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生財有道】(諺)指創收財富,要有正當的方法或途徑。后多指人有發財之法。
【第2句】:【屋漏遷居,路迂改途】(諺)迂:迂回。房屋漏了,就得換個地方住;道路彎曲,就得改條道兒走。 比喻知錯就改,不可固執。
【第3句】:【隨大流】(慣)指隨著大多數人的意愿說話、辦事。 也作隨大溜。 隨大勢。
【第4句】:【不嚴不成器,過嚴防不虞】(諺)不虞:不測。對子女的教育要從嚴,不嚴不能成材;但過嚴又會出問題。
【第5句】:【此處無聲勝有聲】釋義:比喻在關鍵時刻沉默不語更能表達出心意、情感。例句:此刻,他在“長輩”面前用眼淚表達自己的委屈,即可讓對方產生親近感,又會表現出一條剛烈漢子的真情。他這手“此處無聲勝有聲”的把戲,真是用到了點子上。
【第6句】:【蜜糖罐里打熬不出硬骨頭】釋義:比喻在富裕的生活環境中培養不出意志堅強的人。例包:我對閨女說,不是你爹無情,這人一生一世,不鍛就煉不出心來,不闖就造不出真正的人來,男的女的都不例外,蜜糖罐里打熬不出硬骨頭,所以我對丫頭說,你爹就算能找到門路,我也不去找,不把你摔打成了不算數!
【第7句】:孔明彈琴——玩的是空城計
【第8句】:【十步九回頭】(慣)1形容難舍難分。2指被人或事物吸引而不斷回頭。
【第9句】:放下笛子拿二胡——能吹會拉
【第10句】:【有錢的藥擋,沒錢的命抗】(諺)指舊時有錢人生了病,問醫服藥是用錢來抗病的;窮苦人生了病,沒錢請醫治療,是用命來硬撐的。
【第11句】:姐姐在地里撒了紅蘿卜籽,誰知過了幾天苗也沒長出來苗。媽媽說:“紅蘿卜是七天三水,不出就毀。怕是沒指望了?!保ê幽稀べ葞煟?/p>
【第12句】:春汛的跳蝦——隨大流
【第13句】:【打開天窗說亮話】(慣)天窗:開在房頂上用來采光的裝置,似窗。 比喻有話明講,不隱諱。 也作“推開天窗說亮話”。
【第14句】:【腳后跟拴繩子——拉倒】(歇)本指一拉就摔倒,轉指算了、作罷。
【第15句】:【千死萬死,不過一死】(諺)千種死法,萬種死法,無非就是要了這條命。指人到走投無路、萬般無奈時,只有一死了之。 也作干死萬死,終須一死。 干死萬死,左右一死。 千死萬死,總是一死。
【第16句】:【私下演了官場用】(諺)指在私下里演練熟了,到公眾場合使用起來就會運用自如。 也作“私場演,官場用”。
【第17句】:【三十六計走為上】此語指事態無法挽回,別無妙計,只有一走了事。常言說:三十六計,走為上計。“走為上”確實是三十六計之一,排在最后一計。那么,是誰把“三十六計走為上”組合成一句俗語呢?據《南史·王敬則傳》,南朝齊代,明帝蕭鸞病情嚴重,生命垂危,輔國將軍王敬則趁機謀反。明帝的二兒子蕭寶卷當時正在東宮議事,派人上屋觀望,見征虜亭大火沖天,王敬則大兵將至,蕭寶卷嚇得趕緊收拾行裝準備逃走。有人報告了王敬則,王敬則自言自語,像是對著明帝父子說:“過去檀道濟三十六策,走是上計,就讓你們父子趕快逃命去吧!”看來王敬則雖然謀反,但沒把事做絕。
【第18句】:【教會徒弟,餓死師父】指職業上的競爭。徒弟年輕,一旦 有了本領,師父就可能失業。類似的:三步留一步,免得徒 弟打師傅。海外梁厚甫《海客隨筆》:“何以古人有私心,因 為在封建時代,有教曉徒弟,餓死師父的說法,以書鳴世者, 往往不想把秘訣教人?!?/p>
【第19句】:【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對人不可輕信。姚雪 垠《李自成》:“走的好,走的好。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 不可無。萬一有一個料不到,連老本兒就賠上了。”
