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玩月被云遮——掃興
【第2句】:【翻了五昧瓶——酸、甜、苦、辣都有】見“打翻了五味瓶——甜酸苦辣咸樣樣全”。
【第3句】:放學回到家,我掏出書和本子寫作業。可是,怎么也找不到鋼筆,急得我亂轉。奶奶在一旁笑著說:“當官的把印都弄丟了,還中哩?”(河南·內鄉)
【第4句】:【少年夫妻老來伴】釋義:指夫妻共同生活,能互相照顧。例句:生下個紅頭花色的崽娃來,他王家也不致斷了香火子嗣。就是生不下崽娃,少年夫妻老來伴,寒冬臘月也有個暖被窩的……
【第5句】:【殺人須見血,救人須救徹】(諺)要殺人,就要見到血,證明人已被殺死;要救人,就要救到底,使他完全擺脫困境。指做事必須徹底。 也作殺人殺個死,救人救個活。 殺人殺死,救人救活。
【第6句】:【一槌打雙鼓】釋義:比喻一語雙關。例句:鳳梨見石生道出心意了,一槌打雙鼓說:“日蘭中午會做出好香好香的飯菜,送到田頭給你吃的。”
【第7句】:【報喜不報憂】釋義:只說好的,不說壞的。比喻虛報成績。也說“報吉不報兇”。例句:“會不會因為馬之悅去年犯了錯誤,現在想要討好、表功,故意跟自己報喜不報憂呢?”
【第8句】:二月的春雷——響(想)天下
【第9句】:【摸著石頭過河】(慣)試探著做事情。形容做事謹慎、穩妥。
【第10句】:一天下午,我回到家見媽媽給我做了一件棉襖,就故意問媽媽是誰給我做的。媽媽說:“你的大娘有幾個,誰給你做過一件衣服?”我說:“嬸子一大群,不如親娘一個人,你不給我做誰給我做?”(河南·虞城)
【第11句】:林黛玉的脾氣——愛使小性子
【第12句】:【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原為佛教偈語。修行已經很高,還 需要追求更高境界。借指不能滿足已有成績,要繼續進步。 《傅雷家書》:“再加一個月的琢磨,自然會百尺竿頭,更進一 步。”
【第13句】:【久聞大名,如雷灌耳】(慣)舊時見面的寒暄語。指對方名氣很大,讓人仰慕。 也作久聞高名,如雷灌耳。 久聞大名,如雷轟耳。
【第14句】:【打開棺材喊捉賊——冤枉死人】(歇)死:本指死亡,轉指程度達到極點。指太冤枉人。
【第15句】:船工租船游西湖——劃得來
【第16句】:【人莫躓于山,而躓于垤】見“不躓于山,而躓于垤”。
【第17句】:【從龍王嘴里奪食】.釋義:龍王:傳說中掌管興云降雨、統領水族的王。比喻同風雨災害作斗爭,奪取糧食豐收。例句:滿祥反駁說:“咱們辦社凈靠風調雨順可不行,要從龍王嘴里奪食。”
【第18句】:【瘦豬哼哼,肥豬也哼哼】借指處境好的差的都不滿意。賈 平凹《廢都》:“而我和他在這些地方說不攏,他總罵我是瘦 豬吭吭,肥豬也吭吭。”
【第19句】:【燒紙錢】在民間,死了人要燒紙錢,上墳也要燒紙錢。那么,燒紙錢是從哪里來的呢?相傳,漢朝時候,有個叫尤文一的秀才,苦讀寒窗十幾年終未能獲取功名,于是向蔡倫學習造紙。蔡倫死后,尤秀才繼承蔡倫的造紙業,但技遜一籌,造出的紙質量降低,賣不出去。為此,尤秀才茶飯不思,沒幾天,竟閉上眼睛死去了。右鄰右舍知道后,都過來幫助料理后事。尤秀才的妻子哭著對大伙說:“家境不好,沒什么可以陪葬,就把這些紙燒給他做陪葬吧。”到了第三天,尤秀才突然從棺材中坐起來,嘴里還不停叫著:“快燒紙,快燒紙!”在場的人們都嚇壞了。尤秀才卻說:“我真的活過了,是燒的這些紙把我救了。這燒的紙到了陰曹地府就變成了錢,我用這些錢還了債,贖了罪,閻王老爺就把我放回來了。”這件事傳出去后,一位有錢的老員外對尤秀才說:“我用金錢陪葬,不比紙值錢得多嗎?”尤秀才說:“金銀只能在陽間使用,不能帶到陰曹地府,不信,打開棺材看一看,陪葬的金銀保證分毫沒差。”員外聽了點頭稱是,并買了尤秀才家大量的紙。于是買紙的人一下子多起來了。其實,這是尤秀才和妻子設下的一個計策,為了多賣一些紙,才上演了死而復生的戲。從此,給死人燒紙的風俗便一直流傳下來。
