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房檐上的冰凌柱——根子在上邊】(歇)冰凌柱:雪化后房檐滴水遇冷凝成的柱形的冰。比喻事情的根源在上層領導。 也作“房檐上的冰槌——根子在上面”。
【第2句】:【花子死了蛇——沒得弄了】(歇)花子:叫花子。弄:本指耍弄(蛇),轉指玩弄(手段)。指失去了憑借或依靠的手段,沒有應付的辦法或沒有什么可干的了。 也作“花子死了蛇—一沒什么弄得”。
【第3句】:【桃李滿天下】(慣)桃李:比喻所教的學生。形容培養出來的人才很多,遍布各地。
【第4句】:【貨郎擔子——兩頭貨】(歇)兩頭:本指這一頭和另一頭,轉指三天兩頭。貨:諧“禍”。指接連發生災禍。
【第5句】:【尺有所短,寸有所長】(諺)尺比寸長,但要和丈比,它就短了;寸比尺短,但要和分比,它就長了。比喻人和事物的優勢都不是絕對的,有所長,也就必定有所短。
【第6句】:【一人一把號】(慣)比喻一人一個主意,意見不一致。
【第7句】:【大鍋飯】“大鍋飯”原意是供多人吃的普通伙食,相對于“小灶”說的。引申為不論工作好壞、貢獻大小,待遇、報酬都一樣。人們常用“大鍋飯”來形容工作中干好干壞一個樣,干與不干人人有份的現象。 “大鍋飯”源于廣東慶云寺。建于明代的慶云寺中有一口特大的鐵鍋。倘若用鐵鍋煮飯,足可供數百僧人食用。然而,這口大鐵鍋卻并不是真正用來煮飯的,而是用來向那些朝神拜佛的施主化緣的。它安放在佛殿的一角,四周圍著鐵欄桿。凡進廟燒香拜佛的善男信女,在經過大鐵鍋旁邊時,都要主動投進幾個銅錢,一則為了孝敬菩薩,以求降福滅災;二則為維持寺院僧人生計獻出微薄之力。因此,這口從未煮過飯的大鐵鍋是和尚們的生活依靠,裝的是地地道道的“大鍋飯”。只要香火不斷,僧人們的大鍋飯就有保障。這就是“大鍋飯”一詞的由來。
【第8句】:【丈八的燈臺——照遠不照近】(歇)照:本指照射、照耀,轉指照顧、照管。指照管好了遠處的或別人的事情,卻不照管近處的或自家的事情。常比喻名聲、影響等傳播、擴大到遠處,而不在近處。
【第9句】:【寄物則少,寄言則多】(諺)托人捎東西,特別是吃的東西,會越捎越少;托人捎話,輾轉相傳,添枝加葉,會越捎越多。指話越傳越失真。
【第10句】:【闖江湖】(慣)舊指闖蕩四方,以從事算卦、賣藝、賣藥、治病等職業謀生。
【第11句】:【紅粉贈佳人,寶劍贈壯士】見“寶劍脫與烈士,紅粉贈與佳人”。
【第12句】:【倒掛葫蘆順放瓢】(諺)葫蘆鋸成兩半,就是瓢。指葫蘆要倒著掛,瓢要順著放。借指凡處理事情,都有約定俗成的常理,不可任意違拗。
【第13句】:【指著碟子說碟子,指著碗說碗】(慣)比喻就事論事,無關的不說。
【第14句】:【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這個詞語通俗易懂,現在使用頻率非常高。那么,它典出哪里呢?它出自兩千五百年前的《論語》。 孔子的弟子學習研究精神非常高,一日,又討論起來。有人問,對待工作也要有分寸嗎?無論是對待分內分外的工作,是不是做得越多越好啊?有的贊成,有的反對,相持不下,就去問老師。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意思是不擔任這個職務,就不去過問這個職務范圍內的事情。 古人都知道,一個人不要越俎代庖,在什么位置上,做好本職工作,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只要把你應該做的事情做好就可以了。這是很有道理的。 越俎代庖,就會做出一鍋糊涂湯。 但如果以“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來推諉工作,那也不應該。應該的是既有明確分工,又有協作意識,齊心協力做好工作。
