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人怕落蕩,鐵怕落爐】(諺)鐵落入熔爐,不熔化也得熔化;人落入圈套,不上鉤也得上鉤。指人一旦陷入圈套,就完全不能自主。
【第2句】:【癩蛤蟆打蒼蠅,將供嘴】 釋義:癩蛤蟆打蒼蠅吃,將供上嘴。比喻勞動所得勉強糊口。 例句:三爺,我是癩蛤蟆打蒼蠅——將供嘴。我這老胳膊老腿的,不能擼鋤杠,才給你們看園子。
【第3句】:【張天師忘了咒一一符也不靈了】(歇)咒:迷信以為能除災或降災的密語。符:道士畫的一種圖形或線條,聲稱能驅使鬼神給人帶來禍福。指辦法或手段不靈驗了。含譏諷意味。
【第4句】:【柴多入灶塞死火】(諺)灶里有柴才能燒火做飯,但如果灶膛里塞入的柴太多,就會把火塞滅。比喻用人過濫,反會把事情辦糟。
【第5句】:【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慣)比喻看問題片面,只看到局部,看不到整體或全局。
【第6句】:【對牛彈琴】(慣)比喻對著愚蠢的人講深奧的道理。譏笑人聽不懂別人的話,或譏諷人說話不看對象。
【第7句】:【人哭天沒淚】(慣)指陷入困境,無人同情、幫助。
【第8句】:【人無再少年,花有重開日】見“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
【第9句】:【輸棋不輸品,贏棋不贏人】(諺)輸了棋,人品卻不可輸;贏了棋,要保持虛心,不可顯得傲氣凌人。指下棋既要講究棋藝,更要講究棋德。
【第10句】:【門外漢】“門外漢”即外行人,不論男女。“門外漢”的直接出處來源于僧人之口。唐代僧人慧能寫的《壇經·自序品一》云:“祖日:汝作此偈闡釋佛教道理的詩句),未見本性,只到門外,未到門內。”到了宋代,才有完整的“門外漢”一詞。蘇東坡仕途坎坷,遂篤信佛教,多與僧人交友。 有僧人對他加以評論。《五登會元》卷六:證悟法師與庵元禪師二人評論蘇被的佛學修養。證悟認為蘇東坡很有修養,庵元的評價卻是“尚未見路.……是門外漢耳。”由此可見,蘇東坡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門外漢”。 后來,“門外漢”泛指外行和對某種業務技能所知甚少的人。
【第11句】:【撒野火兒】(慣)指故意鬧事。
【第12句】:【破巢之下,焉有完卵】見“覆巢之下無完卵”。
【第13句】:【上刀山,下火海】(慣)指奮不顧身去做最危險、最艱難的事情。 也作入火海,上刀山。 爬刀山,下火海。
【第14句】:【陽溝里翻船】(慣)陽溝:露在地面上的排水溝。比喻在不該出問題的地方出了問題。
【第15句】:【丫環拿鑰匙——當家不主事】(歇)丫環:舊時婢女,也叫丫環女。 指雖掌管家務事,但得聽從別人,自己不能做主。 也作丫環帶鑰匙——當家不做主。 丫環拿鑰匙——當家做不了主。
【第16句】:【穆桂英掛帥】 釋義:穆桂英:《楊家將》中人物,智勇雙全,武藝高強,是人民喜愛的女英雄形象。比喻婦女承擔重要任務。 例句:要充分地關心她們,繼續鼓勁,不能落后,要學穆桂英掛帥,像樊梨花征西。
【第17句】:【荊人不貴玉,蛟人不貴珠】(諺)荊人:荊山治玉的人。蛟人:潛海采珠的人。荊山產美玉,荊山人就不稀罕美玉;蛟人采珍珠,采珠人就不稀罕珍珠。指盛產寶物,便不覺得寶物可貴。借指人往往生在福中不知福。
