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若父母不聽汝于正法律中正信舍家、無家學道者,我不得度汝出家學道。《中阿含經(jīng)》卷三十一,《賴吒和羅經(jīng)》佛言
【第2句】:重新拾起麻凡的禪畫酒言,突然覺得每一個字都好清澈,或許應稱為空靈,想要仔細的觸摸那每一個字,卻因莫使惹塵埃而將手指逗留在空氣中。甜茶,苦茶,淡茶,見山,忘山,是山。
【第3句】:有行無愿,其行必孤;有愿無行,其行必虛。行愿相從,自他兼利。(五代)延壽《萬善同歸集》卷四
【第4句】:【佛心】1,存平等心,行方便事,則天下無事;懷慈悲心,做慈悲事,則心中太平。2,心量狹小,則多煩惱;心量廣大,智慧豐饒。3,平生無一事可瞞人,此是大快。4,惡恐人知,便是大惡;善欲人知,不是真善。5,扶危周急固為美事,能不自夸,則其德厚矣。6遇順境,處之淡然;遇逆境,處之泰然。
【第5句】:汝信心頗深,但好張羅,及好游、好結(jié)交,實為修行一大障。祈沉潛杜默,則其益無量。戒之!(印光法師)
【第6句】:室內(nèi)繚繞著層層水霧,茶的氣息清新的彌漫著這方小小的世界。不經(jīng)意的,忽然想到,曾經(jīng)有人問過我,你為什么喜歡秋?翻看著桌上攤開的文集,我想已經(jīng)有了答案。眼前略過秋葉的黃,秋云的淡,大概是秋意如禪吧,似涼薄似悲憫,似沉湎似頓悟,十分矛盾又太過理所當然。
【第7句】:此苦圣諦,本所未曾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此苦集、此苦滅、此苦滅道跡圣諦,本所未曾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雜阿含經(jīng)》卷十五,第379經(jīng)
【第8句】:定慧一體,不是二。定是慧體,慧是定用。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六祖壇經(jīng)·定慧品》
【第9句】:佛言:慎勿視女色,亦莫共言語。若與語者,正心思念:我為沙門,處于濁世,當如蓮花,不為泥污。想其老者如母,長者如姊,少者如妹,稚者如子,生度脫心,息滅惡念。《四十二章經(jīng)》
【第10句】:在利益有情的過程中,縱是遇到惡劣的眾生損害了我們的利益,也還應將自身所修之善回向眾生,是菩薩行。一妙峰法師
【第11句】:一切威儀中,常念佛功德,晝夜無間斷,如是業(yè)應作。《華嚴經(jīng)》卷十三,光明覺品
【第12句】:通途法門,從因向果,先求完善人格,發(fā)菩提心,行菩薩道,漸行成佛;念佛法門,從果向因,不論何種罪人,先保證其必定成佛,再來莊嚴、完善人格。
【第13句】:青年人要以理性智慧處理感情。感情和理智的選擇需要拿捏一個分寸,太理性則冷漠不近人情,太感性則沒有原則。
【第14句】:往生極樂世界不是為了自己去享福,往生不是這個目的。往生是為了最有效、最快地實現(xiàn)你度眾生的愿望。(當代)黃念祖《心聲錄》
【第15句】:人生在世,假如過分地執(zhí)著,無止境的欲望就會使人迷失本性。雖然我 們擁有了前所未有的豐富的物質(zhì)生活,但也失去了最為寶貴的自家寶藏。于 是,在人生的舞臺上,我們像一只只木偶,被那只無形的手所擺布。好比空 中的煙云塵埃,幻成種種形象,都是有形無物,變滅極快。
【第16句】:人家有母樂,有父斯亦樂,世有沙門樂,天下有道樂。《法句經(jīng)》卷下,象喻品
【第17句】:我們所能為自己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去為他人多做點好事。己所欲,施于人。凡你想給予自己的經(jīng)驗,就給予別人;想別人怎么對你,就怎么對待別人。別想太多功和利,用最本真的慈悲心去看待終生、善待他人,只問自心,莫問得失,你自然會獲得最通透的安樂。
【第18句】: 道路曲折坎坷并不是通向目標的最大障礙.一個人的心志才是成敗的關鍵。只要心中的燈火不曾熄滅.即使道路再崎嶇難行,那片光明也會引路,令你如愿而歸l如果找到了心靈的方向,你可要牢牢守住.怎樣都不要放棄。
【第19句】:一理通,萬理徹。如能了徹真理,知道路在哪里、自己在做什么,一切明明白白、清清朗朗,就能把握自己。最怕的是不知道“我”是什么,才會彷徨、苦惱。
