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敵強用智,敵弱用勢】(諺)如果敵人強大,就用智謀取勝;如果敵人弱小,就用強力征服。指或用智,或用勢,不能死守一法,要視敵方的強弱而定。
【第2句】:【尿不到一個壺里】(慣)比喻合不來,不能合作共事。
【第3句】:【二則二,一則一】見“一是一.二是二”。
【第4句】:【欲多傷神,財多累身】(諺)貪欲多損傷精神,財物多累壞身心。誡人清心寡欲。
【第5句】:我一外出就亂花錢,爸爸說:“積錢就如針挑土,花錢好比浪沖沙。你這樣大手大腳的,就是有座金山也會被你花光的。”(四川·石渠)
【第6句】:【冬至吃餃子】每年冬至這天,家家吃餃子,并流傳著“冬至不吃餃子,凍掉耳朵”的說法。這種習俗,源自紀念醫圣張仲景。張仲景在長沙為官時,愛民如子,常為百姓除疾醫病。有一年,當地瘟疫流行,他在大門口壘起大鍋,舍藥救人,深得長沙人民的愛戴。張仲景從長沙告老還鄉時,正值寒冬季節,走到家鄉白河岸邊,見很多窮苦百姓忍饑受寒,耳朵都凍爛了。他心里非常難受,決心救治他們。張仲景仿照在長沙時的辦法,讓弟子們搭起醫棚,架起大鍋,在冬至那天向窮人舍藥治傷。張仲景用的藥名叫“祛寒嬌耳湯”。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的藥材在鍋里煮熬,煮好后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后分給病人,每人兩只“嬌耳”,一碗藥湯。人們吃下后,渾身發熱,血液通暢,兩耳變暖。吃了一段時間,病人凍爛的耳朵全好了。后來人們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原來冬至吃餃子是不忘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在冀、魯、豫一帶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說法。
【第7句】:【太太】“太太”現在多指對已婚婦女的尊稱。 “太太”一詞源自漢朝。在漢哀帝時,“太太”為尊稱老一輩的王室夫人。到后來,漢室又稱皇太后為皇太太后。“太太”的稱謂,在漢代貴族婦女中逐漸推廣起來。明代對“太太”的稱謂限制較嚴。據《辭源》載,明胡應麟(1551-1602年)的《甲乙剩言·邊道詩》中說,明時中丞以上官員的妻子始得稱“太太”。但據何良俊(1506-?)的《四友齊叢》中記述:“凡士大夫妻,年來三十即呼太太,前輩未有此。” “太太”稱呼最大眾化的時期,大致開始于軍閥混戰時期。北洋政府和民國時期,“太太”的稱呼開始泛濫,從大帥到芝麻綠豆大的小官,其眷屬都可稱太太,官太太、經理太太、校長教授太太,到處都是。不過,無形中多少還有些限制,至少是在有知識階層之上。 “太太”的稱呼始終沒有下放到老百姓之中,老百姓也不屑于“太太”的稱謂,所以,“太太”于老百姓是有距離的。
【第8句】:掏了肚的魚——全無心肝
【第9句】:水上的鴛鴦———刻也不離開;形影
【第10句】:老鼠踩響夾——不該走這一步(夾:滅鼠工具)
【第11句】:【女子無夫身無主】見“男子無妻財無主,婦女無夫身落空”。
【第12句】:【 寒天飲冷水,點點記心頭】三九天最冷,謂感受深切,牢記 在心。或說:寒冬臘月喝涼水,點點滴滴在心頭/三九飲冰 水,點滴在心頭。成語:刻骨銘心。陳殘云《山谷風煙》:“我 心里明白。寒天飲冷水,點點記心頭。我才不上惡毒婆的 當。”
【第13句】:【皮笑肉不笑】假裝笑臉。袁靜孔厥《新兒女英雄傳》:“第 二次過堂,何世雄還是皮笑肉不笑的說:‘楊小梅,怎么樣? 憋悶得慌吧?”’
