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爸爸見小紅的本子上有錯題,總是責備來責備去。一次,小紅實在忍不住了,就氣呼呼地說:“你就是見到紅棗當火(炭)吹。”(安徽·廬江)
【第2句】:【八月一聲雷,遍地都是賊】釋義:舊謂陰歷八月響雷,主災年,多盜賊。例句:八月:此月雷聲不宜有。諺云:“八月一聲雷,遍地都是賊。”
【第3句】:一放學我就看電視,媽媽說:“學習吧。”我說時間還早。媽媽又說:“大豆不擠不出油,時間不擠會白溜。”(黑龍江·雙鴨山)
【第4句】:【人去不中留】(諺)指人決意想離開時,不宜勉強挽留。 也作人去不中留,花落難返枝。 人去不中留,留人難留心。
【第5句】:【抱成一團】(慣)指緊密團結在一起。
【第6句】:驢頭馬面——路貨色
【第7句】:鉆井出油——全靠壓力
【第8句】:【老婆當軍——充數兒】(歇)當軍:當兵。指用不符合要求的人或物勉強湊數。 也作“老婆當軍——沒的充數”。
【第9句】:【不怕賊來偷,只怕賊惦記】被賊人打主意,則防不勝防。 電視小品:“我爸爸說,不怕賊來偷,只怕賊惦記,你這是盯 上我們了。”
【第10句】:【人皮包著狗骨】(慣)罵人不是人。
【第11句】:【照方吃炒肉】(慣)比喻按慣例行事。
【第12句】:【娘勤女不懶】(諺)指母親勤勞,女兒受到熏陶,就不會懶惰。
【第13句】:【老伴】“老伴”這個稱呼,現在一般用于老年夫婦之間,在城市這種稱呼比較普遍,在鄉下還有不知其意的。本人就曾遇到一個民工,我說自己的老伴如何如何,它不知所云。 “老伴”原是太子對老太監的稱呼。明朝憲宗皇帝朱見深冊立九歲的兒子為太子,派在宮中服役多年的太監覃吉做典璽局的郎官,專門照管太子的生活和學業。覃吉為人正派,忠于職守,太子極為尊敬和愛護他,稱他作“老伴”。后來,“老伴”才轉化為老夫老妻之間的稱呼。
【第14句】:【叫化子比神仙】(慣)指二者相差太大。
【第15句】:【春初早韭,夏末晚菘】釋義:菘:蔬菜名,葉柄厚而呈青色的稱青菜;葉似薄而色淡的稱白菜,又稱黃芽菜。指春初早生的韭菜和夏末晚生的青菜最好吃。例句:文惠太子嘗問周彥倫:“菜食何味最佳?”彥倫答日:“春初早韭,夏末晚菘。”
【第16句】:荷包里鬼叫——腰(妖)精
【第17句】:【燒野火】(慣)指到處告狀、說壞話。
【第18句】:【 刻薄不賺錢,忠厚不折本】刻薄不一定討便宜,忠厚并不 吃虧。奉勸人要忠厚,不要刻薄。明代《醒世恒言》:“那些 和尚們也聞知秦賣油之名,他的油比別人又好又賤,單單作 成他。所以一連這九日,秦重只在昭慶寺走動。正是:刻薄 不賺錢,忠厚不折本。”
【第19句】:【業罐子滿了】(慣)業:同“孽”,罪孽。指作惡極多,死期已到。
【第20句】:吃了三碗紅豆飯——滿肚子相思
【第21句】:【小時偷針,長大偷金】小時候偷竊的毛病不改,養成壞習 慣,會越來越嚴重,發展成大錯。類似的:今日偷針,明日偷 金/偷針的會變成偷牛的。《法制文萃報》(1999,6,14):“雖 然窮,但我們窮得要有志氣。不能去偷人家的東西。小時 候偷針,長大了就去偷金。”
【第22句】:哥哥下地干活,中午沒回來吃飯,媽媽說:“少不了他的,中午不動鍋,晚上一樣多。晚上一頓就補起來了。”(河南·商丘)
【第23句】:【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諺)熊:窩囊,無能。當兵的無能,只是一個人,影響不大;將領無能,就會影響全軍的戰斗力。指軍隊戰斗力的強弱,將領的指揮是關鍵。也泛指凡是領頭人無能,事業就非破敗不可。
【第24句】:【見了火的蠟——軟了】(歇)本指蠟熔化后變軟,轉指人遇到強手,態度由硬變軟。
