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白龍瞟娘,必主雷雨】 釋義:白龍:“傳說中白色的神龍。(帝)以甲乙殺青龍于東方,以丙丁殺赤龍于南方,以庚辛殺白龍于西方,以壬癸殺黑龍于北方。”此處借指西方上空出現的白云。五月十三日為白龍生日,謂此日西方出現白云,必有雷雨。 例句:五月十三日,為白龍生日,謂“白龍瞟娘,必主雷雨。”
【第2句】:【錢過北斗,米爛陳倉】(慣)金錢堆得高過了天上的北斗星,米多得吃不完,爛在以前堆放的糧倉里。 形容極其富有。 也作“錢過北斗,米爛成倉”。
【第3句】:【大人不記小人過】指身份高的人肚量要大。相關的:大 人不和小人爭。老舍《四世同堂》:“她居然停止了挑戰(zhàn),她 的理由是:大人不和小人爭!她是所長,也就是大人!” 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平息糾紛,或調和矛盾,和稀泥。成 語:息事寧人。老舍《四世同堂》:“他很會說話,遇到住戶們 打架拌嘴,他能一面挖苦,一面恫嚇,而把大事化小,小事化 無。”
【第4句】:【 管天管地,管不了拉屎放屁】權力再大,也不能什么都要 干涉。楊朔《三千里江山》:“你神氣什么?管天管地,管不 了拉屎放屁,你還擋的住說話啦?”
【第5句】:【 閑著媳婦雇保姆】謂不能充分利用已有的條件。《中國 勞動報》(1996,3,28):“這種閑著媳婦雇保姆的行為,除了 加大經營成本外,還產生了其他負效應。”
【第6句】:【貧賤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諺)知:知交,交情很深的朋友。糟糠之妻:吃糠咽菜、同苦共難的妻子。堂:堂屋,正房。指人在發(fā)跡之后,一不可忘了患難朋友,二不可拋棄糟糠妻子。 也作貧賤交,不可忘;糟糠妻,不下堂。 糟糠之妻不下堂,貧賤之交不可忘。
【第7句】:【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窮窩】(諺)窩:對住處的俗稱。指人總是留戀著自己的故居。 也作金窩銀窩,不及自家的草窩。草窩:茅草搭成的房舍,指窮家。 金窩窩,銀窩窩,不如自個的土窩窩。
【第8句】:【朝廷不差餓兵】(諺)差:差遣,派遣。朝廷也不差遣餓著肚子的士兵。指派人辦事,首先要解決好他的吃飯與生活問題。 也作天子不差餓兵。 皇帝不差餓兵。
【第9句】:【擺龍門陣】我國西南部四川省等地方言,“擺龍門陣”就是聊天或講故事的同義語。 “龍門陣”原本是古代打仗布陣的一種比較復雜的陣法。此陣模仿龍的活動方式,有龍頭、龍身、龍尾,攻其任何一個部位都有其余部分來接應,變化無窮.高深莫測。所以,“擺龍門陣”這一俗語借指故弄玄虛,讓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如人們平時交談,說:“你那兩下子我還不知道,收起你的‘龍門陣’吧。”后引申為比喻人們聊天或講故事的內容千變萬化,進而成為四川方言,指聊天講故事。
【第10句】:【學好三年,學壞三天】學好不容易,學壞很容易。類似的: 學壞容易學好難。王朔《千萬別把我當人》:“治得了病治不 了命。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各人;學好三年,學壞三天;我是 無力讓你們人人修成正果的。”
【第11句】: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
【第12句】:七七民間有“七七”之俗。人死之后,親屬每隔七天營齋治喪,或延僧追薦。依次為頭七、二七直至七七(斷七),共四十九天。“七七”之俗起源很早。《北史·外戚傳》記載,外戚胡國珍去世后,魏孝明帝在“七七”中為他設千僧齋,并度僧七人。“七七”之俗出于佛教的因果輪回之說。佛教認為,除大善、大惡者因業(yè)力牽引極大而直接投生轉世外,一般人在死后生前都有一種過渡狀態(tài)的“中陰身”。據說“中陰身”脫離了粗濁的軀殼,由意念凝聚微細的物質而成,常人無法感知其存在。“中陰身”如小兒大小,感覺敏銳,行動迅捷。“中陰身”逢到轉世機緣,即生“倒心”,因來世父母交會而投入胎中。這種轉世機緣以七日為一期,最多四十九天內,必然投生,進入下一次輪回。這便是“七七”薦亡的教義上的依據(可參閱《瑜伽師地論》卷一)。在“七七”期間,以“善愿功德力”(如營齋、修福、念佛、誦經)追薦亡人,可使他不墮落到地獄等“惡道”,而可望超生到“人天”等“善趣”中,甚至可能往生“凈土”,這就是所謂“超度”。
