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水漲船高,泥多佛大
【第2句】:【紗帽底下無窮漢】(諺)紗帽:烏紗帽,舊時官員的帽子。指只要當上官,自然就有錢。也指一人當上官,家屬、親友就都沾光發財。
【第3句】:【寧吃天上二兩,不吃地上一斤】見“能吃飛禽一口,不吃走獸半斤”。
【第4句】:【她】“她”既是一個字,也是一個單音節的詞。“她”是女性第三人稱代詞。但《紅樓夢》是寫女性人物最多的一部書,卻找不到一個“她”字(現代版《紅樓夢》除外),原來,“她”字還是一個現代人創造的結果。 1918年,五四斗士之一的劉半農在《新青年》首先發表《她字的研究》,第一個把“她”字專作女性第三人稱代詞。從前,文章里的第三人稱代詞男女不分,都稱為“他”。“五四運動”以后,有人用“伊”字代替女性的“他”,如魯迅的文學作品,但沒有成功。“伊”與“他”并用不但常常造成混亂,而且“伊”有它義,不能作為女性第三人稱的專屬字,似有缺憾。于是劉半農專門創造了一個“她”。“她”與“他”讀音相同,而且符合口語習慣,是再合適不過的創意了。“她”字一出現,很快得到了各界人士的稱贊和公認,各種字典也都收錄了這個字。魯迅高度評價劉半農的創造精神,說“她”字的創造是打了一次“大仗”。 “她”字的出現,結束了幾千年男女合用一個他字容易造成的混亂局面,可謂一字千金,具有歷史意義。
【第5句】:一年算得三次命,無病也要變有病。
【第6句】:【六月六,貓兒狗兒同洗浴】(諺)六月六:農歷六月初六。舊時民間習俗,每逢六月六,要給貓狗洗浴,謂此時洗浴,可免生跳蚤和虱子。 也作六月六,貓狗浴。 六月六,家家貓犬水中浴。
【第7句】:【好漢死在證見手】(諺)證見:事件發生時親眼目睹的證明人。指任憑你是怎樣的英雄好漢,只要證人出面證明你犯罪,你就無法逃避罪責。
【第8句】:鋼鐵怕火煉,困難怕志堅
【第9句】:【無風起浪】原為禪語。唐·希運《黃檗斷際禪師宛陵錄》:“達摩西來,無風起浪;世尊拈花,一場敗缺。”又如《景德傳燈錄》卷二六:“問:如何是祖師(指達摩)西來意?師曰:洋瀾左里,無風起浪。”意謂無端生出是非來,本是禪宗的反語,機鋒語。俗語沿用如:明·楊柔勝《玉環記·富童譖非》:“富童之言慣會無風起浪,如何聽得?”也作“無風作浪”。如魯迅《集外集·咬嚼未始“乏味”》:“原文云:卻于‘她’字沒有諷過。答曰,那是譯She的,并非無風作浪的。”后多轉化為“無風不起浪”,比喻事出有因,如周立波《山鄉巨變》下十三:“老話說得好:‘無風不起浪’。在他手里,那個貨多得了工分,盛家里淑妹子出一天工,一分都撈不到手。”(李明權)
【第10句】:【蜜糖罐里打熬不出硬骨頭】 釋義:比喻在富裕的生活環境中培養不出意志堅強的人。 例包:我對閨女說,不是你爹無情,這人一生一世,不鍛就煉不出心來,不闖就造不出真正的人來,男的女的都不例外,蜜糖罐里打熬不出硬骨頭,所以我對丫頭說,你爹就算能找到門路,我也不去找,不把你摔打成了不算數!