【第25句】:【看見一點云彩毛毛就躲雨】(慣)比喻聽到一點兒消息或傳言就信以為真,趕緊采取措施。
【第26句】:【十步九回頭】(慣)1形容難舍難分。2指被人或事物吸引而不斷回頭。
【第27句】:啥也撈不著;想得狂;一場空
【第28句】:耗子拉木锨——大的在后頭
【第29句】:【碟子里扎猛子——不知深淺】(歇)扎猛子:方言,游泳時頭朝下鉆到水里。本指不知水深淺的程度,轉喻人說話、做事不知輕重,沒有分寸。
【第30句】:我們村李伯伯家里很有錢,但他的兒子李沖不學好,經常打架斗毆,偷雞摸狗,結果被公安局抓走了。我們一家人談論這件事時,奶奶說:“千間房子萬頃地,就怕沒有好子弟。”(山西·平陸)
【第31句】: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
【第32句】:【人窮長力氣,人富長脾氣】(諺)指窮人靠肢體勤勞度日,力氣自然越來越大;富人養尊處優,恃財傲物,脾氣自然越來越大。
【第33句】:【不打不成交】釋義:不經過沖突,彼此不了解,就不會成為朋友。例句:有一次因為背錯了“文案”差點沒被紅衛兵作“現行反革命”送到公安局去。不打不成交,由于錯背“文案”事件,各派紅衛兵組織連連審訊和批斗梁有德。
【第34句】:【白的黑不了,黑的白不了】釋義:事實不容歪曲。例句:“是白的,黑不了,是黑的,白不了;再多幾張嘴,我也不怕!”
【第35句】:【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古人講究“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特別強調了“無后為大”,所以大多數人知道“無后為大”,而很少有人知道其他兩大不孝是什么。那么,完整的“三不孝”是什么呢? “不孝有三,無后為大”源自《孟子·離婁下》。原文是:“不孝有三,無后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后也,君子以為猶告也。”《十三經注疏》對此作了解釋:“于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諛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后為大。”孟子認為,為人子,若不娶媳婦,不傳宗接代,過年過節,無后代為祖先掃墓、祭拜,是為“三不孝”之最不孝的。其他兩不孝分別是:若阿諛曲從,陷父母于不義,為一不孝;當父母年老,為人子,若因家里沒錢,無法侍奉父母,使其三餐無法溫飽,生病無錢看醫,或者無功名,不能中舉、進士,求得一官半職,為家族揚眉吐氣,為二不孝。當然,我們不能用現代人的眼光去衡量古人,但也不能一味生搬硬套。
【第36句】:【曉行夜住,饑餐渴飲】見“饑餐渴飲,夜住曉行”。
【第37句】:【沒請來財神,倒貼了些香表紙銀】(慣)財神:財神爺,迷信指能使人發財致富的神。香表紙銀:迷信的人用來燒化敬神用的香和紙錢等物。比喻沒賺上錢yipinjuzi.com,反而受了損失。
【第38句】:【人有見面之情】(諺)人和人見了面,往往會有化解怨恨、加深友誼的情分。指親自當面央人,要比轉托別人說情效果好。
【第39句】:龍頭怎么擺.龍尾怎么甩。
【第40句】:【打虎打頭,殺雞割喉】(諺)指凡事必須從要害處入手,才能奏效。
【第41句】:【 大將難免陣前亡】將軍有時也要戰死。有能耐的人也不 能萬無一失。明代《醒世恒言》:“自古道:瓦罐不離井上破, 將軍難免陣前亡。你我兩人,下半世也夠吃用了,只管做這 沒天理的勾當,終須不是個好結果!”