【第13句】:【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釋義:鴻鵠:天鵝。燕子和麻雀哪里知道天鵝的志向。比喻平庸的人不可能了解胸懷大志的人的抱負。 例句:陳涉嘆息日:“嗟呼!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第14句】:【泥多佛大】原為禪宗之語,見《景德傳燈錄·曇華禪師》:“水漲船高,泥多佛大。”俗語用泥多佛大比喻用力多、附益眾,則造就也大。如宋·王安石《重游草堂次韻》詩云:“僧殘尚食少,佛古但泥多。”宋代李璧注:“泥多佛大,俚語。”(李明權)
【第15句】:趺坐全稱是結跏趺坐,是坐禪人定的姿式。其法:盤膝交疊雙腿(結跏),用足背(趺)放在股腿上。單以一趺置一股的,稱半跏趺坐;交疊雙趺于兩股的,稱全跏跌坐。這樣的坐式,形體穩(wěn)固、端莊,能心安氣緩,便于人定。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降魔成道時,就用趺坐,稱為“降魔坐”。在占詩中,如唐代王維《登辨覺寺》詩云:“軟草承趺坐,長松響梵聲。”
【第16句】:【小雞不帶籠頭——散逛】(歇)形容無拘無束地到處游逛。
【第17句】:真空《大般若經》卷五六七謂,般若波羅蜜多(大智慧到彼岸)“亦名真空,及一切智、一切相智、不二法界”。常人見佛家多談“空”,便以為否定一切存在。這是一種誤解。其實,佛家要否定的只是妄心所生的妄相,并不否定一切事物現象。從這個意義上說,“真空”也就是“妙有”,所謂“真空不空,妙有非有”。學佛而未理解,偏執(zhí)于“空”論,甚至于否定因果,便成了“頑空”。正如唐代慧能《壇經·般若品》所說:“念念說空,不識真空。”佛家言“空”,是說事物都是由因緣相待而產生的,沒有獨立不變的“自性”,并不是否認事物現象的存在。今謂沒有空氣或只有極少量空氣處為“真空”,如謂真空管,真空包裝。亦引申指不受任何勢力侵占、不受任何思想影響的地方。如冰心《晚晴集。從“五四”到“四五”》:“一個人不是生活在真空里,生活的圈子無論多么狹小,也總會受到周圍氣流的沖擊和激蕩。”
【第18句】:【山怕無林海怕荒,人怕老來花怕霜】(諺)有山無林,水土必定流失;大海無魚,就是一片荒海;人老無為,生活無依無靠;花朵見霜,很快就要凋落。指人或物都有最難排解的傷害。
【第19句】:【遠在天邊,近在眼前】(慣)指本以為要尋找的人或物在很遠的地方,其實就在跟前或附近。 也作遠在天涯,近在咫尺。 遠在千里,近在眼前。
【第20句】:【苦藥利病,苦口利用】見“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第21句】:書中自有黃金屋
【第22句】:寧可千里備,不可一日松
【第23句】:《楞嚴經》卷六還指出:“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脫。”后文學中常有引用,如《水滸傳》第七回:“智深也乘著酒興,都到外面看時,果然綠陽樹上一個老鴉巢。眾人道:‘把梯子上去拆了,也得耳根清凈。”’多指不聞是非之言。如《清平山堂話本·陳巡檢梅嶺失妻記》:“當是打發(fā)羅童回去,且得耳根清凈。”錢鍾書《圍城》:“這全是你不好,聽了許多閑話來告訴我,否則我耳根清凈,好好的不會跟人計較。”(參見“六根清凈”條)執(zhí)著指片面而孤立地理解并固執(zhí)事物的妄情和妄想。如《大般若經》卷七一:“能如實知一切法相而不執(zhí)著故,復名摩訶薩。”又如《菩提心論》:“凡夫執(zhí)著名聞利養(yǎng)資生之具,務以安身。”眾生虛妄的“執(zhí)著”是很多的,主要是“我執(zhí)”和“法執(zhí)”。簡單地說:“我執(zhí)”就是固執(zhí)常一不變的主宰之“我”,從而產生種種“我見”;“法執(zhí)”就是固執(zhí)外境實有,從而產生虛妄分別的“法見”。后亦以“執(zhí)著”謂固執(zhí)而不知變通。如《水滸傳》第二一回:“我只怕雷橫執(zhí)著,不會周全人,倘或見了兄長,沒個做圓活處。”今又以“執(zhí)著”指堅定不移。如:他執(zhí)著地追求藝術的創(chuàng)新。
