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戴斗笠打傘——多此一舉;雙保險
【第2句】:我愛笑,按媽媽的說法是“癡笑、傻笑、苦笑,樣樣占全;狂笑、冷笑、微笑,一樣不落;皮笑肉不笑,也是行家”。(山東·招遠)
【第3句】:【寺】佛寺遍及中國各地,它是中國佛教僧人聚居和舉行宗教活動的地方。如著名的“少林寺”、“法門寺”等。那么,“寺”是怎么來的呢?最初的“寺”并非佛教活動場所。寺,《說文》云:“廷也”,即指宮廷的侍衛人員,以后寺人的官署亦即稱之為“寺”,如“大理寺”、“太常寺”等。因此,“寺”原來并非指佛寺,而是一般的官署。大理寺是中央的審判機關,太常寺則為掌管宗廟禮儀的部門。西漢建立“三公九卿”制,“三公”的官署稱為“府”,“九卿”的官署稱為“寺”,即所謂“三府九寺”。 “寺”作為對佛教僧侶基本生活和活動場所的稱呼,與鴻臚寺及其掌管的事務有關。相傳東漢明帝時,天竺僧人以白馬馱經東來,最初住在洛陽鴻臚寺,因為鴻臚寺是招待四方賓客的國家賓館,非僧人久居之地,后來另建居所,取名“白馬寺”。這也是中國最早的第一座寺院,于是,“寺”就成了僧人住所的通稱。梵語中,“寺”叫“僧伽藍”,意思是“僧眾所住的園林”。隋唐以后,寺作為官署名越來越少,而逐步成為中國佛教建筑的專用名詞。
【第4句】:【一剎那】“一剎那”表示時間極短,它是梵語的音譯,是古印度最小的時間單位。唐玄奘在《大唐西域記·印度總述》中提到:“時間極短者,謂剎那也,百二十剎那為咀剎那,六十咀剎那為一臘縛,三十臘縛為一牟呼栗多,五牟呼栗多為一時,六時合成一日一夜。”這樣算來,一剎那約合現在的0.013秒,比一念0.018秒還少了0.005秒,真是夠短的。從目前這些時間稱呼看,一剎那是最短的。
【第5句】:【一瓶子不足半瓶子晃】見“滿壺全不響,半壺響叮當”。
【第6句】:【吃軟不吃硬軟】指友好商量的方式;硬,指威脅、強迫的 方式。意即可以商量,不能強迫。類似的:吃順不吃嗆。反 義說:吃硬不吃軟。西戎《糾紛》:“他這人就是這路脾氣,愛 吃順氣丸,爭吵起來,吃軟不吃硬。”
【第7句】:木鉆鉆鋼板——紋絲不動
【第8句】:【老虎戴念珠,假裝善人】釋義:念珠:數珠,佛教徒誦經時用來計算次數的成串的珠子。比喻偽裝成好人。“戴”又作“掛”。“假裝”又作“假充”。例句:韓寶根又說:“錢萬利是老虎戴念珠,假裝善人。咱使他的錢,就等于用他的高利貸呀!”
