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看準狍子再摟火】 釋義:摟火:開槍射擊。比喻看準對象,摸清情況后再進攻。 例句:二雪沖出門:“大駱駝,你看準狍子再摟火!心邪歪胡放炮也不怕缺德?lián)p壽!”
【第2句】:【燈紅酒綠】人們在形容奢侈或繁華時常說“燈紅酒綠”,“燈紅”很容易理解,那么,“酒綠”該怎么解釋呢?這源于古代酒的釀造過程。 起初,由于釀造技術落后,人們喝的是濁酒。所謂濁酒,是指將一定的糧食例如麥、黍、秫、稻、曲、蘗等加熱煮熟后,加上酒藥(酒曲),短暫發(fā)酵而釀成,這樣釀出來的酒其酒精濃度很低。至今,江南民間的很多地方還保持著這樣的釀酒風俗。最初的濁酒由于含雜質會略顯渾濁,但仍是無色液體:在發(fā)酵過程中,由于尚未撇出酒糟,酒面上會浮起一層淡綠色糟沫。這種淡綠色泡沫很細碎,《釋名》日:“酒有沉齊,浮蟻在上,沉。L然如萍之多者。”就是說酒上的這層浮沫。這本是酒在釀造過程中的一個很自然的現(xiàn)象,但,因為愛酒,文人墨客們愛屋及烏,開始用一些美好的詞語形容這種浮沫,稱其為“綠蟻”或“浮蟻”,并逐漸演變成為對酒的昵稱。南朝謝眺在《郡臥病呈沈尚書詩》中就有“嘉魴聊可薦,綠蟻方獨持”之句。最著名的還有唐代白居易的《問劉十九》:“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也有直接稱酒為“綠酒”的,如陶淵明“清歌散新聲,綠酒開芳顏”之句。杜甫有“燈花何太喜,酒綠正相親。”晏殊有“勸君綠酒金杯,莫嫌絲管聲催”等句。只是把“燈紅”與“酒綠”挪到一起,鋪張開來,用來形容尋歡作樂的腐化生活。
【第3句】:【一家飽暖千家怨】(諺)千:約數(shù),形容多數(shù)。舊謂為仁不富、為富不仁,因而一家人過上了好日子,就會遭到許多人家的嫉妒、怨恨。
【第4句】:【三年不上門,當親也不親】(諺)三年不上親戚朋友處走動,該當是關系親密的,也會疏遠起來。指親友之間,貴在經(jīng)常聯(lián)系,增進情誼。
【第5句】:【高田宜黍稷,低田直稻麥】 釋義:高田:地勢高的田。低田:地勢低的田。指黍稷性耐寒,宜種在高田:稻麥性喜暖,宜種在低田。 例句:然麥性微寒,以為金,則徐氏之說優(yōu)矣。古稱:“高田宜黍稷,低田宜稻麥。” ………
【第6句】:【光吃進,不吐出】 釋義:形容人吝嗇,只往里進,不往外拿。 例句:鄉(xiāng)親們哭了,有的擦著眼淚,朝劉九興應著:“是啊!”有的深知王武氏“光吃進,不吐出”的脾氣,暗暗搖著頭。
【第7句】:【殺人一萬,自損三千】(諺)兩軍對戰(zhàn),即使打了勝仗,殺死敵方一萬人,己方也得損傷三干。指打仗就得有犧牲,縱然是戰(zhàn)勝的一方,也免不了要付出傷亡代價。 也作殺人一千,自損八百。 殺人三干,自損八百。
【第8句】:【九牛拉不轉】(慣)比喻拿定了主意,誰也無法使之動搖。 也作九條牛都拉不回頭。 九牛二虎也拉不回頭。
【第9句】:【大河有水小河滿,大河無水小河干】 釋義:比喻集體富了,個人也就富了,集體窮了,個人也會受窮。 例句:剛才有幾位素不相識的人來此拜會,給了一點見面禮,大家拿去分了口巴。俗話說:大河有水小河滿,大河無水小河干。只要我們同心同德為馬局長效力,他決不會虧待各位弟兄。
【第10句】:【說漏了嘴】(慣)指無意中把隱瞞的事實透露出來。
