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官向官,民向民,窮人向的是窮人】(諺)向:偏向。指各個群體的切身利益不同,辦起事來,總是偏向著自己的群體。
【第2句】:【嫁出的女兒,潑出的水】(諺)指舊時女兒一出嫁,就如同潑出去的水再也不能收回來一樣,從此不能再算是娘家的人了。 也作嫁出門的女,潑出門的水。 嫁出去的閨女,潑出去的水。 潑出去的水,嫁出去的女。
【第3句】:菜無心必死,人無心必亡。
【第4句】:【壁間猶有耳,窗外豈無人】(諺)墻壁里談話,墻壁外會有人聽;窗里面說話,窗外會有人聽。指私下密談的話語也有可能泄露。 也作“隔墻須右耳,門外豈無人”。
【第5句】:【七月的天,孩子的臉】(諺)指七月天忽晴忽陰、忽熱忽冷,就像小孩的臉一樣哭笑無常。
【第6句】:【費手腳】(慣)指事情復(fù)雜或麻煩,不好辦。
【第7句】:【驢唇不對馬嘴】見“牛頭不對馬嘴”。
【第8句】:【戴綠頭巾】(慣)綠頭巾:元明兩代,娼家、樂人家男子用綠頭巾裹頭。指妻子有外遇。 也作“戴綠帽子”。
【第9句】:【近水樓臺先得月】比喻由于關(guān)系近而優(yōu)先得到好處。 它出自宋俞文豹的《清夜錄》,講的是北宋范仲淹任杭州知府時,推薦提拔了許多關(guān)系親近的人。當(dāng)時,他手下一名官員蘇麟由于在外縣任巡檢,一直沒有得到升遷。蘇麟意見很大,給范仲淹寫了首詩,發(fā)泄自己的不滿。其中有這樣兩句:“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一作‘逢’)春。”不久范仲淹提拔了他。
【第10句】:【丈二長的和尚——摸不著頭腦】(歇)頭腦:本指頭部,轉(zhuǎn)指頭緒。 指理不出事情的頭緒,猜不透是怎么一回事。 也作丈二長和尚——摸頭不著。 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第11句】:【眼中釘,肉中刺】這一俗語用來比喻最可恨、最痛惡、非除去不可的人和事。它源自五代時期。 據(jù)《新五代史·趙在禮傳》記載,后唐明宗時,趙在禮在宋州(今河南商丘)任節(jié)度使。他為官貪婪,橫征暴斂,巧取豪奪,見錢就取。宋州百姓苦不堪言,對其恨之入骨,將其比作眼中釘子,一刻也不能容忍。正巧,朝廷下圣旨調(diào)趙在禮去鎮(zhèn)守永州(今湖南零陵),消息傳開后,宋州百姓拍手稱快,大家奔走相告:“眼中拔釘,樂哉樂哉!”這家伙終于走了。不料,這話傳到趙在禮耳中,他不禁火冒三丈,惱羞成怒,決定對宋州百姓實施報復(fù),馬上給后唐明宗寫了一個奏折,講了一大通理由,請求繼續(xù)留任宋州,不去永州履新,明宗不明就里,同意了他的請求。 趙在禮的計劃得逞以后,立馬發(fā)出一道告示:凡屬宋州百姓,每戶繳納一千文錢,自號“拔釘錢”。百姓見了哭笑不得,知道這是趙大人報復(fù),懼于他的權(quán)勢,只好繳納“拔釘錢”。“眼中釘”由此而來。 不知道誰還嫌“眼中釘”不夠分量,又把“肉中刺”拿來與“眼中釘”合用,成了對句,說起來上口,進一步加重了這一比喻的分量和程度。以后,“眼中釘”、“肉中刺”常常并在一塊使用。
【第12句】:【人活年輕,貨賣時新】(諺)人年輕時,是最風(fēng)光、最有活力的;貨物的款式時新,是最招買主、最暢銷的。指人一生最美好的時候是青春。
【第13句】:【屋漏在上,知之在下】(諺)屋頂上面漏水,上面不知道,屋下面的人知道得很清楚。比喻上層執(zhí)政者的過錯,人民群眾看得最清。