【第9句】:【 方的不來來圓的】變換手法。菡子《糾紛》:“你別看樓志 清就這么‘熊’掉了,他的鬼點子可多呢!方的不來來圓的, 硬的不來來軟的。”
【第10句】:【 丫鬟拿鑰匙,當家做不了主】指有職無權。或說:使喚丫 頭帶鑰匙,當家做不了主。韓志君等《古船·女人和網》:“我 知道,你沒錢。在你們家你是、f鬟帶鑰匙,像是當家的,可 啥事也做不了主。”
【第11句】:【生伢的不急,急死催生婆】(慣)催生婆:助產婆,幫助接生的婦女。 生孩子的人不急,接生的卻非常著急。指當事人不急,旁人卻替他著急。
【第12句】:【少不舍力,老不舍心】見“老不舍心,少不舍力”。
【第13句】:王八的屁股——龜腚(規定)
【第14句】:【連襟】姐、妹的丈夫間互稱“連襟”。連襟這個詞有個發展過程,最早是自唐初駱賓王的《秋日與群公宴序》,其中記載:“既而誓敦交道,俱忘白首之情;款而連襟,共挹青田之酒。”這里連襟比喻的是朋友。之后見于中唐大詩人杜甫,杜甫晚年寓居川東,結識當地一位姓李的老頭,交情甚篤,序論起來,兩家還是拐彎抹角的親戚。后杜甫離開川東,離別時寫了一首《送李十五丈別》的詩,回憶結交經過,有幾句是:“弧陋忝末親,等級敢比肩。人生意氣合,相與襟袂連。”襟是衣襟,袂是袖。這是形容彼此關系密切,它還沒有后來的那種關系。但為“連襟”一詞的產生作了鋪墊。北宋末年,洪邁有個堂兄在泉州做幕賓,不很得意。其妻的姐夫在江淮一帶做節度使,得知此事后,便寫了一封薦書,薦洪邁的堂兄去京城供職。洪邁這位堂兄很感激,托洪邁寫了一份謝啟,寄予妻子的姐夫,里邊幾句是:“襟袂相連,夙愧末親之孤陋;云泥懸望,分無通貴之哀憐。”這里的“襟袂相連”簡化為“連襟”,顯然是從杜甫的詩中化來。洪邁把自己和妻子的姐夫稱為“連襟”,開創了把姐、妹的丈夫互稱“連襟”的首例,這是“連襟”現義一詞的直接出處。
【第15句】:【混飯吃】(慣)1指謀個職業,聊以維持生計。2指白吃飯不干活。
【第16句】:休息休息再說——歇后語
【第17句】:【沒絲都有寸】(慣)絲:諧“私”。 指多少有些瓜葛、交情。
【第18句】:【雞兒不吃無工之食】(諺)雞不白吃食。公雞吃食會報曉,母雞吃食會下蛋。借指人不應白得人家的好處,要注意回報人家。
【第19句】:【大閨女上花轎——半推半就】(歇)形容心里愿意,表面上假裝推辭。
【第20句】:【難家不會,會家不難】(諺)同一件事,讓外行去做,就很犯難;讓內行去做,就得心應手。指做事的難易不是絕對的,關鍵在于懂行。 也作難者不會,會者不難。 難了不會,會了不難。 會家不難,難家不會。
【第21句】:爸爸剛干完活到家,我又嚷著叫爸爸去做飯,媽媽笑著說:“真是騎驢的不知趕腳的苦。”(河北·承德)
【第22句】:我的語文作業一直做到晚上10點鐘還沒做完。爸爸生氣地說:“會讀書的讀課堂,不會讀書的一天忙。”(四川·達州)
【第23句】:【出恭】“出恭”是人廁的雅稱。“恭”是尊敬之意,這么一個高雅的詞兒怎么會和入廁扯在一起呢?這要從明代科舉考試說起。明代科舉考試的考場,設有“出恭人敬”牌,以防止士子擅離座位,有事經批準,領“出恭入敬”牌后方可出入。同時考試時間頗長,人總會有三急要出出人人,凡出去方便者,也要申領“出恭入敬”牌,托于胸前,按指定地點去解決,迅速交牌回位。此牌寫得清楚,要出入恭敬,意思是輕去輕回,不得喧嘩,保持試場安靜,以防影響他人考試。因考生上廁所時必須領此牌,故后世習稱大小便為“出恭”,并謂大便為“大恭”,小便為“小恭”,連放屁也稱“虛恭”,可見讀書人真能整詞。