【第11句】:【同仁堂】“同仁堂”是中藥行業(yè)最著名的老字號,時至今日,長盛不衰。最近有一出新編京劇《風雨同仁堂》,由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于魁志和趙葆秀主演,好評如潮。那么,“同仁堂”是怎么來的呢? 傳說同仁堂的店名和康熙有關。 康熙皇帝得了一種怪病,宮中的御醫(yī)怎么治也不見好轉,他一怒之下停止了用藥。一天,康熙獨自出宮微服夜游,來到一條街上,發(fā)現(xiàn)一個小藥鋪,里面?zhèn)鱽憩槵樀淖x書聲。康熙心想,自古道小藥鋪內(nèi)有人參,我何不到這里看看。于是,康熙上前敲門,說明來意。郎中說:“好,你脫去上衣,讓我看看。”康熙脫去上衣,郎中只看了一眼便說:“你平日吃山珍海味太多了,再加上長期吃人參,火氣上攻,因此起了紅點子,以致發(fā)癢。”康熙問:“此病能根除嗎?”郎中肯定地回答:“能,只要用些藥就會好的。”順手抱起木架子上的一個罐子,鋪開一個包袱,把罐子里的藥全部倒出來,足有七八斤重,說:“這是大黃,你拿回去,用這八斤大黃,煮水百斤,放入缸內(nèi),等水溫適中,便入缸洗浴,少則三次,多則五次,即可痊愈。”康熙回到宮中,按郎中所囑,如法洗浴。果然洗了三遍之后,竟全好了。 康熙十分高興,第四天又微服來到小藥鋪。一打聽原來郎中名叫趙桂堂。 于是康熙想薦他進宮當御醫(yī),但趙桂堂行醫(yī)為普天下百姓,不想進宮,只想建一個藥堂。 康熙一聽毫不猶豫地說:“若真要建藥堂,就叫同仁堂吧,你看這個名字怎樣?”說著從桌子上拿起筆來,順手寫了一張字條,又蓋上印章,然后說:“趙兄,明天你到內(nèi)務府衙門去一趟,那兒有我的一位朋友,說不定真能管事。”說完,告辭而去。 第二天,趙桂堂忍不住好奇地拿著字條找到內(nèi)務府衙門,果真拿到了不少銀子。原來,寫字條的人就是康熙皇帝。趙桂堂受寵若驚,回去建起了“同仁堂”。 自雍正元年(1723年)同仁堂正式供奉清皇宮御藥房用藥,歷經(jīng)八代皇帝,長達188年,這就造就了同仁堂人在制藥過程中就就業(yè)業(yè)、精益求精的嚴細精神,其產(chǎn)品以“配方獨特、選料上乘、工藝精湛、療效顯著”而享譽海內(nèi)外。
【第12句】:【烏龜有肉在肚子里頭】(諺)烏龜?shù)娜獠辉诒韺樱窃趦?nèi)里。比喻老謀深算之徒的陰險詭計埋藏得很深,不容易被人發(fā)現(xiàn)。
【第13句】:【吃奶像三分】(諺)指新生嬰兒吃誰的奶,在長相和性格上就有幾分像誰。
【第14句】:【寶劍托與烈士,紅粉贈與佳人】 釋義:指把物品要送給與之相稱的人。 例句:常言道:“寶劍托與烈士,紅粉贈與佳人”。現(xiàn)在,你把你的祖?zhèn)鲗毼锝o那人,日后你必定后悔。
【第15句】:【釣魚憑竿,捉雀憑篩】(諺)離了釣竿,釣不上魚來;離了竹篩,捅不住雀鳥。泛指人不論做什么事,總離不開相應的得力工具。
【第16句】:【老鴰飛到豬腚上,看見別人黑,看不見自己黑】 釋義:老鴰:烏鴉,全身羽毛均為黑色。比喻只看見別人的缺點錯誤,卻看不見自己的。 例句:羅桂芬呼天扯地地大聲嚷:“黃家洼光興你們宰巴人,就不許這人們哼一聲吶!你們自個走資本,反倒豬八戒爬城墻倒撈一把,老鴰飛到豬腚上,看見別人黑,看不見自己黑!”
【第17句】:【三寸金蓮】“三寸金蓮”特指女人被纏殘了的小腳。此等殘缺之“美”,為漢文化所獨有。新中國成立后提出解放婦女、男女平等,廢除婦女纏足之陋習。 女子纏足之風始于南唐。公元916年,南唐后主李煜稱帝后,令宮嬪窅(ya。)娘以布纏足,呈新月狀(亦稱蓮花狀)。因其足骨已殘,故較常人之腳小得多,故其足始稱“三寸金蓮”。 陶宗儀《輟耕錄·纏足》:“李后主宮嬪窗娘,纖麗善舞。后主作金蓮,高六尺……令窅娘以帛繞腳,令纖小,屈做新月狀.素襪舞云中,回旋有凌云之態(tài)。”窅娘就成了女子纏足的第一人。在帝王倡導下,“由是人皆效之”,遂形成了這種華夏獨有的以病態(tài)為美的畸形審美習俗。到了宋朝以后,女子才較普遍地有了“三寸金蓮”。 清入主中原后,因滿族婦女無纏足的陋習,故而康熙帝曾下過禁止婦女纏足的詔書。但在強制程度上,較“留發(fā)不留頭”和緩些,故而收效甚微,漢族婦女還是照纏不誤。辛亥革命后,這一陋習才逐漸廢除,徹底根除則是在新中國建國之后。
【第18句】:【拉完磨殺驢】 釋義:利用完了就迫害。 例句:“你是唱的‘貴妃醉酒’?還是表演的‘太后罵殿’?咋拉完磨殺驢,跟我賀志彪干上了?!”