【第14句】:【醉翁之意不在酒】這個俗語的意思是事情看似如此,其實另有他圖。它源自北宋歐陽修《醉翁亭記》:“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北宋杰出的文學(xué)家歐陽修,別號“醉翁”。他在散文寫作上成就頗高,《醉翁亭記》便是其中的名篇之一。 《醉翁亭記》是歐陽修當(dāng)滁州太守時寫的。滁州州署在今安徽滁縣,縣城西南有風(fēng)景秀麗的瑯邪山;山中有泉,名“釀泉”;泉旁有一座亭子,據(jù)說是山里一個和尚修建的,歐陽修給這座亭了取了個名字,叫做“醉翁亭”。為什么取這樣的名字呢?他在《醉翁亭記》這篇文章里,道出了緣由。原來歐陽修常與朋友相約來此飲酒,歐陽修年歲大了,飲一點便酩酊大醉,他便給自己取了個“醉翁”的別號。 歐陽修酒量不大,很容易醉,那他為什么還愛喝酒呢?文章說:醉翁的本意不在喝酒,而在于欣賞山水風(fēng)光。他是借喝酒的興致,以獲得欣賞山水的樂趣。 后來,人們大多只用前半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忘卻了“在乎山水之間也”。作為俗語的“醉翁之意不在酒”也就轉(zhuǎn)義了。
【第15句】:【走大道怕水,走小路怕鬼】(慣)形容膽小怕事,顧慮重重。
【第16句】:【當(dāng)面鑼,對面鼓】 釋義:比喻面對面把事情講明。 例句:說吧,“有風(fēng)方起浪,無潮水自平”。誰的理誰的非,當(dāng)面鑼對面鼓,快說吧!
【第17句】:【一碗水端平】(慣)形容辦事或待人公平公正,不偏不向。 也作“一碗水往平處端”。
【第18句】:【敗為寇,成為王】見“成則為王,敗則為虜”。
【第19句】:【背著牛頭不認贓】(慣)偷來的牛頭就背在身上,卻不承認。比喻干了壞事就是不認賬。
【第20句】:【前車覆,后車誡】(諺)覆:翻倒,傾覆。指前邊的車翻倒了,后邊的車就要引以為戒。比喻前人失敗了,后人就要吸取教訓(xùn),以免重蹈覆轍。 也作前車既覆,后車當(dāng)戒。 前車之覆,后車之鑒。
【第21句】:【泰山】妻子的父親被稱為“泰山”。這一稱呼從何而來?出處有三。 一說認為稱妻父是“泰山”,是由于泰山頂上有丈人峰的緣故。《唐六典》記載:“泰山周一百六十里,高四十余里,群峰得名者甚多,而丈人峰在山頂,特出群峰之表。”由此可見,泰山頂上確有丈人峰。這一說法到宋代又被確認,宋代晁說之在《晁氏客語》中也說:“泰山中丈人峰兀然特立,人言泰山必然想起丈人峰,故而日之天長,‘泰山’也成為妻父的尊稱。”這是唐宋資料所載,非傳說,后世便稱妻父為“泰山”。 二說“泰山”之稱源自晉朝。清代趙翼著《陔余叢考》一書,其卷三十七說,晉人樂廣為衛(wèi)瑜妻父,衛(wèi)瑜尊其為“樂丈”,“樂”、“岳”諧音,“樂”訛為“岳”,“樂丈”訛為“岳丈”。其實,衛(wèi)瑜尊其妻父樂廣為“樂丈”,名副其實,無可厚非。“樂丈”訛為“岳丈”是后人之事,也未尚不可,符合約定俗成規(guī)律。后又從“岳丈”變?yōu)椤霸栏浮薄!霸馈庇质谷寺?lián)想到五岳之首的東岳泰山,因而妻父又被稱為“泰山”。為了與“岳父”相并稱,人們將妻母尊稱為“岳母”。為了與“泰山”相并稱,便將妻母稱為“泰水”。這圈子兜得也太遠了,不過,它的軌跡是樂丈——岳丈——泰山,落腳點還是“泰山”。 三說是源自唐朝。