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趕集走親戚——順便】(歇)趕集:到集市上去買賣貨物。指乘做某事的方便做了另一件事。
【第2句】:【人忙神不忙】(慣)指當事人著急,被求助的人卻不著急。
【第3句】:【打魚的人經得起狂風巨浪;打獵的人不怕虎豹豺狼】 釋義:比喻不怕艱險,不畏強敵。 例句:我不止一次對你說過,打魚的人經得起狂風巨浪;打獵的人不怕虎豹豺狼。為了消滅你們這些殺人強盜。奪取革命最后勝利,我們隨時都準備獻出自己的生命!
【第4句】:【流水不腐,戶樞不螻】(諺)戶樞(Shi):舊式門扇的轉軸。螻:螻蟻蛀蝕。指流動的水不會腐臭,經常轉動的門軸不會被蛀蝕。比喻經常運動的人身體能保持健康。 也作流水不腐,戶樞不蠹。蠹:蠹蟲蛀蝕。 流水不腐,戶樞不朽。
【第5句】:【打醮水】(慣)醮(jia。)水:做道場的布施。指強迫人出錢。
【第6句】:君子報仇三年,小人報仇眼前。
【第7句】:【揭債要忍,還債要狠】(諺)借債時要再三忍耐,能不借就不借,能少借就少借;還債時要狠下決心,能早還就早還,能一次還清就一次還清。指借債付利息是個不小的負擔,無債才能一身輕松。
【第8句】:【雜燴】“雜燴菜”是河南的特色菜。所謂“雜燴”,就是把白菜、粉條、白豆腐、油炸豆腐、肉丸子等放在一起,再加上蔥、姜、香菜,以及其他佐料熬成一大鍋。味美香濃,甚是好吃。吃時,一人一碗,或配蒸饃,或配白米飯,既簡單方便,又經濟實惠。因此,“雜燴菜”擴大了地域,北方大部分省份都喜歡吃這樣的“大鍋菜”,特別是在農村,紅白喜事必不可少。 民間傳說,雜燴菜起源于宋代。據說南宋時朱敦儒為兵部侍郎,因主張抗金,被奸相秦檜免職,回河南老家,這一年,時逢朱敦儒六十壽辰,就在準備壽宴時突然從京城臨安傳來消息說,抗金元帥岳飛被奸相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于風波亭。朱敦儒無心慶壽,又不能讓赴宴的人餓肚子,就吩咐家廚:“今日不飲酒,只把備好的疏菜熬在一起,一人一碗,配上蒸饃端來即是。”眾人聽說岳飛被害之事,都難過得吃不下飯。朱敦儒就說:“這碗熬菜中的丸子就當是秦檜的頭,油炸豆腐就當是秦檜的肉,粉條就當是秦檜的腸子。”大家聞聽此話,紛紛拿起筷子,頃刻之間就把一碗熬菜吃了個精光。吃完之后,眾人給這道菜取名“雜檜菜”。因為此菜味道香美,就流傳開來。又因為這道菜是將各種雜七雜八的菜燴在一起做成的,所以就將它叫做“雜燴菜”了。 另有一說,雜燴菜起源于福州。當時福州有一名廚,聽說岳飛被秦檜誣陷而死后,特意取用多種原料烹制了一道取名“雜檜”的菜,“雜”的意思雜種,“燴”與秦檜的檜同音。 經考證,朱敦儒(1081-1195)字希真,河南(今河南洛陽)人,曾官至兵部郎中。1142年岳飛被害時,正在臨安樞密行府諮議參軍任上,七年后致仕。但1155年,因秦檜之子秦嬉喜好詩歌,起用朱敦儒之子為刪定官,朱敦儒為鴻臚少卿。秦檜死后,敦儒也去職。“談者謂敦儒老懷舐犢之愛,而畏避躥逐,故其爺不終。”因而民間傳說朱敦儒發明“雜燴菜”并不可信,而且宋時番薯還未傳人中國,當時還沒有粉條。而起源于福州之說,也沒有歷史根據。 但是“雜燴”菜確實是河南菜肴的重要代表,流傳千年,影響很廣。宋金戰爭中,河南地區是主要戰場,人們飽受戰亂之苦,對岳飛十分愛戴,因此對秦檜的氣憤情緒是真實的,最有可能的是“雜燴”確實是在痛罵秦檜,其發明者應是河南百姓,這個故事在流行過程中又附會了故舊鄉賢,附會到朱敦儒頭上的可能性較大。