【第24句】:忍辱梵語Ksanti,音譯“羼提”,意即“忍辱”。是大乘菩薩所修“六度”之一。所謂“六度”(又名六波羅蜜),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和智慧。
【第25句】:書是昨天的記載,今天的鏡子,明天的見證
【第26句】:【千刀萬剮】“千刀萬剮”是民間俗語,它的正式名稱叫“凌遲”。在民間,知道“千刀萬剮”的多,知道“凌遲”的少。“千刀萬剮”還能和“恨透了”相搭配,如說“就是把他千刀萬剮也不解恨”。如果用“凌遲”就顯得遜色多了。不過,要尋找“千刀萬剮”的來源,還得從“凌遲”人手。 “凌遲”也稱“陵遲”,是我國封建社會死刑中最殘酷的刑罰。 “凌遲”一詞最早見于《荀子·宥坐篇》:“百仞之山,任負車登焉,何則?陵遲故”。本義是指逐漸緩慢升高的山坡。把“陵遲”一詞借用來做一種刑罰的名稱,始于五代時期。唐代以前最重的刑罰是“斬首”,五代才開始在刑法之外增設了“凌遲”的條款,元朝開始把“凌遲”作為正式條款列入刑法,直到清末。 “凌遲”“是殺人者欲其死之徐而不速也,故亦取漸次之義。”凌遲用于死刑,則是指處死人時將人身上的肉一刀刀割去,使受刑人痛苦地慢慢受罪死去。 “凌遲”主要針對犯了謀反、犯上作亂、口語狂悖等大逆、逆?zhèn)愖锏娜嗽O置的。也就是說,“凌遲”主要是用來處死危及封建統(tǒng)治階級利益的政治犯的。到了清朝時期,如果打罵父母或公婆、兒子殺父親、妻子殺丈夫,也是觸犯倫理道德的重罪,要處凌遲刑。但后來為了鎮(zhèn)壓農民反抗,對于不按時交納賦稅的也要處以凌遲刑,這在明太祖時期尤為突出。 人類在發(fā)展,社會在進步,人權人性得到進一步體現,在死刑執(zhí)行上進一步人性化,注射死漸成執(zhí)行方式的主流。
【第27句】:【樹大招風】(諺)樹木高大了,就容易招來大風。常比喻名聲大或權勢重了,就容易招來非難、嫉妒與仇恨。 也作樹大招風,官大招禍。 樹大招風,錢多惹事。 樹大招風,名高招忌。
【第28句】:【樹大招風,官大招禍】做官有錢有勢,難免招人算計。老 舍《四世同堂》:“說真的,祁老人幾乎永遠沒盼望過子孫們 去做官;他曉得樹大招風,官大招禍,而不愿意子孫們發(fā)展 得太快了,他自己本是貧苦出身哪!”
【第29句】:【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諺)花謝了,還有再開的時候;人老了,卻永遠無法再變年少。指少年時代是黃金時代,要及時努力進取,不可虛度時光。 也作花有重開日,人無返少期。 人無再少年,花有重開日。
【第30句】:【好漢生在嘴上,好馬生在腿上】(諺)好漢的嘴是伶牙俐齒、能說會道的,好馬的腿是矯健有力、日馳千里的。指看人要看他的語言交際,看馬要看它的奔馳功力。 也作好馬出在腿上,好漢出在嘴上。 好馬在腿,好漢在嘴。
【第31句】:【小腳一雙,眼淚一缸】(諺)小腳:舊禮教摧殘婦女,女孩從七、八歲時起纏足,折斷趾骨,彎成三寸小腳。女子纏就一雙小腳,眼淚就得流滿一缸。指纏足是非常痛苦的。 也作“小腳一雙淚一缸”。
【第32句】:【雜種】“雜種”是罵人的話。它起初是指東漢到北朝時的少數民族混血兒,并非罵人之語,如同現在的混血兒一樣。后來逐漸轉為罵人的話兒。如南梁人庾肩吾《亂后行經吳御亭詩》有“雜種亂軒轅”之語;杜甫詩也有“雜種雖高壘”之句。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在老百姓看來,“種類禽獸也,禽獸交配,多不避親,且產生雜種。”用以罵人,解恨,既狠且傷。
【第33句】:【膽大能有將軍做】有決心,有勇氣,能夠做大事。反義 說:膽小不得將軍做。清代《何典》:“你只長他人志氣,滅自 己威風……豈不聞膽大有將軍做?若如此膽門小,怎做得 將軍?”
