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樹樁上的鳥兒一一早晚要飛;遲早要飛
【第2句】:【裝大瓣兒】蒜諷刺人擺架子,裝樣子。韓志君等《籬笆· 女人和狗》:“那喜鵲算個啥東西?跑到我面前來裝大瓣兒 蒜。”
【第3句】:【八月一聲雷,遍地都是賊】釋義:舊謂陰歷八月響雷,主災年,多盜賊。例句:八月:此月雷聲不宜有。諺云:“八月一聲雷,遍地都是賊。”
【第4句】:【隨大流】(慣)指隨著大多數人的意愿說話、辦事。 也作隨大溜。 隨大勢。
【第5句】:【栽花不栽刺】指給人方便,不得罪人。反義說:栽刺不栽 花。《文摘報》(1987,7,16):“這些同志自個兒得過且過,對 別人也只栽花不栽刺。他們想的是:我對別人丁是丁、卯是 卯,輪到我時怎么辦?”
【第6句】:花開不謝——四季如春
【第7句】:【沒有金剛鉆,不敢攬瓷器】(諺)金剛鉆:用金剛石做鉆頭的鉆子。 手里沒有金剛鉆,就不敢包攬修補瓷器的活。比喻人沒有某項特長,就不敢貿然承擔某項任務。 也作懷里沒揣金剛鉆,不敢攬那破瓷碗。 手里沒有金剛鉆,不敢攬這瓷器活。
【第8句】:【親的掰不開,疏的貼不上】(諺)掰(bal):用手分開。關系親密的,掰也掰不開;關系疏遠的,靠也靠不攏。指人際關系的親與疏是自然形成的,勉強不得。 也作“親的疏不開,疏的親不攏”。
【第9句】:【茂林之下無豐草】釋義:茂密的樹林里,草長不旺盛。例句:地上除了雜生的一些小蘆箕草外,什么也看不到,光溜溜的。好似才打掃過一樣。走到這里,梅梅不禁想起了一句俗語:茂林之下無豐草。
【第10句】:我和媽媽走親戚,看著媽媽走得并不快,可我總是跟不上。媽媽笑著說:“緊走趕不上慢不歇呀,孩子。”(河南·尉氏)
【第11句】:【好花需綠葉扶持】見“紅花雖好,也仗綠葉襯映”。
【第12句】:【墻里的柱子——捶使勁不顯身】(歇)指暗中不露聲色地出力。也指不吭聲地埋頭苦干。
【第13句】:【河里淹死會水的】(諺)被河水淹死的,往往是自恃善于泅水的人。 比喻精通某一方面道術的人,常常會由于精通而疏忽大意,鑄成大錯。
【第14句】:池中撈藕——拖泥帶水
【第15句】:馬不停蹄,鞭不停揮——老趕
【第16句】:草尖上的露水——不長久;留不住
【第17句】:【求人者常畏人,受人求者常驕人】(諺)求人的人常有一種畏怯的心理,接受人求助的人總有一種傲慢的心理。指求人幫忙和答應幫別人忙,心態迥然不同。
【第18句】:【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慣)但:只。不求有功勞,只求沒有過錯。 指要求不高,態度不積極。
【第19句】:雙休日,爸爸去賣菜。我說:“爸爸,我去幫你照看攤兒。”爸爸說:“你小孩家懂什么,在家里寫作業。”奶奶說:“秤砣雖小壓千斤,辣椒雖小辣人心。讓他去鍛煉鍛煉。”(河南·內鄉)
【第20句】:【嫌人易丑,等人易久】見“等人易得久,嗔人易得丑”。
【第21句】:【四體不勤,五谷不分】(慣)四體:四肢。五谷:古時指稻、黍、稷、麥、菽,泛指糧食作物。指人不干農活,缺乏起碼的農業常識。 也作“五谷不分,四體不勤”。
【第22句】:【冤有頭,債有主】(諺)報仇找對頭,討債找債主。指報仇討債,各有其主。也指出了事,總有人要承擔責任。 也作冤各有頭,債各有主。 冤有冤家,債有債主。 債有主,冤有頭。
【第23句】:山上放羊——撒了歡
【第24句】:姐姐要去音樂班學習電子琴和小提琴。臨走時,媽媽叮囑說:“去了好好學,藝多不壓身。”(江蘇·東海)
【第25句】:【 上刀山,下火海】指進入危險的境地。類似的:上刀山, 下油鍋。成語:赴湯蹈火。臺灣白先勇《孽子》:“那怕上刀 山下油鍋,也嚇不住我王小玉。”
【第26句】:【 不吃魚,口不腥】不貪便宜,不會惹麻煩。孔厥《新兒女 英雄續傳》:“我們不要占便宜,不吃魚,口不腥!”
