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臨陣磨槍,不快也光】(諺)臨上陣打仗才磨槍,縱然磨不鋒利,也能磨得光亮。指平時不下功夫,臨時突擊準備,多少也能頂點事。 也作“臨陣磨槍三分光”。
【第2句】:【察見淵魚者不祥,智料隱匿者有殃】(諺)淵魚:深水中的魚。隱匿:瞞人的秘事。能看清深潭中的游魚,不是吉祥的好事;能探知別人的隱私,定會招禍遭殃。指把聰明智慧用到窺探別人忌諱的暗事上,會招來不吉乃至禍殃。
【第3句】:【買金偏撞不著賣金的】(慣)比喻偏偏遇不上稱心如意的配偶。 也作“買金的遇不上賣金的”。
【第4句】:【和尚在缽盂在】(慣)缽盂(b。 yu):和尚化緣用的器具。形容密不可分。
【第5句】:【道具】僧人所用的器具。如比丘所穿的“三衣”,隨身備用的“六物”、“十八物”等。《中阿含經》釋道:“所蓄物可資身進道者,即是增長善法之具。”《菩薩戒經》釋道:“資身順道之具。”僧人所用之物,必須符合佛教的道理和戒律,故稱“道具”。道具和法器的概念是有區別的。道具一般是指僧人個人日常所用之物,而法器是指在法事活動中所用之物。《敕修百丈清規》所列道具有:三衣、坐具、便衫、裙、直綴、缽、錫杖、拄杖、拂子、數珠、凈瓶、濾水囊、戒刀。今則以道具指戲劇、電影等演出中的舞臺用具。(李明權)
【第6句】:【樹高干丈,葉落歸根】 釋義:比喻人最終總希望回到故鄉;也比喻事情終究要歸結到某處。“千丈” 又作“干尺”。“葉落”又作“落葉”。 例句:兀術道:“古人有言:‘樹高干丈,葉落歸根。’卿家若然思念家鄉,某家差人送你回國。”
【第7句】:【買賣不成仁義在】見“交易不成仁義在”。
【第8句】:【翻老賬】(慣)老賬:過去的賬。 比喻重提已經過去,讓人厭惡的事情。 也作“翻舊賬”。
【第9句】:【拒人于千里之外】 釋義:形容態度傲慢,沒有商量的余地。 例句:杜秋葵冷若冰霜,拒人于千里之外。于是,安天寶只有等下去,等來春到杜秋葵心頭那一天。
【第10句】:【誰為為之,孰令聽之】(諺)誰為:為誰,替誰。孰令:令孰,讓誰。我將替誰做事呢?讓誰來聽信我呢?指人沒了知己,做事就失去了意義。
【第11句】:【心猿意馬】心神散亂,把握不定,俗謂之“心猿意馬”。《大日經·住心品》分析六十種心相,其中之一為“猿猴心”,謂躁動散亂之心如猿猴攀緣不定,不能專注一境。“意”則猶如奔馬,追逐外物,故稱“意馬”。佛經上關于“心”和“意”的論述很多,簡言之,“心”是精神現象的總稱,能變現物質現象。“心”在佛學上有真妄之別。“心猿意馬”之“心”顯然是指“妄心”。就“心”的生滅流變而言,稱為“意”。佛家把“心猿意馬”視為入定修道的障礙。如唐代玄奘法師上唐太宗表文謂:“愿托慮于禪門,澄想于定心,制情猿之逸躁,系意馬之奔馳。”最早把“心猿”和“意馬”連用的例子是唐代《維摩詰經變文》:“卓定深沉莫測量,心猿意馬罷顛狂。”又如元·關漢卿《望江亭》第一折:“俺從今把心猿意馬緊牢栓,將繁華不掛眼。”(李明權)
【第12句】:【老母豬吃碗碴——肚里有瓷】(歇)瓷:諧“詞”。指說話振振有詞,頭頭是道。有時含譏諷意味。 也作“老母豬吃碗碴子——肚里挺有瓷兒”。
