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官高必險】(諺)官位高了,必定有風險。舊指權力傾軋,無過官場,官位越高,越成為傾軋的焦點。 也作官高必險,勢大必傾。 官大有險,樹大招風。
【第2句】:【入圈套】見“落在圈套里”。
【第3句】:【劫火】佛經上說,在舊世界崩潰的“壞劫”之末,將發生“大三災”——火災、水災和風災。《仁王經》說:“劫火洞然,大千俱壞。”當火災發生時,七日并出,山崩地裂,海枯石爛,大火從地獄燒到色界的二禪天,世界化為灰燼。據南朝梁·慧皎《高僧傳》卷一所記傳說:“漢武帝穿昆明池底,得黑灰,問東方朔,不解。再問天竺僧人法蘭,法蘭回答:“世界終盡,劫火洞燒,此灰是也。”后用為典故。如唐·張喬《興善寺貝多樹》詩:“永共終南在,應隨劫火燒。”也泛指兵火。如清·納蘭性德《南歌子·古戍》詞云:“何年劫火剩殘灰,試看英雄碧血,滿龍堆。”(李明權)
【第4句】:【以五十步笑百步】 釋義:作戰時逃跑五十步的人譏笑逃跑了一百步的人。比喻自己也有同樣的缺點錯誤,只是程度稍輕,就去譏笑別人。 例句:想到這里,他覺得即使自己的手不是那么軟,也不能去打瑞豐了;他和瑞豐原來差不多,他看不起瑞豐也不過是以五十步笑百步罷了。
【第5句】:【挑得籃里便是菜】見“搭在籃里便是菜,捉在籃里便是蟹”。
【第6句】:又《大日經疏》卷三:“如世人舉趾動足皆依于地,菩薩亦如是,依心進行,故名此心為地。”總之,心地有三義:一是心為萬法之本,能生諸法。二是修行者依心而修行。三是身口意三業中,心業最勝。后宋儒也指心性存養為心地。《朱子語類輯略·持守》:“自古圣賢皆以心地為本。”今用以表示多種意義:一、指人的用心、存心或居心,如“心地善良”、“心地坦白”、“心地單純”等。二、指心胸、器量,如“心地狹窄”、“心地寬闊”等。“心田”與“心地”相類似。如《五燈會元·溈山靈祐禪師》:“今時人但直下體取不會底,正是汝心,正是汝佛。若向外得一知一解,將為禪道,且沒交涉。名運糞人,不名運糞出,污汝心田,所以道‘不是道’。”又如南朝梁簡文帝《上大法頌表》:“澤雨無偏,心田受潤。”后詩文中運用者,如白居易《狂吟》:“性海澄淳平少浪,心田灑掃凈無塵。”
【第7句】:【自家的炕頭熱】北方農村居民睡炕,冬季炕要加熱。熱, 兼指溫度和親熱。意即自己家里溫暖,自己家里人好。馮 德英《苦菜花》:“咳,誰的爹媽不想自己的孩子?誰不知道 自家的炕頭熱呢?可要都守在家里誰出來打鬼子。”
【第8句】:【壓軸戲】“壓軸戲”是京劇用語。現在“壓軸戲”用來比喻引入注目、有影響的或最后出現的事件。如郭沫若《洪波曲》第十三章:“因為他們(外國記者)都沒有逃走的必要,只消安安穩穩地睡上一晚上,便要看到‘改朝換代’的壓軸戲了。”因此,許多人誤認為“壓軸戲”就是最后一出好戲,其實并非如此。 …時,戲園演白天戲,中午卜二點多開鑼,傍晚六點多打住,戲目有六七個甚至八九個。一般分為三段。前三出通常為新角兒或學生們演,中間兩三出比較好,后三出是觀眾期待的最受歡迎的戲。這三段每一段的末一出做“軸子”——前軸子、中軸子、大軸子。