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記載,唐玄宗李隆基于開元十四年(726年)到泰山封禪,命中書令張說為封禪使,前往泰山修廟筑路。 張說順便將女婿鄭鎰也帶了去,把修廟筑路的任務(wù)交給鄭鎰辦理。鄭鎰是個貪官,偷工減料,趁機大撈一把,贓銀翁婿二人平分。這當(dāng)然得到張說的歡心,于是張說給鄭鎰破格提拔。按照唐代官制,去泰山封禪后,丞相以下的官吏都可以升一級。鄭鎰卻像坐直升機一樣一下子升了四級,從九品芝麻官一下子成了五品大員,綠衫換成了大紅袍。 工程完畢,唐明皇領(lǐng)朝廷文武百官前往泰山舉行封神大典。他見工程質(zhì)量很糟糕,心中十分不悅,正好又看見負責(zé)施工的鄭鎰的官服突然換了顏色,氣不打一處來,指著侍立在一旁的鄭鎰問群臣:“諸位愛卿,爾等可知鄭鎰官升五品靠的是什么?”群臣懾于張說的權(quán)勢,不敢直言。此時,一個叫黃幡綽的伶人靈機一動,當(dāng)即用手指了指腳下的泰山,并用眼睛瞄著張說,一語雙關(guān)地說:“此泰山之力也!”唐玄宗心中明白,因礙于張說的面子,不便發(fā)作。 此言一下子傳遍朝野,聽者無不掩面失笑。后人因此戲稱他人妻父為“泰山”。不料久而久之,戲稱變?yōu)樽鸱Q。
【第22句】:【惹禍招災(zāi),問罪應(yīng)該】(諺)指因行為不軌而惹下了禍,招來了災(zāi),就應(yīng)該受到法律的查處和制裁。
【第23句】:【一口咬斷鐵釘子】(慣)形容人果斷、堅決,說話算數(shù)不翻悔。
【第24句】:【手插魚籃避不得腥】(諺)手既然伸進魚籃,就非沾上魚腥氣不可。比喻人既然已經(jīng)插手辦事,就不必顧慮重重。
【第25句】:【老鼠鉆書箱——咬文嚼字】(歇)指過分斟酌字句,死摳字眼。 常含譏諷意味。 也作“耗子栽進書簍里——咬文嚼字”。
【第26句】:要知父母恩,懷里抱兒孫.
【第27句】:舌頭是肉長的,事實是鐵打的.
【第28句】:【冰糖葫蘆】“冰糖葫蘆”酸甜可口,大人孩子都愛吃。它是怎么形成的呢? 南宋紹熙年間,光宗皇帝的愛妃黃貴妃患病,不思飲食,日漸憔悴,太醫(yī)也束手無策。皇上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張榜招醫(yī)。很快就有一江湖郎中應(yīng)招進宮。診視之后說,只要用山楂球與紅糖一起煎熬,每次飯前吃五到十枚,半月后即可痊愈。黃貴妃如法服用之后,果然恢復(fù)食欲。后來,這種酸脆香甜的山楂傳人民間,便成了今天流行的冰糖葫蘆。
【第29句】:【挽歌】現(xiàn)在,人死后在追悼會上放哀樂,古人怎么表達哀悼之情呢?當(dāng)然是唱挽歌。那么,挽歌是怎么來的呢? 傳說漢初齊王田橫死后,其部下非常悲痛,就作了喪歌,這便是挽歌的源頭。崔豹《古今注》云:“《薤露》、《蒿里》,并喪歌也。本出田橫門人。 橫自殺,門人傷之,為作悲歌。”到漢武帝時,在音樂家李延年的加工制作下,《薤露》、《蒿里》二歌定了曲調(diào),其歌詞分別為:《薤露》:薤上露,何易唏!露唏明朝更復(fù)落,人生一去何時歸! 《蒿里》:蒿里誰家地!聚斂魂魄無賢愚。鬼伯一何相催促,人命不得少踟躕! 從此以后,《薤露》歌就適用于王公貴族,《蒿里》歌就適用于士大夫和庶人。“使挽柩著歌之,亦呼為挽歌”。 但據(jù)研究發(fā)現(xiàn),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有人們唱挽歌的記錄。比如《左傳·哀公十一年》記載吳國伐齊國“將戰(zhàn),公孫夏命其徒歌《虞殯》”。