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丟下灶王拜山神——舍近求遠
【第2句】:表弟參加“少兒寫作培訓班”才幾天,就不愿去了。姨媽對他說:“困難好比一座山,膽小永遠站山底,膽大就能上山巔,可別在半山腰停下來。”(寧夏·固原)
【第3句】:【好心總有好報】(諺)對人對事操好心的,終歸會有好的回報。指人只要憑良心辦事,與人為善,就不會有壞下場。 也作好心自有好報。 好心必得好報。
【第4句】:【打好了江山殺韓信】(慣)韓信:淮陰(今江蘇淮陰市西南)人,西漢初年軍事家。楚漢戰爭時,為劉邦出謀劃策,攻占關中,后被劉邦封為齊王,不久率兵與劉邦會合,滅項羽于垓下。漢立,改封為楚王。 被誣告謀反,降為淮陰侯,又被告與陳孺勾結謀反,為呂后所殺。比喻事成之后把有功之人一腳踢開。
【第5句】:我們生產組選組長時,大家選上了“科技迷”有道哥。有道哥站起來說:“我可不行,哈巴狗攆兔子——憑跑哩,憑咬哩?”(河南·孟津)
【第6句】:【瑞雪兆豐年】冬季大雪,能凍死害蟲,又為田中增加水 分,有利農業。蘇童《妻妾成群》:“好大的雪,瑞雪兆豐年 吶。”
【第7句】:螻蛄吃莊稼——地下活動
【第8句】:墻靠基礎堅,身強靠鍛煉。
【第9句】:【墻頭草,隨風倒】借指沒有主見,動搖不定。或說:墻上 一草,風吹兩面倒。丁玲《太陽照在桑干河上》:“你看,他 發了多少財,白手起家,靠的是誰?如今也忘了水源頭了,一 墻上的草,兩邊倒著呢。”
【第10句】:【拉大旗作虎皮】以莊嚴的名目嚇人。魯迅《且介亭雜文 末編》:“首先應該掃蕩的,倒是拉大旗作為虎皮,包著自己, 去嚇唬別人;小不如意,就倚勢定人罪名,而且重得可怕的 橫暴者。”
【第11句】:【從來好事天生儉,自古瓜兒苦后甜】(諺)指世間的一切好事,從來很難順利實現,就像瓜一樣,成長期間一直很苦,到熟時才會甜。
【第12句】:【過了篩子又過籮】(慣)篩子:用竹篾、鐵絲等編成的有許多小孔的器具,要篩的東西放在上面,細碎的可以漏下去,塊兒較大的則留在了上頭。籮:一種器具,將網狀物固定在木框或竹框上,用來使細的粉末或流質漏下去,較粗的粉末或渣滓留在網上。比喻一遍又一遍地挑選或審查,非常仔細。
【第13句】:【大難不死,必有大福】(諺)指身遭大難而能保住性命,以后必定有享受不完的大福氣。 也作大難不死,必有后祿。祿:福祿。 大難不死,必有厚福。厚福:豐厚的福分。 大難過去有大福。
【第14句】:牛吃筍子——胸有成竹
【第15句】:【 千中有頭,萬中有尾】謂事情再復雜,總有主次、原因、結 果。馬烽《劉胡蘭傳》:“千中有頭,萬中有尾。你是一家之 主,我就要和你算賬!”