【第15句】:【打落十八層阿鼻地獄】(慣)阿鼻地獄:佛教指犯了重罪的人死后靈魂受苦的地方。比喻給以最嚴厲的懲罰,使之深陷苦難,永無出頭之日。 也作“打下十八層地獄”。
【第16句】:【火車不是人推的,牛皮不是人吹的】(諺)火車不是靠人推著跑的,牛皮不是靠人吹著漲的。指大話、空話無用,有真本領、干出成績來才能使人信服。 也作“牛皮不是吹的,火車不是推的”。
【第17句】:【紙糊的燈籠——一戳就破】(歇)用紙糊成的燈籠經不起一戳。 形容人或某種勢力十分虛弱,不堪一擊。 也作“紙扎的燈籠——一戳就破”。
【第18句】:【一粒良種,千粒好糧】(諺)農作物中選得一粒好種子,就會產生千粒好谷物。指要想取得糧食高產,選好優良品種是關鍵。
【第19句】:【水深見長人】(諺)長(chang)人:身材高大的人。比喻在關鍵時刻才能顯現出英雄本色。
【第20句】:【逢人且說三分話】(諺)對人,特別是對初次接觸的生人,說話只能說三分,絕不可毫無保留地傾訴心里話。指和人說話要做到多想少說,慎而又慎。 也作逢人且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 人前只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
【第21句】:【的】“的”本是助詞,不和其他詞語結合無意。這里講的“的”,已經在20世紀初左右升任成名詞了。 這個“的”字,源于“的士”,其發音也發生了變化,發“di”音。它是“的士”的簡化,港語用于計程車(內地叫出租汽車)的音譯之字。內地人先是將“的士”拿去照用,能彰顯特殊的時髦就行了。接著,令香港人吃驚的“打的”(乘坐的士)發明出來,而且傳遍全國。可見“打”字的特殊功能,一有機會就“打”一下,不僅打醋、打醬油、打酒、打電話,這不,又開始“打的”了。 開“的士”的人,被人們稱作“的哥”、“的姐”,這新名詞傳播速度也頗快,人們興致勃勃地使用時,又創造了“的士”的不同分類簡稱呢。他們把充當“的t”的小型客車起名“面的”(意思是面包車的士);內地還有摩托車載人的收費服務,被人們稱為“摩的”;自行車載客收費服務也開始叫“單的”了。面包車稱“的”還接近“的士”,摩托車、白行車稱“的”也真的是太絕妙了,發明者是太有才了。
【第22句】:【綿羊不叫暗口死】(慣)綿羊沒有叫出聲來就死了。比喻事情悄悄地了結。
【第23句】:【黃忠人老刀不老】 釋義:黃忠:三國時蜀將,英勇善戰,武藝超群,《三國演義》寫他與魏將張邰交戰,張邰笑他年老,不自量力,他說,我年老,手里的刀卻不老。 比喻年紀雖大,本領還在。 例句:朱老星噴紅了臉說:“別說老了,咱一輩子都是斗爭過來,黃忠人老刀不老!”
【第24句】:【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諺)先射倒敵將的馬,敵將自然被擒;先捉拿敵軍的領頭人物,敵軍自然不戰而潰。指對敵斗爭要擊中要害。 也作射人先射馬,擒賊必擒王。 射人先射馬,擒賊須擒王。 射入射馬,擒賊擒王。
【第25句】:【一槌打雙鼓】 釋義:比喻一語雙關。 例句:鳳梨見石生道出心意了,一槌打雙鼓說:“日蘭中午會做出好香好香的飯菜,送到田頭給你吃的。”
【第26句】:【捧臭腳】(慣)指對人極力巴結、討好、吹捧。
【第27句】:【膽小不得將軍做】(諺)膽小怕事的人做不了將軍。指只有膽量大的、敢作敢為的人才可以領兵打仗。也泛指膽小的人成不得大事。 也作膽小的得不了將軍位。 膽大做將軍。