【第24句】:【拔了蘿卜栽上蔥——一茬比一茬辣】(歇)辣:本指味辣,轉指毒辣。比喻人一伙比一伙更加兇狠毒辣。
【第25句】:老鼠踩響夾——不該走這一步(夾:滅鼠工具)
【第26句】:【八字沒一撒】“八字沒一撇”比喻事情還沒有眉目,還差得遠哩!那么,它是怎么來的呢?它源自南宋理學家朱熹的一段話。南宋大儒朱熹,一生著述很多,是理學之集大成者,后人輯有《朱子大全》一書。在他寫的《與劉子澄書》一文中說:“圣賢已是八字打開了,人自不領會,卻向外狂走耳”。這段話的意思是通向圣賢的大門早已打開了,可人們并不理會,不但不進門,反而朝外走。 “八字”形似兩扇門,朱熹在這里以“八”喻門,無疑是很形象的。八字沒一撇,即沒有門。現在我們常說的“沒門兒”(意思是不可能),若追根考源,大概也源于此。“八字沒一撇”原指沒門兒,現在演變成沒辦法、沒眉目、沒頭緒、不沾邊的同義語了。
【第27句】:【村里夫妻,步步相隨】(諺)農家夫妻,一同在家,一同下地,總是廝守在一起。指村里的夫妻沒有別離之苦,終生相伴。
【第28句】:【攙上八兩水,不信漲不出半斤分量來】(諺)八兩:舊制秤一斤是十六兩,八兩正好是半斤。在面里摻進半斤水,自然會增加半斤分量。 比喻付出多少,就必定能收獲多少。
【第29句】:老天爺拄拐棍——竿子插到底
【第30句】:媽媽讓我下地干活,我謊稱自己肚子痛,讓姐姐去。姐姐看透了我的鬼把戲,說我是“錐子上抹油,又尖(奸)又滑”。(河北·巨鹿)
【第31句】:【作舍道邊,三年不成】(諺)在大道旁邊筑房舍,過往行人多,七嘴八舌,主人拿不定主意,三年也筑不成。指做事多謀寡斷,難以成事。
【第32句】:【翹尾巴】(慣)形容人驕傲自大,自以為了不起。
【第33句】:【是親不是親,便要做喬家公】(慣)喬:假扮。喬家公:假冒的家長。指不管有沒有關系,都要裝出很親的樣子。譏諷人不知道自己的身份、地位。
【第34句】:【扯后腿】見“拉后腿”。
【第35句】:【駝子跌跟斗——兩頭不著實】(歇)駝子:駝背的人。跟斗:跟頭。兩頭:本指頭和腳,轉指兩方面。不著實:本指沒有落在實處,轉指事情落空。指兩方面都落空。
【第36句】:【法場上的麻雀——膽子早嚇大了】(歇)法場:刑場。指經歷險境多,膽子早變大了。
【第37句】:上等輪胎——有氣難出
【第38句】:【家累千金,坐不垂堂】(諺)垂堂:靠近堂屋的檐下。擁有千金家財的人,不肯坐在屋檐下,以防屋瓦掉下砸傷身體。指財富多的人懂得自我保重。
【第39句】:【大丈夫能屈能伸】(諺)指有志氣有作為的男子漢既能受得了委屈,忍辱負重,也能在得志時施展抱負才華。勸人暫作退讓之話。
【第40句】:傳送密件——不可開交
【第41句】:【明水暗道紫花泥】(諺)指雨后夜間行路,在無光照的情況下,看著亮亮的是積水,看著紫花樣的是泥坑,看著黑呼呼的才是路。
【第42句】:【男大當婚,女大當嫁】釋義:男女成年以后應該結婚。例句:“男大當婚,女大當嫁:你三十出頭的人,老哥老嫂操心你的終身大事,你怎么反倒不賞老哥老嫂的臉?”