【第20句】:【菜里蟲兒菜里死】(諺)指貪食蔬菜的蟲兒,最終都死在蔬菜里。比喻在什么地方做壞事,就會在什么地方受到懲罰。
【第21句】:【太剛則折】(諺)折:折斷。物體過于剛硬,就容易折斷。比喻人在為人處世上過于剛烈,就容易受挫折。
【第22句】:【人老心不老】(慣)1指雖然上了年紀,但不服老。2指雖然上了年紀,心態還很年輕。
【第23句】:【狐貍扮觀音,扮來扮去還是狐貍精】釋義:觀音:觀世音,佛教菩薩之一,佛教徒認為是慈悲的化身,救苦救難之神。又叫觀自在、觀音大士。比喻喬裝打扮掩蓋不了真相。例句:直筒子柳飛霞也憋不住地嘀咕:“是呀,有人說頭人女兒變好了變乖了,可是真是假,難講。反正我看她,覺得總像是:狐貍扮觀音,扮來扮去還是狐貍精!阿燦,你說哩?”
【第24句】:我比同齡人高出半頭。一次有人說:“你看這孩子,真是人高馬大的。”奶奶在旁聽了說:“這有什么大驚小怪的,身大力不虧嘛。”(江蘇·東海)
【第25句】:【秀才】現代漢語詞典對“秀才”的釋義為明清兩代生員的通稱,現泛指讀書人。“秀才”絕不是明清兩代才有的,它比舉人、狀元還要早得多,它源遠流長,最早始見于《管子·小匡》。到漢代,秀才成為舉士科目。漢武帝元封四年(前107年)令諸州歲各舉秀才一人。東漢避光武帝(劉秀)諱,改稱茂才。南北朝時,最重此科。唐代初期,設秀才科,后來漸漸廢去,僅作為對一般儒生的泛稱。宋代凡應舉者都稱秀才。明太祖曾采取薦舉的方法,舉秀才數十人,任以知府等官。明、清兩代,秀才成為府、州、縣生員的專稱,習慣上也稱為“相公”。 “秀才”,現在一般用來泛指讀書人,如“秀才不出門,全知天下事。” 也用來形容會寫文章的人,如某某在領導眼里就是個“秀才”。腸斷(斷腸)“腸斷”形容悲痛到極點。竟源自一只猴子。《世說新語·黜免》載:齊桓公進入蜀地,經過三峽時,兵士中有個人捉到一只小猴子,結果,母猴沿岸隨著船隊追趕,走了一百多里路程,而且哀號不止,執著永不放棄。當船行到一個較窄的河道上,母猴奮力一跳上了船,想去抱回小猴子。然而,母猴還未站穩,便一頭栽到船艙里。士兵剖開它的肚子一看,它的腸子斷成一寸一寸的了。它雖然是只猴子,竟有這樣的愛心,這是多么偉大的母愛啊。后以“腸斷”喻極度悲傷,亦說“斷腸”。衍生出“肝腸寸斷”這一成語來。
【第26句】:【耳朵軟】(慣)指沒有自己的主見,容易相信別人的話。 也作耳根子軟。 耳朵是棉花做的。 耳皮軟。
【第27句】:風馬牛——不相及
【第28句】:三個手指頭撿田螺——十拿九穩
【第29句】:由于科學種植,二叔家今年小麥大豐收。望著滾滾麥浪,奶奶眉開眼笑地說:“這科學技術可真神!想過去,咱們種一坡,收一車,打一簸箕煮一鍋,一年到頭白忙活。”“是啊,勤勞苦干得聚寶盆,科學種植出搖錢樹嘛!”爺爺接過話茬兒也眉飛色舞地說。(浙江·嘉興)