【第20句】:【心去意難留】(諺)指當人決意要離開時,就不必勉強挽留,因為即使能留住他這人,也留不住他的心。 也作心去意難留,留下結冤仇。 心去最難留,留下結冤仇。
【第21句】:大吊車吊螞蟻——輕而易舉
【第22句】:布娃娃的眼睛——有眼無珠
【第23句】:兒歌——沒譜兒
【第24句】:【—網打盡滿河魚】做事干脆徹底。也指事情做得過分, 不留余地。成語:一網打盡。尤鳳偉《中國一九五七》:“李 左德說那不行,你這是一網打盡滿河魚?!?/p>
【第25句】:【沒請來財神,卻請來太歲】(慣)太歲:傳說中的神名,迷信認為在太歲出現的方位掘土建屋,會遭受禍殃,后比喻兇惡的人。比喻沒得到好處,卻招來了壞人。
【第26句】:【沉魚落雁,閉月羞花】人們形容女子長得漂亮,往往用“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容”來比喻。美貌與這四種事物何干?這種說法又是從何而來呢? “沉魚落雁,閉月羞花”之說從古就有,分別是形容中國古代四大美女的,都還分別有一段有趣的歷史傳說。 “沉魚”,是指西施。春秋時期,越國有一個叫西施的浣紗女子,粉面桃花,美貌過人。她在河邊浣紗時,清澈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這時,有魚兒游過,看見她的倒影,忘記了游水,漸漸地沉到河底。從此,西施這個”沉魚”的代稱,在附近流傳開了。 “落雁”,是指王昭君。漢元帝在位期間,南北交兵,邊界不得安寧。漢元帝為安撫北匈奴,選昭君與單于結姻緣,以保兩國永遠和好。昭君告別故土,登程北去。一路上,悲切之感,使她心緒難平。昭君便撥動琴弦,奏起悲壯的離別曲。南飛的大雁聽到這悅耳的琴聲,看到馬上的這個美麗女子,忘記擺動翅膀,跌落下來。從此,昭君就有了“落雁”的代稱。 “閉月”,是指貂蟬。《三國演義》說她善歌舞,色伎俱佳。她是東漢末年漢獻帝的大臣司徒王允的歌妓,能歌善舞,很受王允的寵愛。當時,董卓專權,飛揚跋扈,大臣們都敢怒不敢言。王允與貂蟬共同設下美人計、連環計,密謀殺死董卓。為此,王允和貂蟬便以父女相稱。為了宣揚他女兒長得如何漂亮,王允逢人就說,我的女兒和月亮比美,月亮比不過,趕緊躲在云彩后面,因此,貂蟬也就被人們稱為“閉月”了。 “羞花”,是指楊貴妃。傳說楊玉環進宮后,很是思念家鄉。一天,她到花園賞花散心,看見盛開的牡丹、月季……想自己被關在宮內,虛度青春,不勝嘆息,對著盛開的鮮花說:“花兒呀,花兒呀!你年年歲歲還有盛開之時,我什么時候才有出頭之日??!”她邊說邊用手摸了花兒一下。不想花瓣立即收縮,綠葉卷起低下。恰巧,此事被一宮女看見。宮女到處說,楊玉環和花比美,花兒都含羞低下了頭。這件事傳到唐玄宗耳朵里,喜出望外,大肆渲染,此事也就傳開了。
【第27句】:【雜種】“雜種”是罵人的話。它起初是指東漢到北朝時的少數民族混血兒,并非罵人之語,如同現在的混血兒一樣。后來逐漸轉為罵人的話兒。如南梁人庾肩吾《亂后行經吳御亭詩》有“雜種亂軒轅”之語;杜甫詩也有“雜種雖高壘”之句。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在老百姓看來,“種類禽獸也,禽獸交配,多不避親,且產生雜種。”用以罵人,解恨,既狠且傷。
【第28句】:茶館里的買賣——滴水不漏;點滴不漏
【第29句】:【知道瘋駱駝的性子,在草地上就不穿紅襖】(諺)瘋駱駝見了紅色就發狂,知道這一點,就不要在草地上穿紅衣服惹事。指知道事態發展后的厲害,就應謹慎行事,以防事故。
【第30句】:【不經一事,不長一智】釋義:不經歷某種事情,就不能增長某方面的知識。說明實踐能使人增長知識。例句:“小蹄子,你走罷!俗語說:不經一事,不長一智。我如今知道了,你又該來質問著我了!”
