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見蛇不打三分罪】(諺)比喻見到壞人壞事而不揭發,不斗爭,這就是一種犯罪。
【第2句】:【笨人有笨?!浚☉T)笨的人自有他的福氣。多指意外得來好處。
【第3句】:【一個蘿卜頂一個坑】 釋義:比喻一個人有一份工作,各有專職。也比喻錢物每人一份,不多不少。 還比喻工作踏實,一步一個腳窩?!翱印庇肿鳌案C”。 例句:留下的都一個蘿卜頂一個坑,兵是精的,將是強的。
【第4句】:【同燒一爐香】(慣)比喻有共同的心愿。
【第5句】:【上乘】乘,即交通工具的意思,比喻能將眾生從煩惱的此岸運載到覺悟的彼岸的教法而言。上乘,梵語Mahayana的意譯。大乘的異名,亦稱“大衍”。與“小乘”相對。印度世親《攝大乘論》卷一:“如是三藏,上乘下乘有差別故,則成三藏?!彼字干掀贰⑸系鹊娜嘶蚴吕?、物品。如《花月痕》第十五回:“采秋言道,‘人之相知,貴相知心,落了言詮,已非上乘?!保ㄎ馁t)
【第6句】:【花圈】當有人去世時,吊喪的人一般送個大花圈表示哀悼。 在我國古代,喪葬儀式以搭靈堂為主,四周飾以白布,并扎紙人、紙馬來燒,另外還要打幡,撒紙錢等,并沒有送花圈的習俗。那么,花圈是怎么來的呢? 花圈的發源地據說是在希臘,最初并不是為喪禮專用的。古希臘把花圈稱為“斯吉芳諾思”,是裝飾神像的圣物。按照基督教的傳說,一個人臨死時帶上花圈,安琪兒(即天使)就會把他的靈魂帶到天堂。在兩千多年前的古羅馬法律——《十二銅表法》中《神圣法》中第七條說:“假如有人或者親身,或者由于自己的馬或奴隸在競賽中獲勝而得到花圈,那么在他死時,無論在他家里或在戰場,都不禁止把花圈置于死者身上。同樣,也允許他的親屬帶花圈參加葬禮?!?原來,花圈是在競賽中獲得的獎賞物,由于生前本人或者馬、奴隸獲得了這樣的獎賞,死者有資格把花圈帶到天堂。現在人們為死者送花圈,仍然屬于給死者贈送的“葬禮”之類。這種習俗已被東、西方共同接受了。
【第7句】:寧犯天公怒,莫惹眾人惱。
【第8句】:寧可一日沒錢使,不可一日壞行止。
【第9句】:如《中國現在記》第十一回:“想起金山是最有名的地方,一向沒有去過,今日天氣晴明,正可前去開開眼界”。
【第10句】:【泥菩薩洗澡——越洗越臟】(歇)比喻越是洗刷自己的污點、錯誤或罪行,暴露出的問題就越多。
【第11句】:【笨鳥先飛】(諺)指笨拙而飛得慢的鳥早早飛出林子才好尋食。比喻沒什么本事的人就得比別人早起身早行動。 也作笨鳥先飛晚入林。 笨人先起身,笨鳥早出林。
【第12句】:親鄰互助山成玉,父子同心土變金。
【第13句】:【成大事者不惜小費】(諺)小費:微小的開支。指要辦成大事,就不能在小利上斤斤計較。
【第14句】:【干柴烈火,龍王難救】(諺)龍王:主管興云降雨的神。指烈火一旦燒著干柴,火勢會越來越旺,誰也無法撲滅。
【第15句】:【尖擔擔柴——兩頭脫】(歇)尖擔:兩頭尖的扁擔。尖擔兩頭沒有鉤槽,掛在兩頭的東西容易脫落。 指兩頭都落空。
【第16句】:【一門深入】專攻一門技術或學問,以期深造,稱為“一門深入”。此說本于《楞嚴經》卷四:“令汝但于一門深入,入一無妄,彼六知根,一時清凈。”原來,佛在楞嚴會上問大家,你們各用什么方法(門,法門)證得“圓通”境界?二十五位菩薩、羅漢分別介紹了各自證道的經驗。例如,觀世音菩薩由“耳根”“一門深入”,而證到“圓通”。佛家認為。深入一個法門可以證知一切法門,如唐代善導說:“從此一門得入法界,即是普入一切法界門也。”(《大日經疏》卷一)“一門深入”的結果,是獲得清凈解脫。(李明權)