【第13句】:【金龜婿】“金龜婿”指稱心如意的女婿。龜,烏龜也,用在男人身上是罵名,為什么老丈人還稱心如意呢?這里的“金龜婿”保留了古代的含義,沒有受到半點污染。 《禮記》載:“麟、風、龜、龍,謂之四靈。”龜能躋身于神物之列確實不凡。龜作為地球的古老居民,生存已有若干億年。它行動遲緩,適應能力卻很強,壽命也很長,是長壽的象征。另外,“龜”與“貴”諧音,又是富貴的象征。周代專設“龜人”的官職,由其“掌六龜,若有祭禮,則奉龜以往”(《周禮》)。在漢代,丞相、列侯、將軍所用的金印,印紐一律作龜形;俸祿二千石以上的大官所用的銀印,印紐也是如此,簡稱金龜。在官飾上,武則天改佩魚袋為龜袋,三品以上,龜袋飾以金,四品以銀,五品以銅。陸游到了晚年,自號“龜堂”,并用龜殼做了一頂帽子戴在頭上,以示尊貴。直到元代以后,龜的名聲一落千丈,變為丑陋不堪。 古代,龜曾與高官聯系在一起,高官握有“金龜印”,嫁得高官,也就得到了金龜婿。詩人李商隱一首名為《為有》的詩中這樣寫道:“為有云屏無限嬌,風城寒盡怕春宵。無端嫁得金龜婿,辜負香衾事早朝。”描寫了一個貴族女子在冬去春來之際,埋怨身居高官的丈夫因為要赴早朝而辜負了一刻千金的春宵。可見,在唐代時“金龜婿”就是當高官的丈夫了。 稱心如意的女婿稱為“金龜婿”,沿用至今。
【第14句】:【一個老鼠壞了一鍋湯】(諺)比喻個別的劣質分子會殃及整體事業。也比喻因為一個環節不好而影響了整體榮譽。
【第15句】:大嚼多噎,大走多蹶
【第16句】:【電線桿上吊暖壺——高水瓶】(歇)暖壺:暖水瓶。瓶:諧“平”。 指入水平很高。有時含諷刺意味。
【第17句】:【知識就是力量】(諺)指知識是一種偉大的力量,它能開拓事業,創造財富,克服困難,戰勝敵人;人類離開了知識,就會失去文明,失去進步,甚至失去生存的條件。
【第18句】:【會吃千頓香,亂吃一頓傷】(諺)會吃的,百頓千頓都是香的;不會吃的,只一頓就能吃壞肚子。指吃飯要節制,講衛生,暴飲暴食會生病。
【第19句】:【綠林好漢】現在“綠林”泛指聚集山林反抗官府或搶劫財物的集團。它源自西漢末年的綠林起義,當初,綠林起義具有反抗王莽新朝的積極意義。 王莽新朝時,殘酷的暴政加上嚴重的饑荒,導致全國各地紛紛舉行起義。 先后有王匡、王鳳的綠林山(今湖北京山北大洪山)起義,被稱為綠林軍;有樊崇在莒(今山東莒縣)的“赤眉軍”起義;有南陽郡舂陵(今湖南寧遠北)鄉的漢宗室劉縯、劉秀兄弟兩人不滿王莽廢除漢朝宗室的封號,不許劉姓人做官而發動的起義。他們和綠林軍三路人馬聯合起來,接連打敗王莽的幾次進攻,聲勢越來越大。 公元23年,綠林軍將士們認為,必須推選一個首領,才好發號施令,統一指揮。他們利用人們的正統觀念,擁立破落貴族劉玄做了皇帝,恢復漢朝國號,年號“更始”。王匡、王鳳為上公,劉績為大司徒,劉秀為太常偏將軍。因樊崇起義軍紀律嚴明,規定誰殺死老百姓就處死誰,誰傷害老百姓就處罰誰,因此,深得百姓擁護。百姓們認為綠林軍一個個都是好漢,于是,“綠林好漢”這個名詞就傳開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綠林好漢的英名被玷污,轉義成占山為王的響馬、反抗政府和搶劫財物的集團。
【第20句】:【一年大二年小】(慣)即“一年小二年大”之意。指一年一年很快地長大了。 也作一年小二年大。 一年小兩年大。
【第21句】:【全福人】結婚前請“全福人”幫忙,結婚時請全福人操持是結婚時的一種風俗。所謂“全福人”,一般指此人自己的父母健在,老公及公公婆婆也健在,她自己還需要兒女雙全。這是為什么呢?它來源于要借“全福人”的福,非全福人不能到跟前。 縫被子需要全福人幫忙,被子的四角要放上紅棗、桂圓、花生、蓮子,寓意早生貴子;新娘子吃的餃子、長壽面需要全福人來做;結婚這天,娶親太太需要由全福人來充當;入洞房后,新郎新娘同坐,并由全福人喂沒有煮熟的餃子,邊喂邊問:“生不生?”新娘定要回答:“生。”(生孩子與水餃生同音);睡前要由全福人給新人鋪好被褥,放上栗子、花生、棗,意為“早立子,花搭著生。”至此,全福人的任務圓滿完成。