【第16句】:【走了大褶兒】(慣)褶兒:褶子,衣服、窗簾等上面經折疊而縫成的紋。比喻沒了規矩或出了大錯。
【第17句】:【一物不成,兩物見在】(慣)見:同“現”。指交易未成,錢物俱在,雙方都沒有受到損失。
【第18句】:【一畝三分地】“一畝三分地”意為只注重個人小天地,利己主義嚴重,常常被大家譏諷,批評為“只顧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為什么個人的小天地被說成是“一畝三分地”呢?它源自皇帝祭祀先農,這“一畝三分地”原來是皇帝耕種的。清朝皇帝耕種的這“一畝三分地”,位于永定門內大街西側的先農壇內。在太歲殿南面的觀耕臺前,豎立著一塊“一畝三分地”的標牌,上寫“一畝三分地為皇帝親耕祀的籍田,長11丈,寬4丈,分為12畦,中間為皇帝親耕之位,三公九卿從耕,位于兩側,依古制,皇帝左手扶犁,右手執鞭,作出示范性耕耘,以此勸天下從農。” 皇帝怎么親耕?藉耕儀式相當隆重,皇帝在“一畝三分地”前,面向南站立,由戶部尚書跪進農具,順天府尹跪進鞭子,皇帝左手扶持農具,右手執鞭,前面的老者牽牛,旁邊有兩名農夫扶犁,后邊順天府丞捧裝種子的青箱,戶部侍郎負責播種,由禮部、太常寺和鑾儀衛的六個官員導引護架,在一片樂聲中,往返三個來回,即完成“三推三返”的皇帝親耕禮。皇帝親耕的目的,是以此勸民重農務農,以示皇帝對農耕的重視。久而久之,變成了親耕秀。
【第19句】:【壓大的力氣嚇大的膽】見“力氣是壓大的,膽子是嚇大的”。
【第20句】:野豬掉在陷坑里——跑不了
【第21句】:閻王爺開布店——鬼扯
【第22句】:【是馬就充不了麒麟】釋義:麒麟: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像鹿的動物,古人拿它象征祥瑞。比喻普通的人冒充不了杰出的人。例句:“反正你在這里多待幾天,慢慢就都品得出來了。是馬就充不了麒麟。”
【第23句】:【上有天,下有地,中間有良心】天地作證,憑良心做事。袁 靜孔厥《新兒女英雄傳》:“上有天,下有地,中間有良心;我 要是三心兩意,叫我挨槍子兒。”
【第24句】:我又向爸爸要橘子,爸爸拿出最后一個說:“砍了樹子免得老鴉叫。”(四川·射洪)
【第25句】:王大叔富了,人們說他再也不會恁仔細了吧。奶奶說:“我看不一定,他多半輩子都是吐口唾沫也要潤濕塊坷垃,會過著呢!”(河北·邢臺)
【第26句】:【賣什么吆喝什么】做什么事情,說相應的話。老舍《離 婚》:“老李已經把他心中的那點‘詩意’要在她的身上具體 化了,她像門外小販似的,賣什么吆喝什么,把他的夢打 碎。”
【第27句】:【鼻凹兒抹上一塊砂糖——舔又舔不著,吃又吃不著】(歇)指想要得到的人或物,近在眼前,卻無法得到。
【第28句】:【亂王年年改號,窮士日日更名】(諺)亂王:亂世的國君。號:年號。亂王總是頻繁地更改著年號,不走運的讀書人總是頻繁地更改著名字。諷嘲人不從根本上下功夫,總喜歡在表面上做文章。
【第29句】:打燈籠走親戚——明來明去
【第30句】:黃昏走到懸崖邊——日暮途窮
【第31句】:玻璃窗里看戲———眼看透;一眼看穿
【第32句】:【說一句,是一句】(慣)指說出來的話實在、有分量、算數。 也作說一句,算一句。 說一句話,算一句話。
【第33句】:奪下羊羔放走狼——留下后患
【第34句】:鄰居大娘問媽媽說:“你家這豬有二百多斤了吧?”媽媽說:“那要把秤砣拿下來稱了。”(江蘇·東海)
