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臉上長瘡——面子上不好看
【第2句】:【打蛇打在七寸里打】在要害部位,謂行動要準(zhǔn)確。香港 阮朗《蒼天》:“多了,我們不干,少了,他們不干,總之打蛇要 打在七寸里,花錢要花在刀口上。”
【第3句】:伏天的陣雨——來得猛,去得快
【第4句】:快馬拉空車——朝前奔;輕松自在
【第5句】:【寧失一人喜,不結(jié)千人怨】(諺)寧可失去頂頭上司的歡心,也絕不使群眾抱怨懷恨。指做事不能為了討好當(dāng)官的而坑害群眾。
【第6句】:爸爸笑我飯吃得不少,卻不能干活,說我是“光能吃,不能干,提著空籃子,還出一頭汗”。(河南·南陽)
【第7句】:【小麥剃了頭,高梁沒過牛】釋義:小麥?zhǔn)崭钔陼r,高梁長得像牛那樣高了。例句:這里的小麥大部已經(jīng)收割完了。“小麥剃了頭,高梁沒過牛。”四下一片片的秋高梁,腰身高大,郁郁蔥蔥,一棵棵頭頂上,像伸出了把槍,葉子支繃著,像大叫驢耳朵。
【第8句】:鸚鵡遇見百靈鳥——又說叉唱;文案唱唱
【第9句】:【井里打水往河里倒】釋義:比喻白費(fèi)力氣。例句:萬一蕭何壯大起來自立為王,那漢王不是井里打水往河里倒,白費(fèi)力氣嗎?因此,他老是牽腸掛肚地派人到關(guān)中去慰問蕭何。
【第10句】:【自己打嘴巴,給別人聽響兒】貶低自己,以討好別人。王 蒙《失態(tài)的季節(jié)》:“要不寫個檢討,出發(fā)前給大進(jìn)送去?他 一激靈。他也是要摘下舌頭燒小菜的。他也是要自打嘴巴 給別人聽響兒的。”
【第11句】:【河水犯不到井水】見“井水不犯河水”。
【第12句】:班主任老師在班內(nèi)講一位同學(xué)丟失東西一事時說:“沒做賊,心不驚;沒吃魚,口不腥。拿了別人東西的人,他不但坐不穩(wěn)而且心也不安。”(河南·淮陽)
【第13句】:三十年的舊棉絮——老套子
【第14句】:【小心天下去得,魯莽寸步難行】謂做事要謹(jǐn)慎,魯莽容易做 錯事情。高云覽《小城春秋》:“聽我說,要提防!小心沒有 壞處,魯莽寸步難行,還是讓我做你的保鏢吧。”
【第15句】:【上坡路吃力,下坡路好走】(諺)比喻人進(jìn)取向上艱難,消沉墮落卻十分容易。
【第16句】:老太太吃奶豆腐——盡挑軟的
【第17句】:【露口風(fēng)】(慣)指從言談話語中透露出某種不為人知的信息。 也作漏口風(fēng)。 透口風(fēng)。
【第18句】:過河踩鋼絲——玄乎
【第19句】:狗咬雷公——惹天禍
【第20句】:狗戴禮帽——不像人
【第21句】:【殘物不過半價】(諺)殘損的貨物,要出賣只值原價的一半。指殘缺損壞的物品不值錢。
【第22句】:【滿瓶不動半瓶搖】釋義:比喻有真才實(shí)學(xué)的人總是謙虛的,知識淺薄的人往往自以為了不起,好顯示。例句:這什么道理?凡事“滿瓶不動半瓶搖”,他這個腿法到了家了,就曉得這個起腿不易了。
【第23句】:赤腳戴禮帽——顧上不顧下
【第24句】:沙鍋挑子掉到山溝里——個也不剩
【第25句】:【拉開話匣子】見“打開話匣子”。
【第26句】:【千中不挑一,萬中不挑一】(慣)千萬個人中也挑不出一個來。形容人極其優(yōu)秀,誰也比不上。
【第27句】:兩根藤上結(jié)的瓜——扭不到一塊