【第22句】:【你嫌我的臉黑,我嫌你的腳大】(慣)比喻互相嫌棄,互不買賬。
【第23句】:【打了騾子馬受驚】(諺)比喻懲罰某人,旁邊的人會受到驚嚇。 也作打了騾子驚了馬。 打了騾子馬也驚。
【第24句】:【上天堂】(慣)天堂:宗教指人死后靈魂安居的福地。1比喻去幸福、美好的地方。2死亡的婉稱。
【第25句】:井淘三遍吃甜水,人從三師武藝高
【第26句】:謀而不決,等于無謀;決而不斷,等于無決
【第27句】:【急水灘頭慢行船】(諺)指船行到水流湍急的地方,行船必須緩慢謹慎。泛指做事到關鍵時刻,務必不急不躁,從容小心。
【第28句】:【云往東,一場空;云往西,馬濺泥;云往南,水潭潭;云往北,好曬麥】(諺)指從云的走向上可判斷是否有雨:云往東走,無雨;云往西走,馬足濺泥;云往南走,暴雨來臨;云往北走,天晴。
【第29句】:唐代張繼《楓橋夜泊》:“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把鐘聲與客旅的愁思相聯系,發人深省。晨鐘暮鼓亦指歲月推移,循環不已。如宋代陸游《短歌行》云:“百年鼎鼎世共悲,晨鐘暮鼓無休時。”
【第30句】:老姜辣味大,老人經驗多.
【第31句】:【冒涼腔】(慣)指說話冒失或不切實際。
【第32句】:以毒攻毒這是我國傳統醫學中的一個醫療手段,謂以帶毒性的藥來治療惡性疾病。禪師用來比喻以對方使用過的手段來制服對方,或以其錯誤邏輯克服其妄想。如雷庵正受《普燈錄》:“以機奪機,以毒攻毒。”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從“別字”說開去》:“對于這些打著古文旗子的敵軍,是用古書作‘法寶’,這才打退的,以毒攻毒,反而證明了反對白話者自己不識字,不通文。”
【第33句】:雪山再高遮不住陽光,泥土再厚壓不死種子
【第34句】:【賊人的腿,藝人的嘴】(諺)賊人怕捉,腿跑得快;藝人嘴巧,能說會道。指不同營生的人,都根據需要,發展著自己的特長。
【第35句】:《大日經》說“六無畏”:善無畏、身無畏、無我無畏、法無畏、法無我無畏和平等無畏。《大智度論》說“四無所畏”:一切智無所畏、漏(煩惱)盡無所畏、說障道無所畏和說盡苦道無所畏。此外,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能令眾生離于怖畏,故又稱“施無畏菩薩”。又唐代密宗創始人名“善無畏”,原是中天竺人,在洛陽譯出《大日經》。現代泛指為了正義的事業,毫無畏懼,奮不顧身,我們稱之為“大無畏”精神。如碧野《雪路云程·前峽與后峽》:“筑路的英雄們,是如何用大無畏的精神克服了艱險的大自然。”
【第36句】:【耗子給貓捋胡子——溜須不顧命】(歇)溜須:本指捋胡須,轉指溜須拍馬。指冒險諂媚奉承人。 常含譏諷意味。 也作“耗子給貓捋胡子——舍命溜須”。
【第37句】:【拿鴨子上架】見“趕鴨子上架”。