【第35句】:【愛河】“愛河”指愛情,男女青年相戀,常說墜入愛河,是美好的事情。然而,它的出處卻與今義大相徑庭。愛河,源自佛教。佛教中的“愛河”卻并非美好的寓意,而是指情天欲海。原意是指愛欲溺人,阻礙修道。此外,也喻指人的貪愛之心,執著于物而不離舍,猶如水之浸染于物,故以河水譬喻。《華嚴經》卷二十六有“隨生死流,人大愛河”之語。《楞嚴經》也有“愛河干枯,令汝解脫”之說。《浴像經》說:“愿永出愛河登彼岸。”“菩薩皇帝”梁武帝也曾在文章中慨嘆:“登長樂之高山,出愛河之深際。” 可見,“愛河”在佛教中并不代表積極的一面,也不代表美好的一面,“愛河”卻指人心受到欲的浸染,溺沒而不能自拔,希望大家能夠早日脫離。佛教一門主張平等清靜而擯棄私欲,世俗間“愛河”的意義以男女的感情欲求為基礎,是與佛教所崇尚的理念背道而馳的。當然,愛物、愛民、愛父母、愛師長等,佛教認為是正當的。佛有佛道,俗有俗道,各自相安,各行其道,“愛河”就理解清楚了。
【第36句】:哈巴狗逮耗子——像貓又沒貓的本事
【第37句】:看到別人養豬掙了錢,伯伯就一下子養了十頭小豬,好不容易小豬長大了,可豬價卻又跌了下來。伯伯不但沒賺錢,反而倒賠了幾百元。他逢人就說:“真倒霉!跑慢了窮攆上,跑快了攆上窮,不快不慢又掉進了窮坑。”(河南·修武)
【第38句】:【死要面子活受罪】為了滿足虛榮心,硬裝門面,弄得狼狽 不堪。陸文夫《圍墻》:“唉,我這個人是死要面子活受罪。 人家都怕我辦事不穩,可我又偏偏喜歡性急。”
【第39句】:隔年蠶作繭——無新絲(無心思)
【第40句】:【人有失手,馬有失蹄】偶然的疏忽是難免的。古華《相思 樹女子客家》:“可是人有失手,馬有失蹄,她為了跟一個卡 車司機談戀愛,在公社單身宿舍里,被喬三臘手下的人‘拿’ 了‘雙’。”
【第41句】:財主家的狗——認富不認窮
【第42句】:媽媽叫我去買饃,我不去,后來挨了罵才去的。媽媽見我把饃買了回來,樂呵呵地說:“你這是‘鞭子也打了,磨子也曳了’。”(陜西·耀縣)
【第43句】:興時的貍貓歡似虎,落架的鳳凰不如雞。(新疆·巴里坤)
【第44句】:【刀分兩把,各有其鞘】釋義:每把刀有每把刀的刀鞘。比喻不能搞錯,張冠李戴。例句:潛逃犯與謀殺案,究竟有什么必然聯系呢?俗話說:刀分兩把,各有其鞘。搞破案的,可不能隨意地張冠李戴啊!
【第45句】:【困頭兒上不算計,圈底兒下卻算計】(慣)困(qun):古代一種圓形的糧倉。糧滿倉時不計劃用糧,倉里快沒糧時才開始計劃。比喻錢快花完時才注意節約。
【第46句】:麻雀打鼓——跳(調)皮
【第47句】:一天,剛學電子琴沒幾個月的一錕對媽媽說,他想學繪畫。一旁的爺爺聽了說:“孩兒,不怕千招會,就怕一招毒。你還是先把琴學好吧!”(河南·焦作)
【第48句】:【扳倒葫蘆灑了油】(慣)比喻不惜一切,堅決干到底。
【第49句】:【人不辭路,虎不辭山】(諺)人不能離開道路,就像虎不能離開山岡。指人總要上路,上路總要靠別人幫助。
【第50句】:老鼠啃書本——字字句句落了肚
【第51句】:【斷錢如斷血】(諺)生活中斷了錢財,就像人體斷了血一樣,難以存活。指錢財極為重要。
【第52句】:【閹豬割耳朵——兩頭受罪】見“劁豬割耳朵——兩頭受罪”。
【第53句】:【老先生】“老先生”這一稱呼,感情比較復雜,一般是對年事已高有學問的人的一種尊稱。特別民間把有經驗的老中醫尊稱為“老先生”。這種稱呼最早見于《史記·賈誼傳》。到了明朝,把當翰林官的人稱為老先生,盡管有的翰林年齡不大,但仍稱之為老先生。到了清朝,則把做相國或兩司撫臺官員也統稱為老先生。時至今日,老先生這一稱謂有多種含義。它不只尊稱,有時還含有戲謔和譏諷的味道。如有人在會上發言冗長且不著調,旁人勸他說:“老先生,你少說兩句吧!”