【第19句】:【油條】“油條”是一種油炸食品,條狀故名。油條也稱油炸檜、油炸鬼。它是南宋杭州百姓制作的早點食品。1142年,民族英雄岳飛被賣國賊秦檜和他的妻子王氏施計,暗中陷害于風波亭。當時風波亭附近有一家專賣油炸食品的飲食店,店老板正在油鍋里炸食品,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從盆中抓起一塊面團,捏成一男一女兩個小人,并將它們背靠背黏在一起,丟進油鍋,口里連連喊道:“吃油炸秦檜啦!”圍觀百姓爭購即食,以解憤恨。其他的飲食店見狀,也爭相效仿。整個臨安城都做起“油炸檜”,并很快傳遍全國。由于它是兩條面合在一起油炸而成,呈長條形,人們又稱“油炸檜”為“油條”。 油條制作簡單,味道鮮美,至今深受人們喜愛。
【第20句】:【巨無霸】古代有帝道、王道和霸道之說,帝道、王道以仁治國,霸道則以刑治國。現(xiàn)代霸道一詞變成貶義,毛澤東提出“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顯然“霸道”是失道寡助的。然而,當代一些人卻推崇霸道,如房地產(chǎn)大老板自稱房地產(chǎn)之王,自己開發(fā)的樓盤稱樓盤之霸,甚至有的幼兒園冠以“小霸王幼兒園”之名,真是此一時、彼一時。在這種環(huán)境下,動畫片中競出現(xiàn)了個“巨無霸”,豈不影響孩子們的心靈健康。 那么“巨無霸”一詞是怎么來的呢?它看似現(xiàn)代詞匯,其實古已有之。 這得上溯到中國兩千年前,那時王莽篡漢做皇帝,全國各地烽煙四起,匈奴趁機入侵,王莽失道寡助,反把精力放在尋求神力幫助上。這時有位名叫韓博的官員向王莽推薦了一個生長在蓬萊仙島的奇人,名叫巨毋霸,他身高一丈,腰有十圍,吃飯時要用鐵筷子,貌似神人。韓博吹噓一番后滿帶諷刺地對王莽說:“巨毋霸可是上天派來輔佐新朝的,您得造一輛高車,一套巨人穿的衣服,派一員大將帶著一百勇士去接他。京城里的門太小容不下他,就把它建高擴大,也讓外族的人瞧瞧咱們的神人巨毋霸,這樣就嚇得他們不敢再來反叛,天下就安寧了。”王莽字“巨君”,韓博用“巨毋霸”這名字就是在暗示王莽不要篡漢而霸,王莽聽出了韓博的弦外之音,就把他殺了,還把巨毋霸的名字改成了“巨母霸”。之后,王莽給巨毋霸加官晉爵,派他打仗出征顯示威風,但目標不是匈奴而是農(nóng)民起義軍,《后漢書》記載了巨毋霸出場時的宏大景象:“……時有長人巨毋霸,長一丈,大十圍,以為壘尉。又驅諸猛獸虎豹犀象之屬,以助威武。自秦漢出師之盛,未嘗有也。”任何稱霸者都沒有好下場,巨毋霸也挽救不了王莽覆滅的下場。后來,因“毋”與“無”同音,遂有“巨無霸”。
【第21句】:【桃三杏四,梅子十二】(諺)指各種果樹從栽培到結果實,時間有長有短,桃三年,杏四年,梅子十二年。 也作桃三杏四梨五年。 桃三杏四梨五年,棗子當年便還錢。
【第22句】:【飛到九霄云外】(慣)形容跑得很遠或消失得無影無蹤。
【第23句】:【螞蝗釘了鷺鷥飛】(慣)釘:同“叮”。鷺鷥:鳥,也叫白鷺,嘴直而尖,頸、足均長,飛翔時縮著頸,常在水邊、澤地活動。比喻走到哪兒跟到哪兒,一步不離。
【第24句】:【霜打的樹葉——蔫了】(歇)本指樹葉經(jīng)霜以后失去水分,變得萎縮了;轉以形容人精神萎靡、沒精打采的樣子。 也作霜打麻葉——蔫了。麻葉:落葉喬木麻櫟的葉子。 霜打的瓜秧子——蔫兒了。 霜打的茄子——蔫了。
【第25句】:有山必有路,有水必有渡。
【第26句】:【七兩為參,八兩為寶】(諺)參:人參,多年生草本植物,主根肥大,有滋補作用。七兩、八兩:均為舊制,一斤等于十六兩。七兩重的參稱人參,八兩重的參稱寶參。指人參能長到半斤重,就是難得的寶物。
【第27句】:【騎著脖子拉屎】(慣)比喻欺人太甚。 也作騎在人頭上拉屎。 騎到腦瓜頂上拉屎。 騎在脖子上屙屎撒尿。