【第38句】:【嘉年華】“嘉年華”這個詞現在使用頻率很高,什么汽車嘉年華、房產嘉年華,還有以“嘉年華”命名的大型娛樂場所和活動等等。那么,“嘉年華”這個詞是怎么來的呢? “嘉年華”源于《圣經》中的一個故事:有一個魔鬼把耶穌困在曠野里,四十天沒給耶穌吃東西。耶穌雖然饑餓,卻沒有接受魔鬼的誘惑。后來,為了紀念耶穌在這四十天中的荒野禁食,信徒們就把每年復活節前的四十天時問作為齋戒及懺悔的日子。這四十天中,人們不能食肉,不能娛樂。所以在齋戒期開始前的一周或半周內,人們會專門舉行宴會、舞會、游行等聯歡活動,縱情歡樂,以應付抵消即將來臨的沉悶。這就是傳統的狂歡節,成為西方社會的一個重要節日。 嘉年華最初譯名是“狂歡節”,“狂歡節”這個意譯,比較直觀,容易理解。后來,狂歡節傳到香港,有人又將它改譯為“嘉年華”。但是,相對于“狂歡節”而言,“嘉年華”無論聽起來還是看起來都顯得優雅文氣,似乎與熱烈狂放的氣氛不符。不過,事實也如此,狂歡節到香港后,已經變得比較文雅溫和,與巴西式的狂歡節殊途異趣,大不相同了。 “嘉年華”是西風東漸的產物。
【第39句】:【秦椒炒豆腐——外面辣,里面軟】(歇)秦椒:細長的辣椒,非常辣。辣:本指味辣,轉以形容人厲害。軟:本指柔軟,轉以形容人柔和慈善。比喻人外表很嚴厲,內心卻柔和善良。
【第40句】:【丈六金身】佛有三身:法身、報身和化身。一般稱佛的化身為“丈六金身”,如宋·劉昌詩《蘆浦筆記·佛牙》謂:“常聞佛號丈六金身。”又如元·李翀《日聞錄》:“‘佛,父母所生血肉之軀也,何為而有丈六金身?’曰:‘既成而變也。’佛像通常是按“化身”而塑造的,所以也稱為“丈六金身”。其說本于《后漢書·西域傳·天竺》,書中記載:漢明帝夢見一位長大的金人,頂有光明,便問群臣。有人告訴他:“西方有神,名曰佛,其形長丈六尺面黃金色。”明帝于是派使者到印度去考察佛法,并在國內繪制“丈六金身”的佛像。一般認為,這是佛法東傳的開始。佛經中也有關于“丈六金身”的說法。《觀無量壽經》謂:“阿彌陀佛神通如意,于十方國變現自在。或現大身,滿虛空中;或現小身,丈六、八尺。所現之形皆真金色。”(李明權)
【第41句】:這就是佛家對身心最簡單的解釋。后俗語中經常運用,如老舍《女店員》第三幕:“我熱愛勞動,鍛煉身心。”又如《金瓶梅詞話》第八回:“只覺得神思不安,身心恍惚。”
【第42句】:【打鐵先得本身硬】(諺)指鐵匠自身強壯有力,才能把鐵打好。比喻處理問題或從事工作,必須自身的思想作風、才學技能過硬,才能得心應手。 也作打鐵得要鐵砧硬。 打鐵先得鐵錘硬。
【第43句】:不因一事,不長一智禪宗用語,說明人的智慧因閱歷而增加。佛教既主張萬法唯心,也極重視實踐的驗證。《續傳燈錄》卷二:“僧云:‘不因一事,不長一智。…《聯燈會要》卷十八:“老趙州,十八上,便解破家散宅,徒為戲論。
【第44句】:來到花樹下,必是采花人
【第45句】:【當面留人情,日后好相逢】(諺)人情要當面留給對方,以后才好見面。指待人接物要留有余地,不可把事做絕,把話說盡。
【第46句】:【腦袋掖在褲腰帶上】(慣)比喻冒著生命危險做事情。也形容人勇敢,不怕犧牲。 也作腦袋拴在褲腰帶。 腦袋掛在腰帶上。 腦袋掖在腰里。
【第47句】:【家中百事興,全靠主人命】 釋義:家庭興旺,全憑主人的命運。 例句:自古道:“家中百事興,全靠主人命。”十個婦人,敵不得一個男子。 自從宋敦故后,盧氏掌家,連遭荒歉,又里中欺他孤寡,科派戶役,盧氏撐持不定,只得將田房漸次賣了,賃屋而居。