【第28句】:爸爸拉一袋麥子去磨面,袋子上面有個小窟窿,媽媽看見了,連忙拿針線去縫,還說:“粒米成籮,滴水成河,掉了多可惜!”(河南·鄧州)
【第29句】:【好心總有好報(bào)】(諺)對人對事操好心的,終歸會有好的回報(bào)。指人只要憑良心辦事,與人為善,就不會有壞下場。 也作好心自有好報(bào)。 好心必得好報(bào)。
【第30句】:【不出門的聰明漢,不如周游的愚笨人】(諺)周游:游遍各地。聰明人不出家門,反倒不如到處游覽的愚笨人有見識。指出外游覽能增長人的智慧,開闊人的眼界。
【第31句】:【毒蛇黃鱔分不清】(慣)黃鱔:魚,像蛇而全身無鱗,黃褐色,有黑色斑點(diǎn),生活在水邊泥洞里。比喻分不清好人壞人。
【第32句】:【水中撈月】“水中撈月”用來比喻白費(fèi)力氣,根本達(dá)不到目的的愚蠢行為。 “水中撈月”源于佛教的一個寓言故事。據(jù)《僧祗律》載:佛陀對諸比丘說,過去世時,伽尸國波羅奈城有五百只獼猴,一日在林中玩耍,來到一井邊,獼猴主見井水中有一月亮,于是對同伴說:“月今日死,落在井中,我們應(yīng)該把它撈出來,以免世間長夜暗冥。”眾猴不知如何下手,一獼猴見井邊有一樹,乃說:“我捉樹枝,汝捉我尾,輾轉(zhuǎn)相連,乃可出之。”于是眾猴尾轉(zhuǎn)相捉,樹弱枝折,群猴都掉進(jìn)水里去了。佛陀以此故事諷喻那些自以為是,不分是非虛實(shí),害人害己的歪道邪師。
【第33句】:【魚在水,鳥在林】謂環(huán)境有利,可以自由活動。成語:各 得其所。李英儒《野火春風(fēng)斗古城》:“這很明白,魚在水里 好,你在這里工作方便。”
【第34句】:黃蜂找窩——亂嗡嗡
【第35句】:跳蚤的臉——能有多大的面子
【第36句】:【好過的年,難過的春】(諺)農(nóng)歷大年是容易過的,但整個春天是難熬的。指春天正是青黃不接的時節(jié),窮人沒糧又沒錢,難以度日。
【第37句】:【炒熟的蝦仁兒從嘴里蹦了】(慣)比喻本來已經(jīng)到手的利益又意外失去了。
【第38句】:廚師炒菜——添油加醋
【第39句】:蝦子落鍋——死了還是紅的
【第40句】:【兔子多咱也駕不了轅】釋義:多咱:什么時候。轅:伸出車前駕牲口的兩根直木。兔子永遠(yuǎn)也不能駕轅拉車。比喻能力差或本質(zhì)不好的人擔(dān)不得重任。例句:我說,不行,改不了的,你們要不信,走著瞧吧,老言古語沒錯提:“兔子多咱也駕不了轅。”
【第41句】:大林和小林鬧翻了臉,大林氣呼呼地對小林說:“往后啊,你走你的陽光道,俺過俺的獨(dú)木橋;咱是小禿跟著月亮走,誰也不沾誰的光。”(河南·唐河)
【第42句】:我和爸爸一起鋸樹,我嫌鋸得太慢,就使著勁往兒下摁鋸。爸爸說:“不要性急,拉鋸如空過。”(江蘇·金湖)
【第43句】:一次,我向媽媽說:“媽媽,吃完飯?jiān)賹懽鳂I(yè)也不遲。”媽媽不高興地說:“后插一日秧,晚收十天谷。”我一聽,就乖乖地去寫作業(yè)了。(河南·洛陽)
【第44句】:【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諺)量:度量。毒:狠毒。指度量小不能容人容物者,算不得品德高尚的真君子;對敵沒有狠毒手段者,算不得敢作敢為的大丈夫。
【第45句】:這兩年做裁縫的挺掙錢,媽媽便想讓哥哥學(xué)裁剪。爸爸一聽,笑了:“他呀,苞谷稈兒喂驢——天生一把粗料,是弄細(xì)致活的人嗎?”(河南·信陽)