【第9句】:【帶箭野豬猛于虎】(諺)指帶箭受傷的野豬,比老虎還要兇猛。比喻受到打擊或被逼到走投無路的人,會表現得非常兇狠頑強。
【第10句】:【熟油拌苦菜——由人心頭愛】(歇)苦菜:~種宿根的野菜,有白色乳汁,莖葉嫩時可吃,略帶苦味。 用熟油拌著苦菜,味道很不入口,卻偏有人喜歡吃。指人的愛好不同,追求各異。 也作“熟油苦菜——各人心愛”。
【第11句】:【賣石灰見不得賣面的】(諺)石灰和面粉都是白的。比喻同行之間往往會互相嫉妒。 也作“賣白面的見不得賣石灰的”。
【第12句】:【鉆牛犄角】(慣)比喻人固執地研究不值得研究且無法解決的問題。 也形容人心眼死,遇事過于較真。 也作鉆牛角尖。 鉆牛角。
【第13句】:【狹路相逢勇者勝】見“兩軍相遇勇者勝”。
【第14句】:【茶不思,飯不想】(慣)不想喝茶,也不想吃飯。形容十分憂慮、思念或悲傷。
【第15句】:【老鷹不吃窩下食】(諺)老鷹寧可飛向遠處覓食,也不吃窩旁的東西。比喻惡人為掩護自己,從不在自己落腳的周圍作案。 也作老鷹不打窩邊食。 巖鷹不打窩下食。
【第16句】:【白臉狼戴草帽——假充好人】(歇)白臉狼:狼的一種,體形較小,尾短,臉白,性極兇殘。指惡人偽裝成好人。
【第17句】:【冬練三九,夏練三伏】(諺)三九:冬至節后第十九天至第二十七天的一段時間,是一年中最冷的時期。三伏:夏至節后的頭伏、二伏、三伏,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期。指練習武功,貴在堅持,冷不避三九,熱不避三伏。 也作冷練三九,熱練三伏。 熱練三伏,冷練三九。
【第18句】:【貧極無君子】(諺)舊指人窮到極度,就不會再顧及道德禮儀。
【第19句】:【手插魚籃,避不得腥】 釋義:比喻做事不怕擔負責任。 例句:先鋒道:“古人說得好:手插魚籃,避不得腥。一不做,二不休;左右帥領家兵殺那和尚去來!”
【第20句】:【瘋癆臌脹膈,閻王請下客】(諺)舊時認定,凡患瘋、癆、臌、膈這類病的,都屬于不治之癥,必死無疑。 也作“瘋癆臌膈,閻羅王請的上客”。
【第21句】:【有冤沒處訴,有苦沒處說】(慣)指冤屈或苦惱無處申雪、訴說。 也作有冤無處申。 有苦沒處說。
【第22句】:【破麻袋繡花——底子差】見“麻布袋上繡花——底子太差”。
【第23句】:【姻緣配合憑紅葉,月老夫妻系赤繩】(諺)紅葉:唐朝盧渥在御水溝中拾到一片紅葉,上有絕句:“水流何太急,深宮盡日閑;殷勤謝紅葉,好去到人間。”后發放宮女,盧渥與題紅葉詩的宮女結為夫妻。月老:月下老人,傳說月下老人用紅繩系住男女足,二人即成夫妻。舊指男女婚配必須通過一定的媒介,并由專人主持。
【第24句】:【八月大,無果賣】 釋義:陰歷八月如果是大月(三十日),水果就要歉收。 例句:真是應驗了那句話:“八月大,無果賣。”這不,現今集市上水果少,價錢貴得嚇人啊!