【第31句】:【 季節不等人】農業種植要順應季節,不能拖延??滤{《瀏 河十八灣》:“三個人把地開出來,搞的多了,紅薯都種不完, 季節又不等人,急得要死!”
【第32句】:【捉住和尚要辮子】(慣)比喻強人所難,無理取鬧。
【第33句】:【春耕宜遲,秋耕宜早】釋義:春耕應該晚些,等土地徹底解凍;秋耕應早,爭取在封凍前耕完。例句:語云:“春耕宜遲,秋耕宜早?!币诉t者,凍漸解,地氣始通,雖堅硬土亦可耕;宜早者,乘天地未寒,將陽和之氣掩在地中,來春宜苗也。
【第34句】:【養不教,父之過】(諺)對孩子只知生養而不知管教,這是做父親的過錯。指對后代除了生養,還要教育。 也作“養子不教父之過”。
【第35句】:【上無片瓦,下無立錐之地】釋義:無房無地,形容非常貧窮。例句:僅剩的三間茅草屋也被黃老拐奪去抵了債,他們爺孫倆已是上無片瓦,下無立錐之地了。
【第36句】:風吹墻頭草——哪邊風火哪邊倒
【第37句】:老人吃油條——全靠磨勁
【第38句】:【僧不僧,俗不俗】(慣)俗:俗人,一般人。既不像和尚,也不像俗人。形容不倫不類,不像個樣子。
【第39句】:蚊子找蜘蛛——自投羅網
【第40句】:小紅參加了中考,鄰居王大媽說:“這回小紅考重點高中可是甕中捉鱉——十拿九穩的了?!笨尚〖t卻謙虛地說:“大媽,您過獎了。我這也是麻袋上繡花——基礎太差呀!咱粗瓷大碗的咋能雕出個細花來?”(山西·臨猗)
【第41句】:【上山八條路,下山路八條】(諺)指有多少去的路,也就有多少回來的路。常比喻有多少問題,就會有多少解決問題的辦法,用不著發愁。
【第42句】:【有恩報恩,有仇報仇】恩怨分明。類似的:有恩不報非君 子,有仇不報是小人。老舍《離婚》:“咱小趙是有恩報恩,有 仇報仇,男子漢大丈夫!”
【第43句】:【手插魚籃避不得腥】做事不能怕擔干系。明代《西游記》: “古人說得好:手插魚籃避不得腥。一不做,二不休;左右帥 領家兵殺那和尚去來!”