【第17句】: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不能奪也
【第18句】:偏執偏頗執著。南朝梁慧皎《高僧傳》卷三:“諸論各異端,修行理無二,偏執有是非,達者無違諍?!彼渍Z中多指偏僻固執某一方而不通達他方,片面而又固執。如巴金《談(新生)及其他》:“今天我還珍惜這份感情,可是我不能不責備自己的偏執、軟弱、感傷、孤僻和近視。”
【第19句】:【察見淵魚者不祥,智料隱匿者有殃】(諺)淵魚:深水中的魚。隱匿:瞞人的秘事。能看清深潭中的游魚,不是吉祥的好事;能探知別人的隱私,定會招禍遭殃。指把聰明智慧用到窺探別人忌諱的暗事上,會招來不吉乃至禍殃。
【第20句】:【不栽桃李種薔薇】 釋義:薔薇:花木名,枝有刺。不栽桃李樹,卻種薔薇花。比喻自找棘手的事睛。 例句:黃人所謂不栽桃李種薔薇,但見荊棘滿林而已。
【第21句】:【閻羅王面前,須沒放回的鬼】閻羅王:也稱閻王、閻羅,佛教指掌管地獄的神。比喻貪婪之人,絕不會放走到手的錢財。
【第22句】:經目之事猶恐未真,背后之言豈能全信
【第23句】:無惡不作謂什么壞事都干。做盡壞事。原作“無惡不造”,見《百喻經·詐言死馬喻》:“世間之人亦復如是,自言善好,修行慈心,不食酒肉。然殺害眾生,加諸毒楚,妄自稱善,無惡不造。”亦專指破戒律,如犯“十惡”之類。宋代法云《翻譯名義集·釋氏眾名》:“無羞僧:破戒,身口不凈,無惡不作?!痹倥e后人引用之例,如鄭觀應《盛世危言·吏治》:“(今之巧宦)一事不為,而無惡不作,上腹國計,下剝民生。”《醒世姻緣傳》七十三回:“程大姐自到周龍皋家,倚嬌作勢,折毒孩子,打罵丫頭,無惡不作。”
【第24句】:【蘿卜花了肉價錢】 釋義:比喻成本過高,劃不來。 例句:“便宜?如果把所吃的谷子算上去,那就‘蘿卜花了肉價錢’不合算……”童少英將不合算的道理,算給越華聽。
【第25句】:【回光返照】從字面的本來意義看,指太陽剛落到水平線下時,由于光線反射作用,天空中又短時發亮的自然現象。禪宗文案中多見此語,如《鎮州臨濟慧照禪師文案》(唐代臨濟義玄禪師謚慧照):“你言下便自回光返照,更不別求,知身心與祖佛不別,當下無事,方名得法……據我見處,實無許多般道理,要用便用,不用便休?!薄蹲阽R錄》卷二三:“若舍已徇塵,是名違背。能回光返照,隨順真知,境智冥合,是真供養?!薄肮狻敝钢枪饣蛐墓?,“返照”即契如理之心,后多用“回光返照”比喻人臨死前神志忽然清醒或興奮,也用以比喻舊事物滅亡前表面上短暫的興旺。如《紅樓夢》第九十八回:“黛玉白日已經昏暈過去,卻心頭口中一絲微氣不斷……此時李紈見黛玉略緩,明知是回光返照的光景?!庇止簟妒袝尾豁f與秦王政的批判》:“他形成了那樣一個短時期的中央集權的奴隸社會,由奴隸制而言,可以比為回光返照。”(禹振聲)