【第14句】:【難家不會,會家不難】(諺)同一件事,讓外行去做,就很犯難;讓內行去做,就得心應手。指做事的難易不是絕對的,關鍵在于懂行。 也作難者不會,會者不難。 難了不會,會了不難。 會家不難,難家不會。
【第15句】:【吃筍子剝皮——一層層來】(歇)比喻做事不慌忙,一步步來。
【第16句】:【膽是嚇大的,力是壓大的】(諺)膽量是在承受驚嚇的過程中逐步變大的,力量是在承受壓力的環境中不斷增強的。指人的膽量和力量,都不是先天帶來的,而是后天鍛煉出來的。
【第17句】:【鉆死胡同】(慣)死胡同:走不通的胡同。形容人固執,認死理,不知變通。
【第18句】:跟狐貍情節親——惹禍上身
【第19句】:【 小罵大幫忙】在小的方面批評指責,貌似公正,實際上是 為了維護大的利益。《汪精衛的末日》:“這叫小罵大幫忙, 校長是可以理解的。”
【第20句】:吃飯的時候,碗里還剩一點飯,我不想再吃了。爸爸對我說:“一把草撐死一條牛啊?吃掉!”(湖南·衡陽)
【第21句】:麥克風前吹喇叭——里外響(想)
【第22句】:吃了抄手(餛飩)吃餛飩——碼事
【第23句】:【吐口唾沫是個釘兒】(慣)比喻守信用,說話算數。也形容人霸道,說出話來別人必須照辦。 也作吐口唾沫都是釘。 吐唾沫落地是釘。 一口唾沫一個釘。
【第24句】:每當我幫爺爺倒完茶,捶完背,端來洗腳水,爺爺便笑著對我說:“娃娃勤,愛死人;娃娃懶,狼啃脖子沒人管。”(甘肅·敦煌)
【第25句】:沒牙老婆吃胡豆——軟磨硬泡
【第26句】:【狼上狗不上】比喻不齊心,行動不一致。姚雪垠《李自 成》:“官軍雖說人多,一到打起硬仗時,狼上狗不上,有幾個 真心賣命的?”
【第27句】:【人心隔肚皮,虎心隔毛翼】釋義:比喻人心難測,要真正了解很不容易。例句:現在是革命時代,只講干革命不講打天下,但是人心隔肚皮,虎心隔毛翼,真正的革命派當然很多,假革命準又能保其無?
【第28句】:【說到曹操,曹操就到】曹操多疑,誰談論曹操,曹操就來 到。借指說到誰,誰正好來了。茅盾《子夜》:“說起曹操,曹 操就到,怎么你們大學教授也逛夜總會來了?明天我登你 的報!”
【第29句】:【轉不過彎來】(慣)比喻想不通,思想上轉變不過來。 也作轉不過磨盤來。 轉不過軸來。
【第30句】:草地上的蘑菇——獨根獨苗
【第31句】:【忍痛割愛】“忍痛割愛”現在指情愿將自己心愛之物或關系密切之人轉讓他人。體現此人高風亮節以大局為重。這里“割愛”是本詞的中心。然而,它的原意并非心愛之物,也非關系密切之人,而是“貪欲”之可憎之事。它源自佛教。在佛教中,“愛”是貪欲的別名,“愛”位列“貪、嗔、癡”三毒之首。愛可生愛,也可生憎,愛的欲深,則憎怨也可能愈大。有“愛”便有“嗔”愛嗔相激,增長惑亂,生諸煩惱,因此,必欲割之而后快。《楞伽經》指出:“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如是諸患,皆從愛起。”愛實為生死輪回中的“惑因”。《大智度論》卷二八說:“斷諸愛系,直趨涅槃。”《大般涅槃經疏》卷第五有“上為俗人不嘆出家割愛難”,所以說,佛教所說的“割愛”是指棄絕紅塵俗念,斷念出家的意思。后演變成“忍痛割愛”之今義。
【第32句】:【半天云中跑馬——露了馬腳】(歇)本指露出馬的腳,轉指暴露出破綻,或泄露了機密。
【第33句】:【沒心沒肺直腸子】謂人思想簡單,直率。《1983年佳作 集》:“這閨女是個沒心沒肺直腸子,待人挺實落。”
【第34句】:【兩邊倒】(慣)指沒有主見,對兩邊的意見都隨聲附和。
【第35句】:【單面鼓一面鑼】釋義:比喻獨自發號施令。例句:你徐某得意,一人號令大家聽令。喜歡單面鼓一面鑼。
【第36句】:【官房漏,官馬瘦,官眾堂屋雞屎臭】官,公有。房只住不修, 馬只用不喂,公眾堂屋無人掃。指公有的東西容易損傷,反 映一種自私的心理。類似的:官船漏,官馬瘦,官養的老爹 不長肉。克非《春潮急》:“有道是,官房漏,官馬瘦,官眾的 堂屋雞屎臭……你把幾十戶人拉在一起,人多心不齊,鵝卵 石擠掉皮,豈有興旺之理?”