【第18句】:【到處楊梅一樣花】 釋義:比喻各地情況都一樣。 例句:許三財接道:“現今鄉里亂糟糟,吃碗粗飯也吃得不安寧,你何苦回去?”“到處楊梅一樣花。”榮茂老板說。
【第19句】:【砸明火】(慣)明火:點著火把。 指公然搶劫。
【第20句】:【龍眼識珠,鳳眼識寶,牛眼識青草】 釋義:眼力不同,有的識貨,有的不識貨。 例句:“嘿嘿,龍跟識珠,鳳眼識寶,牛眼識青草。我金某人在這方圓幾百里的地界看了十幾年的風水,像這樣好的山形地勢見著的還不多。”
【第21句】:【癩蛤蟆跳到腳背上——不咬人硌癢人】(歇)硌:也作圪、格,用作詞頭,使形容詞變為動詞。癢:諧“厭”。指某人或某物雖沒大礙,卻叫人厭煩。常含責罵意。 也作“癩蛤蟆上腳面——不咬人格癢人”。
【第22句】:【馬蹄刀木勺里切菜——水泄不漏】(歇)馬蹄刀:馬蹄形的刀。木勺:木制的舀東西用具。本指用馬蹄刀在木勺里切菜,汁水不會漏掉,轉以形容人極其吝嗇,舍不得拿出錢來。也形容人言行嚴密周到,毫無漏洞。 也作“馬蹄刀瓢里切菜——滴水不漏”。
【第23句】:【花又不損,蜜又得成】 釋義:花不受損傷,蜜又能釀成。比喻既要有所得,又不要又有所失。 例句:人云:“花又不損,蜜又得成。”予謂花不損,何由成蜜?且京師危急,今欲存社稷耶?存百姓耶?
【第24句】:【嘴一份,手一份】(慣)指人能說能干。
【第25句】:【不嗚則已,一鳴驚人】 釋義:比喻—舉成名。 例句:說來也是時來運轉,一次靈機一動,寫了篇《智劫生辰綱親歷記》,……此文被一家刊物作為壓卷之作刊發,引起轟動。于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從此肖讓步入文壇,還被延聘為外地一家雜志的顧問。
【第26句】:【待字閨中】“待字閨中”是指到了婚嫁年齡,但還沒有出嫁的女子。 “閨”,女子的臥室。 “待字閨中”源自《禮記·曲禮上》:“女子待嫁,笄而字。”“笄”是中國古代女子成年時舉行的禮儀。周代禮俗,女子年過十五,如已許嫁,便得舉行笄禮,將發辮盤至頭頂,用簪子插住,以示成年及身有所屬。如年過二十而未許嫁,也得舉行笄禮。女子在成年禮上通常會取字。 “待字閨中”這個詞的出現不會早于宋代。宋以后,一般家里有子女出生,必定請當地的秀才或者精通民間五術的人,來家里給孩子排出“生辰八字”,然后寫到紅紙上,收藏起來待用。這種排“八字”的做法在古代被稱為“子平術”。這個“子平術”是宋代人徐子平在前人的基礎上完善發展而成的,推算年、月、日等占卜方式,俗稱“合八字”。不論男女,到談婚論嫁時,請命師合一下“八字”。因此,當家里有未嫁的女孩,于是就要找人求“八字”或求人拿“八字”來合,如“八字”合不上,就不能結婚。故“待字閨中”,這里的“字”就解釋為“生辰八字”。古人覺得,將要結婚的人的“生辰八字”要保存得非常好才可以,因此結婚后才可以公開“生辰八字”。 所以“待字閨中”也就是尚未聘娶的意思。
【第27句】:【侃大山】(慣)指閑聊。
【第28句】:【種菜如繡花】 釋義:種菜要細致,多下工夫。 例句:種菜是細致活兒,“種菜如繡花”;認真干起來也很累人,就勞動量說,“一畝園十畝田”。
【第29句】:【隔著皮兒看不透瓤兒】(諺)瓤(rang):皮或殼里包著的東西。指隔著表層看不透內里。比喻人或事物的內情與本質不容易了解清楚。 也作“隔著皮看不見瓤”。
【第30句】:【斑鳩嫌樹斑鳩起】 釋義:斑鳩討厭樹,只能斑鳩飛起,而樹不動。比喻客人與主人之間有了矛盾,只能是客人離開。 例句:誰不愿遵守軍紀,請不要留在我的大旗下邊,斑鳩嫌樹斑鳩起,任諸位遠走高飛,我決不相留。