【第26句】:【若知牢獄苦,便發菩提心】菩提,梵語bodhi的音譯,意譯為“道”、“覺”?!捌刑嵝摹敝赣X悟之心,道心。俗語“若知牢獄苦,便發菩提心”,謂如果知道犯法入獄是那么痛苦,就會早發善心,不去干惡事了。如《西湖二集》卷三十:“常言道:若知牢獄苦,便發菩提心。那牢頭獄卒就是牛頭馬面一般兇狠,誰管你生死?只是有錢者生,無錢者死。做官的人那里得知備細,真是個‘有天沒日頭’的所在。”(李明權)
【第27句】:【騎著驢吃燒雞——這把骨頭還不知道扔在哪兒】(歇)本指雞骨頭不知會扔在什么地方,轉喻人死后尸骨還不知埋在哪里。
【第28句】:【人上有人,天上有天】(諺)強人之上還有更強者,藍天之外還有更廣闊的天。告誡人不可自滿自足,須知高手之上還有高手。 也作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人外有人,山外有山。 天外有天,人上有人。
【第29句】:【水乳交融】佛教常以水乳來比喻事物結合之緊密或難于分辨。《最勝王經》六:“上下和穆,猶如乳水。”《正法念處經》:“譬如水乳同置一器,鵝王飲之,但飲其乳汁,其水猶在?!贝擞饕渤槎U師所借用?!段鍩魰肪砭牛骸皫熀呛谴笮υ唬骸缢楹?。’”同書卷十七:“玄黃不辨,水乳不分。”后常用來比喻結合緊密無間,關系十分融洽?!独蠚堄斡洝返谑呕兀骸皫兹展し?,同吳仁擾得水乳交融。”朱自清《鍾明·嘔心苦唇錄序》:“他能讓讀者和他水乳交融——至少在讀他的文字時如此。”(常正)
【第30句】:【幫人幫到底,救人救個活】(諺)幫人要一幫到底,救人要真正使他平安無事。指幫助人要做到負責到底。 也作“幫人幫到頭,救人救到底”。
【第31句】:【成事在天,謀事在人】見“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第32句】: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
【第33句】:【前門拒虎,后門進狼】(慣)前門擋住了猛虎,后門闖進了惡狼。比喻剛趕走一個壞人,另一個壞人又來了,災難接踵而至。 也作前門拒虎,后戶進狼。 前門去虎,后門進狼。 前門驅虎,后門進狼。
【第34句】:【螳螂捕蟬,黃雀隨后】(諺)螳螂一意捕蟬,不防身后的黃雀又來捕它。比喻人往往只圖眼前的利益,而不顧身后的禍患。 也作螳螂捕蟬,黃雀伺后。 螳螂捕蟬,不顧身后。
【第35句】:【覺悟】覺,梵語菩提Bodhi,鳩摩羅什譯作“道”,玄奘譯作“覺”。“覺”有覺察、覺悟兩層意思:覺察即察知惡事,覺悟即開悟智慧。佛家說:會得真理以開真智為“覺悟”。隋·慧遠《大乘義章》卷二十:“覺察名覺,如人覺賊;覺悟名覺,如人睡寤。”同書又說:“既能自覺,復能覺他,覺行圓滿,故名為佛。道言自覺,簡異凡夫,云言覺他,明異二乘,覺行究滿,彰異菩薩,是故獨此偏名佛矣?!敝袊惹卦小坝X悟”一詞,見《荀子·成相》:“不覺悟,不知苦,迷惑失指易上下?!币鉃樾盐?。然而此詞廣泛流行,乃在佛教傳入以后?!端鍟そ浖尽份d,釋迦“舍太子位,出家學道,勤行增進,覺悟一切種智,而謂之佛?!彼^“佛”,就是完全、徹底的覺悟者。后謂認識以前的錯誤為“覺悟”。如魯迅《而已集·革命時代的文學》:“至于富于反抗性,蘊有力量的民族,因為叫苦沒用,他便覺悟起來,由哀音而變為怒吼。”今常指政治方面的認識水平。如:政治覺悟、革命覺悟。(李明權)
【第36句】: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活強百歲