【第37句】:黃毛娃娃坐上席——人小輩分大
【第38句】:【放火自燒身】(慣)比喻本想謀害他人,最終卻害了自己。
【第39句】:小蠶吃桑葉——星半點
【第40句】:絲瓜藤牽在桃樹上——專靠巴結
【第41句】:【按牛頭吃不得草】強制無效。明代《石點頭》:“眾友不知 文子一諾無辭,一發不忿,畢竟按牛頭吃不得草,無可奈 何。”
【第42句】:【交人交心,澆樹澆根】(諺)指和人交往,貴在交心,這道理就像澆樹要把水澆到根上才能枝繁葉茂一樣。
【第43句】:放下笛子拿二胡——能吹會拉
【第44句】:干活休息時,大家談起了弟兄幾人中,常常會有一個不爭氣的,并且還舉了一些例子。張大爺結語似的說:“‘三斑出一鷂,三虎出一豹’,看來是很有道理的。”(河南·西平)
【第45句】:【拐驢對破磨】(慣)拐:腿或腳有毛病,走路時身體不穩。比喻雙方都不好,正好相配。
【第46句】:【 身在蕾營心在漢】關云長在曹操營中時,心里總想回到 劉備那兒去。借指表面上為一方工作,實際上為另一方著 想。古華《浮屠嶺》:“富灘雖說是你娘家,可你身在曹營心 在漢!這三國里的話你懂不懂?”
【第47句】:【虎心隔毛翼,人心隔肚皮】(諺)虎的心,隔著皮毛看不見;人的心,隔著肚皮也看不見。指人心的善惡好壞難以猜測。
【第48句】:【人心都是肉長的】釋義:借指人都是有感情的。例句:人心都是肉長的,唐二古怪本來就是個軟心腸的人,他從地上攙起了娥眉,顫聲問道……
【第49句】:【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難找,偶然得之,幸運。 魯迅《朝花夕拾》:“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藥 引尋到了。”
【第50句】:【歪鍋配偏灶——一套配一套】(歇)指有突出缺點或毛病的人搭配在一起。多指男女婚配。含譏諷意味。
【第51句】:【豬八戒摔耙子,不侍候】候、猴諧音。豬八戒不滿意孫悟 空(孫猴子),摔耙子以示不干。現多用來表示惱火,不愿交 往。馬加《北國風云錄》:“本來想說此處不留爺,還有留爺 處,卻順嘴溜說:到時候豬八戒摔耙子,不侍候這個猴。”
【第52句】:釣魚有三得:跑得、等得、餓得。
【第53句】:見人先作揖——禮多人不怪
【第54句】:【一言抄百總】(慣)一句話總括所有內容。猶言“總而言之”。
【第55句】:【水里撈月亮】見“井底撈明月”。
【第56句】:黃鼠狼給雞拜年——不安好心;不懷好意;沒安好心;沒有什么好心眼
【第57句】:【黃忠人老刀不老】釋義:黃忠:三國時蜀將,英勇善戰,武藝超群,《三國演義》寫他與魏將張邰交戰,張邰笑他年老,不自量力,他說,我年老,手里的刀卻不老。比喻年紀雖大,本領還在。例句:朱老星噴紅了臉說:“別說老了,咱一輩子都是斗爭過來,黃忠人老刀不老!”