【第27句】:【五十五,出山虎】人到五十五歲,最為成熟,能有所作為。 或說:人到四十五,正是出山虎。戴厚英《人啊人》:“再說你 還年輕。俗話說,五十五,出山虎,正當壯年啊!”
【第28句】:媽媽常教育我要和同學們搞好團結。媽媽說:“連根草,人絆倒;一堆小布片兒,縫在一起成了大床墊兒。”(安徽·肥西)
【第29句】:春上經濟比較緊張,我們家喂的三頭豬又都病死了。爸爸嘆氣說:“真是屋漏偏遭連陰雨,船漏又遇頂頭風。悔不該為省幾毛錢,不給豬打防疫針。”(河南·南召)
【第30句】:【甜言美語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說話要講究方式,要與 人為善,不要傷害人。類似的:好話三句暖人心。明代《金 瓶梅》:“你去到后邊,把惡氣兒揣到懷里,將出好氣兒來,看 怎的與他下個禮,賠了不是兒罷。你我既在檐底下,怎敢不 低頭。常言道:甜言美語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第31句】:【 蝎子尾巴,有毒】也不多指危害有限,不可怕。柳青《創業 史》:“那白占魁再過二十年還是個普通社員。蝎子的尾巴, 有點毒水,也不多!”
【第32句】:【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慣)小人:品行不好的人。度:推測。 君子:品行高尚的人。指以自己卑劣的心理去揣測道德高尚的人的心思。 也作以小人之腹,度君子之心。 將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第33句】:張老師教育我們要珍惜時間,刻苦學習。他說:“時間好比東流水,只有流去無流回;水流東海不回頭,誤了少年空發愁。”(安徽·肥西)
【第34句】:【人情大如天】俗語“人情大如天”,一般作貶義,其含義多為辦事不講原則,只講私人關系。這句俗語的來源有一段故事。清代有一童生,天資聰慧,但累試不中,因為他家境貧寒,沒有禮物送給主考官。又一年童生本來考試成績優異,主考大人見他又是兩手空空,便將他的考卷扔在一邊,并手批一聯奚落他:上鉤為老,下鉤可考。老考童生,童生考到老。童生想:只因我沒錢送禮,就屢試不中,還出聯嘲諷我,實在欺人太甚,當即對了下聯:二人成天,一人成大。天大人情,人情大如天。童生書完,棄筆返回故里,從此閉門讀書,再不應試。古今仕途上,有多少英才因人情不到受阻。
【第35句】:【少飲不濟事,多飲濟甚事?有事壞了事,無事生出事】(諺)酒飲得少了不頂事;飲得多了,不是壞事,就是生事。指飲酒害多益少,勸人應戒酒。
【第36句】:單人不成陣,獨木不成林。
【第37句】:【在家不會迎賓客,出門方知少故人】(諺)故人:老朋友。在家里不會熱情款待賓客,出門在外才體會到缺少朋友的難處。指不能熱情交結與招待朋友的人,必然得不到朋友的關愛。
【第38句】:【沒有孫猴子的本領,不敢取經】孫悟空隨唐僧去西天取經, 事出明代《西游記》。借指:沒有本領,不敢接受重任。西戎 《一個年輕人》:“你沒有孫猴子的本領就敢取藏經,你看能 說過大家?”