【第54句】:【上山打柴,過河脫鞋】(諺)上到山上就打柴,要過河水就脫鞋。比喻到什么環境,就要有對新環境的適應力。也比喻遇到什么情況,就要采取什么措施,不可拘泥。
【第55句】:【頭剃了一半,再疼也要剃光】(諺)泛指事情進行到中途,不管有多少困難,也必須堅持到底。
【第56句】:【恭敬不如從命】(諺)指對長者恭恭敬敬,不如順從他的意愿。為接受長者賜予的謙辭。
【第57句】:天冷了,哥哥仍穿著單衣,媽媽拿棉襖叫他穿上,哥哥卻說不冷。媽媽說:“千層單的,不如一層棉的。還是穿上吧!”哥哥見棉衣上有幾個補丁,就說什么也不穿。媽媽說:“丑不避人,窮不瞞人。補丁又咋啦?”(江蘇·響水)
【第58句】:【吃了五谷想六谷,做了皇帝想登仙】釋義:比喻人的貪欲是無止境的。例句:俗諺有云:“吃了五谷想六谷,做了皇帝想登仙。”人類欲望之無窮,大抵然矣。
【第59句】:我從縣城買了幾個蘋果要給姥姥帶回去,可半路上忍不住自己吃了。媽媽知道后,指著我的腦門說:“你啊,心孝嘴不孝,買個燒餅捎不到!”(河南·鄧縣)
【第60句】:【借梯子下樓】(慣)比喻利用機會擺脫困境。 也作借梯子下臺。 借臺階下去。
【第61句】:扁擔無扎——兩頭失塌;兩頭滑脫;兩頭耍滑
【第62句】:【黃牛過河——各顧各】(歇)指各人只顧自己,不顧他人。 也作“黃牛過水——各顧各”。
【第63句】:【春天孩兒面】(諺)孩兒面:小孩的面部表情,一會兒哭,一會兒笑,沒個定準。指春天的天氣就像小孩的臉一樣多變,陰晴風雨,說變就變。
【第64句】:搟面棍撈餃子——攪混一鍋湯
【第65句】:【六一兒童節】“兒童節”也叫“六一國際兒童節”,每年的六月一日舉行,是全世界少年兒童的共同節日。每當此時,孩子們都興高采烈地歡度著自己的節日。其實,“六一”是一個悲慘的日子。 “六一兒童節”源自“二戰”的一個悲慘的事件。在“二戰”期間,1942年6月,捷克利迪策村十六歲以一上的男性公民和全部嬰兒遭到德國法西新的槍殺。他們還把婦女和九十多名兒童押往集中營,并燒毀了這個與世無爭的村莊。為了紀念利迪策村和全世界所有在法西斯侵略戰爭中死難的兒童,也為了反對帝國主義戰爭販子虐殺和毒害兒童,保障兒童的權利,1949年11月,國際民主婦女聯合會在莫斯科召開執委會,正式把每年的6月舊定為全世界少年兒童的節日,即國際兒童節。
【第66句】:全家人正在看電視,可突然停電了。爸爸說:“早不停,晚不停,偏偏到前沒村后沒店的地方停。”(寧夏·賀蘭)
【第67句】:鑒真和尚東渡日本——傳經送寶
【第68句】:【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諺)賊偷一次,損失不會嚴重;怕的是賊盯上之后,摸清底細,再下手就損失慘重了。指要嚴密防范壞人在長時間內打你的主意。 也作“不怕賊偷,就怕賊想”。
【第69句】:【空口說白話】(慣)指光說不做或說了不兌現。 也作空口講白話。 空口說空話。
【第70句】:梁山伯與祝英臺——生死不離
【第71句】:【毒蛇口中吐蓮花】釋義:陰險狠毒的人偽裝善良。例句:“大家別看陳尚仁平日裝笑臉,做善事,正如俗話說的:……‘毒蛇口中吐蓮花’,大家要擦亮眼睛啊!”