【第42句】:【羊羔掉進虎口里】(慣)比喻弱者陷入危險境地或落入強者手中。
【第43句】:【秤砣雖小壓千斤】釋義:比喻人物雖小,作用很大。例句:“你原來沒眼色,認不得人。俗語云:尿泡雖大無斤兩,秤砣雖小壓千斤。他們相貌空大無用……咱老孫小自小,斤節。”
【第44句】:我平時做事總是做不好,可又找不出其中的原因。劉老師對我說:“不會走路跑爛鞋,不會燒水枉費柴。做任何事情都要掌握方法,沒有正確的方法不行。”(廣東·龍門)
【第45句】:我一邊吃瓜子一邊對爸爸說:“瓜子快要壞了。”爸爸笑著說:“要壞到肚里去了吧!”(江西·宜春)
【第46句】:【男兒有淚不輕彈】釋義:男人不輕易落淚。例句:夏競雄的胸中也是波瀾起伏,但在女性面前,卻要男兒有淚不輕彈。
【第47句】:【炕上一把剪子,地里一把鏟子】(慣)形容婦女勤勞能干,家務活、農活都是一把好手。 也作炕上一把剪,炕下一把鏟。 炕上剪子,地下鐮刀。
【第48句】:【鯉魚跳龍門】(慣)比喻脫離了原來的環境,提高了地位。
【第49句】:【好事不背人,背人沒好事】做好事應該光明正大。背,也 說:瞞。陳登科《淮河邊上的兒女》:“鬼鬼祟祟做什么,好事 不瞞人,瞞人沒好事,一定出什么岔子了。”
【第50句】:【瘸腿驢跟馬跑——趕不上】(歇)指落在人后追趕不上。
【第51句】:【打攔頭雷】(慣)比喻竭力阻止。
【第52句】:【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這句俗語有混日子、消磨時光的貶義。生活中,有人遇事敷衍,得過且過,湊合著混日子,于是就會被別人戲稱為撞鐘和尚,甚至說連鐘也撞不響。那么,這一俗語源出何處呢?原來,出家人里確有專司撞鐘之事的和尚。“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鐘,指的是寺廟里的晨昏鐘。據佛家講,人生共有一百零八種煩惱,所以,按以前的寺規,就是在早晨和黃昏各敲一百零八下的鐘,以清除人生的煩惱,稱為晨昏鐘。撞鐘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也存在一套嚴格的規定。撞鐘前,和尚必須默誦佛經,誦畢方能撞鐘。在撞鐘時要撞出輕重緩急的節奏,抑揚頓挫的韻律。晨昏兩次鐘,緊七下,緩八下,平平二十下,是為一通。如是者三,名為三通,共擊一百零五下,再撞三下,前后共撞鐘一百零八下。做一個合格的撞鐘和尚談何容易,故被挑選上的弟子不僅手腳麻利,腦子靈活,責任心強,而且還要精通經文,方可稱職。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撞鐘的和尚必須在二十分鐘之內敲完一百零八下,而且最后一下必須敲在十二點整(零時),差一秒不行,過一秒也不行,最后一下“夜半鐘聲到客船”。如此分秒不差的撞鐘功夫,實在令人嘆服。據說敲完鐘的和尚每回都有“猶如卸下千斤擔”的感覺。真是“鐘上一分鐘,鐘下十年功”啊。無奈俗人不解其中味,誤認為撞鐘的和尚輕松自如。真要是能像和尚一樣“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那工作就是高標準了。
【第53句】:鼓樓上的百靈鳥——驚嚇出來的
【第54句】:老包斷案——臉黑心正
【第55句】:【土里滾,泥里爬】(慣)指整天在莊稼地里受苦受累地干農活兒。
【第56句】:初夏,我和媽媽回去看奶奶,買了一個西瓜十元錢。到了奶奶家門口一看,到處都是賣西瓜的,才六元錢一個。奶奶見了笑著說:“你們真是把石頭往山上背。”(新疆·烏魯木齊)
【第57句】:頭穿襪子腳戴帽——切顛倒
【第58句】:【合穿一條褲子】見“穿一條褲子”。
【第59句】:【威武不能屈】釋義:在權勢殘武力的脅迫下也不屈服。形容人堅貞剛強。例句:現在證明,你的論斷是完全正確的。他真是威武不能屈,頂天立地的大丈夫!