【第46句】:佛爺放的屁兒——神氣十足
【第47句】:草叢里的眼鏡蛇——歹毒
【第48句】:【姓氏】“姓氏”表明家族的字,后來專指姓。然而在遠(yuǎn)古時代,“姓”與“氏”卻有著嚴(yán)格的區(qū)分。 “姓”起源于母系社會,當(dāng)時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為了把各個氏族區(qū)分開來,“姓”應(yīng)運(yùn)而生。它用來表示母系的血統(tǒng),起著“明血統(tǒng)”的作用。古人在長期的實(shí)踐中逐漸認(rèn)識到近親結(jié)婚會產(chǎn)生不良后代,所以規(guī)定同姓不可通婚,實(shí)行氏族外婚制,所以,“姓”還起著“別婚姻”的作用。 “氏”則起源于父系社會。由于人口的增多,一個氏族發(fā)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會發(fā)生分解,這樣同姓便衍生了許多分支就稱為“氏”。到了父系氏族公社時期,姓和氏則成為父系氏族或部落的標(biāo)記。進(jìn)入階級社會以后,氏成為貴族男子的專稱,故有“氏以別貴賤”的說法。到春秋戰(zhàn)國時,社會發(fā)生了大變革,姓氏制度也出現(xiàn)了混亂,姓與氏逐漸混同。秦朝時,姓氏合一,通稱為姓。兩漢時,姓已基本確立,與現(xiàn)在通用的姓大體相仿。
【第49句】:【 斑鳩嫌樹斑鳩起,樹嫌斑鳩也是斑鳩起】不管是那一方面 不愿意,都是斑鳩離開,樹不動。形容客人與主人之間的不 歡而散。姚雪垠《李自成》:“誰不愿意遵守軍紀(jì),請不要留 在我的大旗下邊。斑鳩嫌樹斑鳩起,任諸位遠(yuǎn)走高飛,我決 不相留。”
【第50句】:【老鼠拉秤錘——盜鐵】(歇)盜鐵:諧“倒貼”。指該收入的一方反而向該支出的一方提供財(cái)物。
【第51句】:【飯來張口,水來濕手】(慣)指人不勞動,坐等著享福。 也作飯來張口,茶來伸手。 飯來張口,衣來伸手。 衣來伸手,飯來張口。
【第52句】:【蘇州蛤蟆——南蟾】(歇)南蟾:南方的蟾蜍,諧“難纏”。指人或事不容易應(yīng)付。
【第53句】:【不問青紅皂白】釋義:不問是非曲直,不管三七二十一。例句:“金不換……不問青紅皂白……扔過一個繩套……勒住我的脖子,又給吊在了樹上。”
【第54句】:【叫親了的娘,住親了的房】(諺)親娘越叫越親近,房子越住越親切。泛指人與人或人與物相伴時間長了,自然增長感情。
【第55句】:【沒了王屠,連毛吃豬】(諺)王屠:姓王的屠夫。指沒了王屠夫,就得吃沒煺毛的豬肉。比喻缺了某個緊要人物,事情就辦不成。 也作沒有張屠夫,就吃連毛豬。 死了王屠,連毛吃豬。
【第56句】:中午,我嫌?jì)寢尦吹碾u蛋飯不好吃。媽媽說:“二十年前啊,我們天天早晨煮的是咕咕嚕,中午吃的是朝天粗,晚上喝的是面糊糊。要想吃雞蛋飯,還得盼過年哩!”在這里,媽媽把三頓飯都是玉米糊換成了三種說法,真形象!(重慶·巫山)
【第57句】:【歪嘴和尚念不好經(jīng)】謂有缺點(diǎn),有毛病,做不好事情。韓 志君等《古船·女人和網(wǎng)》:“歪嘴和尚還能念出好經(jīng)?銅鎖 這回,又上了他的當(dāng)了。”