【第25句】:【懷里揣著兔子】(慣)形容心里害怕、慌亂。
【第26句】:【露馬腳】現代人們用“露馬腳”來比喻暴露了隱蔽的事實真相。關于露馬腳,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呢! 明太祖朱元璋原是布衣,家境十分貧寒,參軍后與一位在軍中長大的姓馬的姑娘結婚。馬氏聰明賢惠,相貌也不錯。朱元璋當了皇帝,馬氏夫人被封為皇后。馬皇后苦盡甘來,盡享榮華富,但也有令她苦惱的隱衷。她深居簡出,每當與外人接觸時,總是長裙拖地,把雙腳蓋住。原來這位皇后,沒有纏足,長有一雙“天足”。在封建時代,女子大腳,本來就是一大忌諱,何況皇后呢?一天,馬皇后坐轎到金陵街頭,當然她不會忘記隱藏那雙“天足”,不料一陣大風掀起了轎簾,馬皇后的腳露出來了。消息不脛而走,轟動了金陵城。于是“露馬腳”一詞就像一陣風刮到了民間。這是“露馬腳”一詞來源的主流說法,影響很廣。
【第27句】:【黃忠人老刀不老】(慣)黃忠:三國時期西蜀五虎上將之一,武藝高強,英勇善戰,《三國演義》描寫他在與魏國張邰交戰時,張邰嘲笑他年邁力衰,他說,我雖然老了,但我手中的刀不老。比喻雖然年紀大了,能力或本領不減當年。
【第28句】:【瓜子里出臭蟲——啥仁都有】見“嗑瓜子兒嗑出個臭蟲來——什么仁兒都有”。
【第29句】:蟲憑蠕動尋食,人憑勞動養身。
【第30句】:【響鑼一聲,悶鼓一槌】(慣)指不管以什么形式,給一個干脆的回答。
【第31句】:【窮人的孩子早當家】(諺)窮人家的孩子經受的磨煉多,懂事早,小小年紀就知道為家計操心。指比起富家子弟,窮家孩子成熟早。
【第32句】:【馬無夜草不肥,人無外財不富】(諺)夜草:夜里給牲口喂的草料。 外財:也叫橫財,不是通過正當渠道得來的錢財。馬沒有夜草就不會上膘,人不得外財就不能暴富。 指人的暴富,往往都是發了橫財的。 也作馬不吃野草不肥,人不得外財不發。 人無橫財不富,馬無野草不肥。
【第33句】:【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 釋義:廖化:三國時蜀國將軍,武藝不太出眾。三國后期,蜀國名將相繼死亡,廖化就成了突出的人物。比喻當地沒有出色人物或主事者,個別一般人物就擔當了重任或出了名。 例句:“好比何來?”亭面糊學著鄉里說書的人的口氣。“好比無牛捉了馬耕田:好比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
【第34句】:【郎中】“郎中”現指醫生,南方多此稱呼。如現代京劇《沙家浜》中有地下黨聯絡員假扮郎中為沙四龍看病傳遞情報的情節。 郎中,古代是一種官職。始于戰國,漢代沿置,屬光實祿勛,管理車騎、門戶,并充內侍衛,外從作戰。初分為車郎、戶郎、騎郎三類,長官設有車、戶、騎三將,其后類別逐漸泯除。晉至南北朝,為尚書曹司的長官。自隋朝自清,各部皆沿置郎中,分管各司事務,為尚書、侍郎、丞相以下的高級部員。范曄《張衡傳》:“公車特征拜郎中”,指漢朝的官職。宋代始設醫官,最高級的是大夫,其次為郎,又稱郎中,以下便稱醫效、祗侯等。后人因之稱醫生為大夫或郎中。顯然是為抬高醫生地位而有意奉承之,說穿了是官本位在作怪。既然長期稱醫生為郎中,也就習以為常了。