【第37句】:【送順水人情】(慣)指不用費勁,順便送出的好處、人情。
【第38句】:【千年大道走成河】(諺)指長年走人的大道,因為被踐踏得多,越來越低陷,終有一天會變成河道。
【第39句】:【打狗就不怕狗咬,殺豬就不怕豬叫】(諺)比喻既下決心揭發惡類,就不怕他們打擊報復。
【第40句】:【會讓路的不是癡漢】(諺)走路時,能主動給人讓路的,絕不是癡呆的表現。比喻見機行事的人,聰明機靈。
【第41句】:【好家當怕三份分】(諺)再好的家業,要是一分三份,就顯得很單薄了。指大家業合在一起厚實,人力物力調動支配都方便;分開就處處拮據了。
【第42句】:【扣帽子】 釋義:比喻不經調查研究輕率地給人加上罪名。 例句:體蘭!你可別給我扣帽子!我沒說瞧不起婦女。
【第43句】:筆勤能使手快,多練能使手巧
【第44句】:【身后名,不如即時一杯酒】(諺)身后:人死之后。人身后的聲名再盛,也不如生前得到一杯酒的享受。指生前享受雖少,但實惠;死后揚名千古,無意義。
【第45句】:谷要自長,人要自強。
【第46句】:【上什么山,打什么柴;進什么廟,念什么經】 釋義:比喻辦事離不開所處的環境條件。 例句:上什么山,打什么柴;進什么廟,念什么經。住小村,不合咱扮的行當,會露餡!
【第47句】:【眼淚往肚子里流】(慣)比喻滿腹悲苦無法向人訴說,只有藏在心里。 也作眼淚打肚里流。 眼淚在肚里落。 眼淚往肚子里吞。
【第48句】:千日胡琴百日簫,當日橫笛亂哨哨。
【第49句】:碾谷要碾出米來,說話要說出理來.
【第50句】:【肥豬拱廟門——十分好的運氣】(歇)肥豬拱廟門:肥豬自己送上門來當供品。指運氣好,不費事地得到送上門來的好處。
【第51句】:【哀樂】“哀樂”在功能上如同古代的挽歌,都是哀悼亡者。但又有著本質的區別,挽歌重上層社會,而哀樂則是為悼念去世的革命者和普通百姓的哀歌。它源自革命圣地延安。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初,延安的音樂工作者安波、馬呵、時樂蒙等同志深人民間采風,在安塞地區搜集到了這支陜北民樂商調式哀樂。不久,在陜北人民公祭劉志丹同志的大會上,首次唱了由安波同志記譜和填詞的挽歌。解放戰爭時期,此曲傳到了晉察冀解放區,作為挽歌形式使用過。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任軍樂團團長、指揮羅浪同志為了禮儀的需要(國家需要有莊嚴的哀樂),把此曲配置了和聲作為軍樂隊的禮儀曲使用,這樣.這支哀樂被沿用下來。
【第52句】:【坐冷板凳】(慣)比喻不被重用,受到冷遇。
【第53句】:【腳面砌鍋——踢倒就走】(歇)比喻人沒有煩事纏身或沒有家庭、子女、財產等牽掛。
【第54句】:愿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
【第55句】:好藥難治冤孽病,好話難勸糊涂蟲
【第56句】:理字不多重,萬人擔不動
【第57句】:【人在人情在】(諺)人在的時候,你來我往,有情有義;人一死,便情義兩斷。常指世態炎涼,人情冷暖,令人慨嘆。 也作人在人情在,人死情丟開。 人在人情在,人死兩丟開。