【第43句】:【什么種子出什么苗】(諺)指農作物下什么種子,就會生長出什么苗。常比喻有什么樣的父輩,就會有什么樣的后代,或有什么樣的領頭人,就會有什么樣的下屬。 也作什么種出什么苗,什么葫蘆畫什么瓢。 什么葫蘆開什么瓢,什么種子長什么苗。
【第44句】:三伏天的高粱苗——節節上升
【第45句】:黃鼠狼生鼬子———色貨
【第46句】:背靠背走路——各奔東西
【第47句】:【趕集走親戚——順便】(歇)趕集:到集市上去買賣貨物。指乘做某事的方便做了另一件事。
【第48句】:【矮子肚里疙瘩多】(諺)指身材短小的人心里的算計往往比常人多。 也作矮子心內三把刀。 矮子多心。
【第49句】:背脊骨吃人參——后(候)補
【第50句】:木頭上釘釘子——個個有鉆勁
【第51句】:【鴉浴風,鵲浴雨,八哥兒洗浴斷風雨】(諺)浴:鳥兒在天空飛翔。 指烏鴉在空中飛翔,是將要起風的征兆;喜鵲在空中飛翔,是天要下雨的征兆;八哥兒在空中飛翔,是無風無雨的征兆。
【第52句】:剃頭的刀布——臟透了
【第53句】:【放冷槍】(慣)冷槍:乘人不備,暗地里射出的槍彈。比喻暗中傷人,或用冷言冷語傷人。
【第54句】:【鑼鼓聽聲,說話聽音】(諺)指聽話要善于聆聽話的弦外之音。 也作鑼鼓聽聲,聽話辨音。 鑼鼓聽音,說話聽聲。
【第55句】:【太華之下,白骨狼藉】(諺)太華:西岳華山。白骨狼藉:遍地都是死人的白骨。上華山原為求藥避世,卻多有死在山下的。指華山不易攀登,十分兇險。
【第56句】:【出了燈油錢,站在黑地里】付出代價,沒有報酬。菡子《糾 紛》:“當年那么大災荒都能帶他們一家糊過來,換了旁人真 不易得的,幫工五六年沒有算過一回工錢,反而倒掏自己腰 包,這筆工錢算算也嚇人,人心換人心,不能叫劉二出了燈 油錢,站在黑地里。”
【第57句】:【敲邊鼓】(慣)1比喻從旁幫腔助勢。2比喻有話不直說,拐彎抹角。 也作“打邊鼓”。
【第58句】:木魚張嘴——等著挨敲
【第59句】:屬包腳布的——反正都是里(理)
【第60句】:【解剖麻雀兒】喻對有代表性的事物作調查研究。王蒙 《風息浪止》:“這是個典型事件,我要解剖這個活麻雀。”
【第61句】:【說大話做小事】(慣)指話說得很響亮,行動卻跟不上。
【第62句】:【半夜起來當皇帝——痛快一時是一時】(歇)指只圖一時痛快,不顧以后艱難處境。
【第63句】:【灶王爺的橫批——一家之主】(歇)橫批:與對聯相配,貼在對聯上面的橫幅。舊時供奉灶王爺的對聯通常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橫批為“一家之主”。指一個家庭當家做主的人。
【第64句】:【 提起千斤重,放下二兩】輕感到重,實際上并不重。謂把 容易的事情看得太難。《燕山夜話》:“俗話說:提起千斤重, 放下二兩輕。有若干問題往往看得太嚴重了反而無法解 決,也許無意中很隨便就解決了問題。”
【第65句】:【 吹喇叭,拾轎子】當吹鼓手、轎夫。指捧場,制造輿論。 語序亦可換置。成語:鳴鑼開道。《天怒》:“報紙登的是大 款、歌星、企業家、私人老板,電視也是如此,全給他們抬轎 子,吹喇叭,這是不正常的。”
【第66句】:【殺人可恕,情理難容】(諺)殺人的行為有時也可寬恕,違情悖理的事情卻實在難以容忍。指違情悖理的行為,有時比殺人還可惡。
【第67句】:鴨背上潑水——勞而無功;有勞無功;不沾(粘)
【第68句】:【騎驢吃豆包——樂顛了餡】(歇)樂顛:快樂得跌落(餡),轉指樂顛顛,形容行走歡樂的樣子。形容非常高興。也指高興得忘乎所以。 也作“騎毛驢吃豆包——樂顛餡”。
【第69句】:天快黑了,王伯還想再拉一車糞。王大媽說:“東山日頭一大堆,有多少鴨子趕不到河里去啊?還是明天再拉吧!”(河南·郟縣)
【第70句】:戲院里挑媳婦——相情愿