【第58句】:【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這一詞語是指用出主意之人的辦法來整治出主意的人。典出司馬光《資治通鑒》。說的是在唐朝的時候,有人狀告當(dāng)朝的一個大官周興有嚴(yán)重問題,武則天便指派另一個大臣來俊臣去處理此事。來俊臣不動聲色請周興吃飯,邊吃邊聊,在興頭上,來俊臣突然向周興請教:“如果罪犯不坦白,不認(rèn)罪,不交代,那么該用什么辦法呀?”周興不假思索地說:“那好辦呀,這太容易啦!你叫人抬來一個大壇子,架起來,四周燒上柴火,烘烤之,叫犯人蹲在里面,還怕他不招嗎?”來俊臣馬上命令手下的人去找來個大壇子,用柴火圍住,像周興說的辦法那樣。然后,來俊臣站起來,嚴(yán)正地對周興說:“有人告你,說你有問題,請你鉆進(jìn)這個壇子里吧!”后人根據(jù)這個故事總結(jié)出“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這個詞語。成語“請君入甕”也源于此。
【第59句】:【一窩狐貍不嫌騷】(諺)騷:同“臊”,臊臭氣味。同窩的狐貍,誰也不嫌誰臊臭。比喻壞人與壞人臭味相投,互不嫌棄。
【第60句】:人上一百,五顏六色;人上一千,樣樣都全。
【第61句】:我摸著奶奶的耳環(huán)眼問:“你們?yōu)槭裁匆鞫h(huán)呢?”奶奶說:“天打扮地打扮,不戴耳環(huán)不好看。”(河南·新野)
【第62句】:【楷模】是自然界實(shí)有的一種樹,俗稱“黃連木”,系落葉喬木,果實(shí)紅色,形為橢圓,其木質(zhì)地柔韌,久藏不腐,亦不暴折,雕刻而成的器具玲瓏剔透,木紋如絲而不斷,名日“楷雕”,是一種很出名的工藝品。生長在孔子墓上的楷模傳說為其弟子子貢所植。清康熙年間遭雷擊焚死,后人遂將枯干圖像刻于石上,碑名“子貢手植楷”。又于石上建亭存碑,名日“楷亭”,碑與亭今都完好。但模樹很可能是古人假想出來的一種樹木。明人葉盛在《水東日記》中載:“……臨川吳文正公澄間日‘楷模二字假借乎?’日:‘取義也’。日:‘何以取木為義?’日:‘昔模木生周公冢上,其葉春青夏赤秋白冬黑,以色得其正也……出淮南王安《草木譜》’。”這兒提到的模樹很神奇,其葉隨時令而變,因其各季色澤純正,“不染塵俗”,便為諸樹榜樣。后世以樹喻人,故把模范行為、榜樣作用以及為人師表的風(fēng)范,稱為“模范”。兩種神奇的樹木合在一起,即為“楷模”。
【第63句】:【神仙眼睛看得寬,看不到自家鼻子尖】(諺)比喻即使是有才智的人,也往往很難看清自身的缺點(diǎn)。
【第64句】:【犯牛脖子】(慣)牛脖子:即牛脾氣,執(zhí)拗倔強(qiáng)的脾氣。指表現(xiàn)出倔強(qiáng)、不服氣的樣子。 也作犯牛脖子脾氣。 犯牛脾氣。
【第65句】:【囊里盛錐——尖者自出】(歇)囊:口袋。本指錐子的尖端部分自會鉆出來,轉(zhuǎn)喻有才能的人自然會顯露頭角。 也作“囊里盛錐——自出尖”。
【第66句】:【外頭閃電里頭空】(慣)外表光鮮華麗,內(nèi)里卻空虛窘迫。比喻沒落的富貴之家徒有其表,實(shí)際上已經(jīng)財(cái)力空虛。
【第67句】:【放著河水不洗船】(慣)比喻放著有利條件卻不知利用。
【第68句】:麻雀的內(nèi)臟——小心肝