【第30句】:【藥方】“藥方”是為治病而組合起來的寫著若干種藥物的名稱、劑量加用法的紙張。人吃五谷雜糧,沒有不得病的,治病拿藥就得找大夫開“藥方”。那么,它為什么叫“藥方”呢?這得從古代的書寫材料說起。中國古代有一部書《儀禮·聘禮》說“百名以上書于策,不及百名書于方。”這里的“名”指文字,“策”是冊的通假字。“方”是“牘”的別名,是長方形的木板。這句話是說,如果文字長達百字以上就用簡冊書寫;如果不到百字,就用方(木牘)來書寫。由于藥方一般不超過一百個字,用一塊木牘很方便(漢代出土的木牘,大約一尺左右,寬度一般為三到十厘米),所以,醫生看病開藥方,一劑藥也可以用一塊牘寫完。甘肅省武威漢墓中就有把藥方寫在木牘上的實例。據專家考證,“藥方”之所以叫“方”,正是因為古代習慣把它寫在木牘上,因為木牘又叫“方”,“藥方”之名由此而來。
【第31句】:媽媽見我總是不愿干家務活,就說:“照你這樣懶,長大了討飯溜河邊也干著瓢。”(安徽·五河)
【第32句】:【漏碗也能盛滿水】謂雖有欠缺,也能夠發展起來。底子 差也能好起來。高曉聲《水車流》:“唉,能不反復就好。這 樣的光景,只要太太平平過三年五年,漏碗也能盛滿水。怎 不叫人動心啊!”
【第33句】:【出門看天氣,買賣看行情】(諺)行情:市面上商品的一般價格。指出門行遠路,要注意天氣變化;經商做買賣,要把握市場行情。
【第34句】:大地回春——萬象更新
【第35句】:八十歲奶奶的嘴——老掉牙啦
【第36句】:【有福同享,有禍同當】(慣)有好處大家分享,有災難共同分擔。舊時江湖上或好友間表示同甘共苦,不分彼此的常語。 也作有福大家享,有苦大家受。 有福同享,有難同當。
【第37句】:【 小孩嘴里無假話】小孩天真不會作假,說話能夠反映真 實情況。或說:小孩嘴里討實話。清代《三俠五義》:“什么 緣故呢?俗話說的好,小孩嘴里討實話。” 閻王爺貼告示,鬼話連篇說的都是假話。《敵后武工 隊》:“這叫閻王爺貼告示,鬼話連篇。’劉太生笑著指指報 紙。”
【第38句】:【 不獲全勝,決不收兵】泛指,決心取得徹底勝利。海外陳 若曦《突圍》:“反正奉陪到底,絕不含糊!告訴你,我們不獲 全勝,決不收兵。”
【第39句】:【到什么山唱什么歌】釋義:山區不同,流行的山歌也不同。比喻根據實際情況決定對策。例句:“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說不準到什么時候,交個好運,發筆洋財。”
【第40句】:【小魚上大串兒】以小充大,混在一起。臺灣林海音《城南 舊事》:“她跟媽有訴說不盡的心事,奶媽,張媽,都喜歡靠攏 來聽,我也小魚上大串兒的擠在大人堆里,仰頭望著蘭姨那 張有表情的臉。”
【第41句】:【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諺)比喻凡是對立的雙方,不是這一方占上風,就是那一方占上風,總有個高低勝負之分。
【第42句】:【龍不離海,虎不離山】(諺)龍不能離開大海,不然就無從發揮它的神力;虎不能離開深山,不然就難以施展它的威勢。比喻權勢人物不能超越自己行使權勢的特定范圍。 也作龍不離灘,虎不離山。 虎不離山,龍不離淵。
【第43句】:【老不以筋骨為能】釋義:人老了,不能靠身體發揮本領。例句:他已經七十五歲了,“老不以筋骨為能”,他必須往下壓制自己的憤怒。
【第44句】:【現在揮不動棒槌,將來不能舉起長竿來】釋義:比喻小事干不好,無法干大事。例句:今天的事要壞在我的頭上,這怎么得了?雪娟哪,雪娟哪,人家是天,你怎么就是塊磚哩!現在揮不動棒槌,將來還能舉起長竿來?