【第71句】:【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此語的意思是路途遙遠才能知道馬的耐力大小,日子長了才能看出人心的好壞。比喻一個人的道德品質,都可以通過時間和事情考驗和證明。此語來源于一個傳說:宋朝時,路遙為南京紳士,富甲一方,為人大度,好善樂施。馬力是開封府尹包拯麾下馬漢的侄子,當時是窮困潦倒的書生。馬力原本趕考順道投靠叔叔馬漢,走到南京時盤纏用盡,身患重病被困客棧。馬力聞得路遙樂于助人遂去求助。到路府后并未說明他與馬漢的關系,路遙熱情接待,為他請醫治病,還騰出房屋讓馬力讀書。路遙賞識馬力的才學,二人義結金蘭。馬力病愈后,路遙贈送二百兩紋銀助他上東京(今開封)趕考,馬力得中,從此二人也失去了聯系。多年后路遙家中失火,家道中落無以為生,只有撇下妻子到開封投靠義弟馬力。一路行乞到達開封,誰知馬力不在家中,家人沒有接待路遙。路遙以為馬力不念舊情,一氣之下拂袖而去。馬力回家聽說后,知是當年恩人來過,一面痛斥家人無禮,一面派家丁日久追趕路遙。日久追上路遙后說明原委,二人化解誤會。后馬力將路遙一家接到開封。于是就有了“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的典故。
【第72句】:【有三家好親戚不算窮人】(諺)親戚在經濟上能相互幫助,有幾家好親戚的幫助,就不會貧窮。指不怕一人一家貧窮,怕的是周圍環境都一樣貧窮。
【第73句】:冬子伯父的脾氣是村上有了名的。一個老漢說:“那人哪,脾氣暴得很,連蠅子都不敢往他身上落。”(河南·鄧縣)
【第74句】:【一箭就上垛】(慣)垛:箭垛,即箭靶。一箭就射中了靶子。比喻一次成功,一拍即合。
【第75句】:黃鱔斗泥鰍——滑頭對滑頭
【第76句】:【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見“馬善被人騎,人善被人欺”。
【第77句】:【吃了飯兒不挺尸,肚里沒板脂】釋義:挺尸:比喻睡覺。指飯后睡一覺。才能保養身體。例句:沙僧笑道:“二哥忒沒修養。這氣飽飫,如何睡覺?”八戒道:“你那里知,俗語云:‘吃了飯兒不挺尸,肚里沒板脂’哩!”
【第78句】:【臉上帶笑,袖里藏刀】(慣)指表面上和善,內心狠毒。
【第79句】:佛面刮金子——刻薄;無中生有
【第80句】:【一人作罪一人當】(諺)自己犯下的罪行,由他自己承擔。指刑罰只處分直接犯罪的人,不得株連他人。 也作一人有罪一人當。 一人犯法一人當。
【第81句】:【井里蛤蟆沒見過多大的天】謂知識少,見識淺,眼光短。 成語:坐井觀天、井底之蛙。清代《醒世姻緣傳》:“所以連青 州府城門也沒得出來走一步,真是井底蛤蟆沒見什么天 日。”
【第82句】:【早來的鳥兒有蟲吃】先到容易得益。或說:早起的鳥兒捉 蟲多。臺灣語文圖書:“老師勸導學生早起用功——早起的 鳥兒有蟲吃。學生頑皮的回答——早起的蟲兒被鳥吃。”
【第83句】:【閉著眼睛說瞎話】(慣)指不顧事實地胡說。 也作“閉著眼睛胡說”。
【第84句】:【哥哥】“哥哥”現指兄長,但在古代,哥開始同歌,后同父,再后才同兄。要論“哥哥”的來歷真是說來話長。“哥”字其實是“歌”的本字,在晉代以前的文獻中常常出現,如晉傅玄《節賦》中就有“黃鐘唱哥,九韶興舞”的文案。清人段玉裁也說:“《漢書》多用哥為歌。”可見,“哥”與兄弟沒有關系,真正表達這種關系的字是“兄”。那么,現在常說的“哥哥”又是從哪里來的呢?古代漢語專家王力先生曾經指出:漢語中“哥哥”一詞可能是外來語,據學者研究,哥哥的來歷恐怕與胡語有關:古代鮮卑族把兄長喚作“阿干”,隨著鮮卑族與漢族的融合,鮮卑語中的“阿干”一詞被漢語諧音借用,逐漸演變為“哥哥”,并最終定格為“哥哥”。自唐代開始,哥哥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文獻記載中,這也許和李唐王朝的鮮卑血統有關。但那時的哥哥常常作為父對子的自稱,如《淳化閣帖》中有唐太宗寫給唐高宗手跡,就自稱“哥哥敕”。到元人白樸的《墻頭馬上》中,仍舊將父親稱為“哥哥”。元明以后,哥哥逐漸固定指同父母的兄長或親戚中年長的男性同輩,如《紅樓夢》里的“寶哥哥”。不是探源,誰也想不到“哥哥”的來歷這么復雜。
【第85句】:【瘦狗莫踢,病馬莫騎】(諺)瘦弱的狗不可踢它,有病的馬不可騎它。比喻對于病弱衰老的人,只應當憐憫救助,絕不可歧視凌辱。
【第86句】:【隔著皮兒看不透瓤兒】(諺)瓤(rang):皮或殼里包著的東西。指隔著表層看不透內里。比喻人或事物的內情與本質不容易了解清楚。 也作“隔著皮看不見瓤”。
【第87句】:【打免的不嫌兔多,吃魚的不怕魚腥】釋義:比喻自己喜歡的東西,不會嫌多、嫌不好。例句:以前,咱是避著他們走;往后,就得迎著他們走,不然,到哪搭去弄槍?打兔的不嫌兔多,吃魚的不怕魚腥,瞅準了,得下手時就下手,槍不就到了咱的手里么?