這是清末民初北京幾家戲園子演戲的規程。所以說“軸子”就是最末演出的劇目,倒數第二出便成了“壓軸”。 為什么說最好的演員所演的劇目叫“壓軸”呢?這和北京老戲班的傳統有關。派戲人總是把唱工最好的戲,也就是這戲班的臺柱子演員的戲,排在倒數第二出。而最末一出戲,則是全武打行的武戲(本戲班全體武行演員參加演出)。這類戲占用的時間也就是一刻鐘,所謂“一打散”(角色上來簡單地交代一下情由,就雙方開打,打幾個回合勝負一定,戲就結束了)。多數聽戲行家、達官貴人之屬,看大軸子一上,往往就起座出園。有這樣的一句話:“軸子一上就套車。”說的就是這個情況。那時沒有小汽車,達官貴人看戲都是坐騾車來的。所以那年代的大軸子,又叫“送客戲”。真正的好戲乃在倒數第二出的壓軸戲。
【第9句】:【宰相回鄉拜四鄰】(諺)宰相作為當朝青樹林大員,回到家鄉,還去拜訪鄰居。指官位再大也不壓鄉親。
【第10句】:【坐禪】梵語dhyana,音譯“禪那”,簡稱“禪”,意謂思維修或靜慮。坐禪,就是趺坐而修禪,是佛教修持的主要方法之一。修禪也就是修定,修定可以發慧。《增一阿含經》卷十二說:“坐禪思惟,莫有懈怠。”天臺宗講四種三昧(Samadhi),其中“常坐三昧”,即是坐禪。有人說坐禪的方法,自梁代菩提達摩來華之后,始盛行于中國,其實早在東漢末年即已盛行。安世高所譯經典,大多為禪數之學,即坐禪的方法。不過菩提達摩來華以后,尤重此道。幾代相傳,形成中國佛教一個特有的宗派——禪宗。此宗信徒不立文字,自稱“教外別傳”,以坐禪為唯一的修持方法,息慮凝心,究明心性,達到了悟自心,本來清凈的境界。唐·宗密《禪源諸詮集都序》說:“無漏智性,本來具足,此心即佛,畢竟無異。”在詩文中的運用,如續范亭《修養與學習》:“早晚兩次太極拳,卻病無妨學坐禪。”(無名氏)
【第11句】:【周瑜打黃蓋,一個愿打,一個愿挨】 釋義:黃蓋:三國時東吳大將。《三國演義》故事:在赤壁之戰中,為了火燒曹操的戰船,黃蓋主動向周瑜獻了苦肉計,讓周瑜打了他,然后向曹操詐降,瞞過曹操。比喻做樣子給別人看。也比喻雙方自愿,別人不必管。 “—個愿打,一個愿挨”又作“打的愿打,挨的愿挨”、“愿打愿挨”。 例句:他們一伙,都是看透《三國志》的人。要我說,那一耳刮子,也是周瑜打黃蓋,一個愿打,一個愿挨的。
【第12句】:亦作“牛頭不對馬嘴”。如《警世通言·蘇知縣羅衫重合》:“皂隸兜臉打一啐,罵道:‘見鬼,大爺自姓高,是江西人,牛頭不對馬嘴!”’義如鄧拓《燕山夜話·不吃羊肉吃菜羹》:“有人背誦了幾篇祭文,背得爛熟。到了考試的時候,題目是祝壽的。他居然生搬硬套地把祭文抄上去,弄得牛頭不對馬嘴。”
【第13句】:【爛肉煮不出香湯】(諺)比喻素質低劣的人,說不出品味高雅的話或做不成讓人贊許的事。
【第14句】:【 只愁不養,不愁不長】指兒童生長很快,也指事情有基礎 就容易發展。明代《醒世恒言》:“張權自到蘇州,生意順溜, 頗頗得過。卻又踏肩生下兩個兒子。常言道得好:只愁不 養,不愁不長。不覺已到七八歲上。”
【第15句】:【開快車】(慣)比喻加快速度。
