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放著河水不洗船】釋義:比喻有條件不去利用。例句:五娘嘴頭子雖利害,倒也沒什么心,前日我和他嚷了,第二日爹到家,就和我說好話,說爹在他身邊偏的多,就是別的娘多讓我幾分,你凡事旦有個不瞞我,我放著河水不洗船,好做惡人?
【第2句】:【患難見朋友】(諺)人處在患難之中,才能見識真正的朋友。指身處富貴結交的朋友不可靠,只有患難與共的生死之交最見真情。 也作患難識朋友。 患難結知己。
【第3句】:【飛到高枝上】見“爬高枝”。
【第4句】:【吃力不討好】(慣)指出了很大的力,卻得不到別人的稱贊。 也作出力不討好。 費力不討好。
【第5句】:【福】春節,家家戶戶貼“福”字,源自何處。一為“福”字的含義好,二是源自一個傳說。先看“福”字的含義。福,是形聲字,偏旁示,乃祭祀祈禱的意思。向神明祈求什么呢?內容在右半邊:上邊是人的頭面,下方是肚腹,肚里的“十”字,乃食物充滿,既要有五谷雜糧,也需要鮮蔬葷腥,一句話,吃飽就是福。至如今,人們恭維一個人既胖又健康,總是說:“哎喲,您發福了!” 這不經意間的“發福”,最是祖先創造“福”字的本義。然而,福的內容不斷擴展,吃飽之后,自然有新的追求,后被解釋為:富、貴、壽、考,齊備為福。富貴自不必說,壽考是平安健康,活到天年。如此一個“福”字,誰不想把其請到家。再看那個傳說。相傳,姜太公之妻是個敗家種,不管到哪里都敗。在姜太公封神之時,其妻說:“別人都封了神,為啥不封我?”姜太公答:“你到哪家哪家敗,封你干啥!也罷,要封就封你為窮神吧。”其妻很不滿意:“封我為窮神,叫我蹲在哪個地方?”姜太公說:“有福的地方不能去。”此事被傳開后,驚動了老百姓,于是老百姓把自家大門、小門貼上“福”字,以對窮神的拒絕。從此便成了傳統風俗,一直流傳至今。
【第6句】:鄰家的大伯辦了個養雞場,雞蛋卻舍不得吃一個。村里人議論說:“竹匠用的漏底筐,木匠睡的缺腿床;賣鞋老婆赤腳走,賣鹽老漢喝淡湯。”(河南·鎮平)
【第7句】:【小事不愿管,大事管不了】大事小事全不做,混飯吃。管, 也說:做。古華《相思樹女子客家》:“三臘子從小嬌里嬌氣, 小事不愿做,大事做不來,怎么辦得好店子?”
【第8句】:【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山水甲桂林】釋義:甲:居第一位。陽朔:縣名,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漓江流經境內,風景秀麗,在桂林山水中居首位。桂林的山水居天下第一位;陽朔的山水又居桂林第一位。例句:“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山水甲桂林。”桂林人是很愛夸引這兩句話的。到過桂林而且游過陽朔,我自己也能承認,這兩句話并不算夸張。
【第9句】:屬螺絲釘的——東西不大,作用不小
【第10句】:【師范】中國歷來重視教育,而“師范院校”是培養教師的殿堂。那么,“師范”一詞是怎么來的呢? “師”的名稱,在夏、商、周時代就有了,而“師”的最早出現是在甲骨文中,甲骨文中有“文師”之稱。春秋時期,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司馬遷用了“師表”一詞,他們都著重在師的表率作用這點上。西漢末年,楊雄在言論集《法言》中說:“師者,人之模范也。”他第一個將“師”和“范”聯系起來,明確強調了教師所負有塑造教育對象的重大責任。《后漢書-趙壹傳》報皇甫規定:“君學成師范,縉紳歸慕。”“師范”第一次作為一個完整的詞出現了。后世有“學高為師,德高為范”的說法,也是強調德才兼備的為師。