【第28句】:【士為知己者死】此語的意思是好男兒可以替知己的朋友去死,可用它形容人品剛直無私;也可形容為人有俠肝義膽,勇于為朋友赴湯蹈火,即便犧牲自己也在所不惜。 此典出自《說苑·復恩》,講述了“士為知己者死”的來歷:春秋戰(zhàn)國時期,齊國大夫鮑叔牙與管仲是好朋友,鮑叔牙死的時候管仲扎上衣襟,失聲痛哭,淚如雨下。侍從問道:“他不是你的父親,也不是你的兒子,您這樣傷心或許有什么原因吧?”管仲說:“這不是你們所能理解的。我曾與鮑叔牙到南陽(齊國的城邑,在今山東鄒縣)做生意,那時我在市場上多次受到羞辱,但鮑叔牙并不認為我怯懦,卻說我將有揚名于世的時候。鮑叔牙曾與我一起游說君主,但君主不愿接納我,而鮑叔牙也不認為我無能,卻說是因為我沒有遇到英明君主。鮑叔牙曾與我分取錢財,我自己經(jīng)常多拿一份,鮑叔牙也不認為我貪心,而是知道因為我經(jīng)濟拮據(jù)。生養(yǎng)我的是父母,理解我的是鮑叔牙。士為知己者死,何況為他盡哀呢?” 為此,人們總結出一個成語“鮑管之交”,成為后世結交的榜樣。
【第29句】:【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限來時各自飛】(諺)大限:壽命的盡頭。夫妻就像同林棲歇的鳥一樣,到非分離不可的時候自然就得分離。指再好的夫妻也難保永不分離。 也作“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
【第30句】:【政如冰霜,奸宄消亡;威如雷霆,寇賊不生】(諺)奸宄(guv):犯法作惡的人。指執(zhí)法嚴明,犯法作惡的現(xiàn)象自然就少;政令威嚴,偷盜搶劫的事情就不易發(fā)生。指要使社會穩(wěn)定,必須嚴法清政。
【第31句】:【正月里弟剃頭死舅舅】“正月里剃頭”是外甥的一大禁忌,這一風俗遍布全國。它源于明清之際,與朝代更替有關。在《掖縣志》卷二《風俗》中提到“聞諸老鄉(xiāng)談前清下剃發(fā)之詔于順治四年正月實行,明朝體制一變,民間以剃發(fā)之故思及舊君,故日‘思舊’。相沿既久,遂誤作‘死舅’。”這就把正月剃頭死舅舅的謎底揭開了。它的變化過程為“正月——思舊----死舅”。 順治二年,清兵入主中原后不久,攝政王多爾袞代七歲的順治帝頒發(fā)了《剃頭詔書》,要求官軍民一律剃發(fā),遲疑者按逆賊論處,會被處以極刑,當時有“留頭不留發(fā),留發(fā)不留頭”之說。漢人自古把頭發(fā)看做是身體的一部分,認為“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清政府下達的剃頭令,馬上激起了漢人的強烈反抗,甚至“寧為束發(fā)鬼,不作剃頭人。”江南地區(qū)反抗“剃頭令”的斗爭最為激烈,并最終引發(fā)了清初的“嘉定三屠”。這場斗爭最終以清政府獲得勝利而告終。隨著清政府統(tǒng)治的日益鞏固,在“滿與漢、共天下”的局面下,民族矛盾逐漸緩和,漢人剃頭也漸成習慣。但剃頭畢竟不是漢人的傳統(tǒng),民間又不敢與官方公然對抗,就想了一個表示不滿的法子,皇上下詔正月開始剃頭,偏偏在每年的正月里,人人都不剃頭,以懷念祖先和傳統(tǒng)。后來,由于諧音的緣故,“思舊”轉化成了“死舅”,成為一種風俗習慣。
【第32句】:【兩姑之間難為婦】(諺)兩姑:婆婆和小姑(丈夫的妹妹)。指媳婦夾在婆婆和小姑之間,左右為難。 比喻夾在兩個地位相當?shù)纳纤净蜉叿指叩娜酥g,關系不好處理。
【第33句】:【扯后腿】見“拉后腿”。
【第34句】:【趁水和泥】 釋義:利用時機,利用條件。 例句:“節(jié)目一演,馬上會把基層干部的思想搞亂,這時咱們趁水和泥,聯(lián)系實際,大揭大批,甚至當場可以把趙越揪出來……”