【第11句】:【啞子做夢說不出】《無門關·趙州狗子》說:“無門著語曰:參個‘無’字,晝夜提撕,莫作虛無會,莫作有無會,如吞了個熱鐵丸相似,吐又吐不出;蕩盡從前惡知惡覺,久久純熟,自然內外打成一片,如啞子得夢,只許自知。”謂不可言說的內證自悟的境界。后來人們用“啞子夢見娘,有話無說場”比喻心里明白,但無法表達出來的痛苦情景。如元·鄭廷玉《后庭花》第四折:“真個是啞子做夢說不的(出),落可便悶的人心碎。”即是一例。(無名氏)
【第12句】:【在劫難逃】佛教上說,一大劫中包括“成住壞空”四劫,反映世界經歷一次自形成至毀滅的大過程(佛家認為這一大過程是周而復始的)。在世界相對穩定的“住劫”中,有饑饉,疾疫和刀兵這“小三災”;在世界迅速崩潰的“壞劫”中,有火、水、風這“大三災”。“劫”原表示宏觀的時間。因為“劫”中有這些注定的災難;因此,“劫”又有劫難、災難之意。俗語“在劫難逃”本此,謂注定要遭受災禍,難以幸免。如巴金《序跋集》跋:“那么重的包袱!那么多的辮子!我從小熟悉一句話:‘在劫難逃’,卻始終不相信。”(參見“浩劫”條)(李明權)
【第13句】:【棉花耳朵風車心】(慣)形容人耳軟心活,沒有主見,容易聽信他人。
【第14句】:超度《地藏經》稱:初死的人如果生前多造惡業,死后又沒人為他追薦,其神識就可能投生到餓鬼、地獄等惡道中去。在死者“罪福未定”的七七四十九天內,以“善愿功德力”回向死者,使他不投生于地獄等惡道而轉生人天等“善趣”,俗謂之“超度”。超度之俗大約始于梁武帝所創的盂蘭盆會。盂蘭盆系梵語Ullambana的音譯,意為救倒懸,即解救淪落地獄、餓鬼中的眾生的倒懸之苦。唐時民間已盛行“超度”。如唐代張鷥《朝野僉載》卷四載:“村人遂于陂中設齋超度。”超度的具體內容包括念佛、誦經、營齋、做道場等。超度又有超升、超生、超拔、超幽等說法,舉例如下:《黑籍冤魂》第二四回:“禁錮之于阿皮地獄,永永埋頭,不使再有超生之日。”又如《金瓶梅詞話》第二八回:“叫賊淫婦陰山背后永世不得超生。”又如《廿載繁華夢》第十七回:“不如一發請幾名師傅和幾位禪師,開壇講經,超升作福。”今亦引申為救助、解脫等意。舉兩例:孫中山《行易知難》:“本大總統看到北方學界,都是在這樣的苦海之中,所以想要去超度他們。”又如《抗日歌謠·今年到了新四軍》:“今年到了新四軍,百姓個個得超生。”
【第15句】:【八竿子打不著】(慣)形容二者沒有關系或關系十分疏遠。
【第16句】:【母牛生母牛,三年五頭牛】(諺)母牛再生母牛,三年之中就會繁殖成五頭牛。指母牛的繁殖力很強。
【第17句】:【看破紅塵】“紅塵”,原指繁華熱鬧的所在。如漢·班固《西都賦》:“紅塵四合,煙云相連。”又如唐·劉禹錫《元和十一年戲贈看花諸君》詩:“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佛教所說的“塵”,系譯自梵語pajas,意為污染,謂能污染人的真性。“塵”又與“境”同義,指外部一切感知認識的事物。佛教認為,塵境是一心所變現的,并非真正的客觀實在,屬于虛妄的“似外境現”。后因以紅塵指虛幻的塵世間。如《紅樓夢》第一回:“原來是無才補天,幻形入世,被那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攜入紅塵、引登彼岸的一塊頑石。”俗語看破紅塵,謂看透塵世的虛妄污濁,不足留戀。常用以形容達觀、灑脫。如《鏡花緣》第四十回:“到了次日,并不約我,卻一人獨往,豈非看破紅塵,頓開名韁利索么?”柳青《創業史》第一部題序:“看破紅塵的老漢,要求全家人都不必難受。”(李明權)
【第18句】:【狐貍做夢也數雞】(諺)比喻邪惡之徒無時無刻不在謀劃著做壞事。
【第19句】:【吃飯防噎,走路防跌】 釋義:說明做事要小心謹慎。 例句:李小二道:“只要提防他便了。豈不聞古人言:‘吃飯防噎,走路防跌’?”