【第16句】:【鳥靠翅膀,人靠腳力】(諺)鳥要生存,全靠翅膀到處飛翔;人要生存,全靠自己的腳力到處活動。指人是憑著親身實踐開拓事業的。
【第17句】:【冰炭不同爐】 釋義:兩者不能共處。 例句:她自從和武大郎配為夫妻,當然是冰炭不同爐:一個是絕色的美人,一個是滿臉的麻子,而年齡又不相當,心里怨恨極了。
【第18句】:【要罵無好口,要打無好手】見“廝打沒好手,廝罵沒好口”。
【第19句】:【吃飯不知道饑飽,睡覺不知道顛倒】(慣)形容人不知好歹,不懂事。
【第20句】:【倆山字兒摞一塊兒——請出】見“兩個山字落在一塊兒——請出”。
【第21句】:把困難留給自己,把方便讓給他人
【第22句】:丈六金身佛有三身:法身、報身和化身。一般稱佛的化身為“丈六金身”,如宋代劉昌詩《蘆浦筆記·佛牙》謂:“常聞佛號丈六金身。”又如元代李翀《日聞錄》:“‘佛,父母所生血肉之軀也,何為而有丈六金身?’日:‘既成而變也。”’佛像通常是按“化身”而塑造的,所以也稱為“丈六金身”。其說本于《后漢書·西域傳·天竺》,書中記載:漢明帝夢見一位長大的金人,頂有光明,便問群臣。有人告訴他:“西方有神,名日佛,其形長丈六尺,而黃金色。”
【第23句】:【財帛動入心】(諺)財帛:錢財(古時以布帛為貨幣)。謂錢財能打動人的心。
【第24句】:【心比天高,命比紙薄】(慣)指志向遠大,但命運不濟。
【第25句】:【捉刀】“捉刀”,現在指代替別人做文章。源出南朝劉義慶主編的《世說新語·容止》,而發明捉刀的人就是三國時期的曹操。 東漢末年,群雄逐鹿,曹操滅掉袁紹平定北方后,聲威大振,晉封魏王,許多少數民族部落紛紛歸附,匈奴也派使者拜見曹操。但在高大的匈奴使者面前,曹操覺得自己長得有些呵磣,“不足雄遠國”,弄不好會損害國家形象。 決定找大臣崔琰做自己的替身。崔琰是當時有名的美男子,身材高大。曹操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崔琰,崔琰也滿口答應了。 于是,曹操讓崔琰假扮自己接見使者,而他自己卻“捉刀”扮成護衛站在崔琰旁邊。等朝見完畢,曹操派人向匈奴使者打聽他對魏王的印象,匈奴使者回答說:“魏王看起來很有威嚴,但是站在座榻旁邊的那個拿著刀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啊!”看來這個使者真是慧眼識英雄,崔琰雖然帥氣,但還是敵不過曹操的霸氣。其實,曹操是多慮了,據《魏氏春秋》記載:“武王姿貌短小,而神明英發。” 曹操的“捉刀”演變成代人寫文章或頂替別人做事的意思了。現在,“捉刀”的含義又有所發展,“槍手”是不是從“捉刀”變化來的呢?
【第26句】:【風有風頭,雨有雨頭】(諺)風刮來時,先有風頭;雨下來時,先有雨頭。比喻任何群體行動,總得有個帶頭的。
【第27句】:裝香燃香供佛,表示皈信虔誠(參見“香花供養“條)。寺院中有僧人專司此事,稱為“香燈師”。燃香并安插在香爐上,謂之“裝香”。如《景德傳燈錄·地藏和尚》:“打開殿門,裝香換水。”如元代張國賓《薛仁貴》第四折:“快裝香來,待我親自接待去。”又如元曲《合汗衫》第四折:“張義,裝香來!”