【第34句】:【蛤蟆、促織兒,都是一鍬土上人】(諺)促織兒:蟋蟀。像蛤蟆、蟋蟀一樣,都是在同一片土地上活動著的。指地位相同、命運相連的苦命人,理應相互關照。
【第35句】:【白酒紅人面,黃金黑世心】 釋義:金錢能使人壞掉良心。 例句:原來人心本好,見財即變。自古道得好:“白酒紅人面,黃金黑世心。”丁戍見盧疆傾心付托時,也自實心應承,無有虛謬。及依他到所說的某處取得干金在手,卻就轉了念頭。
【第36句】:【胳膊折了往袖子里藏】(慣)折:折斷。胳膊折斷了,悄悄藏在袖筒里,自我忍受,不讓人知道。比喻內部出了丑事,盡量忍著掩蓋著。 也作胳膊只折在袖子里。 胳膊肘折了總要袖子蓋。
【第37句】:【到什么山上打什么柴】(諺)山不同,長出的柴木也不同。指到了哪座山,就應砍哪座山上的柴。比喻環(huán)境變了,人的思想、習慣也得跟著變。
【第38句】:尊重人民就是尊重自己
【第39句】:【牛皮燈籠——肚里亮】(歇)亮:本指明亮,轉指亮堂、清楚。指心里清楚、明白。 也作“牛皮燈籠——外頭不見光,內里亮堂”。
【第40句】:【過五關斬六將】(慣)小說《三國演義》描寫,蜀國大將關羽單騎連闖五道關口,斬殺曹操六員守關將領而沖出曹營。比喻克服重重困難,建立卓越功勛。也比喻不平凡的經歷。
【第41句】:【事不三思,終有后悔】處理事情應該慎重。相關的:三思 而后行。明代《醒世恒言》:“單因楊氏一時不明,惹出一場 大禍,展轉害了多少人的性命。正是:事不三思終有悔,人 能百忍自無憂。”
【第42句】:【討飯怕狗咬,秀才怕歲考】(諺)歲考:清代各省學政對所屬府、州、縣學生員舉行的考試。指秀才們怕的是歲考,就像討飯的乞丐怕狗咬一樣。
【第43句】:【快牛門前臥,蔫牛不下套】見“蔫牛不下磨,快牛門前臥”。
【第44句】:【山高怕慢上】(諺)山再高,只要有耐性慢慢向上爬,終有到達目的地的時候。借指在巨大的困難面前,最可貴的是有耐力,能持久,信心足。
【第45句】:【喇叭是銅鍋是鐵】(諺)喇叭是銅打造的,飯鍋是鐵鑄成的,喇叭和飯鍋不是一路貨。比喻人和人不一樣,各有自己的長處,也各有自己的短項。
【第46句】:【葛藤】掃除糾纏繁瑣的陳詞濫調,俗謂之“打葛藤”。如元·明本《雁蕩除夜》詩:“掃除自己閑枝葉,不打諸方爛葛藤。”本于禪宗話頭。如宋·圓悟《碧巖錄》第六則:“此事(指明心見性)無許多論說,而未透者卻要如此;若透得,便見古人意旨,看取雪竇打葛藤。”禪師的意思是,未開悟的人當然要看經文,依語求解;對開悟的人來說,語言、事相等葛藤均被一掃而空,直截見性了。這里要指出的是:語言、事相本空,并非葛藤。只是你去執(zhí)著乃至曲解語言、事相時,它們才成為葛藤了。在佛經上,已有葛藤的比喻。如《出曜經》卷三說:“其有眾生墜愛網者,必敗正道……猶如葛藤纏樹,至末遍則樹枯。”在這里,葛藤指纏縛人心的妄想和煩惱。(李明權)
【第47句】:人靠自修,樹靠人修。
【第48句】:【有了千田想萬田,做了皇帝想成仙】(慣)形容人貪得無厭。
【第49句】:【患難見朋友】(諺)人處在患難之中,才能見識真正的朋友。指身處富貴結交的朋友不可靠,只有患難與共的生死之交最見真情。 也作患難識朋友。 患難結知己。
【第50句】:【豬朝前用嘴拱食,雞往后用腳扒食——各有各的路】(歇)本指豬和雞覓食的方法不同,轉指人各有各的主意、方法或門路。 也作豬往前拱,雞往后扒——各有各的路。 豬往前拱,雞往后刨——各有各的高招。
【第51句】:繁枝茂葉參天樹,自有根在土中埋