【第69句】:【不倒翁】現(xiàn)有玩具叫“不倒翁”。這一俗語常用來比喻善于保持自己地位的人,含貶義,可引起處世圓滑、官運(yùn)亨通等聯(lián)想。“不倒翁”源自春秋時期。史載,春秋時,楚國的卞和在荊山中獲得一塊璞玉。此物外表平凡,與一般石頭無異,然而卻是一塊真正的美玉,卞和兩次將此寶獻(xiàn)給楚王,但楚王總把它看成頑石,便以欺君之罪先后砍斷卞和的雙足。卞和見無人識寶,便懷抱璞玉,在荊山腳下號哭三天三夜,眼淚流干了,隨后哭出血來。及至楚文王即位得知此事后,便派人去問他緣由。卞和答道:“我并不是因?yàn)楸豢硵嗔送榷ВУ氖前褜氂癞?dāng)成石頭,把正直的人當(dāng)成欺君的騙子,這是我悲哀的緣故啊!”文王便命玉工將石剖開,果然獲得一塊寶玉,文王樂不自勝,命制成玉璧,名之日“和氏璧”(戰(zhàn)國時“完璧歸趙”就是此璧,價值十五城)。卞和這種不惜受刑,堅(jiān)持真理的精神,使楚文王大為感動,于是稱贊卞和說:“和氏真是個扳不倒之翁也!”后世據(jù)此有“不倒翁”一詞,但由褒義演化為貶義。另有一說,“不倒翁原為玩具名。形狀像老人,上輕下重,扳倒后能自動豎起來,也叫‘扳不倒”’。趙翼《陔余叢考》卷三十三:“兒童嬉戲有不倒翁,糊紙作醉漢狀,虛其中而實(shí)其底,雖按捺旋轉(zhuǎn)不倒也……”
【第70句】:【 掉進(jìn)冰窟窿使人寒心。】成語:不寒而栗。張孟良《兒女 風(fēng)塵記》:“又似三九天掉進(jìn)冰窟窿,直打寒戰(zhàn),字字像冷箭 射在心尖。”
【第71句】:小明的爸爸是法官。一天,他爸爸的一個朋友拿著許多禮品去小明家為別人求情。小明的爸爸說:“禮品你拿走。法律是箭不是弦,法律是鐵不是棉。他犯了罪就應(yīng)該受到法律制裁。”(廣東·龍門)
【第72句】:【滿壺全不響,半壺晌叮當(dāng)】(諺)水裝滿一壺,搖著不響;只裝半壺水,一搖就響。比喻品格高、學(xué)識深的人深藏不露,才疏學(xué)淺、為人輕浮的人總愛張揚(yáng)。 也作滿瓶不動半瓶搖。 整瓶不搖半瓶搖。 一瓶子不足半瓶子晃。
【第73句】:【結(jié)婚】“結(jié)婚”的由來,大致有兩種說法。一種是民俗說。早在原始社會,人類沒有固定的婚姻,每當(dāng)黃昏,便自由結(jié)合擇偶而居,這種婚俗,至今還有保留,如云南省的摩梭人現(xiàn)在還實(shí)行走婚。所以,漢民族把最早的“黃昏夫妻”稱之為“結(jié)昏”。隨著一夫一妻制的實(shí)行,語言學(xué)家便把曾經(jīng)標(biāo)志混亂婚姻的“結(jié)昏”改為“結(jié)婚”。“婚”字的衍變,是混亂婚姻向文明婚姻過渡的見證。另一種說法是陰陽說。《禮記·昏義》孔穎達(dá)疏說:“娶妻之禮,以昏為期,因名焉。必以昏者,取其陰來陽往之義。”這就是說,把婚禮安排在昏時進(jìn)行,是取其陰來陽往的意思。“陰來陽往”包含兩層意思:一是白天即將過去,夜晚即將來臨,陰陽交替之時,即是黃昏。另一層意思是,新郎在白天去親迎新娘,新娘在臨近夜晚時來到夫家。這種自然的陰陽和人事的陰陽相結(jié)合,正好體現(xiàn)了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學(xué)思想。在古人看來,一切人事都要合乎天意,婚禮這一重要禮儀更不能例外。以人的陰來陽往和天的陰來陽往相配合,這種婚禮就合乎天意,婚姻就會獲得美滿幸福,同時也會給通婚的兩個家族帶來福澤。所以婚禮必須在昏時舉行。這是“結(jié)婚”一詞的原意,現(xiàn)在結(jié)婚儀式不據(jù)泥于黃昏,“吉時”在中午居多。