杜預(yù)注:“《虞殯》,送葬歌曲也。公孫夏示必死,故命其徒而歌之。”孔穎達疏說:“蓋以啟殯將虞之歌謂之‘虞殯’。歌者,樂也;喪者,哀也。舊說,挽歌漢初田橫之臣為之,據(jù)此,挽歌之有久矣。”由此可見,杜預(yù)認為《虞殯》是送葬歌曲,博學(xué)的孔穎達更直接指出挽歌早于田橫之死。只不過到了漢代,國家正式規(guī)定挽歌成為喪禮內(nèi)容,漢武帝時指定的官方挽歌就是紀(jì)念田橫的《薤露》、《蒿里》。 盡管后世挽歌的內(nèi)容在不斷變換,但挽歌這種形式卻流傳至今。
【第30句】:【寧挨杠子不挨針】(慣)杠子:較粗的棍子。寧肯挨棍打,也不肯被針扎。形容人不知輕重,不識好歹。
【第31句】:【胎毛未干】(慣)胎毛:胎發(fā)。譏諷人年幼無知。
【第32句】:【賣啥吆喝啥】(諺)吆喝(ya。he):賣東西時大聲叫賣。賣什么東西,就吆喝什么東西。比喻干什么事就談什么事,三句話不離本行。
【第33句】:【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釋義:比喻事物小而齊全,可以作為典型代表。 例句:那小飯館可以說是北京市最基層最不起眼,甚而會被某些自命高雅的人視為最低級最不屑一顧的社會細胞。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其實整個北京城的陰睛風(fēng)雨、喜怒悲樂,都能從那小小的飯館中找到清晰而深刻的回響。
【第34句】:【打擂臺】(慣)擂臺:為比武而搭起的臺。本指上擂臺參加比武,比喻:1向挑戰(zhàn)者應(yīng)戰(zhàn),與之較量手段、技藝。2耍花招,與人討價還價。3有意跟人作對,難為人。
【第35句】:【六畜】農(nóng)民盼望的是“五谷豐登,六畜興旺”。“六畜”的說法最早見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韓非子·難二》中說:“務(wù)于蓄養(yǎng)之理,察于土地之宜,六畜遂,五谷殖,則人多。”它說明了掌握蓄養(yǎng)的規(guī)律和明了土地的特性,六畜才能順利生長,五谷才能迅速繁殖,收入就會增多。 六畜,指的是牛、馬、羊、豕(豬)、雞、犬(狗)六種家畜。《左傳·僖公十九年》說:“古者六畜不相為用。”六畜之中,牛和馬主要用來耕作、馱運、拉車,羊、豕、雞主要供食用,犬則守戶。現(xiàn)在,六畜的使用價值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以羊來說,除了食用外,增加了毛紡,以牛和豕來說,增加了皮革制品。而牛和馬的耕種作用大大弱化,被現(xiàn)代科技所取代。
【第36句】:【撞大運】(慣)比喻抱著僥幸心理去碰好運氣。也比喻走運。
【第37句】:【趙老送燈臺——一去更不來】(歇)趙老:也說趙巧、趙果,傳說是魯班的徒弟;魯班計劃在大河上修橋,為防龍王干擾,制作兩座燈臺讓趙呆送給龍王,趙呆把其中一座內(nèi)藏夜明珠、外觀漂亮的燈臺藏在懷里,想私自帶回家,沒想到剮出龍宮,就葬身海濤之中。指人或物有去無回。
【第38句】:【好漢識好漢,英雄識英雄】(諺)英雄好漢獨具慧眼,他們最能認準(zhǔn)誰是英雄好漢。指杰出人物能鑒別人才。
【第39句】:【兒行千里母擔(dān)憂】 釋義:兒女出門在外,母親總是惦念他們。 例句:“嗯!常言說:‘兒行千里母擔(dān)憂’啊!你娘雖說死了,還有我,還有你姐姐哩!心上牽你,孩子!”