【第58句】:拾人涕唾比喻蹈襲他人的意見、言論,沒有自己的見解和主張。宋嚴羽《滄浪詩話》附《答出繼叔臨安吳景仙書》:“仆之《詩辨》,乃斷千百年公案……是自家實證實悟者,是自家閉門鑿破此片田地,即非傍人籬壁,拾人涕唾得來者?!币嘧鳌笆叭送偬椤薄ⅰ笆叭送儆唷?。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簽·集錄三》:“胡元瑞評諸家云:歐陳率是記事……劉貢父滑稽渠率,王直方拾人唾涕。”梁啟超《論內地雜居與商務關系》:“事事落人之后,拾人唾余?!闭Z本《景德傳燈錄·文偃禪師》:“若是一般掠虛漢,食人涎唾,記得一堆一擔骨董,到處逞驢唇馬嘴?!鄙w禪宗強調自力證悟,故有此喻。
【第59句】:【眼不見為凈】(諺)指食物不管干不干凈,只要沒看見操作過程,就當作干凈的吃。也指煩心的事只要沒看見,也就可以心不煩。往往作為自尋寬心的常語。
【第60句】:【城隍廟里賣假藥——哄鬼】(歇)指用編造假話或玩弄手段欺騙人。
【第61句】:【吃秤砣,鐵了心】 釋義:比喻下了決心,毫不動搖。 例句:二朵大嬸將杜秋葵喊價一半,只跟安天寶要五百塊的孝心錢,但是杜秋葵吃下秤砣鐵了心,死活也不肯再嫁人……
【第62句】:【上天堂】(慣)天堂:宗教指人死后靈魂安居的福地。1比喻去幸福、美好的地方。2死亡的婉稱。
【第63句】:枯木逢春猶再發,人無兩度再少年
【第64句】:【笑臟笑拙不笑補,笑讒笑懶不笑苦】 釋義:只恥笑臟、拙、饞、懶之人,不恥笑窮苦之人。 例句:“笑臟笑拙不笑補,笑饞笑懶不笑苦。窮苦人要飯不見笑?!?/p>
【第65句】:【三災八難】俗稱多災多難,災禍接連不斷為“三災八難”?!叭秊摹焙汀鞍穗y”在佛經上都有確指的內容,與俗語的泛指用法不同。佛教認為,世界從形成到毀壞為一大劫,經歷“成、住、壞、空”四個階段,周而復始。在“住劫”的后期,眾生行為邪僻,壽命減少,便陸續發生饑饉、疾疫和刀兵等災禍,稱為“小三災”。到了“壞劫”之末,則發生更為可怕的火災、水災和風災,稱為“大三災”。最后的風災,把世界吹得蕩然無存,從而進入“空劫”。宋·郭若虛《圖畫聞見志》卷二記載,唐末僧人智蘊曾在洛陽福先寺畫有“三災變相”數壁?!鞍穗y”指的是難以見佛聞法,不能修道的八種處境:“一者地獄,二者畜生,三者餓鬼,四者盲聾喑啞,五世智辨聰,六佛前佛后,七郁單越國,八者壽天?!保ㄋ濉せ圻h《大乘義章》卷八)前三難為“三惡道”,加上“盲聾喑啞”,稱為“苦障”難。“郁單越國”即四大洲中的北洲,意為“勝處”,有福無慧;“長壽天”人有壽無慧。以上二難稱為“樂障”之難。此外,“世智辨聰”者自以為是,稱為“惡增”之難;“佛前佛后”者無從見佛聞法,稱為“善微”之難。例如《紅樓夢》第四五回:“從小兒三災八難,化的銀子,照樣也打出你這個銀人兒來了?!保ɡ蠲鳈啵?/p>
【第66句】:【春凳折了靠背兒——沒的倚了】(歇)春凳:一種有靠背、寬而長的凳子。比喻失去了依靠或依仗的條件。
【第67句】:【打背工】(慣)原指戲曲演員在舞臺上背對著觀眾念白,后指中間人在交易中瞞著當事人從中謀利。 也作打背弓。 打背公。
【第68句】:【開天辟地頭一遭】 釋義:比喻自古以來頭一次,是空前的。 例句:太陽從西邊出,月兒往東邊落,開天辟地頭一遭兒。
【第69句】:能大能小是條龍,只大不小是條蟲.