【第31句】:【換湯不換藥】(慣)比喻只改變外表或形式,內容或實質卻不變。
【第32句】:【狗坐轎子——不識抬舉】(歇)本指不識抬和舉,轉指不懂得被人重視、贊譽或推崇。多用來責罵人不知好歹,不懂得接受別人的好意。 也作“狗坐轎子——不識人抬”。
【第33句】:【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人們久別重逢,有時會用老眼光看人,一旦發現此人進步很大,便會感慨地說:“真是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那么,這個“士”最早是說誰呢? 呂蒙是三國時期東吳著名的大將。但自當兵以來,不愛讀書學習。有一天,孫權對呂蒙說:“你從十五歲起,一年到頭打仗,沒有時間讀書,現在做了將軍了,不能再不學習啦!”呂蒙說:“我實在因為軍務太忙,沒有時間讀書啊。”孫權擺擺手說:“你雖然很忙,但能有我忙嗎?我每天還能抽去點時間讀書,覺得大有好處。” 呂蒙聽了大受啟發,開始發奮讀書,知識大有長進。 后來魯肅做都督的時候,以為呂蒙還是那么無知。有一日,魯肅路過呂蒙的駐地,同呂蒙聊天。呂蒙十分誠懇地向魯肅闡述了吳、蜀兩國的形勢,提出了五點建議。魯肅聽了,非常佩服,不禁走到呂蒙身邊,拍著他的肩膀贊揚道:“我一直認為老弟只會帶兵打仗,今天同你談話,才知道你還是有學問、有見識的人,真是文武全才呀,已不是當年的阿蒙了。”呂蒙也笑著說:“人們離別三天,便要用新的眼光來看待;咱們兩個人隔了這么久的日子沒見面,老兄怎么能再用老眼光來看我呢?” 呂蒙果然不負眾望,用計巧取荊州,逼迫關羽敗走麥城。魯肅、呂蒙二人的對話,便是“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的源頭。
【第34句】:【丟去東洋大海】(慣)東西扔到大海里,消失得無影無蹤。比喻東西白扔了,再也回不來。也比喻徹底忘掉。 也作丟到東洋大海。 拋在東洋大海里。
【第35句】:【肚子里撐船】(慣)形容人心胸寬廣。
【第36句】:【過了冬,長一針;過了年,長一線】 釋義:過了冬至,白天的時間一天比一天長了。 例句:來成嘻嘻哈哈又說:“可不,人常說,過了冬,長一針;過了年,長一線。節令是個大事情。”
【第37句】:【燒香望和尚——一事兩勾當】(歇)舊時作風不好的女子去寺廟,既燒了香又看望了相好的和尚。 轉指一舉兩得。
【第38句】:【嘴是嘴,眼是眼】(慣)比喻分清誰是誰非,毫不含糊。
【第39句】:【叫化子碰上要飯的——窮對窮】(歇)指窮困的碰上窮困的。
【第40句】:【月光再亮也曬不干包谷】(諺)包谷:玉米。月亮散發不出熱力,即使有亮光,也不會像太陽光一樣曬干玉米。比喻素質差的人,再努力也不會創造出奇跡。
【第41句】:【虎毒不食子】見“大蟲惡殺不吃兒”。
【第42句】:【鼻子是鼻子,眼是眼】i(慣)本指人長得有模有樣,比喻做事情條理清楚,有水平,夠標準。
【第43句】:【此地無銀三百兩】 釋義:民間故事說,有個人把銀子埋在地里,他擔心被人偷去,就在上面寫了個字條:“此地無銀三百兩。”他的鄰居王二看到字條,就把銀子偷走了,也寫了個字條:“隔壁王二不曾偷”,結果因此暴露。比喻本來想隱瞞掩蓋,結果弄巧成拙,反而暴露了。“百”又作“十”。 例句:路德印當時駁斥他說:“真的一點沒剩嗎?你這套‘此地無銀三百兩’的把戲,糊弄誰呀?”