【第52句】:【冰糖葫蘆】“冰糖葫蘆”酸甜可口,大人孩子都愛吃。它是怎么形成的呢? 南宋紹熙年間,光宗皇帝的愛妃黃貴妃患病,不思飲食,日漸憔悴,太醫(yī)也束手無策。皇上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張榜招醫(yī)。很快就有一江湖郎中應招進宮。診視之后說,只要用山楂球與紅糖一起煎熬,每次飯前吃五到十枚,半月后即可痊愈。黃貴妃如法服用之后,果然恢復食欲。后來,這種酸脆香甜的山楂傳人民間,便成了今天流行的冰糖葫蘆。
【第53句】:【拍胸脯】(慣)比喻為某人或某事?lián)#卤WC。也比喻反思自己做得如何。 也作拍胸口窩。 拍胸膛。 拍胸口。
【第54句】:【要命有命,要錢沒錢】拒絕給錢,準備拼命。類似的:要錢 沒錢,要命有一條。梁斌《紅旗譜》:“甭去,哪有那么宗子 事?陳谷子爛芝麻的,又來找后翻賬兒!要命有命,要錢沒 錢!“
【第55句】:【一個(姓)字分不開】 釋義:說明一家人,分不開。 例句:“一個‘李’字分不開,兄弟畢竟是兄弟!”
【第56句】:【說你胖,你就喘】多指禁不起夸獎。一經表揚就真以為 自己好得不得了。姚雪垠《李自成》:“你別逞能,越說你咳 嗽你越發(fā)喘!我告訴你新的探報,你別當我們的事兒很輕 松。”
【第57句】:水不平要流,理不平要說.
【第58句】:【放空炮】 釋義:比喻說空話、大話。 例句:這些文章,從量的方面來說,要比專業(yè)寫作者所寫的不知多多少倍;從質的方面來說,大部分說的是心里話,放空炮的很少。
【第59句】:成功是勇敢的影子
【第60句】:【還俗】在家謂之“俗”,出家修行謂之“僧尼”。佛制:聽任僧尼自愿舍去大戒。又僧尼犯重戒,依律逐出僧團。以上兩種情況,均稱為還俗。另有一說,還俗僅指僧尼犯戒還家。自愿離開僧團,謂之“歸俗”。《寶積經》卷八八載:“五百比丘曰:‘我等不能精進,恐不能消信施,請乞還俗。’文殊贊曰:‘若不能消信施,寧可一日數百歸俗,不應一日破戒,受人信施也。’”按經義,出家人不能守戒、精進,寧可還俗。南朝梁·慧皎《高僧傳》卷三載:罽賓國(在今克什米爾地方)王子求那跋摩二十歲時出家,精通藏經。后來國王駕崩,無人繼位。眾人議請跋摩“還俗,以紹國位”。跋摩不從,隱居山林,又到獅子國(今斯里蘭卡)弘法。宋文帝元嘉八年,跋摩來到中國的建業(yè)(今南京),譯經數十部。又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七記載:“(杭僧思聰)挾琴游梁,日登中貴人之門,久之,遂還俗,為御前使臣。”可見思聰是個心未出家、熱衷名利的人。(李明權)
【第61句】:【家不和,被人欺】(諺)家庭成員之間要是不和睦,就會招來外人的欺辱。指家庭和睦,是自立自強、不受外辱的基礎。也泛指一個團體、一個邦國,要不受外侮,內部必須團結。 也作家不和,外人欺。 家不和,防鄰欺。
【第62句】:【狗肉滾三滾,神仙站不穩(wěn)】 釋義:滾三滾:煮開鍋三次。形容狗肉香,好吃。也比喻經不起物質誘惑。 例句:只要是南國狗肉館子開張的時候,……就禁不住招朋引友,進去大吃一場。有道是:“狗肉滾三滾,神仙站不穩(wěn)。”“典棉被,吃狗肉。”這班窮哥兒總有這個豪興。
【第63句】:山外青山樓外樓,英雄面前有英雄
【第64句】:【心頭不似口頭】(慣)心里想的跟嘴里說的不一樣。指人說一套做一套,要兩面手法。
【第65句】:【江河千百條,條條歸大海】 釋義:比喻遲早要歸到某處去或要走某一條路。 例句:江河干百條,條條歸大海。今日言別,明日重逢,這也是常有的事。