【第28句】:【做秀】“做秀”是主觀故意將亮點顯擺給公眾,目的帶有功利色彩。 “做秀”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港、臺地區流行的新詞,八十年代流人國內,并迅速蔓延。“做秀”一詞,時下可謂躥紅,甚至泛濫成災。“做秀”的秀拿出來還可單獨使用,比如“秀一把”、“寶寶秀”等,不一而足。 “做秀”之源,中外皆有。先說國外之源。“秀”一詞來自洋文的sh。w,是展覽表演的意思,指藝壇歌星、影星的表演活動。后“做秀”一詞應用日益廣泛,并不單限于藝人。政治上有所謂政治秀,學術界里有學人做秀,他們看見攝影記者,擠著向前站,無時無地不抓麥克風,想秀一把。 再說國內之源。中國古代的“秀”,源更深,流更長。“秀”在中文的本義雖非是展覽、表演之意,卻有引人注意之處。“秀”始出《論語》,孔子日:“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南宋朱熹的解釋是:“谷之始生日苗,吐華日秀,成谷日實。”朱熹的解釋雖是古文,卻明白無誤,“秀”就是花。《詩經》有詩云:“實發實秀,實堅實好。”就是形容禾谷生長的過程。《禮記·月令》孟夏之月有“王瓜生,苦瓜秀”的文案,也就是苦菜開花的意思。所以,花蕾綻放就是“秀”了。植物的“秀”,用以招蜂引蝶,傳花授粉。藝人做秀,無非是綻放才華,展現年華,正像花卉吐華。 今日之“做秀”,不要做作、故弄姿態,還是“實發實秀,實堅實好”的好。
【第29句】:【八九不離十】 釋義:數字的順序是八九緊接著十,比喻相差不多。另外,“十”與“實”諧音,常說明估計或猜測的情況與實際情況很接近。 例句:“……咱們對男人心理分析不了,可是對咱們自個兒總能透視個八九不離十……”
【第30句】:【甕里走了鱉——左右是他家一窩子】(歇)左右:反正。指某事反正是他家里的人干的,與外人無關。
【第31句】:馬到灘,不加鞭。
【第32句】:【說漂亮話】(慣)指說得好聽,卻沒有行動。
【第33句】:【花名冊】“花名冊”指人員名冊。它同“花名”無關,那么,為什么叫“花名冊”呢? 花名冊與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有關,戶籍是登記、管理人口的冊籍,它起源很早,大約春秋時期就有相應的戶籍制度了。“花名冊”一詞的由來有二說。 一說是由于舊時登錄戶口的冊子,把人名叫做“花名”,戶名叫做“花戶”。花,言其錯雜繁多。“花名冊”即由此而來。 二說古代也把娼妓在妓院中使用的化名稱作“花名”。如元·宋無《直沽》詩“細問花名何處出,揚州十里小紅樓”,用的就是這個意思。所以在這里“花名冊”就是妓女的名冊,也有戶籍的作用。 “花名冊”一詞是從古代而來的,現在有用“名單”、“名冊”等名詞取而代之。但仍有保留,“花名冊”照例通用,如各單位都有“職工花名冊”、“干部花名冊”,黨、團組織有“黨員花名冊”、“共青團員花名冊”。
【第34句】:【秦】“秦”字是人們很熟悉的一個字。然而,它的來歷非同一般。 傳說在秦朝之前,是沒有“秦”這個字的,秦朝的國號當時寫做“菜”。 據說,“秦”這個字是秦始皇造出來的。他造的“秦”字流傳千古,武則天造的“墨”字,卻是曇花一現。 秦始皇滅六國之后,倨傲得意。他覺得“王”已經不能適應自己的功德,還要再找一個比“王”更高大的詞,來標榜自己,于是取三皇五帝之“皇帝”二字作為自己的稱號。國家也是一樣,他覺得國號“琹”字不好,“一塊木席上坐兩個王,這怎么行?要找一個同音的字代替‘栗’才好!”但他左思右想,也沒想出個好字。突然,他瞥見案頭的史書《春秋》,心想,《春秋》里寫的是秦朝以前的歷史,而歷史的后半截就是秦朝的天下,秦要占“春秋”的一半。想到這里,秦始皇便用“春”和“秋”的各半邊字合在一起,寫出一個“秦”字,然后傳令下去,將國號“栗”改為“秦”。從此“栗國”就成了“秦國”。 然而,秦始皇雖然造出了“秦”字,想天下的春秋永遠是秦朝的,但他的“春秋”夢很快就破滅了,秦朝僅傳兩代便被起義軍滅掉了。秦朝雖短,不影響秦始皇千古一帝。