【第20句】:白手起家真志士,赤心報國是忠臣
【第21句】:【宗旨】指經典與論書等的主要旨趣,與宗、宗趣、宗要、宗體、要旨、旨歸等語之意義相同。佛教一般于解釋經論時,多稱旨趣為宗旨或宗趣。如嘉祥之《法華玄論·辨經宗旨》所載,關于法華宗旨,有十三家之說。于禪宗,則稱禪之要旨為宗旨,亦稱宗風、宗趣、宗乘。《引事抄》卷上:“尋討者不識宗旨。”又如《神僧轉》“佛圖澄何解深經,旁通世論,講說之日,正標宗旨,使始末文言,昭然可了。”后多指主要的目的和意圖。如南唐劉崇遠《
【第22句】:虎瘦雄心在,人窮志不短。
【第23句】:僧多粥薄“僧”與“粥”是很有緣分的。據《佛本行集經》等記載,釋迦太子出家后,苦行六年,精疲力竭。他悟到單純的苦行不能解決生死煩惱,便放棄苦行,接受了牧牛女蘇耶妲奉獻的乳糜,又洗去了污垢,決心用智慧去成道。“乳糜”即乳粥,相傳古印度人善于煮粥。粥因此而受到僧人的看重。
【第24句】:【瘋狗咬人無藥醫】(諺)瘋狗:患狂犬病的狗。指瘋狗咬過的人,被傳染了狂犬病,無藥可治。比喻奸惡者對忠貞者的栽贓陷害,往往是致命的。
【第25句】:大家動手干,賽過英雄漢。
【第26句】:僧全稱為僧伽Sangha,譯“合”、“眾”、“和合眾”、“法眾”,即僧團,一般四人以上方可稱為“僧伽”。普通稱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為“出家四眾”(四僧伽);廣義上也包括在家男女居士,稱“七眾”(七僧伽,包括式叉摩羅尼,即學法女)。據《南山鈔》,構成僧伽有兩個條件:一、“理和”,遵循佛教教義,以涅檠解脫為目的;二、“事和”,有六個方面:戒和同修、見和同解、身和同住、口和無諍、義和同悅、利和同均。僧為弘揚、住持佛教者,故被尊為“三寶”(佛、法、僧)之一,謂之“僧寶”。與僧相關聯之詞語甚多,如與僧人住處相關者有僧寺、僧房、僧坊、僧宇、僧戶、僧籍、僧庵、僧廬、僧院、僧舍、僧窗;與僧人服飾相關者有僧衣、僧袍、僧巾、僧鞋、僧帽;與僧人職位相關者有僧官、僧正、僧統、僧綱、僧主、僧王;與僧人稱呼相關者有僧徒、僧侶、僧眾、僧衲、僧家、貧僧。可見僧已成為佛教出家人統稱。個別的僧人亦稱為僧。有時為了與女性出家人相區別,俗稱比丘、沙彌為僧或大僧,比丘尼、沙彌尼為尼或二僧。隨著“僧”詞的廣泛運用,它也常被用來泛指宗教職業者。
【第27句】:【墻里開花墻外紅】(諺)花在墻里開,卻向墻外展現它的鮮紅艷美。 比喻人或事物往住在當地不受重視,在遠處卻影響很大,非常吃香。
【第28句】:老馬識路數,老人通世故。
【第29句】:【愛他的,著他的】(諺)對誰偏愛、溺愛,就不免要受誰的制約,甚至受騙上當。指偏愛與溺愛,必定落得個被動的結局。
【第30句】:【打開棺材喊捉賊——冤枉死人】(歇)死:本指死亡,轉指程度達到極點。指太冤枉人。
【第31句】:人怕沒理,狗怕夾尾.