【第35句】:【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諺)路途遠,才能檢驗出馬力的強弱;日子久,才能考驗出人心的善惡。 指要真正認識一個人,必須經過長年累月的觀察與考驗。 也作路遙知馬力,時久見人心。 日久知人心,路遠知馬力。
【第36句】:釣魚要時分,上午七到十,下午三到四。
【第37句】:【結為秦晉之好】這句話的意思是兩家聯姻,結為親家。此俗語出自春秋時期。 春秋時期,秦晉一直交好,而且以婚姻來促進秦晉之間的關系。那個時候,秦國與晉國不僅是相交之邦、禮儀之邦,也是婚姻走得最頻繁的兩個國家,兩國王室之間常會出現秦晉聯姻事件,后來秦晉就被稱為親人關系,一直沿用到今天。結秦晉就是促成男女雙方,使之交好,暗含結婚之意。
【第38句】:【舉手不打無娘子,開口不罵賠禮人】 釋義:不打沒母親的孩子,不罵賠禮道歉的人。 例句:舉手不打無娘子,開口不罵賠禮人。賠禮人偷眼看她說話的效果,發現家喜嫂雖然沒有用言語回答她,但喬蘭弟從她烈性的面孔上看到圓滿的答案。
【第39句】:好漢憑志強,好馬憑膽壯。
【第40句】:【上馬金,下馬銀】(慣)上馬給金子,下馬給銀子。1形容招待非常熱情或待遇十分優厚。2形容家境很富有。 也作上馬一提金,下馬一提銀。 上馬一錠金,下馬一錠銀。 上馬提金,下馬提銀。
【第41句】:【深山藏虎豹,曠野隱麒麟】 釋義:說明荒僻之地隱藏著出眾的人。 例句:鄭懷連躥帶蹦,汗都下來啦,也打不著小將。牛皋想:這真是深山藏虎豹,曠野隱麒麟。
【第42句】:【挑水尋錯了碼頭】(慣)比喻找錯了地方。
【第43句】:【東一榔頭,西一棒子】(慣)比喻說話沒有條理,做事不按章法或次序,沒有明確的目標。也比喻這事干一點兒,那事也干一點兒,什么事都干。 也作東一榔頭,西一棒槌。 東一榔頭,西一棍子。 東一榔頭,西一杠子。
【第44句】:【八擒孟獲——多此一舉】(歇)孟獲:三國蜀漢建寧(治今云南曲靖)人,當地豪強。劉備死后,孟獲起兵反蜀。蜀漢建興三年(金元225年),諸葛亮領兵南征,對孟獲采用“心戰”,七次生擒,七次釋放,
【第45句】:【公雞抱窩,母雞打鳴】(慣)抱窩:孵小雞。比喻男人做女人的事,女人做男人的事,作用顛倒了。
【第46句】:【曾著賣糖君子哄,到今不信口甜人】 釋義:吃過騙子的虧,不再相信別人的花言巧語。 例句:那些妖怪聞此言,魂飛魄散,就在水中跪拜道:“望老爺方便方便! 我等有眼無珠,誤捉了你師父……”八戒搖手道:“莫說這話!俗語說得好:‘曾著賣糖君子哄,到今不信口甜人。’是便筑一耙,各人走路!”
【第47句】:【路見不平,也有向燈向火】(諺)向燈向火:燈火不是一碼事,代指這一邊和那一邊。指遇到不公平的事,總有人出來說話,有向這邊的,有向那邊的。
【第48句】:【男人往外走,帶著娘們手】(諺)男人:專指丈夫。娘們:專指妻子。指丈夫走在人前,從衣著外表上就可看出妻子縫制與打扮的手藝。 也作漢子外邊走,帶著老婆兩只手。 丈夫人前走,帶著老婆的手。
【第49句】:【隨風倒】(慣)形容沒有自己的主見,哪邊勢力大就倒向哪邊。
【第50句】:【駿馬跟前,小馬打蹄難;老鷹跟前,鳥兒唱歌難】 釋義:比喻在威嚴的大人物面前不容小人物自由隨便行動。 例句:拉莫,“駿馬跟前,小馬打蹄難;老鷹跟前,鳥兒唱歌難。”你趕快出來投降,我不殺你!