【第66句】:【冰出于水而寒于水,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釋義:冰是由水凍成的,但是比水涼;青顏色是從蓼藍提取的,但是比蓼藍的顏色深。比喻學生勝過先生,后人勝過前人。 例句:對我這老一代的工程技術人員來說,你們年輕一代應該是冰出于水而寒于水,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第67句】:【無巧不成話】(諺)話:話本,民間藝人說唱的底本。指沒有巧合的情節(jié),就構不成說唱的故事。后泛指小說、劇本的編寫,總離不開引人人勝的巧妙情節(jié)。 也作無巧不成書。 無巧不成戲。 無巧不成故事。
【第68句】:【請風光博笑臉】(慣)形容極力巴結、討好。
【第69句】:閻羅王撞著對面鬼謂小鬼對面撞上閻王。謂人在生前作惡多端,死后即受地獄惡報,碰上閻羅王,無法逃脫。這句俗語是用“因果報應”之說,警誡人們不要作惡,免遭“冥譴”。如清代王有光《吳下諺聯(lián)》卷三:“閻羅王撞著對面鬼。此例句法,實是鬼撞著閻羅王對面。人作惡事多端,罹冥府桁楊刀鋸,亦直受無辭耳。獨是曖昧隱情,負疚衷曲,不可對人之處,卻有甚于桁楊刀鋸者;別時猶可遮飾,一到閻羅王處,孽鏡照人,纖毫畢露,真無地自容。”
【第70句】:【扣屎盆子】(慣)指無中生有地陷害人,損害其名譽。
【第71句】:【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慣)比喻看問題片面,只看到局部,看不到整體或全局。
【第72句】:【啞巴見面——沒說的】(歇)指無話可說或不說話。也用來稱贊人或事物完美,沒什么可指責、挑剔的。
【第73句】:【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釋義:“睛”與“情”諧音。比喻彼此終究有情意。這是劉禹錫《竹枝詞》名句。 例句:依我分析:你們這段兒難忘的八月十五,難忘的七十二天,可以說是“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睛卻有晴”吧?
【第74句】:【閻王爺貼告示——鬼話連篇】(歇)鬼話:本指鬼說的話,轉指不真實或沒道理的話。指說的全是謊話,胡說八道。含責罵意。 也作閻王出告示——鬼話連篇。 閻羅王出告示——凈是鬼話。
【第75句】:畫人難畫手,畫樹難畫柳,畫馬難畫走,畫獸難畫狗
【第76句】:【吃寡醋】(慣)比喻在男女之事上沒來由地嫉妒。 也作吃干醋。 喝干醋。
【第77句】:共命鳥“共命”,梵語Jivajivaka,又譯作“命命”或“生生”。宋代法云《翻譯名義集·畜生》:“一身二頭,識神各異,同共報命,故日命命。”所謂“共命”,就是兩個牛命因果報相同而共有一個軀體,屬于生物中的罕見現象。
【第78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慣)明知有危險,仍然冒險前行。比喻無所畏懼,敢于冒險。 也作明知山有虎,故作采樵人。 明知山有虎,故向虎邊行。 明知山有虎,故作砍樵人。
【第79句】:牛老怕驚蟄,人老怕大寒。
【第80句】:【老虎屁股——摸不得】(歇)比喻人自以為了不起,惹不得。也指人很蠻橫,冒犯不得。常含譏諷意味。
【第81句】:【戴屎盆】(慣)比喻擔壞名聲。
【第82句】:木不離根,水不脫源
【第83句】:【話不投機半句多】謂沒有共同語言,談不到一塊兒去。 海外於梨華《三人行》:“可是小傅這時真有話不投機半句多 的感覺,說著就要走。”
【第84句】:【閹豬割耳朵,兩頭受罪閹,割去生殖器】借指受雙重的 罪,兩面不落好。馬烽《村仇》:“把田家村得罪了,咱也沒取 上好。閹豬割耳朵,兩頭受罪!”