【第40句】:【自己腳桿瘸,怪路不平】(慣)比喻自己有缺點錯誤,卻責(zé)怪別人不對。
【第41句】:【此處無聲勝有聲】 釋義:比喻在關(guān)鍵時刻沉默不語更能表達出心意、情感。 例句:此刻,他在“長輩”面前用眼淚表達自己的委屈,即可讓對方產(chǎn)生親近感,又會表現(xiàn)出一條剛烈漢子的真情。他這手“此處無聲勝有聲”的把戲,真是用到了點子上。
【第42句】:【狐貍打不成,倒惹了一屁股臊】(慣)比喻沒得到好處倒惹了一身的麻煩。 也作“狐子沒打著,倒落一身騷”。
【第43句】:【吃不窮,穿不窮,打算不到死受窮】(諺)吃飯穿衣等生活耗費不會使人窮困,經(jīng)濟上不會計劃才會造成真正的窮困。指過日子最要緊的是籌劃周到。 也作吃不窮,穿不窮,計劃不周一輩窮。 穿不窮,吃不窮,計算不到定受窮。
【第44句】:【過了篩子又過籮】(慣)篩子:用竹篾、鐵絲等編成的有許多小孔的器具,要篩的東西放在上面,細碎的可以漏下去,塊兒較大的則留在了上頭。籮:一種器具,將網(wǎng)狀物固定在木框或竹框上,用來使細的粉末或流質(zhì)漏下去,較粗的粉末或渣滓留在網(wǎng)上。比喻一遍又一遍地挑選或?qū)彶椋浅W屑殹?/p>
【第45句】:【拳頭上立得人,胳膊上走得馬】(慣)形容人剛強有力,光明磊落。 也作拳頭上站的人,胳膊上走的馬。 拳頭上立得人,臂膊上走得馬。 拳頭上站得住人,胳臂上跑得了馬。
【第46句】:【煙不出火不進】(慣)形容人不表白自己心里想的事。也形容人老實或窩囊。
【第47句】:【閻王好做,小鬼難當(dāng)】(諺)指當(dāng)個閻王發(fā)號施令容易,當(dāng)個小鬼跑腿應(yīng)差卻十分難。比喻上司頭目好當(dāng),下級辦事人員難做。
【第48句】:【錢財如糞土,仁義值千金】(諺)指錢財不值得看重,而仁愛義氣才是最寶貴的。 也作錢財如糞土,情義值千金。 錢財容易有,仁義值干金。 錢如東流水,仁義值千金。
【第49句】:【蟛蜞裹餛飩——里戳出】(歇)蟛蜞:蟹的一種,體小,可食用。戳出:蟛蜞做餛飩餡,它的殼、足等會把皮戳破。指在內(nèi)部搞破壞。
【第50句】:【苦藥利病,苦口利用】見“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第51句】:貓鼠不同眠,虎鹿不同行.
【第52句】:釣魚要時分,上午七到十,下午三到四。
【第53句】:【婚紗】現(xiàn)在,結(jié)婚典禮上新娘都要穿白色的婚紗,這是對傳統(tǒng)觀念和禮俗的徹底顛覆。在以前,結(jié)婚時新娘要穿一身紅,頭上蒙頭紅,身上紅衣服,腳下紅繡鞋,白色是結(jié)婚的大忌。人們稱結(jié)婚是紅事,埋人是白事。 中國古代本沒有婚紗,顯然,婚紗是外來的。婚紗起源于歐洲的服飾習(xí)慣。新娘所穿的連衣裙款式,下擺曳地的白紗禮服,原來是天主教的典禮服。 在古代歐洲一些政教合一的國家,人們結(jié)婚必須到教堂接受神父或牧師的祈禱和祝福,這樣才算合法婚姻。新娘穿白紗禮服是向神主表示虔誠與純潔。 中國新娘穿婚紗,不拜神主拜天地、拜高堂、夫妻對拜,是中西結(jié)合式的婚典。
【第54句】:【心上有七十二個窟窿眼兒】(慣)形容人心眼兒多。
【第55句】:【上山打得虎,下海擒得龍】 釋義:比喻身強力壯,勇猛無敵。 例句:羅英道:“這就怪了。我好端端的,無災(zāi)無病,上山打得虎,下海擒得龍,你又有什么不放心的呢?”
【第56句】:【一壁打鼓,一壁磨旗】(慣)比喻同時做兩手準(zhǔn)備。
【第57句】:一好遮不了百丑,百好遮不了一丑.