【第35句】:【狗腦袋上擺不了大席面】 釋義:比喻小人物辦不了大事。 例句:他指著鼻子罵歪嘴子是“狗腦袋上擺不了大席面,誤了太君的軍機,應該軍法從事。”
【第36句】:【家有患難,鄰保相助】 釋義:一家遇到災難,鄰里就會給予幫助。 例句:“常言道:‘家有患難,鄰保相助。’……吃人暗算,弄出這等事來。……奴沒奈何,請將大官人來。”
【第37句】:【老虎拉車——亂套】(歇)套:牲口拉車時,拴牲口的兩根皮制或麻制的繩。本指用套胡亂地拴住老虎,轉喻亂了次序或秩序。
【第38句】:【耗子鉆風箱——兩頭受氣】見“老鼠鉆到風箱里——兩頭受氣”。
【第39句】:【雞蛋里尋骨頭】(慣)比喻故意挑刺、找毛病。 也作雞蛋里挑骨頭。 雞蛋里找骨頭。
【第40句】:【七十不打,八十不罵】(諺)對七十歲的老人,不可用打來懲罰他;對八十歲的老人,不可用罵來懲罰他。指對于年事已高的老人,要寬容善待。
【第41句】:【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 釋義:借指光聽別人說的話還很不夠,要親自去了解情況。 例句:“從這件事你就可以看出許多事。”老雷頭又甕聲甕氣地說,“你應該親自用眼看一看,用耳朵聽一聽,吃人家嚼過的饃是沒味道的。”
【第42句】:【石頭縫里蹦出來的】(慣)常用來斥責人不是父母生養的,不孝順或沒人性。 也作石頭縫兒里爆出來的。 石頭縫里跳出來的。
【第43句】:【聾子的耳朵——擺設】(歇)擺設:用來裝飾點綴的東西。指人或物形同虛設,沒有實際作用或價值。 也作聾子的耳朵——樣子貨。 聾子的耳朵——擺個樣子。 聾子的耳朵——配相的。
【第44句】:【丈人】“丈人”就是岳父。但在古代,“丈人”原是對一般老人的尊稱。 這種稱呼還保留在現在舞臺的傳統戲曲中,稱老頭兒為老丈。《淮南子·道應訓》高誘注:“老而杖于人,故稱丈人。”黃約齋的《字源》說丈就是杖。可見“丈”與“杖”通。所以“杖人”又名“丈人。” 那么,何時這個對老人的尊稱才轉化為對妻父的尊稱呢?有人認為起源于漢代匈奴。班固著《漢書·匈奴傳》中有匈奴單于謂漢天子為“我丈人”的說法。當時漢朝歷代皇帝對匈奴實行“和親”政策,以公主或宗室女(也有以宮女假冒的)嫁于匈奴單于為妻,故有此稱。此書是史書,當信。但是否在漢人中普及還有待研究。而對妻母尊稱為“丈母”,最早的記載大約算北齊顏之推所著《顏氏家訓·風操》,其中有“丈人之婦,為俗呼為丈母”的說法。說得很清楚,丈人之婦謂之丈母,當是先有“丈人”,后有“丈母”。 北齊晚于漢,早于唐,此說早于“源自柳宗元之說”,也就是說,“丈人”稱謂最遲在北齊。唐代文學家柳宗元是怎么說的呢?他在《祭楊憑詹事文》中云:“年月,子婿謹以清酌庶羞之奠,昭祭于丈人之靈。”這里,柳宗元自稱子婿,稱岳父楊憑為“丈人”。宋朝人《猗覺察雜記》和《雞肋篇》據以為證,認為稱妻父為“丈人”系始于此。新版《辭海》“丈人”條下,也引了此證,加以確認。本人認為,權威《辭海》有武斷之嫌,違背了后隨先說的規律。
【第45句】:【深一腳,淺一腳】(慣)形容路面不平,走起來不平穩。 也作“深一步,淺一步”。
【第46句】:【聰明一世,懵懂一時】(慣)懵懂:糊涂,不明事理。指明白人一時糊涂做錯了事。也指人一向聰明,腦子卻一時轉不過彎來。 也作聰明一世,糊涂一時。 精明一世,糊涂一時。
【第47句】:【騎馬坐船三分險】 釋義:無論做什么事都可能有一些風險。 例句:“俗話說,‘騎馬坐船三分險’,何況打仗。”