【第44句】:【山不礙路,路自通山】(諺)山再深,也阻不住人行的路;嶺再高,也自有盤行而上的人。指有山就有路,用不著擔心過不去。
【第45句】:【一不做,二不休】“一不做,二不休”這一俗語,意思是說不做則已,既然已經做了,就索性做到底。它源自唐代人張光晟的臨終遺言。 張光晟在新舊《唐書》中都有傳。根據史書記載,他從少年開始從軍,安史之亂爆發時,他還是一名騎兵。在潼關之戰中,張光晟把自己的戰馬送給戰馬被打死的大將王思禮,從而得到王思禮的賞識,把他作為自己的心腹,不斷加以提拔。唐代宗大歷年間,張光晟被任命為單于都護,兼做御史中丞、振武軍使,帶兵抵御吐蕃。張光晟因為貪圖邊功,設計誘殺了多名吐蕃貴族,但唐代宗害怕得罪吐蕃,不但不獎賞,反而任了他個閑職,剝奪了他的兵權。 從這時開始,張光晟就一直郁郁不得志,對朝廷的不滿逐漸積累,以至萌生了叛意。 唐德宗興元元年(784年),原本奉命防秋的涇原藩鎮軍隊發生嘩變,擁立在長安閑居的原盧龍節度使朱批為帝,賦閑在家的張光晟參與其中,被任命為偽節度使。唐德宗委派神策行營都知兵馬使李晟帶兵討伐。張光晟看到李晟大軍氣勢浩大,知道朱洮大勢已去,便歸降李晟。李晟替他向唐德宗上書求情,但沒有得到允許,唐德宗下旨認定張光晟罪不可赦,理應處死。張光晟臨死前對自己反叛朝廷的行為以及反叛之后又投降朝廷的舉動都很后悔,囑咐行刑的人說:“傳話后人:第一莫做,第二莫休。”就是說不該做的事情就不要做,既然做了,就不要停止,一直堅持到底。“一不做,二不休”來的不義,但后來成了中性詞,什么人都可以用。
【第46句】:【見了火的蠟——軟了】(歇)本指蠟熔化后變軟,轉指人遇到強手,態度由硬變軟。
【第47句】:【他要我肝花,我要他肚腸】(慣)肝花:肝。比喻針鋒相對,以牙還牙。
【第48句】:【便宜不過當家】(諺)便(pian)宜:便益,好處。當家:自家。有好處的事,不可落入外人手里。指有便宜要讓自己家里人享用。
【第49句】:【刀快不怕脖子粗】(諺)只要砍刀鋒利,哪怕脖子再粗也能砍斷。比喻只要具有無堅不摧的力量,就不怕敵手強硬,不怕困難重重。
【第50句】:【百年難遇歲朝舂】 釋義:百年中也難以遇到元旦立春。舊日寸認為是一種吉兆。 例句:崇禎元年元旦立春,諺云:“百年難遇歲朝春。”適際改元,尤千古罕遇,天道庚始,人事聿新,圣作物睹,其以不言示與?
