大齡未婚女子也可稱“王老五”,如2003年《商務周刊》評選出成功男性心目中最欣賞的十大“女鉆石王老五”,其實就是女光棍。
【第95句】:【欺人是禍,饒人是福】(諺)欺侮別人會招來災禍,寬恕別人會得到好處。指待人處世,貴在寬宏厚道,最忌蠻橫欺人。 也作“饒人是福,欺人是禍”。
【第96句】:妹妹總愛偷吃零食,還常常“賴賬”。媽媽說:“耗子吃了有堆殼,大火燒了有堆灰,你咋瞞得了我?”(廣東·湛江)
【第97句】:我在外公家畫畫的時候,把凳子搬到陽臺上去了,可吃飯時,忘了搬回來。外公說:“你真是有前手,沒有后手。”(四川·成都)
【第98句】:【扯順風旗】(慣)順風旗:指船帆。 順著風向揚起船帆。1比喻占有好條件,有某種優(yōu)勢,能占上風。2比喻順著權(quán)勢者的心意說話辦事。 也作“打順風旗”。
【第99句】:【薛仁貴不叫薛仁貴——叫白袍】(歇)薛仁貴:名禮,唐初大將,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縣)人,因身穿白袍,人稱白袍將軍。白:本指白的顏色,轉(zhuǎn)指徒然、白白地。袍:諧“跑”。指白白地跑了一趟。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