【第74句】:不像不是戲,真像不是藝。
【第75句】:【瞎貓撞著死鼠】釋義:比喻僥幸得到意外收獲或成功。例句:甌諺有云“瞎貓撞著死鼠。”意外之遇,然有一世為瞎貓而不遇死鼠者。
【第76句】:【洞房】“洞房”指新婚夫婦的房間。為什么把新娘新郎的房間稱為“洞房”呢?源出兩處。出處之一。傳說,這是我們的祖先軒轅黃帝規(guī)定下來的。當(dāng)時,群婚制度存在著極不利于團(tuán)結(jié)的因素,經(jīng)常發(fā)生搶婚事件,不光男搶女,也有女搶男。時間一長,矛盾必然激化,部落之間面臨著分裂的危機(jī)。黃帝提出建立一夫一妻制。今后凡配成一男一女為夫妻的,舉行完結(jié)婚儀式后,將夫妻二人送進(jìn)事前準(zhǔn)備好的洞穴(房)里,這就叫正式婚配,再不允許亂搶他人男女。為了區(qū)分已婚與未婚,凡結(jié)了婚的女人,必須把蓬亂頭發(fā)挽個結(jié),人們一看,知道此人已結(jié)婚,其他男子不能再打此女主意。否則,按部落法規(guī)(族規(guī))處治。這個主張很快就得到各個部落群民的支持擁護(hù),人們都爭著為自己兒女挖洞穴(房),凡兒女們一結(jié)婚,舉行儀式后,就把他們送入洞房。出處之二。相傳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為了尋歡作樂,建造了規(guī)模宏大的阿房宮,強(qiáng)選天下美女陪伴他。其中有一個俊俏聰明又勇敢的姑娘,因在家排行第三,稱為三姑娘。她不甘心過那種被奴役、蹂躪的生活,便以驚人的記憶力把宮中路徑記清了,在一個暴君大搞宴樂的日子偷偷逃離了阿房宮,直奔華山。當(dāng)時,一位名叫沈博的儒生為避“焚書坑儒”的迫害,也逃到了華山。因同是天涯淪落人,相處日子久了,三姑娘同沈博相互愛慕,心心相印,產(chǎn)生了愛情。他們對天盟誓,結(jié)成了患難夫妻。兩人身處深山老林,荒無人煙,哪里有房棲身!他倆在一塊大青石底下,發(fā)現(xiàn)一個能容納兩人的石洞,他們就把這洞作為結(jié)婚的住房。雖然他們生活清苦,但相親相愛,日子過得甜蜜而幸福。后人很羨慕他們親密無間、與世無爭的夫妻生活,就把結(jié)婚用的新房叫做“洞房”了。 “洞房”雖簡陋,一旦成新婚的殿堂,便被詠唱不衰,宋入洪邁的“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最為有名。
【第77句】:爸爸加班很晚才回來,我連忙給他倒了一杯茶。爸爸卻說:“肚里沒本兒,難下清水兒。還是讓我先吃飯吧。”(河南·滎陽)
【第78句】:我有一道題不會,問爸爸。爸爸剛提醒了那么一點(diǎn),我就說“會了,會了”。爸爸說:“你真是人家鋤起來,你也耪起來;人家說出來,你也想起來。”(山東·膠南)
【第79句】:由于我平時貪玩,做作業(yè)不主動,時常讓媽媽督促。媽媽生氣地說:“你這娃兒,就像那不耕地的牛,牽著不走,打若走。”(河南·內(nèi)鄉(xiāng))
【第80句】:【水趁魚,魚趁水】釋義:比喻互相需求,互相利用。例句:李家和在田,這本是個水趁魚,魚趁水的事。在田沒有那一身好活路,這還不是個明白事,李鴻云的人,割了他的腦袋你能沾他光?