【第48句】:【眾生好度人難度】佛教認為:佛、菩薩以普度一切眾生出離生死苦海為己任。普度眾生不但要具備大慈、大悲和大智慧,而且還要有“六通”。有了六通,就能出入自在,能知眾生宿世今生之事與心中所想,能了解眾生種種聲音和言語的意義,能幫助眾生解除任何煩惱。用六通去度化眾生,謂之“游戲神通”。從佛、菩薩的角度來說,自然是“眾生好度”了。為什么說“人難度”呢?因為凡人不具備智慧、神通等,要去度化一個人,往往也很難,不能如愿。俗語“眾生好度人難度”,意思是人心險惡叵測,難以理喻。如《水滸傳》第三十回:“常言道:眾生好度人難度。原來你這廝外貌像人,倒有這等賊心賊肝!”(李明權)
【第49句】:【一只碗不晌,兩只碗叮當】(諺)一只碗不會發出聲音,兩只碗碰撞才有響聲。比喻人與人的爭吵以至斗毆,不是單方面的行為,雙方都負有責任。 也作“一只碗敲不響,兩只碗響丁當”。
【第50句】:【前言不答后語】(慣)指說話前后對接不上。也指話說得很亂,沒有條理和層次。 也作前言不搭后語。 前言不對后語。 前言不接后語。
【第51句】:【驢不跑怨鞍不好】(慣)比喻主觀上不努力卻埋怨客觀條件差。
【第52句】:僧大笑歸眾。”指本欲取巧,結果反而壞了事。宋代黃庭堅《拙軒頌》:“覓巧了不可,得拙從何來。打破沙盆一問,狂子因此眼開。弄巧成拙,為蛇畫足。
【第53句】:【庸人多福】(諺)舊指平庸無為的人平安長壽多福氣。 也作“庸人多厚福”。
【第54句】:【水是故鄉甜,月是故鄉明】(諺)故鄉的水,喝起來最甜;故鄉的月,看起來最圓。指熱愛故鄉的人會覺得家鄉的一草一木都比別處美好。
【第55句】:【猴年馬月】“猴年馬月”泛指年代久遠或遙遙無期,或者沒有指望的事情。 “猴年馬月”的起源還得從十二生肖說起。生肖是十二種代表十二地支的動物,即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這些動物,與-f--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匹配,常用以記人的出生年份。這樣說來,“猴年”即指申年,每十二年就有一個猴年。除了用生肖紀年之外,占人還有用生肖紀月的說法:正月:萬木凋零,虎嘯震野,故稱“虎月”。 二月:大地復蘇,小革新綠,故稱“兔月”。 三月:春雷陣陣,神龍作雨,故稱“龍月”。 四月:天氣轉暖,蟄蛇出洞,故稱“蛇月”。 五月:草長鶯飛,駿馬奔馳,故稱“馬月”。 六月:水草豐茂,群羊遍野,故稱“羊月”。 七月:山林樹茂,群猴出沒,故稱“猴月”。 八月:中秋月圓,殺雞飲酒,故稱“雞月”。 九月:秋收時節,養狗防盜,故稱“狗月”。 十月:秋意微涼,肥豬滿圈,故稱“豬月”。 十一月:冬雪初降,室內多鼠,故稱“鼠月”。 十二月:寒風凜凜,老牛歸棚,故稱“牛月”。 這樣看來,每個猴年都會有一個“馬月”,以十二年為一個周期。時過境遷,有指望的事情也給拖黃了。現在普遍認為,“猴年馬月”這個詞極有可能是口語中“何年嘛月”的諧音。不管怎么說,以上兩種解釋都通,泛指事情遙遙無期。
【第56句】:【黑狗吃食,白狗擋災】(慣)吃食:這里指偷食。比喻懲罰錯了對象,冤枉了人。
【第57句】:【說到風便扯篷】(慣)篷:船帆。 一說有風便立刻把帆升起來。1比喻一說什么便馬上要干什么。2比喻態度轉變得很快。
【第58句】:【君子不念舊惡】(諺)舊惡:過去發生的怨仇。指道德修養高的人,總以寬恕為懷,不會計較過去的怨仇。
【第59句】:【破家值萬貫,一搬三年窮】(諺)家用什物賣掉不值錢,要買卻很貴,搬一次家,就得丟失損壞,長時期添置不全。指居家不宜搬動,以免經濟損失。
【第60句】:【硬捏脖往下灌】(慣)比喻強迫別人接受。
【第61句】:人要心強,樹要皮硬.