【第28句】:【殺人償命,欠債還錢】(諺)殺了人的,要以命相抵;欠人賬的,要還清債務。指欠命債的拿命償,欠財債的拿錢還,欠償相當,這是常理,也是律條。 也作殺人償命,借債還錢。 殺人者償命,欠債者還錢。
【第29句】:懦夫把困難看作沉重的包袱,勇士把困難化為前進的階梯
【第30句】:【救寒莫如重裘,止謗莫如修身】(諺)重裘:加料的皮毛衣裳。謗:誹謗。指解救寒冷的有效辦法,最好是穿上加料的皮毛衣裳;抵御誹謗的有效辦法,最好是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 也作救寒莫如重裘,止謗莫如自修。 止寒莫若重裘,止謗莫若自修。 御寒莫如重裘,止謗莫如自修。
【第31句】:【掙錢不掙錢,先落個肚兒圓】(諺)舊指勞力工或生意人,先不說掙錢多少,只要能吃上飽飯就滿足了。
【第32句】:【賴泥下穿——燒不成個東西】(歇)賴泥:土質不好的泥。比喻素質差的人成不了人才或成不了氣候。
【第33句】:【得了便宜還賣乖】 釋義:乖:乖巧,討人喜歡。既得了好處,又討人喜歡。 例句:“行啦,你別得了便宜還賣乖,保險三分利!孫掌柜!” ……一
【第34句】:普遍廣泛而全面,謂之“普遍”。如明代陳大聲《集賢賓·中秋》套曲:“月有意清光普遍,人幸得此身康健。”義如柳青《銅墻鐵壁》第十一章:“村里普遍地點著了燈,上下渠有幾道手電光一閃一晃。”“普遍”源出佛經:唐代不李澤有《普遍光明焰鬟清凈熾盛如意寶印心無能勝大明王大隨求陀羅尼經》兩卷。這是一部密教的經典,說的是佛在金剛須彌峰,放頂毫之光普照十方一切佛士(“普遍光明”),為大眾說大神咒。此外,《大阿彌陀經》中講到“普遍三摩地”(三摩地.三昧,猶言定),謂入此三昧定力中,遍見一切諸佛。
【第35句】:【狗腿子】“狗腿子”比喻給有勢力的壞人奔走幫兇的人。“狗腿子”一詞源于一則傳說。 從前,有個為富不仁的財主,他的腿斷了。一個奴才為討好主子歡心,主動要求截下自己的腿,為主人接腿。主人問:“你自己的腿怎么辦呢?”奴才說:“我可以接上一條狗腿。”主人又問:“那狗的腿又怎么辦呢?”奴才又說:“給它用泥巴捏上一條。” 所以,狗在撒尿時,總要把一條腿翹起來,是怕把那條用泥捏的腿讓尿給沖掉了。 這就是“狗腿子”的來歷。幽默諷刺之深,入木三分。
【第36句】:【咽不下這口氣】(慣)比喻不能忍受別人的欺侮或冤枉。 也作咽不下這口窩囊氣。 咽不下這口屈氣。
【第37句】:【一個鼻兒的罐子,豁著掄了】 釋義:比喻不顧一切,與人相拼。 例句:既然走到這步棋上了,就得一個鼻兒的罐子,豁著掄了;他成心要我死,我臨死也要皎他兩口!