【第58句】:【縫衣店里的營業(yè)員——左也衣,右也衣】(歇)衣:諧“依”。指一味依從。
【第59句】:【識人識面不識心】(諺)認識人的外貌容易,了解人的內(nèi)心卻很難。 指人心難測。
【第60句】:【三天兩后晌】(慣)晌:一天內(nèi)的一段時間。形容很短的時間。 也作三天兩晚上。 三天兩早上。 三早起兩晚晌。
【第61句】:【把守山門的哼哈二將,不鎮(zhèn)廟還嚇人哪】 釋義:哼啥二將:佛教守護廟門的兩個神,形象威武兇惡,看了使人害怕。在神話小說《封神演義》中,他們兩個被描寫成有法術(shù)的督糧官,一個鼻子里哼出白氣,一個口里晗出黃氣。后來用“哼哈二將”比喻有權(quán)有勢的人手下的兩個得力幫手;也比喻狼狽為奸的兩個幫兇。哼哈二將雖然不鎮(zhèn)廟,可是還能起嚇唬人的作用。比喻有某種身份的人,在客觀上就起某種作用。 例句:有咱們在干部里面摻和著,不管他拿咱們當(dāng)不當(dāng)神仙拜,咱們倆總是把守山門的哼哈二將,不鎮(zhèn)廟,還嚇人哪。
【第62句】:【瓜熟要落蒂,兒大要自立】(諺)蒂(di):瓜果等與莖、枝相連的部分。瓜熟了,瓜蒂就自然脫落;兒長大了,就必須自我獨立。指兒女長大成人,就不可再依靠父母生活。
【第63句】:【哈密瓜】“哈密瓜”外形金黃燦燦,肉質(zhì)豐厚,芬芳誘人,香甜滿口,揚名四海。新疆正好有個地方叫哈密,所以人們以為哈密瓜的故鄉(xiāng)在哈密。 其實這是一種誤解,哈密瓜的故鄉(xiāng)可不是哈密。 哈密瓜的種植歷史超過千年,它的故鄉(xiāng)確實在新疆,但不是哈密,而是鄯善。鄯善地區(qū)具有得天獨厚的種植條件,綠水環(huán)繞,晝夜溫差大,極適合甜瓜生長。鄯善瓜之所以變成哈密瓜,源于人們張冠李戴的誤傳。 清代時,康熙皇帝封賞統(tǒng)治哈密的額貝都拉為哈密王。額貝都拉對清廷賜予他封號感激涕零,他親自率領(lǐng)一個使團前來京城,以叩謝皇帝賜予的榮耀。出發(fā)前,特意從鄯善帶了一大批鄯善甜瓜,當(dāng)做送給皇帝的貢品。因為古代交通不便,那么遙遠帶來的瓜果自然非常珍貴,這種瓜果從來沒有在京城出現(xiàn)過。康熙帝第一次吃鄯善甜瓜,感覺芳香撲鼻,味甘如蜜,于是贊不絕口,龍顏大悅。便問大臣:“這瓜享何貴名,產(chǎn)于何地?”大臣們從來沒見過這種瓜,哪里知道它的名稱呢。有一個大臣靈機一動,立刻回復(fù)皇帝說:“這瓜是哈密王上貢的,就是哈密瓜了。”自此之后,鄯善甜瓜便更名改姓,變成了“哈密瓜”。
【第64句】:【賊無歷底中道回】(諺)歷底:內(nèi)應(yīng)。指賊行竊無內(nèi)應(yīng),無法下手,往往中途返回。
【第65句】:【蘿卜精——頭上青】(歇)精:精靈。頭:本指蘿卜頂部,轉(zhuǎn)指人口頭。青:青色,諧“清”。本指蘿卜露出地表的頂部是青色的,轉(zhuǎn)指人(多指官員)只是口頭上清廉。常含譏諷意味。
【第66句】:【打平火】(慣)指大家湊在一起吃喝,費用分?jǐn)偂?也作打平和兒。 打平伙。 打并伙。
【第67句】:【雞皮鼓能經(jīng)幾敲】 釋義:用雞皮做成的鼓面,經(jīng)不住敲打。比喻人體質(zhì)衰弱,經(jīng)不住折磨。 例句:笑君王儀容衰老,沒來由將精神消耗,連宵摟著如花貌,糴的糴糶的要糶,而今看看瘦了,笑你雞皮鼓能經(jīng)幾敲。