【第20句】:飲食男女、聲色貨利,非能障道也,障道者唯此妄心也。(明)真可《紫柏尊者全集》卷三
【第21句】:一塊鐵必須先經(jīng)過洪爐烈火的熔燒和鍛煉,才能煉制成一件精美的器具。同樣的,一個成功的人,也必須經(jīng)得起別人的惡罵和批評,就像在洪爐烈火中燃燒一般,要經(jīng)得起燒、經(jīng)得起打,經(jīng)過千錘百煉才能成就。
【第22句】: 可以嘲笑自己,不可以嘲笑祖國,因為祖國是祖宗之國,也是 子孫之國。不管我們認還是不認、愛還是不愛,我們的根都深深地扎 在那里。
【第23句】:名聲并沒有那么重要,但有些人覺得一生無名是很窩囊的事,這其實是看不開的一種表現(xiàn)。再大的名聲、再高的權(quán)位,最終也會成為過眼煙云,有什么好計較的呢?真正能夠長久的名聲,是人留下的精神財富。倘若只是因為有了一點名氣就沾沾自喜,這樣的人最終很可能會被聲名所累。
【第24句】:業(yè)障重的人,發(fā)心較難;一旦發(fā)心,往生更容易。比如山頂重石,一旦推動,直奔谷底。故說念佛往生為五濁惡世眾生之難信法、易行道。
【第25句】:我們并不需要通過算命來詢問將來死后F{己會去往哪里,也沒有必要尋求圣者以神通來觀察我們將投胎何方。死后的去向,取決于當下是造惡業(yè)還是行善業(yè);死后投胎何處,取決于心中生起惡念還是善念。據(jù)佛經(jīng)所說:嗔恚投生地獄;吝嗇投生惡鬼;愚癡投生畜生;貪欲投生人道;嫉妒投生修羅;我慢投生天道。
【第26句】:“紅燈的愛”,是不合乎倫理道德、不合乎規(guī)律,不為社會所認同的愛。例如,沒有獲得對方同意,用各種手段一相情愿地追求,甚至逼迫對方順從。這種紅燈的愛,還有重婚、騙婚等行為,因為違反了法律,前途必定充滿危險。
【第27句】:智慧無相無住,它使人能夠把握禪機,超越一切存在,明辨是非,超越不是欲求,明辨即為放下,來去自在,福澤廣積。
【第28句】:譬少毒藥能害多命,知彼毒已還能壞毒。又于分別而強分別,以清凈有破煩惱有。……如若有人為火燒烙,還炙以火。即以是貪,令斷貪縛。而不能知是顛倒觀想者,是人名為佛法中外道。《佛說大悲空智慧金剛大教王儀軌經(jīng)》卷三
【第29句】:假使恩愛久,共處至命終,會別離見此,無常須臾間。是故我棄舍,恩愛永別離,志求無上道,愿度一切人。《佛本行經(jīng)》
【第30句】:佛說:內(nèi)心有毒的人會施毒于人,內(nèi)心無毒的人不施毒于人。佛家所說的“毒”,即貪、嗔、癡。貪是沒有智慧的欲求,嗔是沒有理性的情緒,癡是沒有覺悟的知見。
【第31句】:一個人若能夠時刻提醒自己以一顆寬容之心對待別人,以一份豁達的心境面對人與事,那么這個人就能夠除去很多煩惱,保持一顆寧靜的心。
【第32句】:(一)觀心為修證樞機善自觀心,善自知心,善取善舍。《中阿含經(jīng)》卷二十七,自觀心經(jīng)善知心界,知心生界,知心住界,知心自在界。《大般涅槃經(jīng)》卷十八,梵行品汝等當自觀內(nèi),莫外馳騁。《大寶積經(jīng)》卷一一二,普明菩薩會
【第33句】:不要擔心載重,只要把穩(wěn)方向盤,任何車都能開。當別人到達的同時,自己也到達了。
【第34句】: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身心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無德禪師
【第35句】:云何真言教法?謂阿字門,一切諸法本不生故。《大日經(jīng)》卷一,入曼荼羅具緣真言品
【第36句】:無信池院,驚鵲細語,指尖輕觸著冰涼的情愫,簾閉,靜禪。聆聽優(yōu)雅的笛音旋律,揮毫著古韻里流芳的水墨,傾瀉千里,洶涌姿駭。只愿,讓這短暫的氛圍給心一個安慰離愁的恬然。
【第37句】:念佛三平常:平常人,平常心,平常道。佛很平常,凡夫很“偉大”。佛眼中只有平常,而凡夫揀東揀西,不老實的心總是期待著“偉大”。
【第38句】:佛說,用覺悟的心修行就是最好的修行,而離開生活本質(zhì)的修行算不上真正的人世修行。
【第39句】: 行者夜讀,入神交感,惑迷漸開。忽聞窗外有聲,若琵琶, 若吹簫,若古箏,細聽則無。行者大奇,出門以尋。是夜,月光皎 潔,晚風和煦,萬籟俱寂。良久,其聲又出,忽左忽右,忽遠忽近, 飄若晨星,不知所在,如是再三。行者閉目靜坐,如入深流,一老僧 忽附耳日:世人讀書,能人能出否?