【第58句】:小軍學習很馬虎,作業也常常是抄襲別人的。爸爸知道后,嚴厲地說:“地不可不種,心不可不用。再這樣下去,當心你的腦子要生銹!”(廣西·南寧)
【第59句】:【火大無濕柴】(諺)指火勢大了,濕柴也能燃燒得很旺。比喻人多力量大,有氣勢,就不怕困難多,任務重。 也作“旺火沒濕柴”。
【第60句】:【走麥城】(慣)《三國演義》中描述,劉備大將關羽敗走麥城,被孫權殺害。比喻英雄人物遭到失敗。 也泛指失敗。
【第61句】:刀砍大海水——難舍難分
【第62句】:【張公帽兒李公戴】(慣)比喻弄錯了對象或事實。 也作“張冠李戴”。
【第63句】:【不暗不聾,不成姑公】(諺)喑(yIn):啞。姑公:婆婆與公公。指不會裝聾作啞,就當不了公婆。也泛指當家人就得要裝得糊涂些。 也作不癡不聾,不做家翁。 不癡不聾,不作阿家阿翁。
【第64句】:沸騰的開水——響(想)得厲害
【第65句】:【朽木不可雕也】此語常用以比喻人沒有出息,不堪造就,如扶不起來的阿斗。典出《論語·公冶長》:春秋時,孔子的學生宰予喜歡白天睡大覺。有一次,孔子發現后生氣地說:“腐朽的木頭無法雕刻,糞土一樣的墻壁無法粉刷。對于宰予這樣的學生,也就沒有必要再去責備了!” 宰予也夠倒霉的,別人說他幾句也就過去了,偏偏打瞌睡叫老師撞見了,落了個“青史留名”。
【第66句】:【哪塊黃土不埋人】見“何處黃土不埋人”。
【第67句】:【車走車路,馬走馬路】(諺)車和馬各走各的路,互不碰撞。比喻人事上各行其是,互不相干。也比喻做事各有各的門路。
【第68句】:【有車就有轍,有樹就有影】(諺)有車在前邊行,后邊就會有碾出的車轍;有樹長得高大,下面自會有樹影。比喻再秘密的事也隱瞞不住別人。
【第69句】:吃虱子留后腿——小氣
【第70句】:麻雀打鼓——跳(調)皮
【第71句】:妹妹寫作文愛用“美詞兒”。媽媽批評說:“你這是丑大嫂穿花衣,里三層外三層,層層丑。”在一旁的爺爺大笑不止,也說:“在馬屎蛋上繡花,怎么能繡得好?”(湖南·邵陽)
【第72句】:小莉買衣服從不挑選,拿著哪件就是哪件。她媽媽說:“人家買個燒餅還捏捏厚薄呢,你倒大方。”(安徽·廬江)
【第73句】:奶奶店鋪里的糖果總比鄰家的幾個攤位賣得好,一說起經驗來奶奶就自豪地說:“有花自來香,好貨客滿堂。我賣的都是正牌真貨呀!”(河南·南陽)
【第74句】:字是黑狗,越描越丑。
【第75句】:【躲脫不是禍,是禍躲不脫】釋義:禍害要來,無法躲過去,只有大膽地迎接它。例句:“躲脫不是禍,是禍躲不脫。”她決定違背男人的勸告,回到芙蓉鎮上去。
【第76句】:【禍福無門,惟人自召】(諺)無門:沒有門徑。指禍或福的到來,是人自身招引的。 也作禍福無門皆自取。 禍福無門人自攀。
【第77句】:戲臺上起年號——稱王稱霸
【第78句】:【不敢說半個不字】絕對不敢反對,不敢違拗。《臺灣鄉土 作家選集》:“這樣干,無論是怎樣壞的家伙,也要被你弄得 不敢說一個不字。”
【第79句】:腦袋上刷糨糊——糊涂透頂
【第80句】:【看人下菜碟兒】(慣)比喻根據不同人不同的身份、地位來分別對待。 也作看客下菜碟。 見人下菜碟兒。
【第81句】:【三天兩后晌】(慣)晌:一天內的一段時間。形容很短的時間。 也作三天兩晚上。 三天兩早上。 三早起兩晚晌。
【第82句】:【甩袖子】(慣)形容什么也不管不顧。
【第83句】:【露馬腳】(慣)比喻隱瞞著的事露出了痕跡。
【第84句】:我吃飯的時候直掉米粒,媽媽說:“你下巴上有洞啊,怎么一個勁兒漏飯?”(河北·新樂)
【第85句】:馬脖子上的銅鈴——叮當響