【第35句】:【戴帽子的猢猻——倒像人】(歇)指還像個人樣。含譏諷意味。
【第36句】:【安釘子】(慣)比喻在對方的內(nèi)部秘密安插自己的人。
【第37句】:【豬八戒走在冷鋪中坐著——丑的沒對兒】(歇)冷鋪:生意冷落的鋪子。沒對兒:沒有人相配對兒。 指人丑陋無比。含譏諷意味。
【第38句】:【哪個女子不懷春,哪個男子不鐘情】(諺)懷春:心懷著對異性的愛戀。鐘情:愛戀情感專注。指青年男女人人都有愛情上的追求。
【第39句】:【差人見錢,貓鼠同眠】(諺)差人:舊時在官衙當差的人。指差人收受了錢財賄賂,就會和犯人通同一氣,什么枉法的事也能做出。
【第40句】:狐貍總要露尾巴,毒蛇總要吐舌頭。
【第41句】:【胡同】城鎮(zhèn)、村子的巷子、小街道,在北方叫“胡同”。據(jù)明朝末年出版的《正字通》說:“街也,今京師巷叫‘衙衙’。”“衚衙”乃“胡同”的異體字。明朝沈榜《宛署雜記》說:“元人呼街巷為胡同。”可見,“胡同”一詞產(chǎn)生于元代。 據(jù)考證,“胡同”一詞源于女真族的“霍通”一詞。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王朝,蒙古語和女真語同屬于阿爾泰語系,語調和語音都很接近,女真族叫“霍通”、“火瞳”都指“聚族而居”的意思。后來漢族人把“火瞳”譯為“胡同”,成為漢字化的外來語詞。 城市里的小街道大多直呼“胡同”,如李家胡同、于家胡同等。 胡床人們常在古代文獻或詩詞中見到“胡床”或“床”字,有時誤解為是睡覺的臥具,即現(xiàn)在的床。其實,古時候,“床”并不是專指臥具,而大部分作為坐具使用。漢朝人許慎在《說文》中稱床為“安身之幾坐也”,明確說是坐具。至遲到唐代時,“床”仍然是“胡床(即馬扎,一種坐具),而不是指我們現(xiàn)在睡覺的床(寢具)。 “胡床”亦稱“交床”、“交椅”、“繩床”,是古代一種可以折疊的輕便坐具,類似于現(xiàn)在的馬扎。胡床早期系用于軍旅之中,相傳大約是公元二世紀的漢靈帝從北方游牧民族中引入,故稱“胡床”。可見,“床”在前,“胡床”在后,床與胡床是兩種不同的坐具,胡床更加小巧靈活。胡床若用繩繃扎,則稱“繩床”,又因其形制可以轉動折疊,故又稱“交床”。《演繁露》云:“今之交床,制本自虜來,始名胡床,隋以讖有胡,改名交床。”看來這種坐具非常便于攜帶,因而常為戰(zhàn)爭時將軍出征所帶,所以后來便發(fā)展為權力的象征——交椅。
【第42句】:【滾湯潑老鼠,一窩都是死】 釋義:比喻全部被消滅或無法存活。“潑”又作“泡”。 例句:行者道:“我若打他啊,只消把這棍子往池中一攪,就叫做‘滾湯潑老鼠,一窩兒都是死。’可憐!可憐!”
【第43句】:【驕子不孝】(諺)指在驕奢的生活環(huán)境中長大的子弟,不會孝敬父母。
【第44句】:【神仙打仗,凡人遭殃】(諺)凡人:塵世間的普通人。比喻上層人物爭權奪利,直接受害的是老百姓。 也作神仙打仗,百姓遭殃。 神仙打架,小鬼倒霉。
【第45句】:【知情者不怪人,怪人者不知情】(諺)情:實情。知道了實情,就不會責怪對方;怪罪對方,往往是不知道實情。指對人的責怪,往往出于不知情。
【第46句】:【癡心女子負心漢】(諺)癡心:愛戀忠誠不變。負心漢:見新忘舊的男子。指在男女婚戀問題上,往往女子堅貞不移,男子違盟背約。 也作癡心女子,反面男兒。 癡心女子薄情郎。 癡心女兒負義郎。
【第47句】:【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 釋義:比喻大的欺壓小的,強的欺壓弱的。“蝦水”又作“螞蝦”、“蝦”、“蝦子”。 例句:但他就沒有想到還有人比他更沒良心,一個小錢不花,白白拿走他的油。“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難道那樣的世道又回來了么?