【第11句】:【塔尖上亮相——高姿態】(歇)亮相:戲曲演員上下場或一節舞蹈、武打完畢后,為突出角色精神狀態而做的塑像式姿勢。本指在高處擺出某種姿勢,轉指人在處理問題時站得高,態度寬容。
【第12句】:【無厘頭】“無厘頭”原是廣東佛山等地的一句方言,意思是一個人做事、說話都粗俗隨意,沒有中心,令人難以理解。這種“無厘頭”形式,后來被運用到電影藝術上,成為周星馳為代表的一系列喜劇電影中的一種表演模式。“無厘頭”的語言或行為實質上有著深刻的社會內涵,透過其嬉戲、調侃、玩世不恭的表象,可以觸及事物的本質。周星馳主演的電影《大話西游》中的對白便是“無厘頭”式的語言。隨著網絡的發展,“無厘頭”形式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很多青少年將其奉為圭臬。“無厘頭”一詞便由方言傳播到全國各地。
【第13句】:【家有萬千,小處不可不算】(諺)家里縱然有千萬錢財,開支也要精打細算。指再大的家業,過日子也必須節制而有計劃,不可隨意浪費分文。
【第14句】:劉姥姥坐席——凈出洋相
【第15句】:【為人無主見,吃虧在眼前】(諺)為人處世沒主見,隨時都會吃虧。 指人應有主見,行事不能隨風倒。
【第16句】:【促風暴雨,不入寡婦之門】(諺)促風:又急又猛的狂風。即使遇到急風暴雨,也不進寡婦人家去躲避。舊指寡婦門前是非多,必須遠避嫌疑。 也作“疾風暴雨,不過寡婦之門。
【第17句】:【鉆空子】(慣)比喻利用某種漏洞,進行對已有利的活動。
【第18句】:【往上爬】(慣)比喻以不正當的手段謀求提升官職、地位。
【第19句】:【拍拍腦袋算一個對】人的條件要求極低。老舍《女店 員》:“我們也不拍拍腦袋算一個,我們不喜歡看不起自己的 售貨員!”
【第20句】:老牛拉著磨盤轉——個心眼
【第21句】:【九牛拉不轉】(慣)比喻拿定了主意,誰也無法使之動搖。 也作九條牛都拉不回頭。 九牛二虎也拉不回頭。
【第22句】:【吃一行,怨一行】(諺)行(h。ng):行業。在哪個行業做事,總抱怨哪個行業不好。
【第23句】:媽媽要吃蘿卜,我也嚷著要吃。爸爸笑著說:“你真是人家拉屎,你屁股眼兒痛。”(河北·唐山)
【第24句】:【扶得東來西又倒】(慣)形容缺乏自立、自強的精神。也指事情多,忙了這頭,那頭又出了問題。
【第25句】:【戴高帽子】(慣)比喻對人說恭維、吹捧的話。 也作“頂高帽子”。
【第26句】:菜園里的壟溝——四通八達
【第27句】:【快刀斬亂麻】此俗語比喻迅速果斷地處理復雜問題。典出《北齊書·文宣紀》,據記載,北魏大將高歡有幾個兒子,高歡想試驗一下他們的才智,于是,發給每人一堆亂麻,讓他們梳理整齊。別的孩子都在一根一根地整理,唯獨排行老二的高洋找來一把快刀,幾下就把亂麻斬斷了。高歡問他為什么這樣做,高洋回答說:“亂者需斬!”高歡聽后十分驚異。后來高洋廢掉東魏建立北齊,他就是北齊的文宣帝。不愧是“亂著須斬”,開出一片新天地。
【第28句】:【楷模】是自然界實有的一種樹,俗稱“黃連木”,系落葉喬木,果實紅色,形為橢圓,其木質地柔韌,久藏不腐,亦不暴折,雕刻而成的器具玲瓏剔透,木紋如絲而不斷,名日“楷雕”,是一種很出名的工藝品。生長在孔子墓上的楷模傳說為其弟子子貢所植。清康熙年間遭雷擊焚死,后人遂將枯干圖像刻于石上,碑名“子貢手植楷”。又于石上建亭存碑,名日“楷亭”,碑與亭今都完好。但模樹很可能是古人假想出來的一種樹木。明人葉盛在《水東日記》中載:“……臨川吳文正公澄間日‘楷模二字假借乎?’日:‘取義也’。日:‘何以取木為義?’日:‘昔模木生周公冢上,其葉春青夏赤秋白冬黑,以色得其正也……出淮南王安《草木譜》’。”這兒提到的模樹很神奇,其葉隨時令而變,因其各季色澤純正,“不染塵俗”,便為諸樹榜樣。后世以樹喻人,故把模范行為、榜樣作用以及為人師表的風范,稱為“模范”。兩種神奇的樹木合在一起,即為“楷模”。