【第44句】:【春秋】“春秋”本意是春天和秋天。其實在古代,春秋也指季節,但并非和現在一樣,古代所說的春秋,本指一年。中國商代及西周前期的相當長時期,一年只分春秋兩季,沒有冬夏,所以,春秋就是一年。而一個個的春秋就成為歷史了,引申義即歷史。說起作為歷史含義的春秋,它的起源與孔子有關。古代,朝廷設有不少史官,史官又分成左史官和右史官。右史官負責詳細記載帝王的談話言論,例如《尚書》即這類著作,可以說是帝王的文案。左史官則負責記載國家之事,他們把重要大事記人“策”中,小事寫在“簡”里。魯國的那部《春秋》就是策和簡合編而成的一套編年史。據說,《春秋》是由孔子親自修訂的。后世則把《春秋》記載的這段歷史時期稱為“春秋時代”了。這部《春秋》影響很大,如果閱讀《春秋》,可能會覺得概括而簡單,猶如一份大事記,不過,它對研究古代歷史有重要學術價值。后來出現左丘明的《左傳》、公羊高的《公羊傳》、谷梁赤的《谷梁傳》,合稱“春秋三傳”,即為解說極其概括簡約的《春秋》而作,“傳”即解說之意。《春秋》的寫作方法還被后人稱為“春秋筆法”,成為后世效法的典范。
【第45句】:【恨鐵不成鋼】(慣)比喻恨所期望的人不長進、不成材。 也作“恨木不成梁,恨鐵不成鋼”。
【第46句】:【 不是你死,就是我活】不是你死我活,就是你活我死。此 為省略式.進一步的省略式為:“不是你(他),就是我”,意即 拼命。成語:不共戴天。蕭軍《八月的鄉村》:“這年頭非干 不行。反正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眼看日本兵一天比一天 兇!”
【第47句】:槽頭上買馬——看母子
【第48句】:【說出大天十九點來】意即不管怎么說,無論如何。類似 的:說出大天來/說下黃天表來。浩然《艷陽天》:“還討論什 么呀?今年要地五勞五分紅,這是堅決性的,說出大天十九 點來,也得這么辦!”
【第49句】:【畫鬼容易畫人難】原指作畫,泛指藝術作品要真實反映 情況不容易。或說:畫鬼魅易,畫狗馬難。清代《閑情偶 寄》:“昔人云:畫鬼魅易,畫狗馬難。以鬼魅無形,畫之不 似,難于稽考。狗馬為人所習見,一筆稍乖,是人得以指 摘?!?/p>
【第50句】:【能狼難敵眾犬】(諺)再兇猛的狼也對付不了眾多的狗。比喻武藝再高強的人,也難勝過眾多的敵手。 也作能狼敵不過眾犬。 能狼不敵眾犬,好漢架不住人多。
【第51句】:【看菜吃飯,量體裁衣】(諺)比喻做事要從實際情況出發,不能主觀臆斷。 也作看菜吃飯,量布裁衣。 量體裁衣,看菜吃飯。
【第52句】:【管天管地,管不著拉屎放屁】(諺)指不論權力多大,職位多高,也管不得人們的生活細事。
【第53句】:【 聰明反被聰明誤】聰明過分,反而害了自己。成語:弄巧 成拙。王蒙《失態的季節》:“我們當時就議論,錢文前途是 遠大的,只是方向的問題,方向對了,當然愈聰明愈好了,方 向不對,那就是聰明反被聰明誤了!”