【第38句】:隨緣是佛教根本理論之一。“理即佛者,不思議理性也。如來之藏不變隨緣,隨緣不變,隨拈一法,無非法界。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在凡不減,在圣不增。”(《教觀綱宗》)理性不異不變名“如”,循業發現(隨緣)為“來”(色法與心法)。“如來藏”是“一為無量,無量為一”的絕待統一體。“隨緣”之義,謂“如來藏”中一切清凈法,周遍法界;隨眾生心,循業發現。眾生背覺合塵,故發塵勞,有世間相。諸佛滅塵合覺,故發真如妙覺明性(《楞嚴經》卷三、卷四)。后以“隨緣”表示隨其機緣,不加勉強。《北齊書·陸法和傳》:“文宣賜法和奴婢二百人,法和盡免之。日:各隨緣去。”又表示聽任環境安排,如言“隨緣度日”。
【第39句】:愛情不是一顆心去敲打另一顆心,而是兩顆心共同撞擊的火花
【第40句】:【隔墻須有耳,門外豈無人】(諺)“壁間猶有耳,窗外豈無人”。
【第41句】:【皮笊籬——一撈個罄盡】(歇)皮笊籬:設想的皮做的笊籬,沒有漏湯水的眼兒。罄盡:沒有剩余。 比喻搜羅得一點也不剩。
【第42句】:【蠟燭不點不亮】(諺)比喻不使用硬的手段就沒有效果,或不指點提醒就不會明白。 也作蠟不點不明,燈不撥不亮。 蠟燭不點不亮,鑼鼓不敲不響。
【第43句】:【劫后余生】佛教認為世界經歷一次“成住壞空”的循環,為一大劫。在“壞劫”之末,世界將發生大火災。此時,地獄、人間等下界眾生均修習“無覺無觀”而躲避到色界三禪天——光音天。于是,大海枯竭,世界空曠,七日并出,劫火從地獄一直燒到色界二禪天。待世界進入新的一輪循環又重新生成時,光音天的部分眾生陸續進入下界,地獄、人間等重又充滿了各類眾生。這就是佛經所描繪的“劫后余生”的圖景。見《長阿含經》卷三三,《法苑珠林》卷三等,參見“劫火”條。俗語“劫后余生”本此,謂大災難后留存下來的人或物。如王西彥《古屋》第一部六:“他帶著女人孩子回來了,和我一見面便搖頭不迭,連說:‘劫后余生!’”又如宗璞《弦上的夢》:“那里面,樂珺鎖著幾本劫后余生的文學名著。”(李明權)
【第44句】:方便梵語Paya的意譯;猶言善巧、權宜,是利益他人、化度眾生的智慧和方式,“方便”與“真實”相對而言,亦即隨時設教、隨機應變的“權智”。語本《法華經·方便品》佛謂:“吾從成佛以來,種種因緣,種種譬喻,廣演言教,無數方便,引導眾生令離諸著。”經疏對方便的解釋很多,如謂“理正日方,言巧稱便”;“眾生所緣之域日方,如來適化之法稱便”。方便是導向真實之法。
【第45句】:【漏口風】見“露口風”。
【第46句】:【遠怕水,近怕鬼】(諺)舊指人逃離險境時,最怕大河擋道和暗鬼跟蹤。
【第47句】:【不出門的聰明漢,不如周游的愚笨人】(諺)周游:游遍各地。聰明人不出家門,反倒不如到處游覽的愚笨人有見識。指出外游覽能增長人的智慧,開闊人的眼界。
【第48句】:依靠人民魚得水,脫離人民樹斷根
【第49句】:【牡丹花雖好,還要綠葉扶持】(諺)指牡丹花再美,離開綠葉陪襯,也顯不出它的艷麗。比喻本事再高強的人,離開得力人的輔佐,也成不得事。 也作牡丹雖好,全仗綠葉扶持。 牡丹雖好,綠葉扶襯。扶襯:扶持,幫襯。 牡丹花少不得綠葉扶。
【第50句】:【囊漏貯中】(諺)囊:口袋。貯:儲存。裝糧食的口袋破了,糧食仍漏在糧倉里。指財物流通在內部,不算什么損失。
【第51句】:人心不足蛇吞象,貪心不足吃月亮.
