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眼不見,心不煩】看不見也就算了,不操心。類似的:耳 不聽,心不煩。清代《紅樓夢》:“幾時我閉了眼,斷了這口 氣,任憑你們兩個冤家鬧上天去,我眼不見,心不煩,也就罷 了。”
【第2句】:吊好了膘的公駝——銳不可當
【第3句】:【家丑不可外揚】釋義:家里的丑事不可對外宣揚。也指集體單位內部的丑,事不可讓外人知道。“不可外揚”又作“不外揚”、“不可外談”。例句:你們看什么?俺是吵家務,家丑不可外揚,你們倒來看笑話。一個個給我滾出去!
【第4句】:千人大合唱——異口同聲
【第5句】:暑假里,天落了小雨。放假在家的姐姐拿著鋤頭,卻不知道鋤什么地好。奶奶說:“傻丫頭,濕鋤豆,干鋤花,下個小雨鋤芝麻。還是鋤芝麻去吧!”(河南·鄧州)
【第6句】:【縫衣店里的營業員——左也衣,右也衣】(歇)衣:諧“依”。指一味依從。
【第7句】:雞爪上釘馬掌——不對蹄(題)
【第8句】:【十家鍋灶九不同】釋義:比喻人的思想各不相同。例句:你姓張,他姓李,人多心多,十家鍋灶九不同。
【第9句】:云南老虎蒙古駝——素不相識
【第10句】:【吃了橘子就忘了洞庭山】釋義:洞庭山:有洞庭東山與洞庭西山,均在太湖中,屬江蘇省吳縣,盛產橘子。比喻忘本。例句:二喜瞅了他一眼道:“好良心!吃了桶子就忘了洞庭山了。”
【第11句】:【下的是牛馬力,吃的是豬狗食】見“出的牛馬力,吃的豬狗食”。
【第12句】:灶王爺伸手——穩拿糖瓜兒
【第13句】:筍子變竹——節節空
【第14句】:五更天起床——漸漸明白
【第15句】:蝎子敲門——毒到家了
【第16句】:【不冷不熱,五谷不結】(諺)五谷:說法不一,一般指稻、黍、稷、麥、菽,也泛指各種糧食作物。指氣候如果沒有冷熱的變化,五谷就不能生長成熟,結出果實。 也作“不熱不冷,五谷不生”。
【第17句】:【圣人門前賣字畫】(慣)比喻在行家面前賣弄本事。
【第18句】:【想吃肉又怕燙了舌頭】(慣)比喻想占便宜,又怕付出代價。也比喻想干事,又害怕。 也作想吃又怕燙舌頭。 想吃肉又怕燙嘴。
【第19句】:【紙糊燈籠肚里亮】釋義:比喻自己心里清楚明白。例句:大家說禮訓管林業隊賬目,是紙糊燈籠肚里亮,一人有數,眾人沒數。
【第20句】:【餓死不吃瞪眼食】(諺)瞪眼食:瞪著鄙視的眼睛給人吃的飯。寧肯餓死,也不吃別人瞪眼施舍的食物。指寧可不要命,也不能舍棄人格。
【第21句】:【家雞打得團團轉,野雞不打滿天飛】借指自己人有矛盾也 能夠團結,與外人沒有矛盾也不易團結。《新鳳霞回憶錄》: “他本來就不是咱們唱戲的根兒。家雞打得團團轉,野雞不 打滿天飛。”
【第22句】:【長草短草一把薅】不加區分,一律對待。傳記圖書:“算 了,現在長草短草一把薅,再不要說了。上面把你們的案子 交給我們處理,請你和王先生后天來一趟。”
【第23句】:叫花子撥算盤——窮打算
【第24句】:【 死了的兒子是乖的】對失去的感到惋惜。類似的:死了的 姑娘是好姑娘。《汪精衛的末日》:“民間對死人的評價是偏 于擴大:死了的兒子是乖的。”
【第25句】:【老虎推磨——不聽這一套】(歇)套:本指牲口套兒,轉指量詞“套”。指不接受或不理睬別人的一套說法或做法。 也作老虎推磨——不聽那套。 老虎拉碾子——不聽那一套。
【第26句】:【大船爛了還有三千個釘】見“船爛還有三干釘”。
【第27句】:【姻緣配合憑紅葉,月老夫妻系赤繩】(諺)紅葉:唐朝盧渥在御水溝中拾到一片紅葉,上有絕句:“水流何太急,深宮盡日閑;殷勤謝紅葉,好去到人間。”后發放宮女,盧渥與題紅葉詩的宮女結為夫妻。月老:月下老人,傳說月下老人用紅繩系住男女足,二人即成夫妻。舊指男女婚配必須通過一定的媒介,并由專人主持。
【第28句】:【七月的天,孩子的臉】(諺)指七月天忽晴忽陰、忽熱忽冷,就像小孩的臉一樣哭笑無常。
【第29句】:【宰相肚里能撐船】贊揚人的氣量大,風格高。成語:寬宏 大量。姚雪垠《李自成》:“常言道:將軍額上跑下馬,宰相肚 里行舟船。你這樣氣量窄,將來如何能獨當一面,肩挑五岳 胸羅百川,統帥百萬大軍!”