【第45句】:家里幾個人在一起說閑話,大家談起某家本來不富裕,結果牛又死了的事,爸爸感慨地說:“真是黃鼠狼光咬病鴨子啊!”(河南·郾城)
【第46句】:【你拿刀子擋,我用斧頭開路】釋義:比喻強行通過,阻擋不住。例句:他王春山要是歸順了,咱也就不管他了;他若是還要打腫臉充胖子,咱可就不客氣了:你拿刀子擋,我用斧頭開路,反正這回咱非進城里去干它一場不可了!
【第47句】:爸爸是個村長,平時他遇到困難,都要闖一闖,拼一拼。媽媽勸他:“你就想著拼、闖,萬一失敗了怎么辦?”爸爸笑著說:“愛拼才會贏嘛!”(河南·焦作)
【第48句】:【宮保雞丁】四川名菜數不勝數,“宮保雞丁”更是人人垂涎。它和“東坡肉”一樣,是因人而得名,此人就是丁寶楨。丁寶楨是貴州平遠人,咸豐三年進士,曾任山東按察使,后任四川總督。貴州平遠素以善制炒雞丁而著稱,而丁本人一直很喜歡吃用雞肉和辣椒相爆之類的菜肴。當上四川總督后,他又特別愛吃用天府花生、嫩雞肉、辣椒制作的炒雞丁。每遇設宴請客,他總要廚師必上此菜。即使在回貴州省親時,當親朋為他接風洗塵,他總是說:“各位不必破費,只上炒雞即可。”并吩咐加上花生、辣椒同炒。久而久之,丁寶楨愛吃花生辣椒炒雞丁的嗜好廣為人知。因丁寶楨官職是總督,當時總督尊稱為“宮保”,故人們便把他愛吃的這道菜稱為“宮保雞丁”。此菜雞肉細嫩,花生酥香,辣而不燥,肥而不膩,在丁寶楨任四川總督期間便風靡省內。至清末民初,隨著川菜普及到全國各大城市,“宮保雞丁”也聞名全國,馳譽中外,現已成為川菜中最著名的一道特色菜。1986年,北京西來順飯莊特級廚師喬春生烹制的“宮保雞丁”榮獲布拉格第五屆國際烹飪大賽金牌。
【第49句】:【人不宜好,狗不宜飽】(諺)待人不可過好,喂狗不可太飽。指處人處事,貴在適度。
【第50句】:【叫人不蝕本,舌上打個滾】(諺)蝕本:賠本。稱呼人是很容易的事,損失不了什么,只不過動動舌頭就是了。指見面向人打招呼,既不受損失,又能有益于人際交往。 也作“喊人不費本,舌頭打個滾”。 喊人:稱呼人。
【第51句】:【貧賤之交不可忘】釋義:不可忘記貧窮時交下的朋友,說明不可忘本。例句:“薄幸賊!你不記宋弘有言:‘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第52句】:狐貍精抱娃兒——大精(驚)小怪
【第53句】:竹林里的筍子——嘴尖皮厚腹中空
【第54句】:高梁地里種玉米——秋后見高低
【第55句】:【奶媽抱的孩子,是人家的】只是經手,不屬于自己。《劇 本》(1986,6):“兄弟,怎么樣?這把土兒還沒攥熱乎兒,就 奶媽子抱孩兒,人家的啦!”
【第56句】:從肚臍眼里打電話——心肺之言
【第57句】:【老鴰落在豬背上,看見豬黑看不見自己黑】指自己有同樣的 缺點,卻嘲笑別人。類似的:烏鴉笑豬黑,自己不覺得。韓 志君等《古船·女人和網》:“得了吧,別老鴰落在豬身上,光 看見別人黑看不見自個黑。你脾氣好還是咋的?”