【第48句】:【交椅】現在所說的“交椅”,是人們對權力的另外一種描述,“坐上第一把交椅”是指成了某地、某組織、某單位的“第一把手”。那么,“交椅”源自何處? 傳說“交椅”與唐玄宗李隆基有關。這位李三郎風流成性,喜好旅游,經常游山玩水。可是,出遠門不能坐龍椅,那些太監設計出輕巧方便且能折疊的椅子,不用就疊上,用時再打開,而且還能靈活轉動一周。玄宗坐上一試,果然舒服,比龍椅還要受用。因為這種椅子可以折疊,椅腿交在起,玄宗皇帝傳旨,將此皇家專利產品命名為“交椅”。 不過,“交椅”在史料中確有記載。宋代高承在《事務紀原》中引《風俗通》的話說:“漢靈帝好胡服,景師作胡床,此蓋其始也,今交椅是也。” 這段話明確指出,在漢代稱胡床,在宋代稱交椅,胡床即交椅。北方的“胡床”比較實用,樣子猶如矮凳,坐上去很舒服,胡床雙足交叉,可以折疊,好像現在的馬扎。到隨朝,因忌諱“胡”字,原先的“胡床”改名為“交床”。約在唐以后,人們在“交椅”上添加后背和扶手,制作出了原始的椅子。“交床”隨即榮升為“交椅”。到了南宋時期,正式有了“交椅”之名。 當時的“交椅”有直背與圈背兩類,坐上去都很舒服。宋江在梁山好漢中坐第一把交椅,別忘了,那小說是明朝人寫的,不過,文藝作品也不能脫離當時的生活環境。
【第49句】:【千里長棚——沒個不散的筵席】(歇)長棚:舊時送人上路時為設宴餞行而搭建的棚子;富貴人家辦婚喪等事,也常搭設很長的棚子,宴請賓客。本指筵席總有完了的時候;轉喻人有聚就有散,不可能永遠聚在一起。 也作千里長篷——也沒個不散的筵席。 千里搭長棚——沒有個不散的筵席。
【第50句】:【抖起來了】(慣)指因有了錢或有了地位而得意起來。
【第51句】:【一條線兒拴倆螞蚱——飛不了我,迸不了你】(歇)迸:同“蹦”,跳。比喻對方與自己命運緊緊相連,誰也離不開誰,出了事誰也跑不了。 也作一根繩拴倆螞蚱——跑不了我,也蹦不了你。 一根繩上拴兩個螞蚱——跑不了我,也少不了你。 一條繩拴著倆螞蚱——誰也跑不了。
【第52句】:【東明西暗,等不到撐傘】(諺)天空東方發亮,西方陰暗,這時候,來不及撐開傘,大雨就到了。指東明西暗是暴雨即將到來的征兆。
【第53句】:【一失足成千古恨】 釋義:犯了嚴重錯誤,終身悔恨。 例句:一失足成千古恨。年輕時候的一次并不十分看重的失誤,卻沒想到竟會改變自己一輩子的感情生活,乃至一生的命運……
【第54句】:【打蛇不死反為仇】 釋義:比喻制伏不了對方,反而成了仇敵。 例句:何朗沉吟著說:“打蛇不死反為仇!”石亮問:“你是怕不成功么?”
【第55句】:【酒能成事,酒能敗事】(諺)偏指飲酒過量,能使人失去理智,以致把事情搞糟。
【第56句】:【醉翁之意不在酒】 釋義:比喻行動另有用意,別有企圖。語出歐陽修《醉翁亭記》。 例句:看上去他很是悠閑自得,可仔細端詳,就可從他那流動的眼神中發現,他并沒有沉浸在這聲色之樂,而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好像另有,心事。
【第57句】:【花不好,是自家栽的】(諺)花兒縱然不好,也是自己親手栽下的。 比喻兒女不好,也總是自己養的,只怪自己沒教育好,該關愛時還得照樣關愛。
【第58句】:【周瑜打黃蓋,一個愿打,一個愿挨】 釋義:黃蓋:三國時東吳大將。《三國演義》故事:在赤壁之戰中,為了火燒曹操的戰船,黃蓋主動向周瑜獻了苦肉計,讓周瑜打了他,然后向曹操詐降,瞞過曹操。比喻做樣子給別人看。也比喻雙方自愿,別人不必管。 “—個愿打,一個愿挨”又作“打的愿打,挨的愿挨”、“愿打愿挨”。 例句:他們一伙,都是看透《三國志》的人。要我說,那一耳刮子,也是周瑜打黃蓋,一個愿打,一個愿挨的。