【第72句】:【疑則勿任,任則勿疑】(諺)對自己不信任的人,就不要任用;既然任用了,就不要再懷疑。指任用人一要明察,二要心誠,大膽使用,不可猜疑。 也作疑人莫用,用人莫疑。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第73句】:鍛煉不刻苦,紙上畫老虎。
【第74句】:【熱鏊子上螞蟻——走投無路】(歇)鏊子:一種鐵制的烙餅用的器具。本指燒熱的鏊子上面的螞蟻無處躲藏;轉以形容人陷入絕境,無路可走或無計可施。
【第75句】:吃洋參,不如睡五更。
【第76句】:【按著葫蘆摳子兒】(慣)比喻用強硬的手段逼供或索取財物。
【第77句】:【吹牛皮】(慣)指說大話,夸海口。
【第78句】:出門坐飛機——遠走高飛
【第79句】:彭祖遇壽星——各有千秋
【第80句】:【擋住千人手,捂不住百人口】無法禁止人講話。類似的: 簸箕大的手,掩不住眾人口。韓志君等《古船·女人和網》: “擋得住千人手,捂不住百人口,誰愛說啥讓他說去。我就 不信,舌頭嚼爛了能當肉吃!”
【第81句】:【楚人沐猴而冠】釋義:沐猴:獼猴。冠:戴上帽子。楚國人給獼猴戴上帽子,使其裝成人樣。比喻人虛有儀表或地位,并沒有本領。例句:韓生趨出,顧語他人道:“我聞里諺有言:楚人沐猴而冠,今日果然相驗,才知此言不虛了。”
【第82句】:【誰家敢掛無事牌】釋義:說明誰家也不可能沒有事。例句:親戚處,這都是常情嘛!誰家敢掛無事牌,保證沒得個三長兩短的?
【第83句】:【生伢的不急,急死催生婆】(慣)催生婆:助產婆,幫助接生的婦女。 生孩子的人不急,接生的卻非常著急。指當事人不急,旁人卻替他著急。
【第84句】:【東莊的土地到西莊不靈】(諺)土地:土地爺,迷信稱掌管一個地域的神。指東莊的土地爺只掌管東莊,到西莊便不靈驗。比喻權勢人物在自己這一方可以施展權勢,到另外的地方便施展不開了。
【第85句】:【好鋼使在刀刃上】(諺)指好鋼使在刀刃上,才能發揮斬切的作用。 比喻人力、財力和物力,必須用在最需要、最緊急的地方,才能產生巨大功力。 也作好鋼使在刀口上。 鋼要用在刀刃上。
【第86句】:【搗叉子】(慣)指故意挑毛病。
【第87句】:【蚊子遭扇打,只為嘴傷人】說話傷人,遭到報復。韓志君 等《古船·女人和網》:“咱別在乎!蚊子遭扇打,只為嘴傷 人。背后亂講別人的人,總有一天會倒霉。”
【第88句】:吃過午飯,爸爸便急著去學校開會,誰知剛騎車出去又回來了,原來是自行車沒氣了。爸爸給自行車打足了氣后蹬著車便走,哪料到一不留神摔了一跤,把衣服又給弄臟了。媽媽說:“這真是不是驢不拉,就是磨不轉。”(河南·武陟)
【第89句】:我因家庭作業寫錯了一個字。爸爸照著我的屁股就是兩腳。我正哭哭啼啼,奶奶走了進來,我忙向奶奶告狀。奶奶撫摸著我的頭說:“這就叫虧了想說,疼了想摸。”我一聽,反倒破涕為笑了。(山東·棗莊)
【第90句】:【 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舊指皇帝之下的宰相。借指其地位 僅次于一個重要人物。香港梁鳳儀《千堆雪》:“在公事上 頭,他早晚會變作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這種權勢,不是旁 人輕易求得。”