【第29句】:【打鼓弄琵琶,相逢是一家】(諺)指打鼓的和彈琵琶的相逢便合場演奏,過后就各分東西。比喻人臨時聚合,不過是逢場作戲,無情義可講。
【第30句】:【硬叫掙死牛,不叫打住車】(諺)遇到難行的路,寧可把拉車的牛掙死,也不能讓車停住。比喻在關鍵時刻,寧可人作出犧牲,也不能讓事業受損。
【第31句】:【無意人對著有心人】(慣)無意人:并非故意拿話刺激他人的人。 指人無意中說出的話,觸動了對此懷有戒心的人。
【第32句】:油畫里卷國畫——畫里有畫(話里有話)
【第33句】:狗頭長角——裝羊(佯)
【第34句】:【鳥貴有翼,人貴有志】(諺)翼:翅膀。指鳥兒可貴的是有翅膀,可以自由飛翔;人可貴的是有志氣有智慧,能夠創建事業。
【第35句】:老柳樹發芽一一回春
【第36句】:姥爺在我家門口種了許多花,但是,這些花總是被小偷偷走。昨天晚上,姥爺說:“電視上的歌唱的是‘常回家看看’,我是常出去看看,抓住個賊。”我和媽媽笑得肚子都疼了。(新疆·哈密)
【第37句】:一天,媽媽買了二斤月餅,弟弟連看都不看。后來,等我們都快吃完了,弟弟卻對媽媽說他也要吃。媽媽指著弟弟的腦袋瓜說:“一人嘴動,十人嘴酸。你早干啥去啦?”(河南·魯山)
【第38句】:【算總帳】(慣)指把過去所有的錯誤、罪行加在一起清算。
【第39句】:【舍得珍珠換瑪瑙】(諺)珍珠、瑪瑙:兩種珍奇的寶物。用此一寶物,才能換彼一寶物。指要想獲得高規格的人與物,必須舍得付出同等價值的代價。
【第40句】:【當搏牛虻,不當破蟣虱】釋義:蟣:蟣子,虱子的卵。比喻應當同強敵搏斗。例句:宋義搖首道:“公言錯了!古諺有言,當搏牛虻,不當破蟣虱,虻犬虱小,我等應從大處下手,方得大功。今秦兵攻越,就使戰勝,兵亦必疲,我可乘敝進攻,無慮不破。”
【第41句】:【正缺個橋,來個扛板子的】(慣)有板子就可搭橋。比喻來得正好,及時滿足了需要。
【第42句】:【千般易學,一竅難通】(諺)指各種各樣的本事都容易學,但要達到精熟的程度卻很難。
【第43句】:死豬不怕開水燙——豁出去了
【第44句】:【拿土地爺不當神仙】土地爺雖小,也是神仙。電視劇:“小 瞧我們天津地面上的人,別拿土地爺不當神仙。” 錢孔看人人自小瞧不起貧窮的人。臺灣李敖《世論新 語》:“但他們現在發達了,反而‘錢孔看人人自小’,這種事 我碰多了。”
【第45句】:【挨金似金,挨玉似玉】(諺)挨:靠近,接近。靠近金的就會像金,靠近玉的就會像玉。猶言近朱者赤。比喻經常和優秀的人在一起,品行、才能等自然會很好。
【第46句】:有一天,爸爸在笨手笨腳地釘上衣的扣子。突然,只聽爸爸“哎喲”一聲:“扎死我了。”在一旁做家務的媽媽風趣地說:“棍不打好人,針不扎巧人。”(山東·棗莊)
【第47句】:張大伯的兒子好睡懶覺,張大伯說:“誰家的煙囪先冒煙,誰家的糧倉先冒尖。像你這樣早睡晚起,日子能過好嗎?”(湖北·鐘祥)
【第48句】:【 能舍錢一千,不教一招鮮】一招鮮,能夠盈利的獨有的技 術。謂一招鮮不能傳授給別人。李準《黃河東流去》:“原來 陳柱子有個規矩,就是能舍錢一千,不教一招鮮。”
【第49句】:【水火無情,刀槍無義】釋義:水火不講情面,會害人;刀槍不懂情義,會傷人。指水火刀槍都能傷人。例句:我們學生、文人,是民族的精華,他們能饒了我們?而且水火無情,刀槍無義,打起仗來,誰能保住不死?