【第59句】:【瘦驢屙硬屎】(慣)比喻內里軟弱、空虛,卻偏要裝得很有實力、很厲害。
【第60句】:【耗子洞里打架——窩里反】(歇)比喻內部鬧矛盾或自相殘殺。 也作耗子咬耗子——窩里反。 耗子動刀——窩里反。
【第61句】:【閻羅王做生意——鬼也沒得上門】(歇)形容生意冷淡,沒有顧客上門。也泛指遭冷遇,無人光臨或光顧。 也作閻王老子開飯店——鬼都不上門。 閻王開店——鬼兒都不上門。
【第62句】:【倒騎毛驢,往后看】 釋義:比喻總看過去,看不到進步。 例句:對于這一點,連里有過不少扯淡的說:崔國華落后,是倒騎毛驢,老往后看。
【第63句】:【囫圇吞卻一個棗】(慣)比喻對某種事物或理論不理解,籠統接受。
【第64句】:【不知天高地厚】 釋義:不了解客現實際情況,對自己估計過高。 例句:他絕對不是那種不知天高地厚、貪心不足的人。 “太不知天有多高地有多厚了!”李拐子用拐杖拄得地咚咚響,那氣憤的樣子,幾乎要把地球捅個大窟窿。
【第65句】:【逼著姑娘上轎】(慣)比喻硬逼別人做不愿做的事。
【第66句】:【豬困長肉,人困賣屋】(諺)困:睡覺。指豬吃了睡,還有助于長肉;人要是像豬一樣懶,就必定窮困潦倒,連住房都會賣光。
【第67句】:【烏鴉嘴】“烏鴉嘴”指那些說話不吉利、討人嫌的人。 那么,烏鴉是一種什么鳥呢?早先,烏鴉不僅不是不吉利的鳥,還是一種神鳥。烏鴉在古代也被稱作“烏”,《尚書·大傳》曾記錄說:“周將興時,有大赤烏銜谷之種,而集王屋之上者,武王喜,諸大夫皆喜。”這是把烏鴉當做瑞兆的例子。古代傳說太陽中有三足烏,所以把太陽稱作“金烏”。古人還相傳烏鴉能反哺其母,所以常贊頌烏鴉,用“烏鴉反哺”來比喻孝敬父母。 甚至用慈烏來代指母親。晉代王嘉《拾遺記·魯僖公》說:“仁鳥,俗亦謂烏……。”烏鴉變成不祥之鳥,大概是從它能預示吉兇開始的。唐代段成式所著《酉陽雜俎》就記載:“烏鳴地上無好音。人臨行,烏鳴而前行,多喜。此舊占所不載。”可見到了后來,把烏鴉報吉兇變成了報兇不報吉。民間開始越來越排斥烏鴉,認為烏鴉會帶來晦氣,專主報兇。宋代梅堯臣還曾寫文為烏鴉辯解,認為烏鴉為表忠心才預示吉兇,卻為人們誤解以為它專報兇信。可見,烏鴉由吉祥鳥轉變為不祥之物,當在唐宋時期。 “烏鴉嘴”一詞意思的演變,和民間的世俗觀點有關。在民間,人們總把烏鴉和霉運相連,于是賦予“烏鴉嘴”另一種意思,即稱喜歡說話又出言不吉的人,這種人好事說不靈,壞事一說就靈。
【第68句】:【大師傅】常言說,工廠里師傅多,醫院里大夫多,學校里老師多。那么,怎么師傅當中還有一個“大師傅”呢?而且是做飯的?這里面有一則民間故事。 古時候有個皇上,一次來到修建宮殿的工地上,就讓各工匠文案自己的本領,誰的本領大就封誰為師傅。眾工匠都不服氣,搶著去表白自己的功勞。 皇上干脆把他們都封為師傅。 工地上給工匠們做飯的是一對姐妹,二人見工匠們都有了封號,便也湊過來討封。沒想到,那些被封為師傅的工匠們說:“做飯的算什么行當?”姐姐很生氣,就決定餓他們一次。 眾工匠干完活,都跑到飯棚里去吃飯,卻見灶房里沒動煙火,就來責問姐妹倆。姐姐說:“做飯的不算個行當,那你們就自己做吧!”眾工匠向皇上報告此事。皇上問:“那做飯的到底算不算個行當?”這些能工巧匠餓得肚子咕咕叫,連忙答道:“做飯算行當,太算行當了!” 于是,皇上叫人把姐妹倆找來,準備封她們為師傅。姐姐擺擺手,指著工匠們對皇上說:“他們都是師傅,卻做不了飯;給我的封號,得比他們大!” 皇上說:“那就封你為大師傅吧。”姐姐樂了,指著幫著自己做菜的妹妹,問:“她呢?”皇上順口說:“你是大師傅,那她就是二師傅吧。”妹妹一聽,也很高興。 就這樣,做飯的就被稱為大師傅,幫廚的就被稱為二師傅了。