【第32句】:【九九八十一,家家做飯坡里吃】(諺)九:自冬至日起,每九天為一“九”。指九九共八十一天,九九過完,天氣轉暖,農家忙于春耕,顧不上在家吃飯,家家都把飯送到地里。
【第33句】:【好戲耐看,好曲中聽】(諺)好戲讓人久看不厭,好曲子讓人百聽不煩。指優美的戲曲能給人提供高雅的藝術享受。
【第34句】:【無置錐之地】(慣)置錐之地:插錐子的地方,比喻極小的地方。形容窮困得無處安身。 也作“無立錐之地”。
【第35句】: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第36句】:鏡明則塵埃不染,心明則邪惡不生
【第37句】:百姓齊,泰山移,人心堅,石頭穿
【第38句】:【一女不吃兩家茶】(諺)吃茶:舊時訂婚,男方須給女方送茶葉,故以“吃茶”比喻訂婚。指一個女子不能同時許配兩家。
【第39句】:【當面銀子對面錢】(諺)指交割銀錢時,必須雙方當面點清,驗對核實,不可有絲毫含糊。
【第40句】:【吃飽了一家不饑,鎖住門不怕餓死板凳】 釋義:指家里只有獨身一人。為光棍漢的諧謔語。 例句:他只是一身一口,沒有家眷。他常好說兩旬開心話,說是:“吃飽了一家不饑,鎖住門不怕餓死板凳。”
【第41句】:【心上有七十二個窟窿眼兒】(慣)形容人心眼兒多。
【第42句】:【祝愿】指僧人于受食等之際,以唱誦或敘述咒語的方式為眾生祈愿。又作咒愿。據《十誦律》卷四一載,古代印度婆羅門于受食畢,為施主咒愿贊嘆,后釋尊沿用此法為沙門之制。《盂蘭盆經》曰:“時佛敕十方眾僧,皆先為施主家咒愿。愿七世父母,行禪定意,然后受食。”后佛教通常將祝愿為食時祝愿與法會祝愿。《增一阿含經》卷二九謂,依咒愿之功德可得六德,即施主與施物能各得三種成就。中國古代向神禱告,以求實現自己的愿望,也叫祝愿。如漢·焦贛《易林·小過之渙》:“求玉獲石,非心所欲,祝愿不得。”佛教傳入中國后,用咒愿心表示祝愿,祝愿和咒愿遂相互通用,并廣泛流行。后一般指表示良好的愿望。如巴金《永遠向他學習》:“走出醫院的時候,我們衷心祝愿郭老早日恢復健康。”(吳明)
【第43句】:【老虎推磨——不聽這一套】(歇)套:本指牲口套兒,轉指量詞“套”。指不接受或不理睬別人的一套說法或做法。 也作老虎推磨——不聽那套。 老虎拉碾子——不聽那一套。
【第44句】:【過頭飯吃得,過頭話說不得】 釋義:話不能說過頭,要留有余地。 例句:人,過頭飯吃得,過頭話說不得啊!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強中還有強中手。
【第45句】:人越嬉越懶,嘴越吃越饞.
【第46句】:寧打金鐘一下,不打破鼓千聲.
【第47句】:【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慣)指以真情打動對方,并給對方講明道理。
【第48句】:生氣催人老,笑笑變年少。
【第49句】:【笑面虎】“笑面虎”比喻那些表面和善而實際心狠手辣為人陰險的人。 “笑面虎”的故事來自宋朝人王公袞。史書上記載說,王公袞的祖墳被守墓人挖掘了,事情被發現后,守墓人被官府懲罰,并責令他去王公袞的家里認罪。 王公袞不動聲色,先是擺酒招待他,后即拔出佩劍殺了這個守墓的人。在周圍人的印象中,王公袞平常待人和善,與人交往時有說有笑,這件事之后,人們便稱呼他為“笑面虎”。這個俗語與“笑里藏刀”一樣,都是形容表面常帶笑容而實際上心地狠毒的人。
【第50句】:【快馬不用鞭催,響鼓不用重錘】見“好馬不用鞭催”。
【第51句】:交淺不可言深,交深不可言淺
【第52句】:【捅馬蜂窩】(慣)比喻惹禍,冒犯難對付的人。 也作“捅蜂窩”。
【第53句】:【機緣】泛指機會和緣分。如劉白羽《日出》:“但很長很長時間,我卻沒有機緣看日出。”此詞源于佛教,現義有所引申。如《金光明最勝王經·如來壽量品》:“隨其器量,善應機緣,為彼說法,是如來行。”《四教義》卷一:“夫眾生機緣不一,是以教門種種不同。”又《壇經》有《機緣品》,表明禪宗接引學人,也有臨機應緣各種差別。佛經義旨有大小、偏圓、漸頓、權實,皆由眾生機緣各別,必須隨機施化,方能各自受益。機、緣皆就眾生而言,謂眾生有善要根之“機”而為受教法之“緣”。機有善根細微待發、圣凡相關相對、適宜事理修法等義。佛典中,機緣、根機、根器、根性常互用;也單用“機”,如:“隨機施化”、“應機說法”等。(禹振聲)