【第51句】:【葫蘆里賣的是什么藥】 釋義:舊時用葫蘆裝藥。比喻弄不清真相。 例句:王工作員雖然也來過幾次,可惜人年輕,識不透人家葫蘆里賣的是什么藥,見人家表格細致,訓練忙碌,反以為人家工作認真,大大稱贊。
【第52句】:【馬放南山,刀槍入庫】見“刀槍入庫,馬放南山”。
【第53句】:【牡丹花雖好,還要綠葉扶持】(諺)指牡丹花再美,離開綠葉陪襯,也顯不出它的艷麗。比喻本事再高強的人,離開得力人的輔佐,也成不得事。 也作牡丹雖好,全仗綠葉扶持。 牡丹雖好,綠葉扶襯。扶襯:扶持,幫襯。 牡丹花少不得綠葉扶。
【第54句】:【上眼皮只看見下眼皮】(慣)形容目光短淺,胸無大志。
【第55句】:【孔夫子面前背書文】(慣)比喻在行家面前顯示自己的才能。
【第56句】:【有根才開花,有蔓才結瓜】(諺)沒有根的草木開不了花,沒有蔓的植物結不出瓜。指凡事必定先有根本,然后才能發展壯大。
【第57句】:【挨揍打呼嚕——假裝不知道】(歇)指知道得很清楚,卻故意裝作不知道。
【第58句】:【山里說話有鳥聽,屋里說話有鼠聽】(諺)在山里說話,緊防鳥兒聽去;在屋里說話,緊防老鼠聽去。 指人們說話,尤其是秘密的話,要緊防有人竊聽。
【第59句】:【孔子家兒不識罵,曾子家兒不識斗】(諺)孔子:姓孔名丘,儒學創始人。曾子:姓曾名參,孔門大弟子。 孔子家的子弟不會罵人,曾子家的子弟不會斗毆。指在教養程度很高的環境里,不會發生粗野行為。
【第60句】:【會家不忙,忙家不會】 釋義:會干的人不忙亂,忙亂的人不會干。 例句:這大圣正是會家不忙,忙家不會,理開鐵棒,做一個“烏龍掠地勢”,撥開鋼叉,又照頭便打。
【第61句】:【本小利微,本大利寬】(諺)做生意本錢小贏利就少,本錢大贏利就多。指資金是經商獲利的前提和基礎。
【第62句】:【按著葫蘆摳子兒】(慣)比喻用強硬的手段逼供或索取財物。
【第63句】:【真人不露相】這句俗語在百姓當中的使用率較高。有本事的人一般平時不露才,關鍵時刻顯才能。人們會說:“這才是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 那么,這個真人源自哪里呢? 它源自佛教。大凡著名的佛教古寺都有五百羅漢室,唐代高僧玄奘寫的《大唐西域記》中記載了五百羅漢的由來。 據說,摩揭陀國有一千個佛僧,其中五百個是凡夫僧,五百個是羅漢僧。 國王無憂王對他們很敬仰,一視同仁。所謂羅漢僧,是指那些斷除了貪、欲之念,已得正果,不受生死輪回的佛僧。這五百羅漢僧平時不露其相,連無憂王也不知道他們是羅漢僧。在五百凡夫僧中,有一個名叫摩柯提婆的,經常發表一些違背教規的言論,影響了一大批佛僧。無憂王很生氣,想把一千佛僧全部淹死。這時五百羅漢僧才各顯本相,騰云駕霧而去,在迦濕彌羅國的一個山谷里隱居起來。無憂王知道后,又悔恨又懼怕,親自到羅漢僧隱居的地方向他們承認自己的過錯,并請他們回去。羅漢僧們不肯,無憂王便在國都建起一座寺廟,照五百羅漢僧的模樣塑了五百羅漢像流傳下來。這就是“真人不露相”的源頭。
【第64句】:【鈍刀子割肉】 釋義:比喻做事不干脆,不痛快。 例句:疲疲沓沓的工作作風,拖拖拉拉的工作效率,豈不也是用“鈍刀子割肉”。
【第65句】:【男愁唱,女愁哭】(諺)指男人有了愁煩事,往往以唱來排遣;女人有了愁煩事,往往以哭來發泄。 也作“女愁哭,男愁唱”。
【第66句】:人是實的好,姜是老的辣。
【第67句】:【土地爺放屁——神氣】(歇)氣:本指氣體,轉指氣勢、氣派。指自以為了不起,裝出得意或傲慢的樣子。也形容有氣派。