【第70句】:【老太婆擤鼻涕——把里攥】(歇)攥:握。本指成把攥在手里,轉喻事情很有把握。
【第71句】:人前若愛爭長短,人后必然說是非.
【第72句】:狐貍總要露尾巴,毒蛇總要吐舌頭。
【第73句】:【手插魚籃避不得腥】(諺)手既然伸進魚籃,就非沾上魚腥氣不可。比喻人既然已經插手辦事,就不必顧慮重重。
【第74句】:泥土污染不了金子
【第75句】:路不平,眾人踩;事不平,大家管.
【第76句】:好男不爭財和產,好女不爭嫁時衣。
【第77句】:【爬得高,跌得重】 釋義:官職攀得越高,招來的災禍越大。 例句:爬得高,跌得重。心越狠,命越窮。人心不知足,得隴又望蜀。
【第78句】:【龍的傳人】“龍”一向是中華民族的象征,我們也常稱自己是龍的傳人。這源于中華民族對共同的圖騰神——龍的崇拜。當然,龍也是人們想象中的動物,是根據古代神話中的蛇的圖騰演化而來。 “龍的傳人”還有考古文物為證。在山東嘉祥縣武氏墓群出土的刻制于東漢時期的石刻中,有“歷代帝王”畫像,唯有伏羲形象奇異,人頭人身而龍尾,仿佛由龍轉化而成一且與女媧氏畫在一起。而女媧是奉蛇為圖騰的民族創造出來的,而龍是根據蛇的圖騰演化而來的。傳說伏羲和女媧成婚而生人類,始祖是龍繁衍的后代,當然是龍的子孫,故而稱作“龍的傳人”。
【第79句】:泰山不讓礫石,江海不辭小流,可以成其大也
【第80句】:【近水樓臺先得月】 釋義:靠近水邊的樓臺先得到月光。比喻由于近便而先得到好處。 例句:鳳琴真有這樣的鐘愛之情,為什么不單獨寄信給他?摻在大家的信中,那些整天守在場子里的瘋姑娘們,安能不來個“近水樓臺先得月”,把給他的信拆開呢?
【第81句】:樹木就怕軟藤纏,身體就怕不鍛煉
【第82句】:人能克己身無患,事不欺心睡自安
【第83句】:【牛不吃水強按頭】(慣)比喻強迫別人做不愿做的事。 也作“牛不喝水強按頭”。
【第84句】:【兒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貧】兒女不嫌棄父母,也指不忘本。 《灣鄉土作家選集》:“他們結婚一年多,父親第一次上門, 難道不如他一個客人。兒不嫌母丑,犬不厭家貧,真不知他 們大學教育和留學教育是怎樣把他的兒子和媳婦教成這個 樣子?”
【第85句】:【救人如救火】(諺)救人之命,就像救火一樣刻不容緩。指救人是十萬火急的事,絲毫不能延遲。 也作“救命如救火”。
【第86句】:好酒不怕釀,好人不怕講.