【第40句】:若是祖宗門下上根上智,一聞千悟,得大總持。其有根微智劣,若不安禪靜慮,到這里總須茫然。(唐)慧寂《袁州仰山慧寂禪師文案》
【第41句】:俗話說,學海無涯,無論我們感覺學得怎樣精通,其實也只是略知皮毛而已。活到老,學到老。知識是無窮無盡的,任何自滿的想法只能導致一個人的停滯不前。因此,我們應該學會謙虛,任何時候都不要有“滿了”的想法。
【第42句】:【梵心禪語】學會低調(diào),取舍間,必有得失。人生是一場博弈,心胸豁達開朗的人,凡事看得高遠,生命有止,精神無止;擠不進的世界,不要去硬擠,難為了別人,也是作賤了自己;做不來的事情,不要去硬做,換種思路,也許是會事半功倍。
【第43句】:問:“在路上遇見出家僧寶,不知可在路上頂禮或如何?”答:“居士見僧寶,自應頂禮。但在通衢馬路,方便合掌問訊可矣。緣路上車馬往來,若匍匐頂禮,則礙交通也。”——李炳南居士
【第44句】:人如能跳脫開來,把自己也當成觀看的對象,事理才真能看得清、分得明。——證嚴法師
【第45句】:事懺誦經(jīng)持密咒,觀像禮拜供養(yǎng)力,造塔造像及布施,稱贊佛僧名號等。若能了達真空理,名為理懺滅罪根。(明)宗喀巴《顯密修行次第科頌》
【第46句】:我們的智慧本像月亮一樣光明,如果沒有被云霧般的煩惱遮住本性,就會永遠光明無比;我們的福德本像月亮一樣圓滿,如果沒有被羅喉般的私心毀滅功德,就永遠那么充盈。我們對著月亮祈愿吧,愿我們早日去除煩惱和私心垢念,早日回到如月般明亮圓滿的本性!
【第47句】:禪悟,以法眼看透凡塵,我悟,做事要信自己。禪悟,可以渡一切凡塵,我悟,可以激勵自己。為自己定一個方向,一直走下去。總有那么一天,你會很自信。
【第48句】:凡夫皆逐境生心,心遂忻厭。若欲無境,當忘其心,心忘即境空,境空即心滅。若不忘心而但除境,境不可除,只益紛擾。——《筠州黃檗山斷際禪師傳心法要》
【第49句】:如果有所付出就想有所回報,將會招來煩惱;所以,布施若不是真正心存喜舍,則非但沒有功德,反增煩惱業(yè)。
【第50句】:十地十波羅蜜,如理如量修出離道,所得轉(zhuǎn)依,寂靜明凈,聲聞緣覺,非其境界,是即名為菩提自性。《佛說無上依經(jīng)》卷上,菩提品
【第51句】:諸子莫錯用心,無人替汝,亦無汝用心處。莫就他覓,從前只是依他解,發(fā)言皆滯,光不透脫,只為目前有物。——《歸宗智常禪師》
【第52句】:凡夫覺得不可思議之事,在佛菩薩只是正常,本來如此。凡夫覺得稀松平常之事,在佛菩薩亦稱妙絕。花開葉落,無非真理;成佛涅槃,也無二般。
【第53句】:如顯現(xiàn)非有,是故說為無;由如是顯現(xiàn),是故說為有;自然自體無,自性不堅住,如執(zhí)取不有,故許無自性。由無性故成,后后所依止:無生滅本寂,自性般涅槃。(古印度)無著《攝大乘論》卷下
【第54句】:在生命歷程中,人們只有具備面對風雨的抵抗能力,才能站穩(wěn)腳跟。正如山崖上的松柏,經(jīng)過無數(shù)暴風雪的洗禮,才能長成鐵一樣堅固的樹干。泥濘的路上,才能留下腳印;風雨中的人生,才能達到至高的境界。
【第55句】:當你還沒有愛上你自己之前,你無法真正的快樂、喜悅、幸福,你也無法把快樂、喜悅和幸福給予別人。還好,每一棵小草,都那么自信,我們才可以看到那一片草原。還好,每一朵花,都驕傲地綻放,我們才可以看到漫山遍野的花兒。