【第62句】:【惹了一鼻子灰】見“碰了一鼻子灰”。
【第63句】:臨財不茍得,臨難不茍免
【第64句】:不怕年老,就怕躺倒。
【第65句】:【大海無風三尺浪,有風上天堂】 釋義:上天堂:指死。形容海上風浪大,行船危險。 例句:楊友才問:“你還聽說什么?”“我還聽說,大海無風三尺浪,有風上天堂!”
【第66句】:熔化時需要旺火,相戀時需要真心
【第67句】:【吃不窮,穿不窮,打算不到死受窮】(諺)吃飯穿衣等生活耗費不會使人窮困,經濟上不會計劃才會造成真正的窮困。指過日子最要緊的是籌劃周到。 也作吃不窮,穿不窮,計劃不周一輩窮。 穿不窮,吃不窮,計算不到定受窮。
【第68句】:虛花虛花,義稱為“虛空華”、“空華”,是佛經上一個著名的比喻。《楞嚴經》中說,患眼病或用眼過勞的人,往往會看到虛空中有許多似花非花的幻影在晃動。眾生“無明”妄動,“塵勞”不斷,因此無中生有,執幻象為實在,引發諸多的煩惱。如《楞嚴經》卷六所說:“見聞如幻翳,三界若空華。”義如《楞伽經》卷一所說:“世間離生滅,猶如虛空華。”佛經用“虛花”比喻一切事物為因緣所生的幻相。后俗語中亦用以泛喻虛幻不實。如《醒世恒言,徐老仆義憤成家》:“那爵位乃虛花之事,金銀是臭污之物,有何希罕?”
【第69句】:【難家不會,會家不難】(諺)同一件事,讓外行去做,就很犯難;讓內行去做,就得心應手。指做事的難易不是絕對的,關鍵在于懂行。 也作難者不會,會者不難。 難了不會,會了不難。 會家不難,難家不會。
【第70句】:友誼要用真理來鞏固
【第71句】:【死生有命,富貴在天】(諺)舊指人的生死與貴賤,都由天命決定。
【第72句】:【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這一俗語比喻觀察人要看他的實質,不能以貌取人。典出明馮夢龍《醒世恒言·賣油翁獨占花魁》。 古時候,一個年輕人叫秦重,他癡情一個叫花魁娘子的妓女,她本是一個苦命人,卻被妓院視為搖錢樹,要十兩銀子才能宿一夜。秦重是個賣油郎,本錢只有三兩銀子,有什么辦法才能接近她呢?只有拼命攢錢。一年有余,他便有了一大包銀子,于是走到對門銀鋪里,借天平對銀。他的銀成錠的很少,散碎的就很多。銀匠是小輩,沒見過什么世面,見了這么多銀子,心中很是吃驚,想道: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慌忙架起天平一稱,不多不少,剛剛十六兩。秦重如愿以償,花魁娘子感激他的癡情,跳出火坑,嫁給了秦重,成了一對恩愛夫妻。
【第73句】:【瞎子磨鐮刀——快了】(歇)快:本指刀刃鋒利,轉指不要多長時間。指事情快有結果了。
【第74句】:【夾著尾巴做人】(慣)形容為人處世極為小心謹慎。
【第75句】:【老虎嘴里拔牙】 釋義:比喻環境危險。 例句:“你這一去,是到老虎嘴里拔牙,可得多加小心,千萬別有個閃失。”
【第76句】:【不登大雅之堂】(慣)不能登上文雅高貴的殿堂。指人或事物粗俗不雅。
【第77句】: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第78句】:【殺人一萬,自損三千】(諺)兩軍對戰,即使打了勝仗,殺死敵方一萬人,己方也得損傷三干。指打仗就得有犧牲,縱然是戰勝的一方,也免不了要付出傷亡代價。 也作殺人一千,自損八百。 殺人三干,自損八百。