【第52句】:平生不做虧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門
【第53句】:【七口子當家,八口子主事】(慣)指大家都想當家主事,都想讓別人聽自己的。 也作“七口當家,八口主事”。
【第54句】:有情吃水都甜,無情吃糖也淡
【第55句】:【癩蛤蟆爬香爐,觸一鼻子灰】 釋義:比喻做事不順利、碰釘子,或想討好卻落得沒趣。 例句:李春山的手腳卻舞不開,接二連三地癩蛤蟆爬香爐,觸一鼻子的灰,又一鼻子的灰。
【第56句】:【國家興亡,匹夫有責】(諺)興亡:興盛與衰亡。匹夫:普通老百姓。指有關國家興亡的大事,平民百姓也都有責任。 也作“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第57句】:【老虎推磨——不聽這一套】(歇)套:本指牲口套兒,轉指量詞“套”。指不接受或不理睬別人的一套說法或做法。 也作老虎推磨——不聽那套。 老虎拉碾子——不聽那一套。
【第58句】:【君子不跟牛使氣】(諺)指有道德修養的人,不會去和那些執拗無知的人爭高論低,一般見識。 也作“君子不跟牛斗力”。
【第59句】:【老馬嘶風——英心未退】(歇)老馬面對烈風仍嘶鳴,馳騁千里之心不減當年。指老年人雄心未衰。
【第60句】:【君子不記小人過】見“大人不責小人過”。
【第61句】:【和尚哭丈母——多攬這層閑】(歇)攬:兜攬,拉到自己身上。和尚不結婚,沒有岳母。指多管閑事。
【第62句】:【話說三遍淡如水】(諺)三:泛指多。同一內容的話說上多遍,就會像清水一樣淡而無味。指說話不宜重復啰嗦。
【第63句】:【正擔好挑,偏擔兒難挨】(諺)指扁擔兩頭重量一樣的容易挑,兩頭輕重不一的難挑。也泛指正位的負擔容易承受,歪邪的壓力不好擔當。
【第64句】:身無彩風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第65句】:【一死一生,乃知交情】 釋義:只有在生死關頭才能顯出交情的真假或深淺。 例句:“自古道得好:‘一死一生,乃見交情。’若非今日我是死的,你是活的,怎知你為同年之情淡薄如此!”
【第66句】:無理心慌,有理膽壯.
【第67句】:【頂著鵝毛不知輕,壓著磨盤不知重】見“放著鵝毛不知輕,頂著磨子不知重”。
【第68句】:【三步并作兩步】(慣)形容快步行走,步子邁得很大。 也作三步并兩步。 三步并成一步邁。
【第69句】:【姻緣配合憑紅葉,月老夫妻系赤繩】(諺)紅葉:唐朝盧渥在御水溝中拾到一片紅葉,上有絕句:“水流何太急,深宮盡日閑;殷勤謝紅葉,好去到人間。”后發放宮女,盧渥與題紅葉詩的宮女結為夫妻。月老:月下老人,傳說月下老人用紅繩系住男女足,二人即成夫妻。舊指男女婚配必須通過一定的媒介,并由專人主持。
【第70句】:【步子邁得正,不怕影子歪】(諺)指為人處世大公無私,正道直行,就不怕別人說三道四。
【第71句】:再甜的甘蔗不如糖,再親的嬸子不如娘。
【第72句】:【到哪條河邊,喝哪條河的水】 釋義:處在什么情況,采取什么樣的辦法。 例句:馬國彪只好打斷她的哭聲,嬉皮笑臉地說:“翠花,到哪條河邊,喝哪條河的水。”
【第73句】:【關門打鼓,鼓聲在外】(諺)關住門打鼓,鼓聲也會遠播到外面。比喻內部發生的事情,特別是丑事,總是難以掩蓋,很快就會傳播出去。
【第74句】:【話經千人口,老鼠變成牛】(諺)指口耳相傳的話會越傳越離譜。