【第50句】:風吹雞毛——忽上忽下
【第51句】:【小雞不撒尿——各有各的道兒】(歇)道兒:本指通道,轉指門路、辦法。指各人有各人的辦法。
【第52句】:【罵人不帶臟字兒】(慣)指罵人話中沒有粗俗下流的詞語,罵得含蓄。
【第53句】:【閻王也怕拼命鬼】(諺)比喻世間的強人惡人,也都害怕不要命的人。
【第54句】:陰溝里的死水——臭不可聞
【第55句】:【笨人有笨福】(慣)笨的人自有他的福氣。多指意外得來好處。
【第56句】:捧著鮮花坐飛機——美上天了
【第57句】:有個同學學習不好,還老抱怨他爸媽沒給他一個聰明的腦袋。老師說:“這才叫手拙埋怨襖袖長呢!明明是你自己學習太不用功嘛!”(山西·太原)
【第58句】:【忍宇中間一把刀,不忍分明把禍招】(諺)忍字的結構是“心”上有“刀”,是指如果遇事不忍,就會惹出殺身之禍。指遇事能忍,自會免除災禍。 也作忍自忍,饒自饒,忍饒相加禍自消。 忍自忍,饒自饒,忍耐比著饒恕高。
【第59句】:【黃柏汁里泡過的——苦不堪言】(歇)苦:本指味苦,轉指痛苦。指生活苦得不能用言語形容。
【第60句】:砍樹吃橘子——不顧根本
【第61句】:癩蛤蟆蹲門檻——想裝石獅子
【第62句】:【人有當日之災,馬有轉韁之癥】見“馬有轉綆之病,人有旦夕禍福”。
【第63句】:【圣人門前賣字畫】(慣)比喻在行家面前賣弄本事。
【第64句】:【又想吃,又怕燙】想得到好處,又有顧慮。類似的:又想 吃油糕,又怕膩了嘴。成語:瞻前顧后、畏首畏尾。老舍《四 世同堂》:“哼,瞧瞧咱們吧,咱們是又想吃,又怕燙。像咱們 這樣兒的,一輩子也發不了。”
【第65句】:【馬桶】“馬桶”即坐便器。南方人習慣稱其為“馬桶”。人用的東西為什么叫馬桶呢?它源自何處?在中國,最早的關于“馬桶”的詳細文字記載是北宋時期歐陽修的《歸田錄二》中的“木馬子”。在木馬子之前,漢朝稱之為“虎子”。這個名字由來與一個傳說有關。相傳西漢時期飛將軍李廣能騎善射,力大無比。一次,他射死臥虎后,命人鑄成虎形的器具盛裝小便,以此表示對猛獸的蔑視,意在表示蔑視強敵。久而久之,這種專門盛裝便溺之物的器具就被稱為“虎子”了。《西京雜記》上就有關于這種“馬桶”的記載,漢朝宮廷用玉制成“虎子”,由皇帝的侍從人員拿著,以備皇上隨時方便。這種“虎子”,就是后人稱作便器、便壺的專門用具,也是馬桶的前身。可是到了唐朝,因為皇族的先人中有叫“李虎”的,為了避諱,便將這大不敬的名詞改為“獸子”或“馬子”,再往后就俗稱“馬桶”了。中國古代使用的馬桶是木制的,是一種帶蓋的圓形木桶,用桐油或上好的防水朱漆加以涂抹。王公貴族使用的馬桶,為了顯示身份,材料高級的多,甚至還有黃金制成的。到了現在,才發展成以陶瓷馬桶為主了。至于抽水馬桶,確實是外國人發明的,1596年英國人哈林頓制作了世界上第一個抽水馬桶。
【第66句】:【 伴君如伴虎】封建帝王不好侍候,弄不好就有殺身之禍。 姚雪垠《李自成》:“他深知皇上是一個十分多疑、剛愎自用 和脾氣暴躁的人,很難侍候,真是像俗話說的:伴君如伴 虎。”
【第67句】:一次小測驗,我語文、數學都考了100分。張老師對我說:“先胖不算胖,后胖壓塌筐。你可不能驕傲啊!”(河南·許昌)
【第68句】:【馬屁拍在馬腿上】(慣)比喻討好別人卻不合人心意,反而討了沒趣。 也作“拍馬屁拍到馬蹄子上”。
【第69句】:【瞎子見錢眼睛開】(諺)指金錢對人有著極大的吸引力。 也作瞎子見錢眼也開。 瞎子見錢眼睛亮。
【第70句】:孫子用兵——以一當十
【第71句】:【說大話不怕風煽舌頭】說空話說大話沒有用。類似的:說 話不怕牙疼/說大話不怕噎嗓子/站著說話不怕腰疼。浩然 《艷陽天》:“說話不怕風煽舌頭。我要像她們那樣,無牽無 掛,我也當積極分子,整天跟你一塊開會、辦公!”