【第58句】:電燈泡上點香煙——其實不然(燃)
【第59句】:【臉上帶笑,袖里藏刀】(慣)指表面上和善,內心狠毒。
【第60句】:盲人敲鼓——瞎打一氣
【第61句】:【不食人間煙火】(慣)煙火:指煙火食,即熟食。道家修煉主張絕粒卻谷,不食人間煙火食。1形容人清高不俗,或逃避現實。2指詩詞或書畫作品意境超凡脫俗。
【第62句】:【秀才遇見兵,有理講不清】(諺)舊指說理的秀才遇到不講理的大兵,再有理也沒法說清。泛指和蠻不講理的人是無法講道理的。或指講理要看對象。 也作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 秀才碰上兵,有理講不清。 秀才見了兵,有理說不清。
【第63句】:【只有不快的斧,沒有劈不開的柴】釋義:只有沒本領的人,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例句:“難是難,可世上只有不快的斧,沒有劈不開的柴。”
【第64句】:【抓頭不是尾】(慣)形容人急得手忙腳亂,不知怎么做才好。
【第65句】:張果老賣壽星——以(倚)老賣老
【第66句】:【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釋義:路遠才知道馬的力氣大小,時間長了才能看出人心的好壞。例句:“……這會兒我的心意你不能一下子就弄明白。我也不用多說了,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吧。”~
【第67句】:鄰居的一位小弟弟和吳阿姨鬧著玩,吳阿姨不小心碰了他一下,他眼圈紅紅的,噘著嘴就要哭了。吳阿姨笑著說:“你呀,占得便宜吃不得虧,討得媳婦嫁不得女!”(湖南·東安)
【第68句】:【大丈夫能屈能伸】釋義:屈:彎曲,指忍受委屈。伸:伸展,指施展抱負。意謂受挫折時要能忍耐。例句:張無忌道:“大丈夫能屈能伸,咱們暫且避禍,待傷愈之后,再和敵人決一雌雄,也不算是墮了威風。”
【第69句】:【大槐樹】槐樹是個很普通的品種,全國各地都有種植,緣何只有洪洞縣的大槐樹聞名于世?在國內許多地方和海外華僑中,曾經流傳著這樣一首古老的歌謠:“問我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問我老家叫什么,大槐樹下老鴰窩。”原來,在山西省洪洞縣城北二里處,有座始建于唐代貞觀二年(628年)的廣濟寺,寺旁有株漢代古槐,“樹身數圍,蔭蔽數畝”,長勢十分旺盛。槐樹上老鴰窩層層疊疊,無數鳥兒在此盤旋聒噪,成為遠近聞名的一道風景。明代初年,就在這棵大槐樹底下,發生了一件歷史上驚天動地的大事——大移民。一群群男女老少手拿“憑照川資”,在官兵的催逼下走向新的定居地。這株洪洞古槐,留在移民的心中。明朝初年為何要大移民?元末明初,由于連綿不斷的戰爭,致使冀魯豫蘇和兩淮一帶,十室九空。而且自然災害接連不斷。從《元史》記載看,元末較大的水旱災害,山東18次,河南17次,河北15次,顆粒無收的蝗災竟有18次之多,出現了“春燕歸來無棲處,赤地千里少人煙”的荒涼局面。明朝建國后,有些州縣人煙稀少,形同虛設。據《明太祖實錄》:洪武十年(1337年),河南等地“凡州改縣者十二,縣并者十六。”七年之后,又把全國不足3000戶的30余州降為縣。為此,朱元璋做出了千里移民以充實各地的決定。當時的山西如同世外桃源,風調雨順,沒有受到天災人禍的影響,人口激增。據《明太祖實錄》:洪武十四年(1381年)統計,當時的河南人口為1【第89句】:1萬人,河北人口1【第89句】:3萬,而山西人口多達40【第3句】:04萬人,比河北河南兩省人口總和還多出30萬人。