【第69句】:【千里送鵝毛——物輕人意重】(歇)宋·羅泌《路史》記載:云南民間傳說,唐朝時,土官緬氏派緬伯高送天鵝向唐明皇進貢,經過沔陽湖時,天鵝飛走,只留下一根鵝毛。 緬伯高只好將這根鵝毛獻上,并說:“將鵝貢唐朝,山高路遠遙。沔陽湖失去,倒地哭號號。上覆唐天子,可饒緬伯高。禮輕人意重,千里送鵝毛。”指禮物雖輕,但情意深厚。 也作千里送鵝毛——禮輕人意重。 千里送鵝毛——禮輕情義重。 千里寄鵝毛——物輕人情重。
【第70句】:【受人之托,必當終人之事】(諺)指受到別人的委托,一定要盡心盡力,把事情辦好。 也作受人之托,必當忠人之事。 受人之托,忠人之事。 受人之托當終事。
【第71句】:【尖底甕兒——一撞便倒】(歇)本指尖底的甕不穩,撞一下就倒;轉以形容立足不穩或虛弱不堪,禁不住碰撞。
【第72句】:【棉花耳朵風車心】(慣)形容人耳軟心活,沒有主見,容易聽信他人。
【第73句】:【簸箕大的手,掩不住眾人的口】(諺)簸箕:用竹篾或竹條編成的器具。即使手掌大得像簸箕,也難以遮住大家的口不讓說話。指再大的權勢也無法不讓人品評議論。 也指有了丑事就不可能不讓人們傳播。
【第74句】:【十個兒子十個相】(諺)相:相貌,長相。一母所生的十個兒子,長相就有十個樣。指人的相貌各自不同。
【第75句】:【伸頭一刀,縮頭一刀】(諺)該殺頭時,伸長脖子挨一刀,縮起脖子也得挨一刀。指結果都是死,就沒必要躲躲閃閃。 也作“伸頸是一刀,縮頸也是一刀”。
【第76句】:【出處不如聚處】(諺)出處:物品的原出產地。聚處:物品的貿易所在地。指物品在原產地不如在貿易場所充足。也指從原產地購物,遠不如從貿易場所購物方便。 也作“產處不如聚處”。
【第77句】:【肥豬拱廟門——十分好的運氣】(歇)肥豬拱廟門:肥豬自己送上門來當供品。指運氣好,不費事地得到送上門來的好處。
【第78句】:【扯順風旗】(慣)順風旗:指船帆。 順著風向揚起船帆。1比喻占有好條件,有某種優勢,能占上風。2比喻順著權勢者的心意說話辦事。 也作“打順風旗”。
【第79句】:【摸不著頭腦】(慣)比喻弄不清底細或緣由。 也作“摸不清頭腦”。
【第80句】:【有珠不露,誰知是寶】(諺)比喻是人才而不顯露出來,就不易被人發現。
【第81句】:【身長六尺,天下難藏】(諺)天地雖然廣闊,一個成年人也難以把自己長久地隱藏起來。指人匿藏得再詭秘,終究會被發現。
【第82句】:【活見鬼】俗語“活見鬼”是用來形容事情的離奇、不合情理。如某某說:“我剛把眼鏡放到桌子上,轉眼就不見了,真是活見鬼。”從科學角度看,鬼是不存在的,更不可能活見鬼。但古代人卻相信有鬼,并且相信人能見鬼。 活見鬼的故事多來自于古代“鬼怪錄”一類的志怪傳說。但有些也來自文獻資料。那么,什么人容易“見鬼”呢? 一是巫。三國時吳國人韋昭在注《國語》時說:“巫覡,見鬼者”。東漢王充《論衡·訂鬼》篇說:“巫黨于鬼,故巫者為鬼巫。”這些人似能自由出入陰陽兩界,溝通人鬼。他們是古代職業見鬼者,多半也能從“活見鬼”中看出效益來。 二是患狂癔病或病人膏肓的人。《黃帝素問靈樞經·癲狂》說:“顑狂者多食,善見鬼神。”這是說患癲狂癥的人容易見鬼。病人膏肓的人也能見鬼。南齊梁人陶弘景《真誥》卷十五注云:“昔有人病,在地臥,于病中乃見鬼于壁穿下,以手為管而吹之,此即是鬼吹之事也。” 三是兒童也能見鬼。南朝宋劉義慶《幽明錄》記載:“有一傖小兒,放牛野中,伴輩數人,見一鬼,依諸叢草間,處處設網,欲以捕人;設網未竟,傖小兒竊取前網……即縛得鬼。”鬼要捕人,反被人捕。 按現代科技解釋,巫能見鬼,騙人(錢財)也;狂能見鬼,瘋幻也;小兒見鬼,腦功能發育不全,幻覺也。馬克思觀點,神鬼乃顛倒了的客觀世界的反映。