【第54句】:【 牛不知角彎,馬不知臉長】看不到自己的缺點,多指相貌 方面的缺點。期刊:“你老覺得我難看,你可以搖搖頭,撇撇 嘴,說我丑人多作怪,馬不知臉長,但你沒有資格說我下 賤?!?/p>
【第55句】:【不管兔子怎么叫,該種豆子還得種豆子】釋義:比喻不管別人怎么說,事情還是照樣做?!巴米印庇肿鳌耙巴谩??!岸棺印庇肿鳌包S豆”。例句:育武拖著長腔不慌不忙地回答:“咱莊稼人有句俗話,不管兔子怎么叫,該種豆子還得種豆子?!?/p>
【第56句】:【鐵公雞】“鐵公雞”形容人極其吝嗇小氣,一毛不拔。鐵公雞的來歷,與一毛不拔有關。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興起了很多哲學流派。墨子是墨家學說的創始人,他主張“兼愛”、“非攻”,意即要兼相愛交相利??墒钱敃r另一位哲學家楊朱卻講究“貴己”,他的主張強調貴生重己,重視個人的生存與利益,人人為己但不侵犯他人。孟子對楊朱學說頗不贊同,《孟子·盡心上》記載:“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币馑际钦f如果從楊朱身上拔下一根汗毛就能有利于天下,楊朱也不會這么去做,真是一毛不拔。孟子將楊朱利己學說揭示得淋漓盡致,“一毛不拔”這一成語就源于此。一毛不拔的行為,被后人形象地喻為“鐵公雞”。因為鐵鑄的公雞,可拔不出一根毛來。清代小說《七俠五義》中就描述了一個鐵公雞的故事。有一個人叫卞龍,他自稱是鐵公雞,生性刻薄,一毛不拔。若非怕自己餓死,連飯也是不吃的。他的兒子也是如此,真是家傳的吝嗇。這一詞語在清代已經較為流行,人們爭相傳誦,很多作品都反復提及鐵公雞?!拌F公雞”在現實生活中并不少見,由于它形象生動,至今使用頻率頗高。
【第57句】:拔節的高粱——步步高
【第58句】:【 話傳三遍假變真】傳話會走樣,一再傳播,容易使人信以 為真。類似的:話經三張嘴,長蟲也長腿。成語:以訛傳訛 韓志君等《籬笆·女人和狗》:“話傳三遍假變真,藥方子抄三 遍吃死人!你們純粹是胡說八道!你們說人家,先撒泡尿 照照自己!”
【第59句】:【 同行是冤家】同行業要競爭,可能互相不利。老舍《四世 同堂》:“好,咱們現在是同行了。俗話說,同行是冤家。不 過咱們倒不一定……”
【第60句】:表哥偶爾考出一個好成績,就會得意洋洋地在家人面前炫耀。媽媽說:“你真是關公面前耍大刀,華佗面前論草藥。也不買二兩棉花紡一紡,家里的幾個表兄妹,哪個不比你的成績好?”(湖南·長沙)
【第61句】:【村無大樹,蓬蒿為林】釋義:蓬蒿:蓬草與蒿草。村里無大樹,蓬蒿便被視為林木。形容沒有出眾的人,稍有能力的人便很顯眼。例句:解結問僚佐:“河北何少人士?”答日:“英偉大賢,多出山澤;河北土平地均,蓬蒿才高三尺,不足成林故也。”按:今諺村無大樹,蓬蒿為林,當由此演。
【第62句】:【價高招遠客】(諺)遠客:遠處的客商。只要肯出高價,路途再遠,也會有客商把貨送上門來。指只要舍得出高價,就不愁買不到缺貨。也借指只要舍得出高額酬金,就不愁引不來人才。
【第63句】:【老王賣瓜,自賣自夸】賣,兼指賣弄,自己賣弄或夸耀,自 我吹噓。老王,也說:王婆。成語:自吹自擂。老舍《四世同 堂》:“你看,要是對別人,我決不會說剛才那一套話,怕人家 說我老王賣瓜,自賣自夸?!?/p>
【第64句】:戲臺上的夫妻——會兒的事
【第65句】:【拆爛污】(慣)拆:排泄(大小便)。 爛污:稀屎。比喻把事情弄得無法收拾。