【第68句】:【人生但講前三十】(諺)指人的一生在事業(yè)上有無作為,只要看三十歲以前就行了。
【第69句】:【臭豆腐】“臭豆腐”(青方)是北方名吃,聞起來臭,吃起來香。那么,它是誰發(fā)明的呢? 臭豆腐原名“青方”,起源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那時候,北京前門外延壽街有個叫王致和的人,開了一家豆腐坊,每天都做很多豆腐。沒曾想,有一天豆腐全剩了,而且受熱發(fā)了霉。王致和舍不得扔掉,就把這些豆腐抬到后院。過了幾天,他到后院去,看到豆腐長了黑毛,又有臭味,就撒了一些鹽。又隔幾天,他到后院去,看著這些豆腐實在可惜,用手摳開一塊,露出白瓤,用手指蘸一點一嘗,不由大吃一驚,原來的臭豆腐變香了,他又吃了點,越吃越香,于是他把這東西拿到集上去賣,大受歡迎,遂取名為“青方”。
【第70句】:【生死路上沒老少】見“黃泉路上沒老少”。
【第71句】:【豬八戒掉在泔水桶里——得其所哉】(歇)哉:表示感嘆的語氣。 指來到適宜于自己的好地方。
【第72句】:【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釋義:比喻只要肯下功夫,堅持不懈,再難的事也能成功。 例句:“別難受啦,立志吧,今年考不上,過了年再考.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第73句】:【碰了一鼻子灰】(慣)1比喻遭到拒絕或斥責(zé),感到尷尬、沒趣。2比喻受到打擊。 也作抹一鼻子灰。 撞了一鼻子灰。 惹了一鼻子灰。
【第74句】:【打開話匣子】(慣)話匣子:指收音機或留聲機。比喻人開始嘮叨或說起話來沒完沒了。 也作拉開話匣子。 開了話匣子。
【第75句】:【母狗不掉尾,公狗不上身】(諺)掉尾:擺著尾巴求歡。母狗如果不主動掉尾求歡,公狗就不會上母狗的背。比喻女方不表示出風(fēng)騷,男方就無從偷情。 也作母狗不掉尾,公狗不跳槽。 母狗不擺尾,牙狗不上前。 牙狗:公狗。 母狗不擺尾,公狗不爬背。
【第76句】:【耗子偷米湯,勉強糊得著嘴巴】 釋義:比喻勉強填飽肚子。 例句:我們家一共有八畝田,有豬有牛有泉水,農(nóng)具什樣也將就拖得過去。一年到頭,只要不懶,按說也耗子偷米湯,勉強糊得著嘴巴的。
【第77句】:【百煉方能成好鋼】(諺)鐵經(jīng)過多次鍛煉,才能成為優(yōu)質(zhì)鋼材。比喻人必須在實踐中千錘百煉,才能成為優(yōu)秀人才。
【第78句】:【進可攻,退可守】(慣)l指地理位置十分險要,既可以主動出擊進攻,也可以防御守衛(wèi)。2指有一塊能維持生活的地盤,使自己進退自如。
【第79句】:【騎驢吃豆包——樂顛了餡】(歇)樂顛:快樂得跌落(餡),轉(zhuǎn)指樂顛顛,形容行走歡樂的樣子。形容非常高興。也指高興得忘乎所以。 也作“騎毛驢吃豆包——樂顛餡”。
【第80句】:【老驢啃癢,還有來有往呢】 釋義:比喻幫助應(yīng)該是互相的。 例句:上次劉世忠掃蕩潛龍湖,我們不是派人援助過他嗎?老驢啃癢,還有來有往呢!