【第51句】:【娘想兒,流水長;兒想娘,筷子長】(諺)母親想念兒女,像流水一樣長流不斷;兒女想念母親,卻像筷子那樣很短很短。指母親對兒女的情愛是永無休止的。
【第52句】:【走板】“走板”形容說話偏離了主題或錯發議論,它源自戲曲的演唱和伴奏。 演唱傳統戲曲,常以鼓板擊節拍。每一小節中凡強拍的均擊板(強拍也叫“板”),次強拍或弱拍則以鼓簽輕敲小鼓或以手指擊拍(叫做“眼”)。由一板一眼構成兩拍子一小節,或由一板三眼構成四拍子一小節。演唱時必須合板合眼,才能與伴奏配合得當。不合板眼謂之“走板”。走板時,演員演唱與樂隊伴奏就不能合一,就不能達到應有效果。 后比喻說話辦事離開了既定的主題或亂了既定的步驟為“走板”。
【第53句】:【私下演了官場用】(諺)指在私下里演練熟了,到公眾場合使用起來就會運用自如。 也作“私場演,官場用”。
【第54句】:【失賊遭官】(諺)失賊:失盜,家中被盜。遭官:報案到官府,又遭官府勒索。指舊時官盜雖名分不同,但害民擾民是一樣的。 也作失賊追贓,余財未盡。 失賊經官,破財不盡。
【第55句】:【獨頭蒜——沒瓣】(歇)獨頭蒜:指沒分成瓣狀的蒜頭。瓣:諧“伴”。指未成家,單身。
【第56句】:【和稀泥】(慣)比喻無原則地調解糾紛或解決矛盾。 也作“抹稀泥”。
【第57句】:【進了仙觀,忘了舊廟】(慣)比喻人生活環境好了,就忘了過去。
【第58句】:【躲過初一,躲不過十五】(諺)指躲得了今天躲不了明天,終歸躲不過去。
【第59句】:【消停作好事】(諺)消停:從容做事,不慌不忙。指做事出錯,常由于慌亂;能從容舒緩,不急不躁,事情自然就做得圓滿。
【第60句】:【茶是茶,飯是飯】(慣)形容飲食很講究,達到了一定的標準。
【第61句】:【敲鑼賣糖——各執一行】(歇)行:行當。本指各干各的行當,轉指各干各的事,互不干預。也指各人干慣了各自的一行,精通各自的一行。 也作敲鑼賣糖——各干一行。 敲鑼賣糖——各搞一行。
【第62句】:【貴人多忘事】(諺)原指地位高權勢大的人最容易忘卻故舊的交情,后泛指人善忘。也用作對人健忘的安慰或戲謔語。 也作貴人多健忘。 貴人愛忘事。
【第63句】:【城隍廟的鼓槌——一對】(歇)本指鼓槌成對,轉指青年男女相般配。也指人品、能力等相當。
【第64句】:【人無笑臉休開店】(諺)指開店做生意,必須做到笑臉迎顧客,和氣待來人。
【第65句】:【只有錦上添花,那得雪中送炭】(諺)比喻人情冷暖,世態炎涼:有權有錢時,阿諛奉承者多;貧窮困境中,伸出援助之手者少。 也作“只有錦上添花,誰來雪中送炭”。
【第66句】:【在商為義士,在周為頑民】(諺)商:商朝。義士:忠于朝廷的人。 周:周朝。頑民:不順從的人。商朝認為的義士,周朝則視作頑民。 指站在不同的立場、角度看問題,會得出完全相反的結論。
【第67句】:【三分像人,七分像鬼】(慣)1形容相貌丑陋、兇惡。2指被折磨得不成樣子。3形容人形象太差。 也作三分不像人,七分不像鬼。 三分不像人,七分倒像鬼。 三分人,七分鬼。
【第68句】:【要知朝中事,鄉間問老農】(諺)要想知道朝廷的政事,最好是到鄉下去問老百姓。指上層社會的政策效應,只有下層的人民群眾感受最深。 也作“要知朝中事,去問鄉下人”。
【第69句】:【長壽面】中國人過生日總要吃“翻運餅、長壽面”。那么,“長壽面”是怎么來的呢?這一習俗源自西漢。 據說,西漢時期漢武帝跟文武百官閑聊天,他說:“《相書》上講,人中(人的上唇正中凹痕,即人中穴位)長一寸,能活一百歲。”這時,侍中東方朔笑出了聲,大臣們都嗔怪他嘲笑皇上,真是太無理了。東方朔辯解說:“我哪里敢嘲笑陛下,我是笑彭祖的臉呀。‘人中長一寸,能活一百歲,彭祖活了八百歲,人中得長八寸,大伙想想,那他的臉該有多長啊!”漢武帝和文武百官都被逗樂了。古人稱臉為面,臉長就叫“面長”,彭祖“面長”活了八百。 人們想長壽,于是就流傳下來過生口吃面條的習俗。