【第56句】:你眼里的“小人”可能是最值得你同情的人生活中受到別人的侵害、冒犯,該怎樣對待?佛日:貧苦多怨,橫結(jié)惡緣;菩薩布施,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八大人覺經(jīng)》
【第57句】:若人壽百歲,懈怠不精進,不如生一日,勉力行精進。《法句經(jīng)》卷上,述千品不顧身命,唯愿勤修一切智道。《華嚴經(jīng)》卷七十八,入法界品
【第58句】:這就好比同樣多的事情,有人為世事所煩擾,忙得焦頭爛額,有人卻能泰然自若地悉數(shù)處理完畢。生活的智者總是懂得在忙碌的生活之外存一顆閑靜淡泊之心。生活中的智者雖因忙碌而身體勞累,卻因為時時有著一顆清靜、灑脫而無求的心,很容易找到自己的快樂。
【第59句】: 我的[微筆記]等博文歡迎大家轉(zhuǎn)發(fā),但我不喜歡個別微博 在轉(zhuǎn)發(fā)時無意或有意地漏掉了原創(chuàng)作者的名字,我覺得這是對原創(chuàng)作 者的不尊重。我說過,一個微博賬號都對應一個靈魂,無論是實名還 是“馬甲”,人在做,天在看。我們每個人都不應該因為自己的疏忽 傷害他人,糟蹋自己。
【第60句】:立身行己之道,志欲剛,氣欲柔。志不剛不足成千古品格,氣不柔不足陶多生習氣。(明)澫益《靈峰宗論》卷二之一
【第61句】:僧問:“如何是佛法的大意?”師日:“龍騰滄海,魚躍深潭。”——《際上座》
【第62句】:逆境來時順境因,人情疏處道情親;夢中何必爭人我,放下身心見乾坤。——《凈宗要義》
【第63句】:把壓力當做自然的狀態(tài)去接受,面對壓力,抱定不退縮的信念,勇往直前,才能解決問題。
【第64句】:愿意幫助別人,并在需要的時候希望自己得到別人的幫助,可以說是人之常情。而真正豁達睿智的人,在幫助他人的時候,應該懷著一顆平常心,不要時時覺得自己在行善,覺得自己在物質(zhì)和道德上都優(yōu)越于他人,應該想自己只是在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比起更富者,你是窮人;比起更善者,你是凡人。
【第65句】:人生中總有酸甜苦辣,每個人都能感受到喜怒哀樂。因此,我們應順其自然,遇到快樂的事情就該開開心心、高高興興的,而如果遇到不幸的事情,叫叫苦,抱怨抱怨也是應該的。人要學會表述自己的感情,刻意隱瞞,只會讓快樂失去意義,讓痛苦更加不堪。
【第66句】:初發(fā)心最重要的就是我們應當擁有一顆怎么樣的心去修行。禪宗講即心即佛,佛就是心;凈土宗講唯心凈土,還是講心;密宗講三密相應,還是心;天臺宗講三諦三觀,還是心;華嚴講一真法界,還是這個心。離開心就沒有法,所以心是一切的根本。
【第67句】:來人不入門,去不出戶,來去無痕。如何提唱?直得古路苔封,羚羊絕跡,蒼梧月鎖,丹鳳不棲。所以道,藏身處沒蹤跡,沒蹤跡處莫藏身。——《智通景深禪師》
【第68句】:野干稱獅子,自謂為獸王,欲作獅子吼,還出野干聲。《長阿含經(jīng)》卷十一,《阿耨夷經(jīng)》
【第69句】:這世間,有一條道路,叫做歸途;還有一種淡泊,叫做菩提。于是,將心放逐于天涯地角,把那曾經(jīng)的舊事,遠去的回憶裝入行囊,風情山水,沉淀歲月。在花開時,約見菩提,作一場心際修行,歸于心靈的原鄉(xiāng),找找一顆云水禪心。