【第79句】:印可“印”的意思是決定無疑。“印可”即認可、許可的意思。佛教一般用“三法印”即三種決定之義判別是佛法還是“外道”: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和涅檗寂靜。教外別傳的禪宗則以“直指人心、頓悟成佛”的“心印”來印可學人(可見參見“心心相印”條)。在佛經上常能見到,弟子的言行是否正確,需要由佛來印可。如《維摩詰經·弟子品》:“若能如是宴坐者,佛所印可。”在禪門,學人是否開悟,亦由禪師印可。如《五燈會元·清涼益禪師法嗣》卷十:“初不喻旨,后岡閱《華嚴》感悟,承眼(法眼文益禪師)印可。”佛或祖師在印可弟子、學人時,常稱“如是如是,如汝所說”,故宋代蘇軾有詩云“印可聊須答如是”(《次韻王定國南遷見寄》詩)。
【第80句】:【死也要拉個墊背的】見“臨死還要拉個墊背的”。
【第81句】:路不平,眾人踩;事不平,大家管。
【第82句】:【徒知其一,不知其二】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第83句】:【飽食傷心,忠言逆耳】(諺)過度貪食會損傷身體,忠言勸告往往令人難以接受。
【第84句】:【浮萍尚有相逢日,人豈全無見面時】(諺)浮萍:浮在水面上的草本植物。浮萍有時還會漂流到一處,人難道分別后就沒有再見面的機會?指人分別后定會重逢。
【第85句】:要做雪天一盆火,不做嚴冬一箱冰
【第86句】:【不見真佛不燒香】 釋義:認準了人再去求他。 例句:“他已經上過兩次當了,這一次恐怕他不見真佛不燒香!”……“不怕,猴不上樹,多篩幾遍鑼嘛……”
【第87句】:既到靈山,豈可不朝我佛靈山,即靈鷲山,又稱鷲峰。山形如鷲,故名。
【第88句】:【嘴是嘴,眼是眼】(慣)比喻分清誰是誰非,毫不含糊。
【第89句】:香花不一定好看,會說不一定能干.
【第90句】:【兩物相形,好丑愈見】(諺)人或物,只要兩兩放到一起比較,好的丑的,自會看得很分明。指比較是識別人與事物的最好辦法。
【第91句】:父母難保子孫賢。
【第92句】:【拉開話匣子】見“打開話匣子”。
【第93句】: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頭是百年身
【第94句】:【遇方便時行方便,得饒人處且饒人】 釋義:要盡量幫助別人,原諒別人。 例句:三藏扯住道:“徒弟,常言說得好:遇方便時行方便,得饒人處且饒人。操心怎似存心好,爭氣何如忍氣高!”
【第95句】:【千里之堤,潰于蟻穴】 釋義:潰:潰決。蟻穴:螞蟻洞。比喻小處不注意,就會釀成大禍。 例句:“找教導處,退回去。這樣的人,我們不歡迎!”……“高見!古人云:‘千里之堤,潰于蟻穴。’我們不能開這個耗子洞。”
【第96句】:不怕虎狼當面坐,只怕人前兩面刀.
【第97句】:走馬看花,不如下馬栽花
【第98句】:【當官不為民作主,不如回家賣紅薯】(諺)指當官就必須為老百姓辦事,不然就枉吃國家俸祿,還不如回家做點小買賣。
【第99句】:蟲憑蠕動尋食,人憑勞動養身。
上一篇:描寫哲理的好句人生感言文案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