【第87句】:【瑞雪兆豐年】(諺)指冬天能下場好雪,是來年農作物豐收的預兆。
【第88句】:【山多高,水多高】 釋義:地下水和山一樣高。 例句:俗話說,“山多高,水多高”。洞頂的石縫里有泉水滴下來,不快不慢,約摸半分鐘就有一大滴,洞底下有個小盆口大的水灣,承接著上邊滴下來的水。
【第89句】:水退石頭在,好人說不壞。
【第90句】:【按定坐盤星】(慣)坐盤星:秤桿上的第一顆星,是秤砣和秤盤呈平衡狀態時秤砣的懸點。比喻拿定主意。
【第91句】:【兒孫自有兒孫計,莫為兒孫作馬?!浚ㄖV)子孫后代自會有他們的生活安排,前輩人不必為他們做牛做馬苦苦勞神費力。指前輩人為子孫后代苦心經營全是不必要的徒勞。 也作“兒孫自有兒孫福,莫與兒孫作馬牛”。福:福分。
【第92句】:【瓜子兒里嗑出個臭蟲來——算個什么仁兒】(歇)仁:諧“人”。指某人不是什么好人。常含責罵意。
【第93句】:【蛇鉆窟窿蛇知道】(諺)窟窿:指蛇藏身的洞。比喻人對自己所做的事心知肚明。
【第94句】:【奇特】梵語ascarya的意譯。如《賢愚經》卷八說:“如來出世,實復奇特?!庇帧哆^去現在因果經》卷四中說佛有三種奇特,即神通奇特、慧心奇特和攝受奇特。奇特的意思是超異,不同尋常。佛的“十八不共法”,也可以說是奇特。經藏中有《一字奇特佛頂經》。然而,把整個佛法想像得奇特古怪,就會流入邪僻一徑。禪宗有句話:“佛法但平常,莫作奇特想?!比缣啤ぷ陉健洞蠡鄱U師文案》卷十九指出:“才有一言半句作奇特解、玄妙解、秘密解,可傳可授,便不是正法。正法無傳無授,唯我證爾證?!痹倥e兩個俗例。如宋·王讜《唐語林·補遺一》:“李郎以奇特之才,輔清平之主,竭忠盡行,必報人臣。”又如郭沫若《洪波曲》:“桂林和陽朔的山水的確很奇特。”(李明權)
【第95句】:【孔方兄】“孔方兄”是古錢幣的別稱,義稱“孔方”、“家兄”。為什么把銅錢稱作“孔方”,占人把一百來個半成品銅錢穿在一根棍子上修銼外沿,使其光滑。圓棍穿錢H艮,修銼時,來回轉動,后改為方棍穿錢眼,就把這一串錢固定住了,便于加工,于是銅錢中有了方孔。錢為何稱“兄”呢?錢字由“金”、“戈戈”組成,“戈”、“哥”音同,于是這方孔的錢就稱“兄”道“弟”了。 最早把銅錢稱作“孔方兄”的是晉代魯褒的《錢神論》。據《錢神論》載:“親之如兄,字日孔方。失之則貧弱,得之則昌富。無翼而飛,無足而走?!卑彦X稱作孔方兄,自然有譏笑之意,把錢看做親哥哥,這種人自然重利輕義了。宋代黃庭堅活用其典,據說他因得罪了朝廷被降職,他的親友們便漸漸與他疏遠起來,他很傷心,遂寫了《戲呈孔毅父》詩,詩中云:“管城子無食肉相,孔方兄有絕交書?!痹娨馐潜唤德毢?,只有筆墨相隨(管城子是筆的別稱),只有筆墨無庸俗相,不像有些人都不愿意和我來往了,而錢,更與我絕交了。由于此詩的廣泛流傳,“孔方兄”更加“深人人心”了。
【第96句】:【上坡騾子下坡馬】(諺)指騾子有蠻力,拉車上坡,彪悍得勁;馬腿蹄靈便,騎馬下坡,平穩飛快。常比喻人做事風風火火,強猛而有魄勢。
【第97句】:【富貴不歸故鄉,好似衣錦夜行】 釋義:富貴:指有錢有勢。人富貴了,應當回故鄉看一看。 例句:羽搖首道:“富貴不歸故鄉,好似衣錦夜行,何人知曉?我已決計東歸哩!”
【第98句】:【明道好走,喑徑難摸】 釋義:熟悉的道路好走,陌生的道路難行。 例句:有道是:“明道好走,暗徑難摸?!彼麄儼凑毡P太婆敘述的方位,不多時,便來到了楓樹林后的大懸壁下。
【第99句】:【干星照濕土,來日依舊雨】(諺)干星:稀稀疏疏的寒星。指連日陰雨,晚上晴朗,夜空中有星星,是隔天仍要下雨的征兆。
上一篇:經典哲理文案短文案大全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