【第66句】:【宰相家人七品官】(諺)宰相家的奴仆,也相當于七品官。舊指主子顯貴,奴仆也跟著抬高地位。 也作宰相門前七品官。 宰相家奴七品官。
【第67句】:【現官不如現管】(諺)現官:現任的官員。現管:直接管轄自己的頂頭上司。指不怕現任官員職位多高,就怕直接管轄自己的頂頭上司。
【第68句】:【十年河東,十年河西】釋義:比喻人生一世,興衰無常,變化很大。例句:十年河東,十年河西,單家橋這幾年竟然轉了風水,出現了令人想象不到的變化。
【第69句】:【鬼話】“鬼話”,指的是騙人的謊話。“鬼話”一詞,源自一百多年前的穗、港、澳一帶,與今日詞義不同。那時的“鬼話”曾指鬼佬之話——英語。約一百六十年前,廣州出版過英語學習讀本,封面大字標明書名是《鬼話》。如當時已有今義,斷然不會將英語學習讀本命名為《鬼話》。那樣,誰還敢學習英語呀!這本早年英語課本《鬼話》很有趣,是中文英語書。如在“球”后面用漢語注音為“波”,所以后來粵語干脆不說“球”了,改用“鬼話”之“波”了?!豆碓挕窌押币姡绹斜尽稄V州番鬼錄》對此有較多介紹。何以稱英語為“鬼話”呢?許多文獻記載,“鬼”多指“遠國蠻夷”或“異族外國”之人。如朱熹集注:“鬼方,遠夷之國也?!薄肮碓挕憋@然來自古代中國對外國的稱謂,無貶義。鬼話轉義為今義,顯然是中文特點一詞多義之故,國人又極善于聯想,“鬼”在古代許多小說中是壞東西,能妖言惑眾,借《鬼話》為“鬼話”。
【第70句】:螞蟥見血——叮(盯)住不放
【第71句】:【不怕慢,就怕站】(諺)指做事慢一點不要緊,就怕中途停頓。
【第72句】:我和妹妹穿的布鞋都是奶奶用碎布拼湊著做出的。她說:“這叫有破布沒破鞋,只要你心靈手巧,就能變廢為寶?!保ê幽稀つ详枺?/p>
【第73句】:【吃了橘子就忘了洞庭山】釋義:洞庭山:有洞庭東山與洞庭西山,均在太湖中,屬江蘇省吳縣,盛產橘子。比喻忘本。例句:二喜瞅了他一眼道:“好良心!吃了桶子就忘了洞庭山了?!?/p>
【第74句】:身子是干活的本錢。
【第75句】:我潦潦草草地寫完了家庭作業,媽媽看見了說:“這是什么作業呀,鴨子咯嗒泥——糊涂一片!”(河南·新野)
【第76句】:釣魚要時分,上午七到十,下午三到四。
【第77句】:【典賬買黃魚】(諺)典賬:典質,用物作抵押借錢。黃魚:即石首魚,頭大尾窄,身體側扁。寧可典賬,也要買黃魚吃。指黃魚肉嫩味美,十分誘人。
【第78句】:開水鍋里加涼水——下子冷靜下來
【第79句】:【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歇)王小二:泛指舊時窮苦人。指日子越來越艱難或境況越來越糟。
【第80句】:赤腳戴禮帽——顧上不顧下
【第81句】:大笸籮扣王八——跑不了
【第82句】:雀兒的肚子——心眼兒小
【第83句】:小芳見小虹買了一件漂亮的新衣服,回到家也向父母要。她爸嘆氣說:“芳,不是當爸的不給你買,穿衣看門房,吃飯量家當。咱們家的條件不能跟人家的比呀!”(河南·輝縣)
【第84句】:【全國一盤棋】從全國全局著眼,合理運作。海外梁厚甫 《??碗S筆》:“綜上所述,今天的美國,愛國心已分開了許多 層次。換言之,美國已經不可能全國一條心,全國一盤棋?!?/p>
【第85句】:【臉紅脖子粗】(慣)形容人激動或發怒的樣子。 也作“臉紅脖子脹”。
【第86句】:【打墻也是動土】動土,指破土建筑。指規模大小不同,實 質上是一樣的。相關的:一鋤頭是動土,兩鋤頭也是動土。 清代《紅樓夢》:“打墻也是動土,已經驚動了人,今兒樂得去 逛逛。”