【第30句】:老嫂比母,小叔比兒。
【第31句】:【痢痢頭上拍蒼蠅——來一個著一個】(歇)著:打中。指來一個就勾搭或籠絡住一個。也指來者不拒,統統接納。
【第32句】:【 騎馬吃豆包】露餡兒餡兒掉在路上,路、露諧音,借指露 出破綻。袁靜孔厥《新兒女英雄傳》:“咱們回去,可別‘騎馬 吃豆包——露餡兒’!”
【第33句】:【運用之妙,在于一心】釋義:對陣勢運用得是否靈活巧妙,完全在于指揮者根據實際情況,審時度勢,隨機應變。“在于”又作“存乎”。例句:湯鎮臺道:“且不要管他。‘運用之妙,在于一心’,苗子們今日過年,正好出其不意,攻其無備。”
【第34句】:【羹里來的飯里去】(慣)比喻哪里來的還回到哪里去。
【第35句】:【有例不興,無例不滅】(諺)原有舊例,就照著做去,不必另創新規;原本沒有前例的,談不上廢除什么。舊指凡事墨守成規,遵循慣例就好。
【第36句】:奶奶常在外人面前夸我。她說我“人不大,卻是芝麻做的大餅——點子多。辦事讓人放心”。(江蘇·高郵)
【第37句】:【插起招軍旗,就有入伍兵】(諺)招軍旗:招募兵士的招幌。比喻事情只要有人號召,就有人聞風響應。 也作“插起招軍旗,自有吃糧人”。 吃糧:當兵的吃公家的糧餉。
【第38句】:【凍不死的蔥,餓不死的僧】(諺)僧:和尚。指蔥耐凍,再冷的天氣也凍不死;和尚可以四處化齋,當然不會餓死。
【第39句】:【年】“年”既指新年元旦,又指春節。那么,年是怎么起源的呢?源分兩處。一是典籍,一是民間傳說。先說典籍。據我國最早的詞典《爾雅·釋天》記載:“夏日歲,商日祀,周日年。”這說明周朝才開始叫做“年”。后來唐太宗天寶三年(公元744年)曾改年為“載”。唐肅宗至德三載(公元758年)又改“載”為“年”。一直到辛亥革命后,我國實行公歷,將公歷一月一旦稱元旦,改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但年作為一個傳統民俗節日一直存在。考古學家認為“年”的基本概念,大約是從新石器時代初期開始的,而它的概念初義來自農業。《谷梁傳·宣公十六年》中說:“五谷皆熟為有年”,“五谷大熟為大有年。”所謂“大有年”,就是大豐收。另外,《說文解字》也云:“年,谷熟也。”這樣,“年”就是慶賀豐收喜悅的意思。以后,人們便把谷物的一熟算作一年,慶祝豐收當在冬季農閑的時候,冬春交換之際,一年又起。再說民間傳說。傳說遠古的時候有一種怪獸叫“年”,頭上長獨角,口似血盆,體大如牛,每逢臘月三十晚上,它使出來掠食噬人。開始人們只好備些肉食放在門外,然后把大門關上,躲在家中。有一次,“年”來到一家門口,恰巧這戶人家穿著紅衣服,點著竹子取暖,燃燒的竹子啪啪爆響,“年”嚇得掉頭逃跑。大家便效仿這戶人家的做法,把“年”驅趕出去,于是,三十晚上,初一凌晨就稱“年”了。后來就形成了放爆竹、貼對聯的風俗了。
【第40句】:【鼓不打不響,鐘不撞不鳴】(諺)比喻話講清了,別人心里才會明白;道理說透了,問題才能得到解決。 也作鼓不打不響,話不說不明。 鼓不打不響,理不辯不明。