【第70句】:【天天禪語】不耗費資源,不毀壞環(huán)境,只愿拯救地球。過度的貪婪與無限的欲望,是毀滅地球與導致自然災害的惡因。
【第71句】:愿心定,成佛之路就不遠;愿心不定,就會被世間各種愛恨情仇和貪欲的業(yè)障左右,貪戀繁華、富貴、情愛,最終隨波逐流。
【第72句】:做人做事需往好處看、往大處想、往細處察、往深處解。心胸要大,落腳點卻須實在;著眼宜深,行動起來卻要穩(wěn)當。小事不做,大事難成,有多少力量就做多少事。踏實地走一步路,勝過說一百句空洞的漂亮話。
【第73句】:柳色含煙,春光迥秀。一峰孤峻,萬卉爭芳。白云淡濘已無心。滿目青山原不動,漁翁垂釣,溪寒雪未曾消。野渡無人,萬古碧潭清似鏡。——《石門法真禪師》
【第74句】:善知識,當別人染上病痛、惹上官司或遇到其他困難時,盡量為他排憂解難。這是講交情、講義氣的熱心人。
【第75句】:恒路法師慧心禪語【第1句】:見人不是,諸惡之根。見己不是,萬善之門。【第2句】:心不欲雜,雜則神蕩而不收;心不欲勞,勞神則疲而不入。【第3句】:經(jīng)一番挫折,長一番識見。容一番橫逆,增一番器度。省一分經(jīng)營,多一分道義。學一分退讓,討一分廉價。去一分奢侈,少一分罪過。加一分體貼,知一分物情。
【第76句】:若不是午后無眠,都不知時光如此的寂。云何時滑落下了山坡,風何時安靜不語地離去,心里都一清二楚,但也都不想再去挽留。只是一個人懶散地倚在秋千上,聽夏夜蟬聲,風月晴朗。那種聲音,不及音樂入耳深情,可以說,更似禪院里裊裊鐘聲,可以穿山越水,飄逸空靈,也可以隨緣隨遇,超離塵外。
【第77句】:有句話叫“愛的極致是寬容”,即寬容是愛的最高境界。寬容是一種美德,具有偉大的力量,它讓一切自私和冷漠的人感到慚愧。我們確實需要一顆寬容的愛心,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讓溫情和幸福重現(xiàn)人間。
【第78句】:【佛學經(jīng)典文案金句】佛說:因為有愛,所以有了憂愁;因為有愛,所以有了恐懼。若是放下愛,就沒有了憂愁也沒有了恐懼。
【第79句】:古人提到萬事萬物的辯證關系之時,有“高下相傾”之語。高高在上,低低在下,表面看來,并非齊一平等,重點在相傾的“傾”字。天地宇宙,本來便在周圓旋轉(zhuǎn)中,凡事崇高必有傾倒時,復歸于平。因此,高與低,本來就是相傾而自然歸于平等的,即佛法中所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第80句】:人都喜歡占便宜,貪圖蠅頭小利,于是很多人或為財色而身敗名裂,一 失足成千古恨,或一念之差作大惡業(yè),而造成萬劫不能翻身的事情。實際 上,吃虧不是真的吃虧,不肯吃虧才真的吃了虧;不愿意上當?shù)娜苏嫔袭敚?喜歡上當?shù)娜瞬簧袭敗?/p>
【第81句】:面對生活,我們總需要做一些自己不愿去做的事情,而這樣就需要我們有 一個樂觀的態(tài)度,快樂地生活在自己的世界當中,平靜地來面對日常的煩惱。
【第82句】:有出格見地,方有千古品格;有千古品格,方有超方學問;有超方學問,方有蓋世文章。(明)澫益《靈峰宗論》卷二之一
【第83句】:樂于分享總是值得贊賞的行為,做一個“守財奴”,必為大家所厭棄。古人說,“獨樂樂不如眾樂樂”,自己富裕了,幫助親友一起走上富裕之路,大家開開心心地享受富足的生活,豈不比獨自守著財富、躲在屋里“偷著樂”有趣多了嗎?