【第48句】:【路是人走的,錢是人掙的】 釋義:只要努力干,就可以辦到。 例句:“路是人走的,錢是人掙的;我不信我小子就沒有能耐蓋上三間房,買上二畝地。”
【第49句】:【狼上狗不上】(慣)形容人心不齊,步調不一致。
【第50句】:【寫字像畫狗,越描就越丑】(諺)指寫毛筆字貴在一氣寫成,如果對不順心的筆畫加筆再描,就會越描越走樣。也借指對缺理事越辯解就越不能自圓其說。
【第51句】:【外賊易擋,家賊難防】(諺)外來的賊是明的,容易對付;家里的賊是暗的,很難防范。指在預防賊寇方面,強大的外敵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隱蔽的、知情的內(nèi)奸。 也作外賊易打,內(nèi)奸難防。 外賊好防,家賊難擋。
【第52句】:【私憑文書官憑印】(諺)民間的房產(chǎn)地產(chǎn)發(fā)生糾紛,是以文契字據(jù)為根據(jù)的;官場中的公事交往,是以官印為根據(jù)的。指公事私事全靠實據(jù),不憑口說。 也作“私憑文契官憑印”。
【第53句】:【貧賤之交不可忘】 釋義:不可忘記貧窮時交下的朋友,說明不可忘本。 例句:“薄幸賊!你不記宋弘有言:‘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第54句】:【擔雪填井——沒個滿的日子】(歇)本指填不滿水井,轉指人的欲望永無滿足的時候。
【第55句】:【千招會,不如一招熟】(諺)武術招數(shù)練得再多,也不如有一招是獨到精熟的好。指練功不在招數(shù)多,而在有精到的絕招。
【第56句】:人不在大小,馬不在高低.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
【第57句】:【驢唇不對馬嘴】這個俗語比喻答非所問或兩下不相合。 它最早的出處是宋《五燈會元》卷十五:“驢唇馬嘴夸我解問,十轉五轉話繞你從朝問到夜。”這里的“驢唇馬嘴”本意是指眾人紛紛詢問,形容人多嘴雜的意思。后來演化出“驢唇不對馬嘴”,用來表示兩不相干的事物。 其實,從生物學的角度講,驢唇是可以對馬嘴的.因為它們是同科動物,猶如獅虎和狼犬一樣,獅虎配生下獅虎獸,狼犬配生下狼狗,驢和馬配生下騾子。所以,“驢唇”對“馬嘴”沒有什么稀奇,倒是驢唇對上其他動物的嘴,那就稀奇了。不過,這也證明了中國的詞匯是豐富多彩的。
【第58句】:【正鍋配好灶,歪鍋配蹩灶】 釋義:比喻好的配好的,差的配差的(多指夫妻)。 例句:“這種媳婦,才算媳婦,要照如今的婦女呀,哼,別說守一年,男人沒閉眼,她早瞧上旁人了。”“這也是趙大哥積福修來的。正鍋配好灶,歪鍋配蹩灶。”
【第59句】:【打圓場】(慣)指調解糾紛,打破僵局,使矛盾得到緩和或解決。
【第60句】:【雨過地皮濕】見“水過地皮濕”。
【第61句】:【八十歲學吹鼓手】(慣)吹鼓手:舊式婚喪禮儀中吹奏樂器的人。 指年紀大了還去學某種技藝。
【第62句】:【毒蛇黃鱔分不清】 釋義:黃鱔:鱔魚,像蛇而無鱗。比喻分不清真假好壞。 例句:武斌呀!你可不能毒蛇黃鱔分不清,好人壞人辨不明呀!你要看看清,想想明,不要把敵人的砒霜當冰糖吃,受騙上當啊!
【第63句】:【羊脂玉掉在青石板上——迸脆兒透酥】(歇)羊脂玉:一種美玉,像羊脂一樣雪白。形容聲音清脆動聽。
【第64句】:【頂高帽子】見“戴高帽子”。
【第65句】:【明人重炮,清人重馬】(諺)明朝人打仗,重視用炮轟;清朝人打仗,重視用騎兵。指傳統(tǒng)、習慣不同,則各自利用自己的特長與優(yōu)勢。
【第66句】:【木偶能跳動,自有提線人】(諺)木偶:木頭做的人像。木偶戲中木偶人像能跳能舞,是有人在幕后牽線操縱。比喻有人出面鬧事,是后臺人物在指使。 也作“木偶不會自己跳,幕后定有牽線人”。
【第67句】:【種地在人,長苗在地,收成在天】 釋義:指種莊稼離不開入力,苗長得壯不壯,收成好不好,決定于地利和天時。 例句:種地在人,長苗在地,收成在天,這地不給長,老天爺不給收成,光人折騰,也難說呀!