【第41句】:管中窺豹——略見一斑(般)
【第42句】:【七十不打,八十不罵】(諺)對七十歲的老人,不可用打來懲罰他;對八十歲的老人,不可用罵來懲罰他。指對于年事已高的老人,要寬容善待。
【第43句】:豆芽長得一房高一一還是個小菜
【第44句】:【不比不知道,一比嚇—跳】經過比較,才發現巨大的差別。 比,也說:說,算。張賢亮《邢老漢和他的狗的故事》:“這個 賬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這就等于我們一個人定 的一半。”
【第45句】:裁衣不用剪刀——胡扯
【第46句】:太陽地里點燈——不增光
【第47句】:木頭上釘釘子——個個有鉆勁
【第48句】:芭蕉插在古樹上——粗枝大葉
【第49句】:【一日三,三日九】九、久諧音,謂經過較長時間。明代《古 今小說》:“一日三,三日九,捱到十月滿足,生下一個小孩兒 出來,舉家大驚。”
【第50句】:【 好男不和女斗】男人不可欺侮婦女。也指欺侮婦女有失 男子體面。老舍《駱駝祥子》:“可是他不敢打張媽,因為好 漢不跟女斗;也不愿還口。”
【第51句】:【丟把芝麻賺個西瓜】(慣)指以小的代價換取大的收獲。
【第52句】:【家常飯,粗布衣,知寒知暖自己的妻】(諺)家常飯吃得飽,粗布衣穿著暖;自己的妻子最能知熱知冷,體貼入微。指不要羨慕山珍海味,不要貪圖綾羅綢緞,更不要眼熱那些妖艷的女色。 也作“家常飯,粗布衣,知熱知冷結發妻”。結發妻:原配妻。I
【第53句】:【十個指頭不一般齊】(諺)比喻人或事物相互間總有差異,不會人人都一樣,事事都一般。 也作十個指頭往外伸,長短大小不一樣。 十個指頭有長短,荷花出水有高低。
【第54句】:【歪著枕頭睡覺——想偏了心】(歇)本指心臟偏向一邊,轉指人胡思亂想,打錯了主意。含譏諷或責罵意。
【第55句】:【吃了飯兒不挺尸,肚里沒板脂】(諺)挺尸:謔稱躺倒睡覺。板脂:皮下脂肪。吃過飯如果不睡一覺休息一下,人就長不起肉膘。指飯后睡覺休息,有益于身體強壯。
【第56句】:【只有不快的斧,沒有劈不開的柴】(諺)比喻只有缺少智謀的人. 沒有戰勝不了的困難。
【第57句】:【今日三,明日四】(慣)今天這樣,明天又那樣。比喻經常變換花樣。 也作“今朝三,明朝四”。
【第58句】:拙婦人,巧舌頭。
【第59句】:【言語傳情不如手】(諺)用手指彈奏出的音樂,比語言更能傳達豐富的感情。指演奏器樂最能傳情。
【第60句】:【上山捉虎,下海擒龍】(慣)比喻不畏艱險,勇往直前。 也作上山擒虎,下海捉龍。 上山打猛虎,下海擒蛟龍。
【第61句】:【蜜糖罐里打熬不出硬骨頭】釋義:比喻在富裕的生活環境中培養不出意志堅強的人。例包:我對閨女說,不是你爹無情,這人一生一世,不鍛就煉不出心來,不闖就造不出真正的人來,男的女的都不例外,蜜糖罐里打熬不出硬骨頭,所以我對丫頭說,你爹就算能找到門路,我也不去找,不把你摔打成了不算數!