【第81句】:【吃飯先唱湯,不用請藥方】 釋義:未吃飯先喝湯,就用不著看病。今有些地方習(xí)慣吃飯先喝湯。 例句:醫(yī):村謠日:“吃飯先喝湯,不用請藥方;蘿卜上了街,藥專把嘴撅。”
【第82句】:天天練長跑,年老變年少。
【第83句】:【公元】“公元”是“公歷紀(jì)元”的簡稱,是國際通行的紀(jì)年體系。在我國稱之為“公歷”或“陽歷”,是相對于我國的“農(nóng)歷”或“陰歷”而言。 “公歷紀(jì)元”以傳說中耶穌基督的生平為公歷元年,相當(dāng)于我國西漢末期平帝的元始元年。 “公元”產(chǎn)生于基督教盛行的六世紀(jì)。當(dāng)時,為了擴大教會的統(tǒng)治勢力,僧侶們把任何事情都附在基督教上。公元525年,一個叫狄奧尼西的僧侶,為了預(yù)先推算七年后復(fù)活節(jié)的日期,提出了所謂耶穌誕生在狄奧克列顛紀(jì)元之前284年的說法,并主張以耶穌誕生作為紀(jì)元。這一主張得到了教會的大力支持。公元532年,教會把狄奧克列顛紀(jì)元之前的284年作為公元元年,并在教會中使用。到1582年,羅馬教皇制定格里高利歷時,繼續(xù)采用了這種紀(jì)年法。 我國是辛亥革命后開始引入公歷的,直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我國才完全使用公元紀(jì)年。
【第84句】:【南風(fēng)腰里壯,北風(fēng)兩頭尖】(諺)原指南風(fēng)刮來,兩頭勢弱,中間勢猛;北風(fēng)刮來,兩頭勢猛,中間勢弱。借指任何事物總是有起有落,有強弱變化,不會一成不變。
【第85句】:【打九九,不打十足】(諺)九九:不足十成。十足:完全滿盈。要九九的程度,不要十足。指大凡籌劃與做事,要留有余地。
【第86句】:【冷練三九,熱練三伏】(諺)見“冬練三九,夏練三伏”。
【第87句】:【碗里拿帶靶兒的蒸餅】(慣)靶兒:同“把兒”,器具上便于用手握的部分。蒸餅:一種用發(fā)面加油蒸熟的餅,餅內(nèi)分層。比喻事情做起來毫不費力。
【第88句】:【過年的皇歷沒用場】見“隔年的黃歷不管用”。
【第89句】:【天上天堂,地下蘇杭】見“上有天堂,下有蘇杭”。
【第90句】:【千年松,萬年柏,不如老槐歇一歇】(諺)松樹的樹齡可達千年,柏樹的樹齡可達萬年,但都比不上槐樹的樹齡。指天下樹齡最長的要數(shù)槐樹。
【第91句】:【受夾板氣】(慣)指夾在中間,受兩面的氣。 也作“受夾墻氣”。
【第92句】:【簾子做的——要卷上去就卷上去,要放下來就放下來】(歇)形容態(tài)度、臉色等變化無常,想變就變。
【第93句】:【盜不過五女門】(諺)盜賊不進生有五個女兒的人家。指女兒多的人家必定貧困,盜賊也就不會光顧。
【第94句】:【糊涂油蒙了心】(慣)斥責(zé)人糊涂,不明事理。 也作“糊涂脂油蒙了心”。
【第95句】:【茅廁越掏越臭】見“毛坑越掏越臭”。
【第96句】:【樹怕皮薄,人怕體弱】(諺)指樹憑的是皮的脈絡(luò)向上輸送養(yǎng)料,樹皮薄了養(yǎng)料供應(yīng)就會不足;人憑的是身體強壯長精神,體質(zhì)衰弱就會百病纏身,無所作為。
【第97句】:【坐山觀虎斗】“坐山觀虎斗”比喻暫不介入各方間的爭斗,伺機從中漁利。它源自《史記·張儀列傳》:“莊子欲刺虎,館豎子止之,口:‘兩虎方且食牛,食甘必爭,爭則必斗,斗則大者傷,小者死,從傷而刺之,一舉必有雙虎之名’。” 意思是莊子看見兩只老虎在吃一頭牛,欲行刺老虎。館豎子見狀,制止了莊子的行動,并對莊子說:“兩只老虎jF在吃牛,吃完了牛必然相爭,兩虎相斗,結(jié)果是大虎傷,小虎亡。這時,你再去刺殺受傷的大虎,就容易得多了,可以一舉兩得。” 莊子聽了館豎子的話,覺得有道理,在一旁靜觀其變。不一會兒,兩只老虎果然爭斗起來,大虎受傷,小虎當(dāng)場斃命。莊子把受傷的虎很輕松地刺殺了。
【第98句】:【脖子枕在刀刃上】(慣)指隨時都有生命危險。
【第99句】:【打關(guān)節(jié)】(慣)指采用賄賂的手段買通官員或其他關(guān)鍵人物。也指做疏通工作,掃清辦事中的障礙。 也作通關(guān)節(jié)。 買關(guān)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