【第70句】:【水深不響,水響不深】(諺)水深的地方東西掉下去沒響聲,東西掉下去有聲響的地方水不會深。比喻品德厚重、學識淵博的人絕不淺露,好自我炫耀的人往往缺德少才。
【第71句】:【初生牛犢不怕虎】(諺)犢(du):牛犢,小牛。剛生下的牛犢連猛虎也不怕。比喻年輕人未經世事,不知天高地厚。也比喻年輕人不受世俗約束,敢沖敢闖,敢說敢干。
【第72句】:【財上分明大丈夫】(諺)大丈夫:指有志氣或有作為的男子。在對待錢財上,收支合理,賬目公開,光明正大,毫無隱私,這才是大丈夫的行為表現。
【第73句】:【男的是耙子,女的是匣子】(諺)夫妻二人居家過日子,丈夫要像摟錢的耙子,妻子要像裝錢的匣子。 指丈夫要善于創收,妻子要善于積蓄。 也作男的是摟錢的耙子,女的是盛錢的匣子。 男的是耙耙,女的是匣匣;不怕耙耙齒少,只怕匣匣沒底。
【第74句】:【得不的風兒,就是雨兒】(慣)得不的:不能得到,這里指不能聽到。 風兒:風聲。聽不到風聲,就斷定是下雨。1比喻剛聽到一點兒消息,就不辨虛實,立刻行動。2比喻造謠傳謠。
【第75句】:【差人見錢,貓鼠同眠】(諺)差人:舊時在官衙當差的人。指差人收受了錢財賄賂,就會和犯人通同一氣,什么枉法的事也能做出。
【第76句】:【賊不打三年自招】(諺)指盜賊作案后隔的時間長了,即使不經官府拷問,也會有意無意說出來。也泛指人做了錯事或丑事,久后就會自我招認。
【第77句】:【藕斷絲不斷】(慣)藕:蓮的地下莖,長形,肥大有節,白色,中間有許多管狀的孔,折斷后有絲。 藕被切斷以后,上面還有絲連著。 比喻從外表上看關系是斷了,感情并未斷絕。多指男女之情也作“藕斷絲連”。
【第78句】:【殺雞用牛刀】(慣)殺雞用上了殺牛的刀。1指大材小用。2指辦事有絕對的把握。3比喻花大錢卻辦了件小事。
【第79句】:【殺雞駭猴】(諺)當著猴的面,殺雞放血,使猴子害怕。比喻嚴懲某人,儆戒其他人。 也作殺雞給猴子看。 殺雞給猢猻看。猢猻:猴子。
【第80句】:【好伙計勤算賬】(諺)伙計:商場中合伙經商的人。合作者關系處得再好,也要經常結算賬目。指在錢財上必須做到賬目公開,有透明度。
【第81句】:人有志,竹有節。
【第82句】:【北上、南下】說到“北上、南下”人們自然聯想到當年紅軍北上抗日或解放軍南下解放海南島。為什么不能反過來說呢?這種以北為上、以南為下,對方位的稱謂習慣是怎樣形成的呢? 原來,在我國古代的禮儀中以北為尊,尊者為上,其位置為“上位”,也叫“上首”。帝王會見群臣時,坐北朝南,叫做“南面稱王”;臣子們朝見帝王時,則須背南面北,叫“北面稱臣”。例如《易經-說卦傳》日:“圣人南面而聽天下,向明而治。”古代拜師學藝,以及其他一些莊重場合,在行禮時也均按北南方位為尊卑、上下施禮。在建筑上也是以北為上,北屋為上屋。 由于在我國古代禮儀中,北為上,南為下,人們在稱渭北、南地理方位時,便借用禮儀中的稱謂習慣,稱北方為上,南方為下,久而久之,約定俗成,遂成了地理方位的稱謂用語了。如地圖上的方位為“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第83句】:【上山虎遇見下山虎】(慣)比喻兩個強者遇到了一起。
【第84句】:老人不講古,后生會失譜.