【第62句】:扁擔挑燈籠——兩頭明
【第63句】:【遠路無輕擔】見“百步無輕擔”。
【第64句】:【 汗珠落地摔八瓣】形容干活用力,辛苦。成語:汗流浹 背。浩然《山水情》:“我一個人汗珠子掉地下摔八瓣兒拉扯 大的孩子,你一點力不費,一點情不領,就進了你家的門兒, 成了你家的人。”
【第65句】:七十多歲的張爺爺和李奶奶要結婚了。張爺爺對兒女們打趣道:“好兒好閨女,不如半路好夫妻。你們年輕人結婚是金花配銀花,俺這把年紀結婚可是西葫蘆配南瓜喲!”婚后老兩口恩恩愛愛,形影不離。村里人笑說他倆是“老頭不離老婆,秤桿離不開秤砣”。(安徽·蕭縣)
【第66句】:爸爸身體不好,不能喝酒。有時,他和朋友們聚在一起,難免會喝上幾杯。媽媽總是勸他說:“戒酒戒煙,身體平安。”(河南·魯山)
【第67句】:耗子啃床腳——磨牙
【第68句】:【牙齒捉對兒廝打】(慣)形容受凍或極度恐懼時哆嗦得上下牙相叩的樣子。
【第69句】:【物以稀為貴】數量少,供不應求,相對的顯得珍貴。海外 張愛玲《相見歡》:“女留學生物以稀為貴,一出國門身價十 倍。”
【第70句】:【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見“飯來張口,水來濕手”。
【第71句】:【忠厚是無用的】別名謂老實人缺乏斗爭性,讓人欺侮。魯 迅《墳》:“俗話說:忠厚是無用的別名,也許太刻薄一點罷, 但仔細想來,卻也并非唆人作惡之談,乃是歸納了許多苦楚 的經歷之后的警句。”
【第72句】:【官鹽成了私鹽】正當的事情不明不白,無法辯解。清代 《紅樓夢》:“實是你哥哥賞他哥哥的,只不該私自傳送,如今 官鹽反成了私鹽了。”
【第73句】:【開口是銀,沉默是金】能說會道,是好;寡言少語,有時更 有分量。李英儒《女游擊隊長》:“記住點!蛤蟆能言,人人 討厭;金雞一聲,家喻戶曉。開口是銀,沉默是金。蚊蟲遭 扇打,只為嘴傷人。同志們對你沖口而出,出口傷人,向我 提過不少次了。”
【第74句】:【阿諛人人喜,直言人人嫌】(諺)阿諛(eyu):用好聽的話奉承人。 直言:不回避事實的真話。阿諛奉承的話對人有損,但人愛聽;直來直去的話對人有益,但人嫌惡。指喜阿諛、嫌直言,是一種不良的世態。
【第75句】:敲鑼賣糖——各干各行
【第76句】:【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在險惡的形勢下,鎮靜自若。 成語:處之泰然、安如泰山。張賢亮《習慣死亡》:“她說一有 新的情況,她就會掛電話。你應該以不變應萬變,任憑風浪 起,穩坐釣魚臺。”
【第77句】:【扼死在搖籃里】原指殺害幼兒,借指扼殺新生事物。余 杰《火與冰》:“無數有文學天賦的孩子被扼殺在搖籃中,從 而終身與文學絕緣。”
【第78句】:【放屁砸了腳后跟】倒霉透頂。類似的:放屁扭了腰。賈 平凹《廢都》:“但出門時,頭卻在門框上碰了,打一個趔趄, 又撞翻了墻角痰盂,臟水流了一地。他罵道:人晦氣了,放 屁都砸腳后跟!”
【第79句】:【病老虎的爪子還能搭死健牛呢】釋義:比喻任何時候不能小看、輕視強大者。例句:哦,哦,老弟,八路總歸是八路,莫看他們人少,又是傷號,病老虎的爪子還能搭死健牛呢!
【第80句】:六月里戴手套——保手(守)
【第81句】:【好花自有人采采】睬諧音,指好人自有人理睬,自然會 受到歡迎。《小說月報》(1982,2):“是稀泥抹不上墻,是好 花自有人采。五年以后再看吧,看俺留在大李莊不?”