【第88句】:【六國販駱駝】釋義:比喻到處鉆營取利。例句:“這個娼婦,專管是個‘六國販駱駝’的,聽了這話,他有個不奉承去的!”
【第89句】:【春算命,夏郎中,秋道士,冬裁縫】(諺)郎中:醫生。春天是一年之始,算命的人多;夏天氣候炎熱易生病,醫生走紅;秋天收獲季節,道士化緣方便;冬天寒冷要添衣服,裁縫生意忙。
【第90句】:榆木疙瘩的腦袋——死硬
【第91句】:【防人之心不可無】(諺)防范別人傷害自己的心不可沒有。指人不可有害人之心,但防人害己的警惕性總要經常保持。 也作防賊之心不可無。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第92句】:【狡兔有三窟】釋義:窟:洞穴,窩。比喻出路和藏身的地方要多,便于逃避災禍。例句:我的意見是,從王強夫妻的例子說明,“海豹”是個狡詐的敵人。狡兔有三窟,他既然可以栽贓徐靜芳,可不可以同時栽贓嚴漢?甚至栽贓更多的人呢?
【第93句】:小卒子拱老帥——將軍
【第94句】:【喝西北風】(慣)指沒有飯吃,餓肚子。也指受冷風侵襲。 也作“吸西北風”。
【第95句】:吃霸王飯給劉邦干事——不是真心
【第96句】:【海軍帽飄帶】海軍戰士帽子后面都綴著兩根黑色的飄帶,看起來很瀟灑英武。它是怎么來的呢?據說在1805年,稱霸歐洲的拿破侖艦隊被英國海軍統帥納爾遜率領的艦隊擊敗,徹底粉碎了拿破侖進攻英國的念頭。然而,在這次海戰中,納爾遜受重傷死去。英國皇家海軍為了悼念這位偉大的統帥,在發喪時全體水兵都在帽后綴上兩條黑紗,表示哀悼和敬意。由于納爾遜將軍深得水兵的敬重,治喪之后,水兵們都不愿意摘去帽子上的黑紗。為了尊重水兵的意愿,英國海軍正式規定海軍士兵帽后加綴兩條黑色飄帶,并從此形成傳統。后來,許多國家模仿英國,照貓畫虎地搬了過來,帽上的飄帶成了海軍的顯著標志。
【第97句】:狗打哈欠——不喘人氣;出出臭氣;妄張臭嘴;一張臭口
【第98句】:魚靠水,箭靠弓,人民自古是英雄。
【第99句】:【水流千里歸大海】釋義:比喻遲早要歸到某處去或要走某一條路。“千里”又作“干遭”、“千轉”。例句:莊稼人離不開土地家屋啊,這里藏藏,那里躲躲,像那沒娘的孩子。水流千里歸大海,樹葉落在樹底下,飄來飄去,還得飄回去,守著田園才能過日子。
上一篇:超經典民間俗語俗話,句句精辟!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