【第85句】:【一世破婚三世窮】(諺)指破壞他人婚姻的人,必遭三代受窮的報應。
【第86句】:【外廚房里的灶王爺——獨座兒】(歇)灶王爺:灶神,也叫灶君爺,舊時迷信的人在鍋灶附近供的神,一家只有一個。指只有一個座位。
【第87句】:【秤砣雖小壓千斤】(諺)指桿秤上的秤砣雖然小,卻能壓住千斤的重量。比喻歲數小或身材矮的人往往很有智謀與才能,不可小覷。
【第88句】:【 起五更,爬半夜】謂起早睡晚,忙碌不得休息。周立波 《暴風驟雨》:“雞不叫,他就下地,天黑才回來。這么的,起 五更,爬半夜,風里雨里,車前馬后,他勞累一年。”
【第89句】:【降魔】指釋迦牟尼成道的八個過程之一。釋迦牟尼成道前夕,端坐在菩提樹下的金剛座上,思維正理。此時,有個欲界的天魔,名叫魔波旬,先派了三個魔女用種種媚態(tài)去迷惑釋迦。釋迦用神通力,讓三個魔女都變成了面皺發(fā)白的老嫗。天魔憤怒,親自率領魔軍進行威嚇。釋迦不為所動,義正辭嚴。只聽得一聲巨響,天魔應聲倒地,魔軍都一齊俯伏地上。(見《佛本行集經》卷二八)《維摩詰經·佛國品》:“始在佛樹(菩提樹)力降魔,得甘露滅覺道成。”即指釋迦降魔事。后來《西游記》等神魔小說中有關降伏妖的故事,都受了佛經的影響。此外,“魔”不但指具體的魔王,也泛指一切擾亂身心、妨礙修行的意念和行為等。用智慧、禪定、戒律去制伏妄念和惡事等,也可以稱為降魔。如元·王惲《番禺杖》詩云:“笑揮堪解虎,靜倚可降魔。”(李明權)
【第90句】: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第91句】:【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 釋義:不是情趣相投的人,不會聚合成一家。 例句:“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這兩口子又都比較膽子小,最怕惹是非。”
【第92句】:【你走你的陽關道,我過我的獨木橋】各走各的路,互不相 干。成語:分道揚鑣。類似的:你騎你的千里馬,我騎我的 老黃牛/你上你的天堂,我下我的地獄。浩然《艷陽天》:“我 的困難解決不了,解決不了我就單干,你走你的陽關道,我 走我的獨木橋。”
【第93句】:【哪個貓兒不吃腥】 釋義:比喻人有貪財、好色之欲。 例句:婆惜道:“可知哩!常言道:‘公人見錢,如蠅子見血。’他使人送金子與你,你豈有推了轉去的?這話卻似放屁!做公人的‘哪個貓兒不吃腥?’‘閻羅王面前,須沒放回的鬼!’……”
【第94句】:【萬夫不當之勇】(慣)萬夫:萬人,泛指眾多的人。當:抵擋,阻擋。形容人武藝高強,極其勇猛。
【第95句】:【媳婦多了吃冷飯,頭頭多了事難辦】(諺)指媳婦一多,你推我靠,不肯上廚房做飯,沒得熱飯吃;頭頭一多,互相扯皮,不肯擔當責任,辦事效率差。
【第96句】:【若將容易得,便作等閑看】(諺)等閑:不當回事。如果讓人非常容易地把所求東西得到手,就不會珍惜。指人情重難輕易,只有讓他得來艱難,才會重視。
【第97句】:【驢不跑怨鞍不好】(慣)比喻主觀上不努力卻埋怨客觀條件差。
【第98句】:【暗中使絆子】表面客氣,暗地里刁難。《人民日報》 (1981,10,13):“這種暗中使絆子的作法,特別使人惱火。 因為他刁難你,卡你的脖子,是打著公事公辦的招牌,講著 堂堂皇皇的理由下手的。”
【第99句】:【花對花,柳對柳,破畚箕對折笤帚】 釋義:比喻男女雙方十分相配。 例句:“揀一個日子,便好過門,這方是田莊小家禮數,有何不可。”正是:“花對花,柳對柳,破畚箕對折笤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