【第72句】:【黃鶴樓上看翻船——幸災樂禍】(歇)黃鶴樓:歷史名樓,故址在今湖北省武漢市蛇山的黃鶴磯頭,建長江大橋時拆除,1985年重建。指看到別人遭受災禍不僅不同情,反而高興。
【第73句】:【狗咬挎籃的,賊搶有錢的】釋義:挎籃的:指挎著籃子討飯的人。即乞丐。比喻壞人專門欺壓窮人。例句:天保沒好氣地答道:“安定!‘狗咬挎籃的,賊搶有錢的’,一點不假!我這沒逃跑的也還活著。”
【第74句】:【蛇頭上蒼蠅——自來的衣食】(歇)指自己送上門來供人享用的食物。多指人自投羅網。
【第75句】:【過了九月九,大夫高了手,米飯蘿卜絲,吃了去病根兒】釋義:過了農歷九月九,蘿卜一類有利健康的蔬菜下來了。例句:現在你給出個“主意”,叫我明天賣烤紅薯,我就覺得這是好主意。為啥呢?常言說:“過了九月九,大夫高了手,米飯蘿卜絲,吃了去病根兒。”看病的生意不行了,紅薯才下來,城里人都愛吃個新鮮烤紅薯。
【第76句】:【拿得住的是手,掩不住的是口】(諺)手能抓住,嘴卻無法掩住。偏指人人都有傳播消息的自由,不論采取什么嚴密的措施,也禁不住信息的交流。
【第77句】:【一問搖頭三不知】(慣)指什么都不知道。也指人不介入是非,問什么都推說不知。
【第78句】:看病方知健康是仙。
【第79句】:【吃五谷,想六谷】欲望越來越高。韓志君等《古船·女人 和網》:“吃五谷想六谷,捧著土豆找白薯!小豆倌兒還配不 上你呀?”
【第80句】:【三十六計走為上】此語指事態無法挽回,別無妙計,只有一走了事。常言說:三十六計,走為上計。“走為上”確實是三十六計之一,排在最后一計。那么,是誰把“三十六計走為上”組合成一句俗語呢?據《南史·王敬則傳》,南朝齊代,明帝蕭鸞病情嚴重,生命垂危,輔國將軍王敬則趁機謀反。明帝的二兒子蕭寶卷當時正在東宮議事,派人上屋觀望,見征虜亭大火沖天,王敬則大兵將至,蕭寶卷嚇得趕緊收拾行裝準備逃走。有人報告了王敬則,王敬則自言自語,像是對著明帝父子說:“過去檀道濟三十六策,走是上計,就讓你們父子趕快逃命去吧!”看來王敬則雖然謀反,但沒把事做絕。
【第81句】:世界地圖吞肚里——胸懷全球
【第82句】:【不是省油的燈】(慣)比喻不是省事的人或不是好對付的人。
【第83句】:【一石激起千層浪】(慣)比喻某種言論或行動引起了人們強烈的反響。
【第84句】:【人多講出理,田多長出米】(諺)人多了,集思廣益,就能爭辯出真理,就像種地多了打的米糧就多一樣。
【第85句】:【生日吹蠟燭】孩子們過生日,生日蛋糕是少不了的,精明的蛋糕店老板又開始贈送生日蠟燭。生日那天,吃著蛋糕,又吹蠟燭,別提有多高興了。不過,過生日吹蠟燭的來歷恐怕孩子們不知道。過生日要吹滅插在蛋糕上的蠟燭,這一做法最早始于古希臘。古希臘的月亮女神阿耳特彌新的崇拜者們在慶祝月亮女神生日時,在圣壇上擺上插著蠟燭的甜蜜蛋糕。后來,古希臘人在孩子的生日蛋糕上插上燃燒著的蠟燭,并增加了吹蠟燭的內容。他們相信,燃燒著的蠟燭具有隱秘神奇的力量,如果孩子們要求一個心愿,并且一口氣吹滅所有的蠟燭,他們便可以如愿以償。這一習俗一直流傳至今,漂洋過海,來到中國。
【第86句】:老鼠吃高梁——順稈兒往上爬
【第87句】:【把稻草說成金條】把壞的說成好的,說謊騙人。成語:信 口雌黃。《香港內外》:“那混蛋哪,真是江湖騙子!那些嘴 能把稻草說成金條!”