【第75句】:【白了尾巴梢的老狼不好打】(諺)尾巴梢上的毛發白,表明這匹狼已經很老,老奸巨猾,不好對付。 比喻歲數大、經驗多的敵人,難以制服。
【第76句】:【安谷則昌,絕谷則亡】 釋義:安谷:能吃得下米飯。絕谷:斷絕飯食。病中食物不減,生命力就旺盛;絕食斷粒,命就不會長久。 例句:五臟更相平也,—臟不平,所勝平之。故云:“安谷則昌,絕谷則亡。”
【第77句】:【近視眼看匾】(慣)近視眼看不清匾上的字。比喻看不清、抓不準問題的實質。
【第78句】:作如是觀持這樣的看法,表示對某一事物所持的觀點。這句話出于《金剛經》中著名的“六如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意思是說,佛教徒應持這樣的觀點:所有事物現象,都是空幻的,生滅無常的。“如是”是指示代詞,猶言如此,是這樣。在佛經中,“如是”往往特指佛說的教義。過去注經者或謂當理為“如”,無非為“是”;或謂“真空”為“如”,“妙有”為“是”。文章中引用如魯迅《而已集·大衍發微》:“將冠冕堂皇的‘整頓學風’的盛舉,只作如是觀,雖然太煞風景,對不住‘正人君子’們,然而我的眼光這樣,也就無法可想。”
【第79句】:快刀不磨生黃銹,胸膛不挺背要駝。
【第80句】:【三年郎中妻,抵得半個醫】(諺)郎中:中醫醫生。指醫生的妻子經常見識醫生治病用藥,自然就懂得些藥性和醫理。也泛指長期經見事物,就會熟悉懂行。
【第81句】:【白露白迷迷,秋分稻秀齊】 釋義:白露:節氣名,在陽歷九月七日或八日時天氣轉涼,即將秋熟。迷迷:形容大霧迷蕩。秋分:節氣名,在陽歷九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秀:谷類植物開花結實。謂白露時節霧蕩蕩,分來臨稻穗齊。 例句:八月,秋興:白露前后霧,主稻穗易實。諺云:“白露白迷迷,秋分稻秀齊。”
【第82句】:【酸奶】“酸奶”是一種營養豐富、易于消化的飲料,它源于保加利亞,成于西班牙商人。 很久以前,以游牧為主的色雷斯人常常背著灌滿羊奶的皮囊隨畜群在大草原上游蕩。由于氣溫、體溫的作用及其他原因,皮囊中的奶常變餿而呈渣狀,少量這樣的奶倒人煮過的奶中,煮過的奶很快變酸。這即是最早的酸奶。 20世紀初,俄國科學家伊·緬奇尼科夫在研究人類長壽問題時,發現保加利亞人百歲老人竟占到千分之四,而這些高齡人都愛喝酸奶。他斷定喝酸奶是使人長壽的一個重要原因。緬奇尼科夫經過研究發現,酸奶中有一種能有效消滅大腸內腐敗細菌的桿菌,他將其命名為“保加利亞乳酸桿菌”。 這一研究成果使西班牙商人伊薩克·卡拉索受到啟發,他開始生產酸奶。 最初他把酸奶當做藥品在藥房銷售,但生意并不理想。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后,他在美國建立了一家酸奶廠,并大作廣告,不久便使酸奶風靡世界。
【第83句】:【天下第一菜】蘇州一碗“鍋巴湯”競有“天下第一菜”之名,這是怎么回事呢? 相傳清朝康熙年間,江蘇巡撫宋牧士春游蘇州城西南的鄧尉山時,被山上的梅景所傾倒,遂在崖壁上題名“香雪海”。康熙皇帝聽說此事,很感興趣,于是便微服私訪前往蘇州鄧尉山游玩。康熙拋開隨從,獨自暢游在梅花盛開的世界里,沉迷忘返。不知不覺已到中午,康熙感到饑腸轆轆,可偏偏他卻迷了路,饑渴難耐的他只好朝一個方向拼命走去,直走到一個小村子里。 他遇到一個中年農婦,便迫不及待地問人家“可有東西充饑”。善良的農婦將康熙領進屋內替他找吃的,可是飯菜都差不多吃光了。農婦看見鍋里的幾塊焦黃的鍋巴,便隨手將一些剩菜湯倒入,燒煮開后,盛起來端給康熙吃了。 誰料,饑不擇食的康熙吃后竟覺得美味可口,贊賞不已,一時興起,將此菜題為“天下第一菜”。于是,這不起眼的鍋巴湯就這樣成為“天下第一菜”了。