要實現向中原一帶的移民方針,山西自然成了理想的選擇地。洪武九年(1376年)移民開始。《洪洞縣志》記載:當時政府規定:“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其余一律外遷。移民主要來自大原府、平陽府和潞、澤、遼、沁、汾五州(即今太原、臨汾、長治、晉城、沁縣、汾陽一帶),因洪洞人口稠密,交通便利,被政府定為移民集散中心,從此名留青史。據傳,在孩子臨行前,父母把其小腳趾咬為兩瓣,留為記號以備以后認親,從此全都成了復形小腳甲。傳說,凡長“猴指甲”的都是洪洞縣來的。現在,每年的四月一日到十日為“尋根祭祖節”,人們從四面八方來到這里,以不同的方式,表示對祖先故土的崇敬與懷念之情。“蔭庇群生”的大槐樹永遠扎根在無數炎黃子孫的心中。
【第70句】:天鵝落到雞窩里——盛不下它
【第71句】:白鴿眼——望高不望低
【第72句】:【撅撅尾巴就知道他拉什么屎】(慣)比喻對某人的底細了解得非常清楚,他一有舉功就知道他要干什么事情。 也作“撅屁股就知道拉什么屎”。
【第73句】:【 照與子抓藥處方上的藥,不能隨便更換。】表示嚴格執 行,或刻板的模仿。《北京日報) (1987,7,16):“他們從那些 不法商人那里得到了啟示,心有靈犀一點通,也開始照方子 抓藥。”
【第74句】:【難兄難弟】“難兄難弟”指共過患難的人或彼此處于同樣困境的人。可它的原意并非如此,是指兄弟同樣優秀,難分高下。此典出自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陳元方子長文,有英才,與季方子孝先,各論其父功德,爭之不能決。咨之太丘,太丘日:‘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 這段話說的是東漢時期,陳太丘陳寔廉潔奉公,具有高潔的品性,深受百姓愛戴。他有兩個兒子,分別叫陳紀(字元方)陳諶(字季方),也是功業有成,尊長愛幼,德行甚佳。一次元方的兒子陳群(字長文)與季方的兒子陳忠(字孝先),兩個小孩子談論各自父親的功德。兩個孩子都認為自己的父親品德高尚,為此爭論得不可開交。為了爭出高低,這兩個小孩子找到祖父陳寔評判。陳寔聽完兩個孫子的陳述,回想元方、季方的成長,覺得兩個孩子都是好樣的,于是感嘆道:“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意思是說,元方是哥哥,但很難說勝過弟弟;季方是弟弟,但也很難說超過哥哥。也就是說兄弟二人品德才華俱佳。兩個孩子聽了祖父的話,都滿意地回去了。后來,人們就利用“難為兄,難為弟”的諧音,變成了“難兄難弟”,詞義也發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轉彎,由兄弟優秀變成了兄弟落難。
【第75句】:【打敗的鵪鶉斗敗的雞】釋義:鵪鶉:一種小烏,也叫鶉,雄性好斗。比喻人失利后,完全喪失了戰斗力。例句:“是啊,打敗的鵪鶉斗敗的雞,這家伙上不了陣勢。”老孟也附和道。
【第76句】:【使心用心,反害自身】用盡心機,算計別人,反害了自己。 明代《醒世恒言》:“常言道:使心用心,反害自身。你不存天 理,皇天自然不佑。”
【第77句】:【讓人家當槍使】被人利用來攻擊別人。賈平凹《廢都》: “你是他的朋友,你給他說,別讓人當槍使,有三十年河東, 也有三十年河西。”
【第78句】:【倒騎毛驢,往后看】釋義:比喻總看過去,看不到進步。例句:對于這一點,連里有過不少扯淡的說:崔國華落后,是倒騎毛驢,老往后看。
【第79句】:凌冰窩里打哈哈——冷笑
【第80句】:閉門造車——自作聰明;不合轍