【第54句】:【大紅袍】“大紅袍”是一種茶葉,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是福建省武夷巖茶(烏龍茶)中的名貴珍品,產于福建崇安東南的武夷山。這里方圓六十公里,有三十六峰,九十九巖,巖巖有茶,茶以巖名,巖以茶顯,故名巖茶。 大紅袍和鐵羅漢、白雞冠、水金龜等名品合稱“四大名樅”。說起“大紅袍”的來歷,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呢。 傳說古時候,有一位窮秀才上京趕考,路過武夷山時,生了一種怪病,整天沒有食欲,武夷山天心寺的老方丈聽說之后,命人泡了一碗茶給他喝,病一下子就好了。后來秀才考中了狀元,被御賜一件大紅袍,招為東床駙馬,專程來到武夷山謝恩。狀元到了天心寺后,方丈引著他從天心巖南下,來到九龍窠,但見峭壁上長著三棵高大的茶樹,枝葉繁茂,吐著一簇簇嫩芽,在陽光下閃著紫紅色的光澤,煞是可愛。 老方丈說,當年你犯厭食癥,就是用這種茶葉泡茶治好的。狀元聽了,先在石壁前擺下香燭貢品,對著三株樹行了三叩九拜大禮。然后命一樵夫爬上半山腰,將皇上御賜的大紅袍披在茶樹上,以示皇恩。說也奇怪,等掀開大紅袍時,三株茶樹的芽葉在陽光下閃出紅光。眾人說這是大紅袍染紅的。 后來,人們就把三株樹產的茶葉叫做“大紅袍”了。有人還在石壁上刻上“大紅袍”三個大字。從此大紅袍就成了年年歲歲的貢茶。
【第55句】:【軍無糧自亂】(諺)指行軍打仗,最要緊的是保證糧草的供給。 也作“軍無糧草,不戰自亂”。
【第56句】:水不平要流,理不平要說。
【第57句】:【五音不全】“五音不全”形容人缺乏音樂天賦,唱歌不合律拍,常跑調。現在,歌曲演唱需要掌握七個音符,才能演唱出悅耳動聽、千變萬化的各種音調,我們熟知的音符有七個:1234567,何來五音不全呢? 原來,七音符是樂譜中記錄聲音變化的符號,是從國外引進的。而五音的說法,則是中國古人的發明。自從人類發現聲音存在差異,便開始探求其中的規律。早在先秦,人們正經提出了五音的說法,即宮、商、角、徵、羽。 古人把五音與五臟相配,認為五音對應五臟器,所以聲音隨之變化,如脾對應宮音,它的聲音慢而緩;心對應徵音,其聲雄壯明快。后來,古人又增加了兩個音,即變徵、變宮兩音。變徵是角音與徵音之間的樂音,變宮則是羽音與宮音之間的樂音。
【第58句】:娘想兒,長江水,兒想娘,扁擔長。
【第59句】:【自騎馬自喝道】(慣)自己騎馬,自己吆喝著開道。比喻自己給自己壯聲威。
【第60句】:【打著燈籠也難找】 釋義:形容極好或少有,難找到。“難找”又作“難尋”、“碰不著”、“尋不到”、“沒地方找”、“沒處找去”、“找不著”等。 例句:我就會對她說:“丫頭!這樣好心腸的小伙子,打著燈籠也難找,他越是冷淡你,你越該熱他。丫頭!你就跟定了這個小伙子吧!沒錯!”
【第61句】:【做了泥鰍,那怕污眼】(諺)泥鰍在泥里鉆進鉆出,既做了泥鰍,就不能怕泥污了眼睛。比喻決定要干某事,就不怕招惹麻煩;或既惹出了麻煩,也就不再顧忌。
【第62句】:【拉幫套】(慣)1比喻在一旁幫腔、幫忙。2比喻妻子的情人。
【第63句】:【爭氣發家,斗氣受窮】(諺)斗氣:憋著一股氣與人比排場比闊氣。指爭氣能使人奮斗成才,振興家業;斗氣卻會使人奢侈腐糜,錢財耗盡。
【第64句】:救苦救難《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是觀世音菩薩于怖畏急難之中能施無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號之為施無畏者……眾生被困厄,無量苦逼身;觀音妙智力,能救世間苦,具足神通力,廣修智方便。”因此,流傳有“救苦救難觀世音”的稱號。今以“救苦救難”表述拯救在苦難中的人。如郭小川《給一個瞎子》詩:“新民主主義呀,我看,就是救苦救難!”