【第82句】:【將心比,都一理】(諺)遇到事情,用自己的心去推比別人的心,適用的道理是一樣的。指人能設身處地、推己及人,就能理解與寬恕別人。
【第83句】:【張家長,李家短】(慣)1指議論別人家的瑣事。2指閑聊天。
【第84句】:扁擔開花——不可能的事;沒人見過;沒有的事
【第85句】:一個人渾身是鐵,也打不了幾根釘子。
【第86句】:【瓜兒多,子兒少】(慣)又嫌瓜多,又嫌瓜子少。形容人說三道四,百般挑剔。
【第87句】:【肥皂泡——吹得再大也要破】(歇)指吹噓得再厲害,最終也要破滅。
【第88句】:【灶王爺的橫批——一家之主】(歇)橫批:與對聯相配,貼在對聯上面的橫幅。舊時供奉灶王爺的對聯通常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橫批為“一家之主”。指一個家庭當家做主的人。
【第89句】:【連中三元】現在比喻在三次考試或各種比賽中連續取得第一名。那么,“連中三元”典出哪里呢?宋代趙升《朝野類要·舉業三元》有云:“解試、省試并為魁首者,謂之雙元;若又為殿魁者,謂之三元。”“連中三元”即源于此。我國古代科舉考試分為三級:一級鄉試,二級會試,三級殿試。鄉試由朝廷正副考官各一人到各省主持。參加鄉試的對象,主要是生員科考中的優等生及監生、貢生。鄉試每三年一次,考試在秋季八月,故稱“秋闈”。鄉試考取的稱舉人,第一名稱解元。考取舉人就取得高一級會試的資格。會試,由全國各省舉人參加。每三年一次。考期在春季二月(或三月),即鄉試后的次年春天,故稱“春闈”。由禮部主持,又稱“禮闈”。會試考取的稱貢生,第一名稱“會元”。殿試在宮中殿廷舉行,故又稱“延試”。參加殿試的是貢生,考期在四月。因考試在宮中,故號稱由皇帝主持,考一場,只考策題一科,名殿試策。策問大多是考問當時政治、經濟或治國安邦、鞏固政權之策。殿試考中的稱進士,第一名叫“狀元”。如鄉試、會試、殿試都得第一名,則叫“連中三元”。現在沒有科舉考試了,“連中三元”只剩用作比喻了。但在中考、高考時還借稱第一名為“中考狀元”、“高考狀元”、“文科狀元”、“理科狀元”,這種用法還是受連中三元之影響。
【第90句】:【啞巴吃餃子——心里有數】(歇)指人雖然不說話,但心里清楚。 也作“啞巴吃餃子——肚里有數”。
【第91句】:【良言難勸該死鬼】(諺)好話勸不轉非死不可的鬼。指對那些死心塌地不肯回頭的人,用多少好話也都沒有用,只能任其自然。 也作良言勸不醒該死的鬼。 好言難勸該死的鬼。
【第92句】:鍋底上戳窟窿——捅婁子
【第93句】:【拜錯了廟門】(慣)比喻求錯了人。
【第94句】:過后才知事前錯,老來方覺少時非。
【第95句】:【忍痛割愛】“忍痛割愛”現在指情愿將自己心愛之物或關系密切之人轉讓他人。體現此人高風亮節以大局為重。這里“割愛”是本詞的中心。然而,它的原意并非心愛之物,也非關系密切之人,而是“貪欲”之可憎之事。它源自佛教。在佛教中,“愛”是貪欲的別名,“愛”位列“貪、嗔、癡”三毒之首。愛可生愛,也可生憎,愛的欲深,則憎怨也可能愈大。有“愛”便有“嗔”愛嗔相激,增長惑亂,生諸煩惱,因此,必欲割之而后快。《楞伽經》指出:“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如是諸患,皆從愛起。”愛實為生死輪回中的“惑因”。《大智度論》卷二八說:“斷諸愛系,直趨涅槃。”《大般涅槃經疏》卷第五有“上為俗人不嘆出家割愛難”,所以說,佛教所說的“割愛”是指棄絕紅塵俗念,斷念出家的意思。后演變成“忍痛割愛”之今義。
【第96句】:菜園里的壟溝——四通八達
【第97句】:【門外漢】“門外漢”即外行人,不論男女。“門外漢”的直接出處來源于僧人之口。唐代僧人慧能寫的《壇經·自序品一》云:“祖日:汝作此偈闡釋佛教道理的詩句),未見本性,只到門外,未到門內。”到了宋代,才有完整的“門外漢”一詞。蘇東坡仕途坎坷,遂篤信佛教,多與僧人交友。有僧人對他加以評論。《五登會元》卷六:證悟法師與庵元禪師二人評論蘇被的佛學修養。證悟認為蘇東坡很有修養,庵元的評價卻是“尚未見路.……是門外漢耳。”由此可見,蘇東坡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門外漢”。后來,“門外漢”泛指外行和對某種業務技能所知甚少的人。
【第98句】:【窩里狗,往里咬】借指內哄。西戎《兩澗之間》:“你就是 窩子里的狗,專會往里咬!”
【第99句】:【關公放屁——不知臉紅】(歇)關公:據《三國演義》描寫,關羽面如重棗,是一個紅臉漢子。臉紅:本指臉面發紅,轉指害臊、羞恥。 指人不知羞恥。常含責罵意。 也作“關老爺放屁——不知道臉紅”。
上一篇:高考激勵文案簡短-正能量文案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