【第87句】:【不是姻緣莫強求】(諺)舊指男女雙方如果沒有緣分,就不要勉強結合到一起。
【第88句】:【足寒傷心,民怨傷國】(諺)指腳受寒了,就會傷及心臟;同樣道理,人民對執政者的怨怒,會直接影響國家的和諧,社會的穩定。
【第89句】:【看自己一朵花,看別人一臉疤】(慣)譏諷人看別人都是毛病,認為自己什么都好。
【第90句】:星期天,弟弟和伙伴們玩得正高興。媽媽說他:“就知道玩!人要臉,樹要皮;窗戶要紙炕要席;學生就該要成績!還不學習去!”(河南·虞城)
【第91句】:【糟房的姑娘——酒手】(歇)糟房:糟坊,釀酒的作坊。酒:諧“久”。指老手、行家。
【第92句】:【 打著了狐貍,兔子搬家】懲罰行動威脅到有關的人。李季 《王貴與李香香》:“打著了狐子兔子搬家,聽見鬧革命崔二 爺心害怕?!?/p>
【第93句】:【不是吃素的】(慣)比喻不是好對付的。
【第94句】:【兩斗皆仇,兩和皆友】(諺)雙方互相爭斗,便成了不解的仇家;雙方互相體諒,便成了相好的朋友。 指人際間的關系,應當是化敵為友,增強友誼。
【第95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原為毛澤東題詞,謂不怕任何困難。 張濤之《中華人民共和國演義》:“我隊應去,要準備死幾個 人,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第96句】:《西廂記》做枕頭——癡人說夢
【第97句】:【指桑樹,罵槐樹】釋義:指著桑樹罵槐樹。比喻明指甲而暗罵乙。也作“指冬瓜,說槐樹”。 “指冬瓜,罵葫蘆”、“指桑罵槐”。例句:八月里哥兒死了,他每日在那邊,指桑樹,罵槐樹,百般稱快。
【第98句】:頭皮上擦火柴——劃不著
【第99句】:【吝嗇】“吝嗇”指過分愛惜自己的財物,當用不用?!傲邌荨币辉~,最遲見于漢朝?!度龂尽の簳げ芎閭鳌吩疲骸俺?,洪家富而吝嗇?!笔窌涊d,當屬正源。關于這個詞的來歷,民間還有一段趣聞:傳說很久以前,有兩位先生,一個名叫吝先生,一個名叫嗇先生。吝先生有一回到城里辦事,在半路上碰到了嗇先生。兩人一路上有說有笑,談得十分投機,于是便結為朋友。分手時,他們相約中秋節到烏有山子虛亭(子虛、烏有是漢朝司馬相如《子虛賦》中的兩個虛構的人物)飲酒賞月,定好了由吝先生攜酒,嗇先生備菜。但兩人都很小氣,不肯輕易花一分錢。中秋節到了,兩人如約來到烏有山上的子虛亭,但彼此都是一雙空手而來,他們大眼瞪小眼地互相對視了一會兒,忍不住哈哈大笑。兩人謙讓一番在亭子里坐下之后,吝先生首先站起來打破僵局。只見他一只手彎曲著佯做舉杯狀,另一只手遙指高空,朗聲說道:“月光如水水如酒,請嗇先生開懷暢飲?!眴菹壬膊桓适救?,隨即伸出兩個手指做筷子,指著荷塘深情地說:“池中游魚魚是菜,請吝先生大飽口福?!眱扇琐』I交錯,互敬互讓,好不高興。吝先生脖子一仰,嘴里咂得滋滋作響,連聲稱道:“好酒,好酒,杜康也要遜色三分!”嗇先生也把手指送入口中,連聲稱道:“好菜,好菜,山珍海味也無與倫比!”過往的行人看到兩個人如癡如呆的舉動,無不捧腹大笑。其中一位過客認識吝嗇二人,便走上前打趣道:“今天兩位仁兄賞月,喝的是吝嗇酒,吃的是吝嗇菜,活著是吝嗇人,死了是吝嗇鬼。”從此,“吝嗇”一詞便傳揚開來。
上一篇:妙語生花,人生苦短的精簡短文案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