【第88句】:十一歲的小明要到鎮上去念初中,爸爸鼓勵他:“在家里你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這回也該出去鍛煉一下了。”媽媽卻不放心:“這么小個娃子,吃飯不知道饑飽,睡覺不知道顛倒,真叫我掛心哩!”(河南·鄧州)
【第89句】:【七大姑,八大姨】(慣)指眾多的女性眷屬。
【第90句】:王叔叔家并不富裕,可他經常和一些老板應酬、交往。王奶奶生氣地說他:“你呀,真是丫頭的臉上打胭脂——和小姐們賽美,你比得了嗎?”(云南·個舊)
【第91句】:【春秋】“春秋”本意是春天和秋天。其實在古代,春秋也指季節,但并非和現在一樣,古代所說的春秋,本指一年。中國商代及西周前期的相當長時期,一年只分春秋兩季,沒有冬夏,所以,春秋就是一年。而一個個的春秋就成為歷史了,引申義即歷史。說起作為歷史含義的春秋,它的起源與孔子有關。古代,朝廷設有不少史官,史官又分成左史官和右史官。右史官負責詳細記載帝王的談話言論,例如《尚書》即這類著作,可以說是帝王的文案。左史官則負責記載國家之事,他們把重要大事記人“策”中,小事寫在“簡”里。魯國的那部《春秋》就是策和簡合編而成的一套編年史。據說,《春秋》是由孔子親自修訂的。后世則把《春秋》記載的這段歷史時期稱為“春秋時代”了。這部《春秋》影響很大,如果閱讀《春秋》,可能會覺得概括而簡單,猶如一份大事記,不過,它對研究古代歷史有重要學術價值。后來出現左丘明的《左傳》、公羊高的《公羊傳》、谷梁赤的《谷梁傳》,合稱“春秋三傳”,即為解說極其概括簡約的《春秋》而作,“傳”即解說之意。《春秋》的寫作方法還被后人稱為“春秋筆法”,成為后世效法的典范。
【第92句】:鄰居張大媽給兒子辦完婚事,小兩口就鬧著分了家,對大媽的生活不管不問。一天,張大媽到兒子的肉架子前割了幾斤肉,兒子張口就要錢。大媽提著肉說:“這錢嘛,等到柏葉落,柳葉圓,老公雞下蛋再給你吧!”(河南·南陽)
【第93句】:【 不依規矩,不成方圓】做事要有依據,守規矩。語出《孟 子》。不依,也說:沒有。馬烽《劉胡蘭傳》:“你老說的,倒也 是一番道理。古話說:國有國法,家有家規,不依規矩不能成方圓。
【第94句】:【頂著鵝毛不知輕,壓著磨盤不知重】見“放著鵝毛不知輕,頂著磨子不知重”。
【第95句】:【三國盡歸司馬懿/三國歸司馬】全部落人一個人手中。類 以的:三碗倒成一鍋。王杏元《綠竹村風云》:“這樣,兩個弟 婦一改嫁,阿獅三碗倒成一鍋,三國歸司馬了。”
【第96句】:爸爸突然心血來潮,要檢查我的作業。媽媽在一旁說:“你呀,就是這樣,冷水里發熱,熱水里結冰!”(江西·九江)
【第97句】:【造原子彈不如賣茶葉蛋】指職業收入倒掛的現象,高科技 職業收入低于簡單勞動。《中國青年報》( 1999,7,7):“舊的 平衡打破了,新的平衡尚未形成。在分配上,出現了‘制導 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畸形格局。”
【第98句】:【 遠觀不如近睹】遠處看不清楚,需要仔細觀察。或說:遠 看不如近比。清代《孽海花》:“愛自由者心想,遠觀不如近 睹,放著膽子把簾子一掀,大踏步走進來一看,哪有什么花, 倒是個螓首蛾眉、桃腮櫻口的絕代佳人!”
【第99句】:【當場不讓步,舉手不留情】(諺)臨場交手比武,不管對手是誰都絕不能相讓,下手也絕不能留情。指交手比武爭高下,是只認輸贏不認人的。 也作當場不讓故,舉手不留情。 故:故舊,老朋友。 當場不認父,舉手不留情。
上一篇:《感悟人生健康的經典文案》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