【第65句】:【一旦無常萬事休】有朝一日死去,謂之“一旦無常”。如《醒世姻緣傳》第三九回:“人人也都知道他死期不遠,巴了南墻望他,倘得他‘一旦無常’,可得合村安凈。”一旦死去,什么都完了,謂之“一旦無常萬事休”。如元·無名氏《馬陵道》第二折:“哎,我一口鋼刀豁口,覷一覷金瓜碎首,我可甚一旦無常萬事休?”無常 ,指死亡。如有些佛寺在日落方位設“無常院”,讓病重的僧人住在里面,等待圓寂。(可以參見“無常”條)不過,“一旦無常萬事休”只是民間借用引申的說法,其實,佛教并不認為死去便“萬事休”了。“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輪”(《楞嚴經》卷二)。死去,不過意味著另一個輪回的開始。(李明權)
【第66句】:困難常常有,千萬別低頭;
【第67句】:【入圈套】見“落在圈套里”。
【第68句】:【老貓不在家,耗子上房巴】(諺)耗子:老鼠。貓離開了家,老鼠就張狂得緣墻上房。比喻主管的人不在,下屬人員就失去管束。也指內部失防,就會招來里憂外患。 也作老貓不在家,耗子上屋爬。 老貓不在家,耗子造了反。
【第69句】:【托塔天王】在“四大天王中”中,托塔天王最為中國民間所熟悉。梵名毗沙門(Vaisramana),即北方多聞天王。其形象一般為綠身。相傳唐天寶年間,胡兵犯安西,托塔天王化身為金甲神人卻退敵軍(見《僧史略》卷下),朝廷敕寺院置別院供養。《陀羅尼集經》卷一謂該天王“左手執矟拄地,右手擎塔”。而不空譯《北方毗沙門天王隨軍護法真言》則謂:“其塔奉釋迦牟尼佛,即擁遣第三子那吒捧行,莫離其側。”清·俞樾《茶香室三鈔》卷十九指出:“《宣和畫譜》:陸探微有《托塔天王圖》。余于《曲園雜纂》三十六引《元史·輿服志》,見托塔天王之說有所本。今乃知六朝時早見于圖畫矣。”提到托塔天王,就會想起唐初名將李靖。元·楊暹《西游記》雜劇中已有“毗沙門下李天王”之說。明代小說《西游記》則把北方多聞天王和托塔天王分為兩神。其第四回謂:“王帝封托塔天王李靖為降魔大元帥,那吒三太子為三壇海會大神。”托塔天王如何與李靖聯系在一起,情況不詳,或為民間訛傳附會(參見《文獻通考·郊社考》)。(李明權)
【第70句】:【屋漏更遭連夜雨,船遲又遇打頭風】(慣)打頭風:逆風。比喻境遇本來就不好,偏又遭到更大的打擊或不幸,處境越發艱難。 也作屋漏更遭連夜雨,行船又撞打頭風。 屋漏更遭連夜雨,船遲又被打頭風。被:遭遇。 屋漏偏逢連夜雨,船破又遇頂頭風。
【第71句】:【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浮屠,佛教的寶塔。謂救人性 命,功德無量。《人民日報》 (1982,3,16):“照佛家的說法: 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實行新交通規則,就可以算功德 無量。”
【第72句】:【賊無腳,偷弗著】(諺)腳:底腳,熟悉底細的人。弗:不。指賊如果不同內部人聯系,就偷不到東西。
【第73句】:魯迅《書信集·致李樺》:“木刻究以黑白為正宗。”
【第74句】:釣魚要時分,上午七到十,下午三到四。
【第75句】:【凡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諺)人不能從相貌上斷定他有多大的作為,就像海水無法用斗來量它的多少一樣。指人的才干、學識與成就,從相貌上是估量不透的。 也作“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第76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第77句】:晚餐少喝水,睡前不飲茶。
【第78句】:頭對風,暖烘烘;腳對風,請郎中。