【第68句】:【米谷里免不了有秕糠,沙子里有時也有黃金】(諺)秕(bi):空的或不飽滿的顆粒。谷米中免不了夾雜著秕糠,沙子里也常會夾雜著金粒。指事物不可能完全純凈。也比喻對人不可一概而論。
【第69句】:【綠林好漢】現在“綠林”泛指聚集山林反抗官府或搶劫財物的集團。它源自西漢末年的綠林起義,當初,綠林起義具有反抗王莽新朝的積極意義。 王莽新朝時,殘酷的暴政加上嚴重的饑荒,導致全國各地紛紛舉行起義。 先后有王匡、王鳳的綠林山(今湖北京山北大洪山)起義,被稱為綠林軍;有樊崇在莒(今山東莒縣)的“赤眉軍”起義;有南陽郡舂陵(今湖南寧遠北)鄉的漢宗室劉縯、劉秀兄弟兩人不滿王莽廢除漢朝宗室的封號,不許劉姓人做官而發動的起義。他們和綠林軍三路人馬聯合起來,接連打敗王莽的幾次進攻,聲勢越來越大。 公元23年,綠林軍將士們認為,必須推選一個首領,才好發號施令,統一指揮。他們利用人們的正統觀念,擁立破落貴族劉玄做了皇帝,恢復漢朝國號,年號“更始”。王匡、王鳳為上公,劉績為大司徒,劉秀為太常偏將軍。因樊崇起義軍紀律嚴明,規定誰殺死老百姓就處死誰,誰傷害老百姓就處罰誰,因此,深得百姓擁護。百姓們認為綠林軍一個個都是好漢,于是,“綠林好漢”這個名詞就傳開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綠林好漢的英名被玷污,轉義成占山為王的響馬、反抗政府和搶劫財物的集團。
【第70句】:【公不離婆,秤不離砣】見“秤不離砣,公不離婆”。
【第71句】:【天上下雨地下流,小兩口打架不記仇】 釋義:年輕夫妻眇架,很快就會忘掉。 例句:“唉呀,嫂子,別生氣了。你沒聽人家說嗎,‘天上下雨地下流,小兩口打架不記仇’。”
【第72句】:【兩虎相斗,必有一傷】 釋義:比喻兩個強者爭斗,必然有一方受到傷害。 例句:玄德急止之日:“不可!吾今提兵取川,全仗汝二人之力。今兩虎相斗,必有一傷。須誤了我的大事。吾與你二人勸解,休得爭論。”
【第73句】:【棺材出了,才討挽歌郎錢】(慣)挽歌郎:舊時在喪家送葬時,受雇為死者唱挽歌的人。比喻事情辦成了才去討要報酬。也比喻辦事錯過了時機。
【第74句】:【打埋伏】(慣)1指隱藏起來,待機行動。2比喻隱瞞一些實際情況。
【第75句】:【老鼠戲貓兒,好大膽】 釋義:老鼠戲弄貓兒,形容膽子過大,不知死活。 例句:“[凈]是李藥婆,老鼠戲貓兒,好大膽。[末]衙里喚他。[老旦]便是。[凈]你曉得么,老爺令嚴,出入的都要搜撿。”
【第76句】:【二一添作五——平分】(歇)二一添作五:珠算口訣,即用二去除十位上的一,得五。指二人平分,各占一半。 也作“二一添作五——一半”。
【第77句】:夏不睡石,冬不困板。
【第78句】:【拔眼中釘】(慣)比喻除掉心中所憎恨的人。
【第79句】:【見貧休笑富休夸,誰是長貧久富家】(諺)見窮家別笑他窮,見富家也別夸他富;因為窮不會常窮,富也不會久富。指窮富不是一成不變的,不可嫌貧愛富。 也作“窮休笑,富休夸,沒有長貧久富家”。
【第80句】:【人非草木,豈能無情】 釋義:人都是有感情的。 例句:“人非草木,豈能無情?我和他從小耳鬢廝磨長大的,彼此情性,彼此都曉得。”
【第81句】:【春風踏腳報】(諺)踏腳報:跑腿報信的人。春風就像跑腿報信的人一樣,到處報信,不斷地改變方向。指春風強勁,方向不定。