【第39句】:老天刮起了北風,媽媽想曬地瓜,但又怕這幾天天氣不好。爺爺說:“放心吧,一日北風三日晴,三日南風別盼晴。”(山東·文登)
【第40句】:狗尿苔做點心餡兒——不成仁(人)兒
【第41句】:【入山不怕傷人虎,就怕人情兩面刀】釋義:不怕公開較量,就怕兩面三刀地暗算。例句:“身處不公平的天地,識人可要識個透哇!俗話說得對,入山不怕傷人虎,就怕人情兩面刀。”
【第42句】:我總是喜歡睡懶覺,每天太陽老高了還不起床。媽媽說:“就是天上掉錢,也得早起床才能撿到手啊!”(湖南·武岡)
【第43句】:【 門后邊耍大刀】謂背后逞能。李曉明等《平原槍聲》:“老 孟大爺,這可不能門后耍大刀,要拿到當街上去耍啊。”
【第44句】:【放火自燒身】(慣)比喻本想謀害他人,最終卻害了自己。
【第45句】:【救人須救徹】(諺)救助人,必須做到完全徹底地使之渡過難關。 指救助人要負責到底,不能單憑一時的激情。 也作“救人救到底”。
【第46句】:鋼錘砸鐵砧——硬碰硬
【第47句】:【火冒三丈高火】兼指火焰、怒火。形容發怒,發脾氣。 成語:大發雷霆。劉紹棠《鷓鴣天》:“關青梅見他的態度輕 狂傲慢,火冒三丈高,跳起腳來破口大罵。”
【第48句】:【西鳳酒】西鳳酒,原名柳林酒,是我國十大名酒之一。清朝宣統二年(1910年)參加“南洋萬國賽會”,獲獎牌,受到各國評酒專家的交口稱贊。西鳳酒的名稱來自一個久遠的典故。傳說唐代儀鳳年間,吏部侍郎裴行儉歡送出使長安的波斯王子回國,來到扶風郡雍州(今陜西省鳳翔縣)的十里長亭,發現路上蜜蜂、彩蝶紛紛落地不起,非常好奇。經向路人詢問,得知附近的柳林鎮有一家酒坊剛從地下挖出一壇窖藏老酒,氣味濃香無比,因而導致蜂蝶醉倒,臥地不起。后來郡守便把這壇美酒送給裴侍郎。裴氏非常高興,即興吟詩一首:“送君亭子頭,蜂醉蝶不舞。三陽開國泰,美哉柳林酒。”回朝后,裴侍郎又將這壇美酒獻給高宗皇帝,從此柳林酒便身價百倍,被列為朝宴、國宴佳釀。因該酒產自西部鳳翔,后來便改稱“西鳳酒”,一直沿襲至今。
【第49句】:【 功夫不負有心人】勤奮努力,終能成功。葉辛《蹉跎歲 月》:“不過,功夫不負有心人,華雯雯的臉蛋在她的精心保 護之下,確是白皙紅潤,光滑鮮嫩。”
【第50句】:【張三有錢不會使,李四會使卻無錢】(諺)有的人有錢卻不會合理消費;有的人會享受會消費,但卻手里無錢。指人在生活中,總有這樣那樣的缺陷與不如意。
【第51句】:【筷子】“筷子”是中國的特產,是古人的發明和智慧,至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實踐證明,筷子不僅沒有被淘汰,反而在世界餐具領域獨領風騷,筷子使用的靈活性和效果,令老外們感到神奇。早在商朝的時候,我國就已有使用筷子的習慣了。筷子,原稱“箸”,它的異體字是“筋”。今天還有這種稱呼,如民諺里的“人廚需洗手,舉箸勿多言”。為什么“箸”后來又改稱“筷子”呢?據明朝陸容《菽園雜記》說,“筷子”這一稱呼起源于江蘇一帶。那里是江南水鄉,人們以船為家,在船上吃住,船家忌諱很多,如坐船不能說“翻”字。也忌諱“住”(即停止的意思),而“箸”同“住”諧音,所以“箸”也就成了行船時不吉利之語,于是就改“箸”為“筷”,用于隱喻船走得快。