【第91句】:摻糠喂雞——哄蛋
【第92句】:【戴著烏紗彈棉花——有弓之臣】(歇)弓:舊法彈棉花用的弓形工具,諧“功”。譏諷人自以為有功。
【第93句】:【鴇兒愛鈔,姐兒愛俏】(諺)鴇兒:老鴇,舊時妓院的老板娘。姐兒:也稱小娘,妓女。指老鴇愛的是錢財,妓女愛的是俊美男子。 也作小娘愛俏,鴇兒愛鈔。 妓愛俏,媽愛鈔。媽:老鴇。
【第94句】:【打著燈籠沒處找】釋義:說明難得,少有。例句:“你再要娶這么一個媳婦兒,……只怕打著燈籠兒也沒處找去。”
【第95句】:【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這句俗語比喻不知究竟,弄不清底細或緣由而心中納悶。那么,這句俗語是怎么來的呢?有兩種傳說。一說源自蘇州西園寺,寺里有座羅漢堂建成一個“八卦”形,五百多個羅漢布置得往返循環,上上下下,將房屋的角角落落全部利用了起來,實在高妙。據說,設計這種奇特建筑的人,是本寺一個老和尚,他身高丈二有余,大家不喊他法號,都喊他“丈二和尚”。施工中,他一不畫圖紙,二不將施工計劃告訴大家,只管招呼大家干活。一個“八釙”式的建筑,左拐右拐,東彎西彎,把一般工匠弄得暈頭轉向,都嘆息:“丈二和尚弄得我們摸不著頭腦。”等到竣工那天,大家細細一看,這個八卦形的羅漢堂精美極了,大家稱贊:“難怪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實在是本領太高了。”從此,“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這句話就傳開了。二說來源于山西普救寺。普救寺在今山西省永濟縣城西北,這里曾經發生過著名的《西廂記》故事。元代時,普救寺的香火旺盛,僧人們除了化齋念佛就是吹拉彈唱,很喜歡關漢卿的昆曲戲,一個俗名叫張耳的和尚尤其著迷,演唱起來廢寢忘食,常常忘記到齋堂吃飯。盡管師兄師弟好心提醒,張耳依然如癡如醉。有時想起吃飯了,可到了齋堂以后,別的和尚早已吃過,第一個拿勺盛飯的從來沒有張耳。寺里有個僧人愛開玩笑,說“張耳和尚摸不著頭勺”。這句話傳到普救寺外,日久天長就成了“丈二(張耳)和尚摸不著頭腦(頭勺)”,一直流傳至今。
【第96句】:木鉆鉆鋼板——紋絲不動
【第97句】:【不怕鬧的歡,就怕拉清單】拉清單,借代算總賬。指為非 作歹日后要被清算。孫犁《風云初記》:“不怕鬧的歡,就怕 拉清單,你說的對!”
【第98句】:小剛被選為學習小組長了,他姥姥知道后高興地說:“鞋幫做成了帽檐了,我家的小剛高升了。”(山西·太原)
【第99句】:【牛鼻上穿繩,哪里情愿】釋義:指很不愿意。例句:大阿哥性好游狎,要他靜心讀書,好像牛鼻上穿繩,哪里情愿?
上一篇:鼓勵人的的文案,聽一句就淪陷!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