【第84句】:【千個屠夫一把刀】(慣)屠夫:舊時以宰殺牲畜為職業的人。屠夫再多,所使用的工具也都是刀。比喻大家的做法都一樣。
【第85句】:【娶媳婦兒打幡——瞎湊熱鬧】(歇)指瞎胡鬧。也指跟別人一起鬧著玩兒。常含譏諷或責罵意。 也作“娶媳婦打幡——跟著湊熱鬧”。
【第86句】:【退轉】佛教原有“不退轉”或“退轉”之說。“不退轉”謂精進佛法,不斷地增長功德善根,不再退失、轉變。如《無量壽經》卷上:“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轉者,不取正覺。”“不退轉”亦指經一大劫修行所達到的菩薩階位。反之“退轉”則指退失道心,減失道行。如南朝陳·徐陵《諫仁山深法師罷道書》:“法師今若退轉,未必有一稱心,交失現前十種大利。”后俗語中指退回、轉頭。如魯迅《華蓋集·這個與那個》:“如果偶有個不肯退轉,因而受害的,公論家便異口同聲,稱之曰傻子。”(李明權)
【第87句】:【一而再,再而三】(慣)比喻由此及彼,連續多次。
【第88句】:惡雹亂打千苗亂,細雨巧潤百花紅
【第89句】:【打了盆說盆,打了罐說罐】 釋義:就事論事,不要轉移目標(yipinjuzi.com)。 例句:“咱打了盆說盆,打了碗說碗,別離題。咱倆現在談的是窗戶玻璃問題。”
【第90句】:【麻雀飛過也有影子】(諺)麻雀:家雀,鳥的一種。指麻雀雖小,但飛過去也會留下影子。比喻做事無論怎樣隱秘,總會顯露出形跡。 也作麻雀飛過也能看到影兒。 麻雀飛過還留個影。
【第91句】:【貧不學儉,卑不學恭】(諺)貧窮的人,不學儉省自然儉省;卑賤的人,不學謙恭自然謙恭。指人的習性受經濟地位、社會地位制約。
【第92句】:【棉花里裹著針——軟里硬】(歇)本指軟里帶硬,轉喻表面和善而內心兇狠。 也作“棉花里面包圪針——柔中帶刺”。圪針:方言,指某些植物枝梗上的刺兒。
【第93句】:睡覺莫睡巷,最毒穿堂風。
【第94句】:【炒下豆子眾人吃,打爛炒鍋一人賠】(慣)比喻好事人人有份,禍事一人承擔。 也作炒豆大伙吃,炸鍋一人擔。 炒豆大伙吃,炸鍋一個人的事。
【第95句】:【瘸腿驢跟馬跑——趕不上】(歇)指落在人后追趕不上。
【第96句】:心不清則無以是道,志不確則無以立功
【第97句】:【人窮志不窮】 釋義:雖然貧窮,但是不能沒有志氣。 例句:“同志們哪,我們窮,不假,可是我們人窮志不窮,我們有窮人的骨氣。”
【第98句】:【秀才靠筆桿,當兵的靠槍桿】 釋義:說明文人靠筆桿子戰勝對方,軍人靠武力征服敵人。 例句:我早就講過,“秀才靠筆桿,當兵的靠槍桿。”照現在這個勁兒,別說收復龍崗,弄不好,連金牛山也得丟掉。
【第99句】:且得六根互用自在,“于六根巾悉能具足見色、聞聲、辨香、別味、覺觸、知法”。又《大智度論》卷十一說:“布施時六根清凈,善欲心牛;善欲心生故內心清凈……得一心故實智慧牛,如是等諸善法悉皆得。”后以表示內心清凈,不受外境干擾。如《水滸傳》第三回:“寸草不留,六根清凈,與汝剃了,免得爭競。”又有“耳根清凈”,形容不受嘈雜聲或是非之語的十擾,安靜自在。
上一篇:禪語文案句句觸及心靈!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