【第60句】:【當面鑼,對面鼓】釋義:當面把話講清楚。例句:“找文房四寶來!”何大學問大喊,“咱們當面鑼,對面鼓;白紙黑字,立下文書。”
【第61句】:練出一身汗,小病不用看。
【第62句】:【不怕麻糖棍棍,就怕黃米包粽】釋義:舊時北方民俗,臘月二十三用麻糖祭灶,端午節吃黃米包棗做的粽子。指過了端午青黃不接,窮人日子難熬。只有過了臘月二十三,日子才會好過一些。例句:人常說:“不怕麻糖棍棍,就怕黃米包粽。”一過五月端午,窮人就又該受冷挨凍。要是一過臘月二十三,吃了祭灶王爺的麻糖棍棍,話說就又是春暖花開,窮人也就又熬出頭來。
【第63句】:【掛著臘肉吃白飯】有東西不能利用,或省著不用。《川行 隨想》:“對于剛剛結束的這一段歷史,川東農民用一句話概 括性地評價,說掛著臘肉吃寡飯(無菜的飯)。”
【第64句】:還清了房錢——且住
【第65句】:【人窮志不窮】釋義:雖然貧窮,但是不能沒有志氣。例句:“同志們哪,我們窮,不假,可是我們人窮志不窮,我們有窮人的骨氣。”
【第66句】:野狗跑進狼窩里——沒好事
【第67句】:【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慣)六路:指上、下、左、右、前、后。八方:指東、南、西、北、東南、西南、西北、東北。眼界開闊,聽覺靈敏。形容人機警靈敏,信息靈通,遇事能迅速作出反應。
【第68句】:【一個鼻兒的罐子,豁著掄了】釋義:比喻不顧一切,與人相拼。例句:既然走到這步棋上了,就得一個鼻兒的罐子,豁著掄了;他成心要我死,我臨死也要皎他兩口!
【第69句】:【吃了砒霜藥老虎】(慣)砒霜:無機化合物,白色粉末(有時略帶黃色或紅色),有劇毒。為毒死老虎,自己先吃砒霜中毒,再讓老虎吃自己的死尸中毒。比喻做事太愚蠢,得不償失。
【第70句】:【知性同樂】(諺)指彼此都能了解對方的性格,就能安樂相處。
【第71句】:【兩軍相遇勇者勝】(諺)兩軍交戰,到了狹路相逢的時候,只有勇猛無畏者才能取得勝利。指常規戰斗憑智謀,狹路相逢靠勇猛。 也作兩強相遇,勇者為勝。 狹路相逢勇者勝。
【第72句】:【棉花里裹著針——軟里硬】(歇)本指軟里帶硬,轉喻表面和善而內心兇狠。 也作“棉花里面包圪針——柔中帶刺”。圪針:方言,指某些植物枝梗上的刺兒。
【第73句】:【 牛不知角彎,馬不知臉長】看不到自己的缺點,多指相貌 方面的缺點。期刊:“你老覺得我難看,你可以搖搖頭,撇撇 嘴,說我丑人多作怪,馬不知臉長,但你沒有資格說我下 賤。”
【第74句】:鄰居海軍,五一節放假后,每天和大人在一起打麻將。他奶奶說:“你爺來牌,你爸來牌,你也來牌,這真是老貓枕著鍋臺睡,一輩傳一輩。你可知道,勤有功,戲無益,賭博場里惹是非。以后別再來牌了,好好溫習你的功課。”(河南·汝南)
【第75句】:【背黑鍋】(慣)比喻被冤枉,代人受過。
【第76句】:毒蛇脫皮——惡性不改
【第77句】:【有今天沒明天】(慣)1指人年老或病重,將不久于人世。2指生活貧困,今天有吃的,明天的還沒有。 也作“有今日沒明日”。
【第78句】:五更天下海一一趕浪潮
【第79句】:梭子兩頂頭——尖對尖
【第80句】:【人家搬磚你搬坯,人家打狗你打雞】(慣)斥責人做事故意和別人不一樣。
【第81句】:【交杯酒】這是現代婚禮中的一個重要必備的程序,即新郎新娘舉杯交臂互請對方飲酒。其實這是我國婚禮程序中的一個傳統儀式,在古代稱為“合巹”(巹的意思本來是一個瓠分成兩個瓢),古語有“合巹而醑”,孔穎達解釋道:“以一瓠分為二瓢謂之巹,婿之與婦各執一片以醑。”(即以酒漱口),合巹又引申為結婚的意思。據傳,這一習俗源于先秦時期。《禮記·昏義》載:新郎、新娘各執一片一剖為二的瓢飲酒。其意是象征一對新人自此合二為一,夫妻間享有同等地位,婚后相親相愛,百事和諧。到了唐代,除了沿用瓢作酒器外,亦可以杯替代。到了宋代,以杯代瓢已經普及,延續至今。“交杯酒”為婚禮平添了喜慶的氣氛。