【第83句】:【偷雞不成蝕把米】(慣)雞沒偷成,還損失了一把米。比喻本想占便宜,反倒吃了虧。 也作偷雞不著蝕把米。 偷雞不著白蝕米。 偷雞不成白搭上幾把米。
【第84句】:【水過地皮濕】(慣)1形容事情只是走個形式和過場,不能根本解決問題。2指從所經手的事情中撈到了好處。 也作“雨過地皮濕”。
【第85句】:【熟讀王叔和,不如臨癥多】(諺)王叔和:魏晉時期名醫,著有《脈經》十卷。熟讀王叔和的醫著,不如多積累臨床診治的經驗。指醫家貴在臨床實踐。
【第86句】:【狐貍尾巴露出來了】 釋義:民間故事說狐貍會變成人,常常變成美女來迷人,但還帶著尾巴,偽裝由此而暴露。比喻露出破綻,暴露真相。“露”叉作“現”。 例句:熊木祿心里暗暗罵了一聲:你小子狐貍尾巴到底露出來了!徐黑闖真會掐算啊,蘇完全按這條道跑呢。
【第87句】:【求生不生,求死不死】(慣)想活活不好,想死又死不成。形容人備受折磨,痛苦不堪。 也作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求生不能,求死不得。
【第88句】:【害死人還看出殯的】(慣)出殯:把靈柩送往墓地。害了人還站在一邊看熱鬧。指人喪盡天良,滅絕人性。
【第89句】:【人受一口氣,佛受一爐香】(諺)人活著求的是氣順,就像佛要的是人們給它上香、對它敬重一樣。指人不能忍受的是對自己的無禮和壓制。 也作人爭一口氣,佛爭一股香。 人爭一口氣,神爭一爐香。 佛爭一爐香,人爭一口氣。
【第90句】:【飛蛾撲火,自取滅亡】 釋義:比喻自尋死路,自取滅亡。“自取滅亡”又作“自損其身”。 例句:程少杰陰險地笑道:“趙力群嘛,他是飛蛾撲火,自取滅亡!我得到了最可靠的消息,明天方雷帶他跟車,看來跟車是假,進京告狀是真,就憑這一條,也該叫他們一起去見上帝。”
【第91句】:【姑表親,親上親,打斷骨頭連著筋】 釋義:姑表:一家的父親和另一家的母親是兄妹或姐弟的親戚關系。姑表之間的親戚關系非常密切長久,割不斷。“親上親”又作“舅表親”。 例句:“你滿嘴噴糞!那是我的表哥!姑表親,親上親,打斷骨頭連著筋,不是更好嗎?”
【第92句】:【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慣)指有什么貢獻什么,每個人都盡自己的一份心意。 也作有力出力,有錢出錢。 有人的出入,有錢的出錢。
【第93句】:【棋局既開,終有了時】(諺)一盤棋既然已經開局,不管下的時間長短,總有了結的時候。比喻事情既然開始做,或遲或早總有個結果。
【第94句】:知足常樂,終身不辱.
【第95句】:【人心隔肚皮,虎心隔毛翼】 釋義:比喻人心難測,要真正了解很不容易。 例句:現在是革命時代,只講干革命不講打天下,但是人心隔肚皮,虎心隔毛翼,真正的革命派當然很多,假革命準又能保其無?
【第96句】:【離家三里遠,別是一鄉風】(諺)離開家門,哪怕只有三里遠的地方,也會是另外一種風俗習慣。指各地的風俗習慣不盡相同。 也作“離家三步遠,別是一家風”。
【第97句】:【人在人情在】(諺)人在的時候,你來我往,有情有義;人一死,便情義兩斷。常指世態炎涼,人情冷暖,令人慨嘆。 也作人在人情在,人死情丟開。 人在人情在,人死兩丟開。
【第98句】:【瞌睡給了個枕頭】(慣)比喻正需要什么就得到了什么。 也作“正瞌睡,來了個枕頭”。
【第99句】:【大眼看小眼】(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形容大家因驚恐或無奈而一時說不出話來。 也作大眼望小眼。 大眼瞪小眼。 大眼對小眼。
上一篇:微博點贊最多的歇后語的文案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