【第52句】:【肩膀頭兒不齊不是親戚】(諺)站在一起一高一低的不是親戚。 指貧富、社會地位相差太大的雙方,不會結成真正的親戚關系。
【第53句】:無二爺(無常鬼)賣布——鬼扯
【第54句】:【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原指下棋。引申為:旁觀者無切身利 益,看情況比較冷靜全面;當事人有切身利益,常執著一 端。語序亦可換置。臺灣林語堂《京華煙云》:“我只是一個 局外人,沒有權力來干涉您府上的事。但是俗語說得好,當 局者迷,旁觀者清。”
【第55句】:【扁擔是條龍,一生吃不窮】(諺)指扁擔是個寶,靠它能維持一生生計。
【第56句】:【認理不認人】(慣)指辦事公正,不講私情。
【第57句】:【拉不出屎怨茅房】(慣)茅房:廁所。比喻自己不能干,卻埋怨客觀條件差。 也作拉不出屎來怨毛廁。 拉不出屎來,怪馬桶不好。
【第58句】:【骨頭里榨油】(慣)比喻殘酷地剝削或敲詐勒索。
【第59句】:【公主】在古代,封建帝王的女兒稱為“公主”。這個名稱始于戰國時代,在此以前,周朝天子的女兒稱“王姬”。那么,“公主”的名字是怎么來的呢?原來與天子女兒的主婚人有關。當時,老百姓出嫁女兒,例由父親主持婚禮。天子具有九五之尊,他的女兒出嫁,怎么會出面主持婚禮呢?只好由同姓諸侯做主婚人。據《公羊傳》記載:“天子嫁女子于諸侯,必使諸侯同姓者主之,故謂之公主。”那時候諸侯都稱之為“公”,“主”是主婚之意,移用于對天子女兒的稱呼,此即“公主”名稱的由來。當時諸侯的女兒也被稱為“公主”。自漢代起,皇家禮儀制度進一步健全,稱謂方面也做了明確規定。皇帝的女兒專稱公主,皇帝的姐妹稱“長公主”,皇帝的姑姑稱“大長公主”。其他人的女兒不準用這些名稱。分封各王、侯的女兒則稱為“王主”、“翁主”。這也有記載,顏師古在對《漢書·高帝紀下》“女子公主”條下解釋說:“天子不親主婚,或謂公主;諸侯王即自主婚,故其主曰翁主。翁者,父也,當父自主其婚也。亦日王主,言王為其主婚也。”可見,“王主”、“翁主”比“公主”低了一個級別。其后,“公主”稱謂一直沿用到封建王朝滅亡。
【第60句】:【出門碰到劈面雨,行船遇到頂頭風】釋義:比喻做事遇到困難,不順利。例句:他剛一出門,正好遇到日本鬼子進村,還沒來得及閃開,就被抓住了。真是出門碰到劈面雨,行船遇到頂頭風。