【第82句】:【長處掏,短處捏】(慣)形容人貪婪吝嗇,處處占便宜。
【第83句】:【棺材出了,才討挽歌郎錢】(慣)挽歌郎:舊時在喪家送葬時,受雇為死者唱挽歌的人。比喻事情辦成了才去討要報酬。也比喻辦事錯過了時機。
【第84句】:【拉住狀元喊姐夫】(慣)譏諷人不顧廉恥去攀附權貴。
【第85句】:前浪;無窮無盡;一瀉千里
【第86句】:【吊肉跌死貓】肉吊著引誘貓跳起來抓,抓不著,終于跌 死。指欺騙性的引誘,吊胃口,給誘餌而又不讓得到。記 錄:“你要能贏錢,那賭場的老板吃什么?那是吊肉跌死貓 的地方,結局只能是傾家蕩產。”
【第87句】:【會讓路的不是癡漢】(諺)走路時,能主動給人讓路的,絕不是癡呆的表現。比喻見機行事的人,聰明機靈。
【第88句】:腦袋上刷糨糊——糊涂透頂
【第89句】:【騎馬不撞著親家公,騎牛便就撞著親家公】(慣)比喻體面的時候沒能讓人看見,不光彩不體面時偏偏讓人看見了。也比喻想讓人知道的事沒能讓人知道,不想讓人知道的事別人偏偏知道了。 也作騎馬遇不著親家,騎牛反要遇著。 騎馬沒碰到親家,騎牛反碰到了。
【第90句】:【貴易交,富易妻】(諺)易:更換。 舊指人有權有勢了,就會拋棄患難時的朋友,另交新貴;有錢有業了,就會拋棄窮困時的妻子,另娶新人。 也作“富易交,貴易妻”。
【第91句】:【藝不壓身】(諺)技藝只會給人提供方便,不會給人造成負擔。指掌握了一門技藝,可到處自食其力。 也作“藝多不壓身”。
【第92句】:【知冷知熱是夫妻】(諺)指生活上相互照顧,相互體貼,是夫妻間的情分。
【第93句】:【一鑊頭想刨出個金娃娃】釋義:比喻一下子就發大財,或取得巨大成績。例句:不說了,芒種心太高啊,一鑊頭想刨出個金娃娃!這馬占個人不說,還占一筆錢。
【第94句】:【來無跡,去無蹤】(慣)來去沒有蹤影。形容行動詭秘或神速、隱秘。 也作來無蹤跡去無影。 來無影,去無蹤。 來無蹤,去無影。
【第95句】:毛毛蟲弓腰——以曲(屈)求伸
【第96句】:【因風吹火,用力不多】(諺)順著風向吹火很省力。比喻趁著有利形勢做事,省力而又易于成功。
【第97句】:【雞皮鼓能經幾敲】釋義:用雞皮做成的鼓面,經不住敲打。比喻人體質衰弱,經不住折磨。例句:笑君王儀容衰老,沒來由將精神消耗,連宵摟著如花貌,糴的糴糶的要糶,而今看看瘦了,笑你雞皮鼓能經幾敲。
【第98句】:【牛人】“牛人”比喻固執且十分傲氣。“牛人”在先秦是一種職務,源自《周禮》。《周禮》記載,地官有“牛人”一職,春官有“雞人”和“龜人”,夏官有“羊人”,秋官有“犬人”。書中寫道:“牛人掌養國之公牛,以待政令,祭祀供享牛;賓客供膳牛;軍隊供犒牛;喪事供奠牛……”意思是說祭祀的時候把牛作為祭品,有賓客的時候招待賓客用牛肉做膳,軍隊打了勝仗犒賞三軍要用牛來犒賞,喪事要用牛來祭奠。看來“牛人”真的與牛有關。后轉義成固執、傲氣、脾氣大。“牛人”又稱“牛”。
【第99句】:【賣瓜的誰肯說瓜苦】(諺)賣瓜的沒有說自己的瓜是苦的。指賣東西總要自夸東西好。泛指凡是自家的人或事,總不免要自夸自贊。 也作賣瓜的說瓜甜。 賣瓜的說瓜甜,賣醋的講醋酸。 賣糖的講糖甜,賣鹽的講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