【第79句】:【千年大道走成河】(諺)指長年走人的大道,因為被踐踏得多,越來越低陷,終有一天會變成河道。
【第80句】:【不怕一萬,就怕萬一】 釋義:防止可能性極小的意外情況,勸人做事要格外謹慎。 例句:“不能大意。”老常說,“不怕一萬,就怕萬一。”
【第81句】:翻l案推翻已經斷定的罪案,稱為翻案。例如《官場現形記》第二三回:“事已到此,樂得翻案,翻供到底。”今亦指推翻原有的結論、鑒定和處分等。詩人有所謂“翻案”法。且舉宋代蘇軾為例。晉代名士劉伶以曠達著稱,常攜酒乘鹿車而游,讓人荷鍤相隨,說“死便埋我”。宋代蘇軾《和頓教授見寄用除夜韻》詩反用其典云:“既死何用埋,此身同夜旦。”更為達觀。又如《莊子·達生》謂醉漢墜車不驚,“乘亦不知也,墜亦不知也,死生驚懼不入乎其胸中”。蘇軾《和陶飲酒》詩之十三用了“翻案”法:“醉中雖可樂,猶是生滅境;云何得此身,不醉亦不醒。”在意境上更深了一層。詩家“翻案”法不僅是個形式與技巧的問題,而且還有一種豁然大悟的思想境界。所有這些,都是淵源于禪宗的。錢鍾書《談藝錄》指出:“禪宗破壁斬關,宜其善翻案。”什么是禪宗的“翻案”呢?元代方回《名僧詩話序》中解釋說:“北宗以樹以鏡譬心,而日‘時時勤拂拭,不使惹塵埃’,南宗謂‘本來無一物,自不惹塵埃’,高矣!后之善為詩者,皆祖此意,謂之‘翻案法’。”禪宗機鋒敏捷,出奇制勝,擅長“翻案”。又據《壇經·機緣品》記載,臥輪禪師有一首偈子:“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六祖慧能舉重若輕,回敬一偈:“慧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么長。”這首“翻案”偈作得精彩,“翻”出了南宗頓教的“本來面目”。
【第82句】:【生財有道】(諺)指創收財富,要有正當的方法或途徑。后多指人有發財之法。
【第83句】:水源渾濁,河水難清
【第84句】:只可種花分天下,不可栽刺害別人
【第85句】:【唱戲的腿,說書的嘴】(諺)指舞臺演員憑的是腿功,說書藝人憑的是嘴功。泛指各個行業的把式,都以本行業的特技見長。
【第86句】:為人一身正氣,走路兩袖清風
【第87句】:【背后捅刀子】(慣)指暗地里害人。
【第88句】:【嫫母有所美,西施有所丑】(諺)嫫(m。)母:古時有名的丑女。西施:春秋時期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的美女,后為美女的代稱。嫫母雖丑,也還有她的美點;西施雖美,也還有她的丑處。指美與丑都不是絕對的。
【第89句】:鍛煉是靈丹,衛生是妙藥。
【第90句】:水深難見底,虎死不倒威.
【第91句】:無私者公,無我者明
【第92句】:【日落云里走,雨在半夜后】 釋義:指太陽落在云層里,后半夜一般要下雨。 例句:看來,今天是不該走了。諺語說:“日落云里走,雨在半夜后”,這也是天意呀!
【第93句】:【不說不知道,一說嚇一跳】(慣)指不說還好,說出來的事情令人大吃一驚。
【第94句】:好鼓一打就響,好燈一拔就亮.
【第95句】:對失意人莫談得意事,處得意日莫望失意時
【第96句】:【一個天上,一個地下】(慣)形容相差懸殊。 也作“一個在天,一個在地”。
【第97句】:【人怕上床,字怕上墻】(諺)指寫的字掛墻容易發現敗筆。
【第98句】:【尖擔擔柴——兩頭脫】(歇)尖擔:兩頭尖的扁擔。尖擔兩頭沒有鉤槽,掛在兩頭的東西容易脫落。 指兩頭都落空。
【第99句】:【歪鍋配偏灶——一套配一套】(歇)指有突出缺點或毛病的人搭配在一起。多指男女婚配。含譏諷意味。
上一篇:慧語,簡約而不簡單!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