【第85句】:【老人家】“老人家”一詞,是對老年人和長輩的尊稱。但它并非是漢語的土產,而是外來語的意譯。據《宗教詞典》載,“老人家”一詞,是解放前中國伊斯蘭門宦對教徒的一種尊稱,是阿拉伯文“穆爾西德”一詞的意譯。 它源于“道路”(指修煉過程),意為“引路的人”,指伊斯蘭教蘇非派某些教團的宗教導師,負責接受和指導新參加教團的信教人。 十三世紀后期,伊斯蘭教隨著部分中亞西亞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的遷居傳人中國,并發生語言的融合。從此“穆爾西德”被譯為“老人家”,出現在元代及以后的漢語和文學作品中。此譯一出,便同中華民族的愛老敬老傳統美德相契合,便在國人中很快流行起來。
【第86句】:【戲有戲德,臺有臺規】(諺)戲劇演員要有藝德,臺上表演要有臺規。指戲劇表演一要有道德規范,二要有嚴格規程。
【第87句】:【要想武功好,從小練到老】(諺)要想把武功練好,就得一輩子不停地練。指武功不是短時間能練好的,要長練不輟。
【第88句】:【打啞謎】(慣)指不直接把意思說明白,故意讓對方猜。
【第89句】:【英雄所見略同】(諺)指分析形勢或設計謀略,英雄豪杰的觀點見識,往往是不謀而合的。 也作英雄所見,畢竟相同。 英雄之士,所見略同。
【第90句】:【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釋義:項莊:項羽部下的武將。沛公:劉邦。《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項羽和劉邦在鴻門會見,酒宴上,范增讓項莊舞劍助興,企圖乘機殺死劉邦。劉邦的謀臣張良見事危急,就對樊噲說:“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比喻某種言論行動表面上正當好聽,其實別有用心,另有企圖。 例句:照我看,打郭批方不是終了,恐怕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啊!
【第91句】:【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語出《孔子家語》。這句話人們常說,是勸諫之良言,道理也是顯而易見的。良藥多苦是規律,黃連就是珍貴的藥材,它們雖苦,但卻能醫好人們的疾病。忠言往往就是逆耳的語言,雖不中聽,但最有價值,能警示自己,敦品厲行,養成良好品德。 唐太宗李世民就是聽了魏征的逆耳忠言,把逆耳忠言當成一面鏡子,“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成就了“貞觀之治”。相反,他的兒孫唐玄宗李隆基雖有“開元之治”,但他自滿了,聽不進忠言,一味相信安祿山的甜言蜜語,卻不知安祿山是口蜜腹劍,結果放松了警惕,釀成了“安史之亂”,使中興的大唐急速走上下坡路,由盛變衰。 百姓也是如此,人的一生都想稱心如意是不可能的,不能一聽逆耳忠言就不高興,一遇不順利就怨天尤人,一聽奉承話就忘乎所以,必然落得個“狐貍奉承,烏鴉唱歌”的結果。
【第92句】:【豹死留皮,雁過留聲】 釋義:人應該留下好名聲或留下姓名。 例句:俗話說,豹死留皮,雁過留聲,人一輩子,能像魯班爺那樣,在世上留下幾座懸空寺、趙州橋,為后代景仰,被同行推崇,也算沒白到人世上走一遭。
【第93句】:【心急碰上熱豆腐】(慣)指心里正著急,偏又碰上麻煩事。也比喻心里存不住話,聽到什么說什么。
【第94句】:【虎死留皮,人死留名】見“豹死留皮,人死留名”。
【第95句】:【開洋葷】(慣)比喻見到、嘗到或去親身嘗試新奇的東西。
【第96句】:【端人家的碗,受人家的管】(諺)指吃人家的飯,就得聽人家安排。 也作“端人碗,歸人管”。
【第97句】:【相馬失之瘦,相士失之貧】(諺)相(xiang):觀察,審度。相馬,容易因馬瘦而致誤;相士,容易因其貧困而致誤。指選用人才要重在實質,不能只看表象。
【第98句】:【盡地主之誼】“盡地主之誼”指客人來了,總要盛情款待,熱情招待。 它源出《左人·哀公十二年》:“子服景伯謂子貢日:‘夫諸侯之會,事既畢矣,侯伯致禮,地主歸餼,以相辭也’。”杜預注:“侯伯致禮,以禮賓也。地主所會,主人也。餼,生物。”指的是主人對所到來的客人要以禮待之。后來演變成“地主之誼”。意思是當地的主人對來客接待的禮節和飲食饋贈等情誼,而“地主”也就是指主人。簡言之,就是盡主人之情誼。
【第99句】:【武大郎捉奸——有心無力】(歇)指有心去做,但能力不行。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