【第68句】:【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諺)舊指為善或作惡終究會有報應,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只是時間早晚而已。 也作善惡終有報,只爭旱與遲。 善惡必報,遲速有期。
【第69句】:【民無糧要反,兵無糧要散】(諺)老百姓沒糧吃就會起來造反,軍隊中沒糧吃就會各自走散。指糧食是安定與治軍的首要問題。
【第70句】:【射幸數(shù)跌,不如審發(fā)】(諺)幸:僥幸。審:審慎。射箭偶爾中了一次,卻多次失落,不如審慎發(fā)射。 指凡做事不可只圖僥幸,要精心慎重為好。
【第71句】:【為者如牛毛,獲者如麟角】(諺)牛毛:牛身上的毛,極言其多。麟角:麒麟頭上的角,極言其少。指從學的人往往一哄而上,人數(shù)極多;真正能夠學有成就的,卻實在少。
【第72句】:【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釋義:水能使船航行,也能使船翻沉。比喻百姓可以扶持君主,也可以推翻君主。 例句:想到這里,嘴里不禁冒出唐太宗的“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那句BBB,心也隨著越發(fā)緊縮了。
【第73句】:【沒眼先生上鐘樓——瞎撞】(歇)沒眼先生:盲人。瞎:本指失明,轉指盲目地。撞:本指撞擊鐘,轉指莽撞地行動。指盲目地東沖西撞或盲目行動。 也作沒眼先生出海——瞎撞。 沒了頭的蒼蠅——亂撞一氣。
【第74句】:【羊群出駱駝】(慣)比喻人群中有一個人與眾不同。也諷刺人十分特別。
【第75句】:【剪不斷,理還亂】(慣)既難以割舍,又梳理不順。形容人的心理活動或感情很復雜。也形容頭緒太多,難以理清。
【第76句】:【茶為花博士,酒是色媒人】(諺)博士:古時指茶坊、酒坊的侍應,此處指從中介紹的角色。花、色:喻女性、女色。舊指男女同桌品茶飲酒,往往容易撮合成色情的勾當。 也作“風流茶說合,酒是色媒人”。 風流:此指男女間的色情。
【第77句】:【一箭就上垛】(慣)垛:箭垛,即箭靶。一箭就射中了靶子。比喻一次成功,一拍即合。
【第78句】:【一失足成千古恨】(諺)失足:失腳跌倒,借指犯了大錯。指在關鍵時刻行為不慎,犯了大錯,就會造成終生遺憾,至死無法彌合。 也作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頭是百年身。 一失腳成千古恨,再回頭是百年人。 一失足為千古恨,驚回首已百年身。
【第79句】:【秋后的螞蚱——跳不了幾天了】(歇)螞蚱:蝗蟲,主要危害禾本科植物,是害蟲。跳:本指蹦跳,轉指掙扎、橫行等。指壞人或惡勢力已經(jīng)衰敗,離滅亡已經(jīng)不遠,再橫行不了多久了。 也作秋后的螞蚱——蹦跶不了幾天了。蹦跶:跳躍。 秋后的螞蚱——沒幾天蹦跶了。 秋后的螞蚱——蹦不了多久了。
【第80句】:【同心結】“同心結”是青年男女的定情之物,意為永結同心。那么,“同心結”源于何時呢? “同心結”源于《詩源》里的一個故事:文胄與相鄰的女子姜氏相愛,文胄送給姜氏一枚百煉水晶針,作為定情的信物。姜氏打開箱子,用雙針穿上連理線,織成同心結回贈文胄。縷縷絲線織進無限情思,從此“同心結”成為男女定情的最好信物。“同心結”是用兩股彩繩或彩帶,綰成連環(huán)回文樣式再抽緊而成,因其形態(tài)是兩股彩繩交相盤于“結”的中心,代表著男女愛情的心心相印,而被看做“永結同心”之意。 “同心結”有真實記載的首見于南北朝。南齊歌妓蘇小小作《西陵歌》說到了“同心結”:“妾乘油壁車,郎乘青驄馬。何處結同心,西陵松柏下。” 南朝梁武帝在《有所思》詩中也有“腰中雙綺帶,夢為同心結”的記述,可見,從歌妓到最高統(tǒng)治者,都知道這種表示愛情的信物了。 如今,男女青年仍舊對“同心結”情由所鐘,一旦成為定情之物,則永久珍藏,以作紀念。現(xiàn)代人還把它作為一種裝飾品帶在身上,作為束發(fā)的帶飾、腰帶的結飾、身上的佩飾,此形影不離。