【第61句】:【急急如喪家之犬,忙忙似漏網之魚】(慣)喪家之犬:無家可歸的狗。形容驚慌失措、狼狽逃跑的樣子。 也作急急如漏網魚,忙忙似喪家狗。 急急如喪家之狗,忙忙似漏網之魚。
【第62句】:【腿肚子貼灶王爺——人走家搬】(歇)灶王爺:迷信稱掌握一家禍福的神,供奉在鍋灶邊,這里指灶神的畫像,指代“家”。指單身一人,沒有家室拖累。
【第63句】:當哥哥的有一道數學題做不出來,就請他妹妹來幫忙,他妹妹倒很快做出來了。他媽媽指著他的鼻子說:“你真是繡花枕頭,一肚子草。哥不如妹,大不如小。”(江蘇·邗江)
【第64句】:在家里,我常告弟弟和姐姐的狀。媽媽不高興地說:“你不要吃自己的飯,量人家的腸子。少操點閑心,把精力用在學習上吧!”(河南·民權)
【第65句】:一天,村里來個賣葡萄的,要價一元錢一斤,大家嫌貴,可他卻說:“一元錢,不算多,買不著汽車和摩托;兩元錢,不算貴,拉不回冰箱和冰柜。”(河北·黃驊)
【第66句】:【船家不打過河錢】(諺)船家:擺渡渡客的船主。船主不在船靠到對岸后才收船錢。指渡客在船開動時就必須把擺渡錢交上。
【第67句】:【 經風雨,見世面】在社會生活中受到鍛煉。海外老六《丫 頭你嫩嫩地嫁了吧》:“她已經在學校‘經風雨,見世面’了, 練就了一副打不過也打,罵不過也罵的脾性。”
【第68句】:【結為秦晉之好】這句話的意思是兩家聯姻,結為親家。此俗語出自春秋時期。春秋時期,秦晉一直交好,而且以婚姻來促進秦晉之間的關系。那個時候,秦國與晉國不僅是相交之邦、禮儀之邦,也是婚姻走得最頻繁的兩個國家,兩國王室之間常會出現秦晉聯姻事件,后來秦晉就被稱為親人關系,一直沿用到今天。結秦晉就是促成男女雙方,使之交好,暗含結婚之意。
【第69句】:爸爸是一廠之長,一個工人常在背后說他的閑話,媽媽很生氣,非讓爸爸開除人家。爸爸說:“大筆寫大字,大人辦大事,咱不能因為一點小事就砸了人家的飯碗。再說,斤斤計較也顯得咱鼠肚雞腸的,只要咱站得端,行得正,怕什么閑言碎語?”(河南·新密)
【第70句】:【老鼠戲貓兒——好大膽】(歇)指人不知危險,膽子太大。常含譏諷意味。
【第71句】:不叫的黃蜂——暗里叮人
【第72句】:【 孫猴子七十二變】變化不定。或說:屬孫悟空的,七十二 變。類似的:一天十八變。成語:變化無常。古華《浮屠 嶺》:“放了口風。任什么人,都是跑了和尚跑不了廟。還講 什么孫猴子七十二變,一個跟頭能打出十萬八千里,但逃不 出如來佛的巴掌心。”
【第73句】:【鑿四方眼兒】(慣)形容為人死板,不知變通。
【第74句】:【日飼貓,夜飼狗】(諺)飼:喂。 貓要白天喂,夜里不喂,貓會捕食老鼠;狗要晚上喂,喂飽了青樹林文案館網,才能巡夜防守。指喂貓喂狗,要在時間上注重功效。 也作“朝喂貓,夜喂狗”。
【第75句】:【一手遮天,一手蓋地】掩蓋真情,包辦一切。袁靜孔厥《新 兒女英雄傳》:“人成了這樣子,這可怎么說?咱們也不能一 手遮天,一手蓋地啊!”