【第84句】:如果一個人太在乎別人,就是沒有“信心”的人,因太在乎別人的“肯定”,就會讓快樂掌握在別人的手里。——海濤法師
【第85句】:無論世界如何改變,不管時代如何變遷,我們對三寶的堅定信心決不動搖;無論我們身處順境,還是正在遭遇逆境,我們對因果的深信也決不會受到影響。因為對上師三寶的虔誠和對因果輪回的深信,是起初由心的深處生起,中間與佛教真理相伴,最終與究竟實相合一的。
【第86句】: 可悲的是有太多的浪子還意識不到自己的危險,錯過一個又一個來救自己 的菩薩。
【第87句】:幸福不是大把大把的金錢帶來的物質(zhì)愉悅,也不是顯赫一時的聲名帶來的精神滿足。幸福只是一種態(tài)度,一種讓人可以在平凡中體味出美的態(tài)度,一種讓人可以在簡單中領悟甜蜜的態(tài)度。
【第88句】:散光眼看彎鉤月有重影,散亂的心看事物也必然重影不清。瞻前顧后,心念波動越大,彎鉤月越是分離,乃至幻出第二月。活在當下,念念分明,世界也會變得清晰美好。
【第89句】: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猶如迷人,四方易處,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譬彼病目,見空中華及第二月。善男子,空實無華,病者妄執(zhí),由妄執(zhí)故,非唯惑此虛空自性,亦復迷彼實華生處,由此妄有輪轉(zhuǎn)生死,故名無明。《圓覺經(jīng)》卷上
【第90句】: 好奇心人皆有之,有人用它去創(chuàng)造美好,有人用它去制造齷 齪。因為好奇,這個世界越來越多彩;因為好奇,這個世界也越來越 骯臟。好奇是人類的天性,我們沒有理由扼殺,但有責任引導。好奇 心用于真善美,真善美便得以弘揚;好奇心用于假丑惡,假丑惡便大 行其道。面對好奇心,我們必須慎重選擇。
【第91句】:古人說:“往事不可諫,來者猶可追。”過去的事無法改變了,卻能成為一個“警報器”,提醒自己不要兩次絆倒在同一塊石頭上;變成一個“指路牌”,幫助自己在未來的人生之旅中,在善惡的十字路口,進行明智的選擇。
【第92句】:人在健康時,應多做善事、利益人群,多造善因福果,為自己鋪好人生健康之道。否則一旦病障現(xiàn)前,身心不得自在時,子媳再孝順也只能盡人事。
【第93句】:【佛心禪語】 每個人都是自己命運的建筑師,都需要做自己的主人,我們唯一能靠 的只有自己,自己才是命運的主人,當你認識到這一點的那一天,就是你 成功的時候。
【第94句】:世諦、第一義諦無異也。何以故?世諦如,即是第一義諦如。《摩訶般若經(jīng)》卷二十四,道樹品
【第95句】:葉子和樹木、果實是一個整體,花兒從來不會因為謝了而像林黛玉那樣哭哭啼啼,而是慶祝,因為它們已經(jīng)在迎接果實。果實是花兒的另一種能量層次。生態(tài)平衡的根本,在于每一個物種都無法獨立存在。你可以不喜歡蚊子,但是,青蛙依靠它們而生存!生態(tài)鏈告訴人們,一切都不可被分割。
【第96句】:我們必須明白這樣一個道理:凡事都有兩個面,有得必有失,有甜必有苦,有喜必有悲,有笑必有淚,有成必有敗,有福必有禍……兩個面是相互依存的,不可能一個人好事占盡,也不會一個人倒霉到底。
【第97句】:生活就是修行,修行就是修心,修養(yǎng)一顆平常心。當你面對生活中的各種不如意時,就不會去較真,不會有不滿,就如慧海禪師所說,「吃飯時不百般索取,睡覺時也不千般計較」,就能活得安心,活得快樂。
【第98句】:天下萬事萬物“一理貫之”。有其理,必然有其事;有其事,必然有其理。所有的學習和因果的教育,首先都是為了明理,明理才會心安。
【第99句】:一個人應該舍棄憤怒,拔除傲慢,超越所有的束縛。不執(zhí)著于心靈和物 質(zhì)的人,內(nèi)心可以得到真正的安寧,而不受外在的影響。
上一篇:佛語的文案適合發(fā)個性文案的經(jīng)典文案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