【第86句】:【充耳不聞】“充耳不聞”漢語詞典解釋是“塞住耳朵不聽,形容不愿聽取別人的意見。”詞典也有望文生義之嫌,“充耳”并不堵塞,也不充滿耳道,它來自古代皇帝的皇冠,稱為冕,它的形狀就像我們今天見到的大學生畢業帽,在古裝劇中經常見到。冕的造型非常講究,最上面的木板稱為冕板,前圓后方,代表天圓地方,象征天子必須效法天地之德。后面比前面高出一寸,呈向前傾斜形狀,提醒國王應該時刻關懷百姓。冕冠兩側,各有一孔,用于穿插玉笄,以與發髻拴結。并在笄的兩側系上絲帶,在頜下系結。在絲帶上的兩耳處,還各垂一顆珠玉,名叫“充耳”。不塞入耳內,只是系掛在耳旁,以提醒皇帝切忌聽信讒言,具有象征意義,這就是“充耳不聞”這個詞的來歷。
【第87句】:【大姐做鞋,二姐有樣】(諺)大姐做好鞋,二姐就有樣可學著去做。 指前人做出榜樣,后人跟著學。也指前人取得經驗教訓,可供后人借鑒。 也作“大姐做鞋,二姐照樣”。
【第88句】:【 風馬牛干部】即刮共產風、拍馬屁、吹牛的干部。張濤之 《中華人民共和國演義》:“這幾年提拔了一批刮風、拍馬、吹 牛的干部——風馬牛干部,不但自己說假話,還逼著群眾大 說假話。”
【第89句】:豬膽包黃連——苦中有甜
【第90句】:【喇叭是銅鍋是鐵】(諺)喇叭是銅打造的,飯鍋是鐵鑄成的,喇叭和飯鍋不是一路貨。比喻人和人不一樣,各有自己的長處,也各有自己的短項。
【第91句】:老太婆喂公雞——不撿蛋(不簡單)
【第92句】:【有千年產,沒千年主】(諺)有千百年不變的產業,卻沒有干百年不更換的主人。指財產是長久的,主人卻是會變換的。
【第93句】:稿子寫到紙邊上——不夠格
【第94句】:我偷花了家里五元錢,爸爸知道了問我,我支支吾吾。爺爺在一旁說:“大膽說吧,別鯉魚喝水,吞吞吐吐的。”(山西·平陸)
【第95句】:【麥收八十三場雨】(諺)八十三:農歷的八月、十月和三月。八月有場好雨,保證種好;十月有場好雨,麥根扎牢;三月有場好雨,顆粒飽滿。指農歷八月、十月、三月各有一場好雨,就能保證麥子豐收。
【第96句】:【得趣便抽身】(諺)事情做到滿意處,就應當收身止步,不可貪得無厭。指凡事要適可而止。
【第97句】:【封山不育林,等于白費神】(諺)封山:禁止在山上牧放、采伐、燒荒等。育林:種植、護理林木。只知封山,不知育林,山林仍然不能發展。指要發展山林,就必須封山與育林并舉。
【第98句】:【除夕】“除夕”是農歷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即春節前一天晚上,因常在夏歷臘月三十,故又稱該日為大年三十。那么,除夕這一名稱是怎么來的呢?據《呂氏春秋·季冬記》記載,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擊鼓的方法來驅逐“疫癘之鬼”,這就是“除夕”節令的由來。最早提及“除夕”這一名稱的,是西晉周處撰著的《風土記》等史籍。除是除舊布新。一年的最后一天叫“歲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們往往通宵不眠,叫守歲。蘇軾有《歲守》“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嘩”之詩句。除夕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隆重的節日之一。除夕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掃得千干凈凈,還要貼門神、對聯、掛燈籠等,晚上吃餃子放鞭炮,供神靈,達到高潮。
【第99句】:看戲有哭有笑——動了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