【第76句】:【 一浪接一浪】不斷增加,不斷發展。接,也說:高。王蒙 《失態的季節》:“幾次匯報演出都十分成功,不管歌唱得怎 么樣舞跳得怎么樣,整個演出是掀起一個熱浪緊接著一個 熱浪。”
【第77句】:【耳朵軟】(慣)指沒有自己的主見,容易相信別人的話。 也作耳根子軟。 耳朵是棉花做的。 耳皮軟。
【第78句】:【擔遲不擔錯】(諺)寧可擔當拖延了時間的責任,也不要讓事情出差錯。指出差錯比拖延時間更干系重大。
【第79句】:【只見和尚吃饅頭,不見和尚受戒】只看到好處,看不到困 難。臺灣梁實秋《雅舍散文二集》:“有人只看見和尚吃饅 頭,沒看見和尚受戒,遂生羨慕別人之心,以為自己這一行 只有苦沒有樂。”
【第80句】:拉纖的喊號子———股勁
【第81句】:吃米不記種田人——忘本
【第82句】:甘羅拜相——小人得志
【第83句】:【日思夜夢】(諺)白天想的什么,夜間就容易夢到什么。指入睡覺做夢,往往是醒時心里想的事情,睡著后反映到夢境里。 也作日之所思,夜之所夢。 日有所思,夜有所夢。
【第84句】:逼出來的口供——信不得
【第85句】:【東家點燈,西家暗坐】(慣)比喻各干各的,互不相干。
【第86句】:【臘月里蘿卜——凍了心】(歇)臘月:農歷十二月,一般是一年里天氣最冷的時候。凍:諧“動”。 心:本指中心部分,轉指心思、志向。指思想、感情發生波動,產生新的念頭。
【第87句】:我放學回家,看到院子里一群老母雞正“咯嗒咯嗒”地叫,就順手抓了把新打的麥子去喂它們,不料它們都不吃。媽媽打趣說:“雞子生來命就窮,不吃新麥它吃蟲。”(河南·鹿邑)
【第88句】:【家有萬石糧,不如生個好兒郎】(諺)家里財物積聚再多,也比不上生個有作為的后代。指積存錢財,不如注重子女才能的培養。
【第89句】:表叔經常聚眾賭博,有一次被派出所拘留起來。釋放回家后,奶奶嚴肅地批評他說:“一針不補,十針難縫。你再不改,后患無窮。”(廣西·崇左)
【第90句】:心口窩里跑馬——寬宏大量
【第91句】:【 一鳥進林,百鳥無聲】指肅靜,因出現威懾力量而不敢講 話。林,也說:山。成語:鴉雀無聲。古華《芙蓉鎮》:“漸漸 地,只要她一在街上出現,人們就面面相覷,屏聲住息。真 是一鳥進林,百鳥無聲,連貓狗都朝屋里躲。”
【第92句】:【 好漢顧三村,好狗顧三鄰】謂應該照顧鄉鄰,幫助他人。 張孟良《兒女風塵記》:“沒說的!好人護三村,好狗護三鄰。 兄弟盡力而為。”
【第93句】:老鼠投的胎——尖嘴巴
【第94句】:【畫鬼容易畫人難】原指作畫,泛指藝術作品要真實反映 情況不容易。或說:畫鬼魅易,畫狗馬難。清代《閑情偶 寄》:“昔人云:畫鬼魅易,畫狗馬難。以鬼魅無形,畫之不 似,難于稽考。狗馬為人所習見,一筆稍乖,是人得以指 摘。”
【第95句】:【只要苦干,事成一半】(諺)做事只要肯下苦功,成功就有一半把握。指無論做什么事,勤奮苦干總是成功的基礎。
【第96句】:【班房】現在人們稱被司法部門拘留或坐監獄為“蹲班房”。它源自哪里呢?考其源,是來自明清兩代的“三班八房”。所謂“三班”是指皂班、隸班、快班,屬于差役組織,分掌維系治安、偵察、捕緝、提刑、解押、傳呼訴訟等事務。“八房”是指吏房、禮房、兵房、工房、刑房、倉房和承發房,屬于封建國家地方政權中的胥吏機構,分掌地方民政、財政、教育、水利、建設等事務。古代衙門不僅管行政事務,還管審判。故此,根據“三班八房”的性質和職能,人們就把封建衙門、監獄簡稱為“班房”。
【第97句】:【不知道鐵鍬幾個齒】齒、恥諧音。頭腦不清醒,不知恥辱。 周立波《暴風驟雨》:“韓老六殷勤地勸酒,嚷得熱乎乎,三二 樽高粱,就把楊老疙瘩灌得手腳飄飄,不知道鐵鍬兒個齒 了。”
【第98句】:打擺子———時冷一時熱
【第99句】:【 躺在功勞簿上】自恃有功,不再進步。《人民日報》(1984, 12,11):“他的教訓啟示人們:躺在過去的功勞簿上睡大覺 是很危險的。”
上一篇:經典說到心坎的文案大全【506】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