【第81句】:【寧挑千斤擔,不抱肉疙瘩】(諺)肉疙瘩:對嬰兒的戲稱。寧肯肩挑千斤重擔,也不愿在懷里抱個嬰孩。指抱著不會立不會走的嬰孩是最費力的。
【第82句】:【燕子含泥壘大窩】 釋義:比喻積少成多(yipinjuzi.com)。 例句:“咱們不是正缺柴嗎,咱就要求上山打柴:咱的竹杠都是些空大竹,可以把竹節(jié)打空,裝上米,帶上山去。這么著人多點,次數(shù)多點,‘燕子含泥壘大窩’,就能把糧運上去。”
【第83句】:【蛇頭上蒼蠅——自來的衣食】(歇)指自己送上門來供人享用的食物。多指人自投羅網(wǎng)。
【第84句】:【砸明火】(慣)明火:點著火把。 指公然搶劫。
【第85句】:【盡地主之誼】“盡地主之誼”指客人來了,總要盛情款待,熱情招待。 它源出《左人·哀公十二年》:“子服景伯謂子貢日:‘夫諸侯之會,事既畢矣,侯伯致禮,地主歸餼,以相辭也’。”杜預注:“侯伯致禮,以禮賓也。地主所會,主人也。餼,生物。”指的是主人對所到來的客人要以禮待之。后來演變成“地主之誼”。意思是當?shù)氐闹魅藢砜徒哟亩Y節(jié)和飲食饋贈等情誼,而“地主”也就是指主人。簡言之,就是盡主人之情誼。
【第86句】:【一條藤上結的瓜——苦都苦,甜都甜】(歇)苦:本指味苦,轉指痛苦。甜:本指味道甜美,轉指生活幸福。形容彼此利害相關,同甘共苦。 也作“一條藤上的兩個瓜——一樣苦來一樣甜”。
【第87句】:【拿碌碡打月亮——不知輕重】(歇)碌碡:又叫石磙,一種用來軋谷物、平場地的圓柱形農(nóng)具,用石頭制成,很重。本指不知重量大小,轉指不知道掌握行為的分寸,亂來蠻干。
【第88句】:【打獵的不說魚網(wǎng),賣騾馬的不說豬羊】(諺)指各行各業(yè)的人不會談論與本行業(yè)無關的話。
【第89句】:【蘆席夾囤——隨方就圓】(歇)蘆席:用蘆篾編成的席子,一般為方形。囤:用席子等圍成的盛糧用具,圓形。本指用方形的東西去遷就圓的,轉喻順應當時的情勢或按照別人的意志說話、做事。
【第90句】:【人不出門,不長見識】(諺)指人要想見識廣,必須走出家門。
【第91句】:【舉手不打無娘子,開口不罵賠禮人】(諺)無娘子:沒有娘的孩子。 賠禮人:賠情道歉的人。指對不幸者要同情,對認錯者要寬恕,不可粗暴對待。
【第92句】:【六月不熱,五谷不結】(諺)五谷:泛指糧食作物。農(nóng)歷六月,三伏天氣,是一年當中最熱的時候,此時要是天氣不熱,五谷就難以結出果實。指六月大熱,是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需要。
【第93句】:【磕閑牙】(慣)指說沒用的閑話。 也作“拉閑篇兒”。
【第94句】:一問三不知,神仙沒法治.
【第95句】:【腸里出來腸里熱】(諺)從親娘肚里生出的,親娘自然非常關切疼愛。指母親總對自己的親生子女格外關心。
【第96句】:【十八般武藝,無有不拈,無有不會】(慣)十八般武藝:刀、槍、劍、戟、棍、棒、槊、鏜、斧、鉞、鏟、鈀、鞭、锏、錘、叉、戈、矛十八種武藝。 形容武藝出眾,精通每一件兵器。 也比喻人掌握各種技能,什么都會。 也作十八般武藝件件皆能。 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 十八般武藝樣樣皆通。
【第97句】:【能叫掙死牛,不叫打住車】(諺)在坎坷的坡路上,寧可把牛累死,也不能讓車打住不前進。比喻人寧可心力交瘁,付出生命,也不能使事業(yè)中途而廢。
【第98句】:【犯牛脖子】(慣)牛脖子:即牛脾氣,執(zhí)拗倔強的脾氣。指表現(xiàn)出倔強、不服氣的樣子。 也作犯牛脖子脾氣。 犯牛脾氣。
【第99句】:【寧舍千金獻真佛,不拔一毛插豬身】 釋義:該花的錢再多也要花,不該花的錢再少也不花。 例句:劉閣梅還怕王佑山老婆嫌“寒酸”。她認為“寧舍干金獻真佛,不拔一毛插豬身”,有錢使在刀刃上!所以臨出門,又給田貴發(fā)的包里塞了兩瓶老白干。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