【第82句】:【糊涂蟲】“糊涂蟲”喻指那些不明事理,對事情的認識模糊或混亂的人。 它源自古代的一個傳說。據說從前有個縣官,審判案子不明是非,老百姓都很怨恨他,把他叫做糊涂蟲,并且作了打油詩來諷到他。縣官不知道這是諷刺自己,反而下令捉拿糊涂蟲,而且下令務必在三日之內捉到三個糊涂蟲,少一個也不行。公差們發現一個頭頂包袱、騎在馬背上的人,感到很奇怪,就問:“你為什么不把包袱放在馬身上?”那人回答說:“我擔心馬馱得太重,頂在我頭上,可以節省馬力。”公差一聽這話,就說:“這個人可以算一個糊涂蟲了,帶他去見官!”公差們走到城門口,見一個手拿竹竿的人想進城,豎著拿城門太低,橫著拿誠門太窄,就是進不去。公差只好先拿他們兩個去交差。縣官聽了公差的報告,對拿竹竿的說“你為什么不把竹竿鋸成兩截拿進城來?”公差們一聽,說:“報告老爺,第三個糊涂蟲查到了。”縣官忙問:“是誰,快給我拿來!”公差們說:“等下一任縣太爺來了,我們就把他抓起來。” “糊涂蟲”縣官能當下去,清醒的鄭板橋卻當不下去,難怪鄭板橋說“難得糊涂”。
【第83句】:【騎著驢騾思駿馬】 釋義:比喻人的欲望沒有止境。 例句:爭名奪利幾時休?早起遲眠不自由!騎著驢騾思駿馬,官居宰相望王侯。
【第84句】:【相命若會準,世上無窮人】(諺)相命:根據人的生辰八字來卜前途吉兇的方技。如果相命很準,確實能使人趨吉避兇,那世上就沒有不幸的人了。指相命算卦之類,盡是騙人的。
【第85句】:【請神容易送神難】(諺)把神請來不難,把神送走卻不容易。比喻請人容易,把人打發走卻很難。 也作“接神容易送神難”。
【第86句】:【苦海無邊,回頭是岸】(諺)苦海:深重的苦難。岸:彼岸,佛家把得到正果叫到達彼岸。原指苦難無論多么深重,只要一心向佛,就能得到正果;后多指無論犯的罪惡多大,只要改惡從善,就有出路。
【第87句】:【胡蘿卜就燒酒,仗個干脆】 釋義:比喻做事情干脆利落。 例句:這正是件迅雷不及掩耳的事情。說句外話,叫做:“胡蘿卜就燒酒,仗個干脆。”
【第88句】:【聰明人好惹,糊涂人難纏】(諺)指聰明人通情達理,縱然惹了他,也容易講說明白;糊涂人不通情理,不分是非,難以應付。
【第89句】:【老鼠眼看天】(慣)比喻目光狹隘、短淺。
【第90句】:【沒骨頭】(慣)比喻沒有骨氣。
【第91句】:【管丈母娘叫大嫂子——沒話找話】(歇)指本來無話可說,硬要找些話來說。常含譏諷意味。 也作“見了丈母娘叫大嫂子——沒話搭拉話”。搭拉:方言,閑談,閑扯。
【第92句】:【好看千里客,萬里去傳名】(諺)看:看待,對待。千里客:遠方來的客人。盛情招待遠方來的客人,他們自會把你的美名播得更遠更遠。指愛好交友的人,美名會傳播四方。 也作“好漢千里客,萬里去傳名”。
【第93句】:【拳不離手,曲不離口】(諺)練武術的,要不住手地練拳;練曲藝的,要不住口地練唱。指技藝要經常練習,不可間斷。也泛指要熟練地掌握一門技能,離不開勤學苦練。 也作拳不能離手,曲不能離口。 曲不離口,拳不離手。
【第94句】:【秋蟬落地——啞了】見“落地的秋蟬——啞了”。
【第95句】:【隔山的金子不如到手的銅】(諺)山那邊縱然有金子,也比不上到手的銅實在。指想望再好也只是想望,已得到的實惠無論多么小,卻實實在在歸自己所有。也指凡事寧求小而實,不務大而空。
【第96句】:【東家點燈,西家暗坐】(慣)比喻各干各的,互不相干。
【第97句】:【羹里來的飯里去】(慣)比喻哪里來的還回到哪里去。
【第98句】:【是真難滅,是假易除】(諺)是真的誰也難以否定,是假的自然容易消除。指凡真的自然經受得住考驗,凡假的總經不住事實的驗證。
【第99句】:【表壯不如里壯】(諺)外表強大,不如內里壯實。常專指丈夫有才干,不如妻子善理家。 也作“里壯強如表壯”。
上一篇:經典文案句句穿心簡短干凈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