【第81句】:【蘿卜青菜,各有所愛】(諺)比喻人的追求與志趣各不相同,不能強求一致。 也作蘿卜青菜,各有一愛。 蘿卜白菜,各有所愛。
【第82句】:【飯{咼吊起來當鐘打】釋義:形容鍋空著,沒有飯吃。例句:從前咱打會走路那天起,就下田翻泥巴:起半夜,爬五更,一年累到頭,未了還是飯鍋吊起來當鐘打,家無一顆糧。
【第83句】:【水則載舟,水則覆舟】(諺)舟:船。水能載著船航行,也能使船覆沒。比喻人民能擁戴君王,也能推翻君王的統治,民心的向背關乎國家安危。 也作水所以載舟,亦所以覆舟。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水可載舟,亦可覆舟。
【第84句】:一放暑假,我就吵著要媽媽帶我去爸爸的工地玩。媽媽說:“就怕你‘不到沙場,日思夜想;到了沙場,精神惶惶’,那里可是個苦地方。”(江蘇·啟東)
【第85句】:【時髦】現在,“時髦”一詞很流行,它的意思是形容人的衣著裝飾或其他事物新穎人時。時髦雖新穎,它卻是個古老的詞,在古代,時髦并不是我們現在理解的意思,而是指當代的俊杰。《后漢書·順帝紀贊》就記有“孝順初立,時髦允集”之語。《舊唐書》也說:“朕初臨萬邦,思弘大化,務擢非次,招納時髦。”其中的時髦都是時代英雄的意思。這個詞義直到近代還在使用。那么,為什么將英才稱為時髦呢?這與毛發有關嗎?有關。但不是指人的頭發,而是指馬頸上的長毛。這處長毛是馬的皮毛中最與眾不同的,正如郭璞所說:“士中之俊,猶毛中之髦。”因此將才俊稱為“時髦”,就不足為奇了。 “時髦”一詞到清末時才逐漸轉為如今我們所使用的意思。如20世紀80年代青少年穿的喇叭褲既流行又時髦。
【第86句】:媽媽聽我把一句話說了好幾遍后說:“話說三遍淡如水。”(陜西·西安)
【第87句】:李叔叔正拿著一份請柬為錢發愁,他表弟結婚又送來了請柬。李叔叔嘆氣說:“真是人情逼死債,頭頂鍋頭賣啊!”(新疆·烏魯木齊)
【第88句】:【一把鑰匙開一把鎖】釋義:比喻用不同的方法,解決不同的問題。例句:文如月小聲說:“一把鑰匙開一把鎖。這把鎖,還得馬廠長那把鑰匙才能開。我去找馬廠長。”
【第89句】:【滿腦袋高粱花子】(慣)從莊稼地里走出來,頭上還帶著高梁花兒。 形容人士氣。 也作“滿身高梁花子”。
【第90句】:劉大媽讓兒子小衛跟王師傅學習鐵匠技術。沒干多長時間,小衛覺得太吃苦,要求改學建筑。可干著干著,小衛又抱怨說建筑這活太臟,想改行學別的。劉大媽生氣地說:“我看你呀,就像那三條腿木板凳,放到哪里都不行。”(河南·長葛)
【第91句】:狂犬吠日——空汪汪
【第92句】:光身雞打架——口口是肉
【第93句】:【當搏牛虻,不當破蟣虱】釋義:蟣:蟣子,虱子的卵。比喻應當同強敵搏斗。例句:宋義搖首道:“公言錯了!古諺有言,當搏牛虻,不當破蟣虱,虻犬虱小,我等應從大處下手,方得大功。今秦兵攻越,就使戰勝,兵亦必疲,我可乘敝進攻,無慮不破。”
【第94句】:破表——沒準兒
【第95句】:【暖水瓶兒——外面冰涼,里邊熱乎】(歇)冰涼:本指溫度低,轉指冷淡。熱乎:本指溫度高,轉指熱情。指外表看似冷淡,而內心很熱情。 也作暖水瓶——表面冷,心里熱。 屬暖水瓶的——外頭冷,里頭熱。
【第96句】:【出力不討好】見“吃力不討好”。
【第97句】:【好放手時須放手,得饒人處且饒人】見“得放手時須放手,得饒人處且饒人”。
【第98句】:【懶驢上磨屎尿多】諷刺人懶惰,做事情不抓緊時間。尤 鳳偉《中國一九五七》:“就指責他故意磨洋工,還罵了句懶 驢上磨屎尿多。”
【第99句】:不挨皮鞭挨磚頭——吃硬不吃軟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