【第81句】:依靠群眾是千里眼,脫離群眾是瞪瞎眼。
【第82句】:大年五更死了驢——不好也說好
【第83句】:【陰也有個晴,黑也有個明】(諺)天陰也有晴的時候,天黑也有明的時候。比喻惡勢力橫行霸道,也會有受到制裁的時候。
【第84句】:【臭豬頭,自有爛鼻子聞】釋義:比喻人品雖然不好,但總有人欣賞。例句:趙雄上任偵緝處長那天,竟然親自“登門求賢”,請金鱷出來當(dāng)大隊(duì)長,這正如俗語說的:“臭豬頭,自有爛鼻子聞。”
【第85句】:【棒打不回頭】(慣)形容人意志堅(jiān)定,毫不動搖。
【第86句】:【 抓住手腕子】做壞事當(dāng)場被抓住。浩然《艷陽天》:“這就 是贓證啊?那繩子是我打草丟的,你說我往外運(yùn)糧食,你為 什么沒抓住我的手腕子?”
【第87句】:【抓著葫蘆當(dāng)瓢打】釋義:比喻不弄清是非曲直,責(zé)罰錯了對象。例句:人家周王村霍家寨的人都在那里,怎么是我?guī)ь^起哄?冤有頭,債有主,我抓著葫蘆當(dāng)瓢打,昧了良心瞎了眼!
【第88句】:膝蓋上打瞌睡一自靠自
【第89句】:【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慣)蕭何:漢高祖劉邦的開國丞相,曾輔佐劉邦起義,并舉薦韓信為大將軍,劉邦定天下后,韓信被告謀反,蕭何又設(shè)計(jì)除掉韓信。比喻成事與壞事都是由同一個人造成的。
【第90句】:【采動荷花牽動藕】釋義:比喻觸動或牽連到了某人。“牽動”又作“動了”。例句:崔永光謙遜地說:“采動荷花牽動藕,軍民本是一家人。人民的痛苦就是我們的痛苦。”
【第91句】:【不怕年災(zāi),就怕連災(zāi)】釋義:指連年的災(zāi)害最為可怕。例句:今年接著去年的大澇,又來了一個大旱,正如俗話所說:“不怕年災(zāi),就怕連災(zāi)。”
【第92句】:【剪草除根,萌芽不發(fā)】(諺)指除草必須連根除掉,才能除得徹底。 比喻必須從根本上消除禍患,不使它有再滋生的機(jī)會。 也作剪草若除根,萌芽再不生。 斬草除根,萌芽不發(fā)。
【第93句】:我和媽媽打羽毛球。媽媽給我發(fā)了一個很好的球,我卻沒接住,還埋怨媽媽沒把球發(fā)好。媽媽笑笑說:“你這個臭小子,別手不溜怨襖袖了,多找一找自己的原因吧!”(河南·南陽)
【第94句】:還沒過門兒呢,芳芳就今兒向婆家要衣服,明兒向婆家要首飾。婆婆不耐煩地說:“我看她不是盞省油的燈。”(河南·虞城)
【第95句】:【豆腐渣貼門神——兩不粘邊】(歇)門神:舊時迷信在門上貼的神像,以為可驅(qū)逐鬼怪。粘:諧“沾”。 指彼此間互不聯(lián)系,沾不上邊。
【第96句】:壁畫上的櫻桃——中看不中吃;好看不好吃
【第97句】:蚯蚓走路——能曲(屈)能伸;以曲(屈)求伸
【第98句】:睡覺不蒙頭,活到九十九。
【第99句】:【軟不吃,硬不吃】(慣)指不管態(tài)度好壞,都不怕。也指人特別難纏。 也作軟的不吃,硬的不怕。 軟硬不吃,橫豎不咽。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