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吃過的饃饃不香,嚼過的甘蔗不甜。
【第2句】:【一個槽里拴不了倆叫驢】 釋義:叫驢:公驢:拴到—塊兒要咬架。比喻兩個強手不能相容,不能共處。 例句:俗話說,一個槽里拴不了倆叫驢。哪個得天下的封建帝王不毒不狠?
【第3句】:菜能吃,糠能吃,氣不能吃;吃能讓,穿能讓,理不能讓。
【第4句】:【又是饅頭,又是錘子】(慣)比喻軟硬兼施。
【第5句】:懺悔有一定的程式,往往都要念長短不等的“懺悔文”。巾國的懺法始于梁武帝的“慈悲道場懺法”,后又有“觀音懺”、“法華懺”、“金光明懺”等。有注重程式的“事懺”,也有注重諦觀的“理懺”。懺悔可以拔除罪苦。如《心地觀經》卷一渭經:“發露懺悔,罪即消除。”
【第6句】:人怕私,地怕荒。
【第7句】:啞子做夢說不出宋代慧開《無門關·趙州狗子》說:“無門著語日:參個‘無’字,晝夜提撕,莫作虛無會,莫作有無會,如吞了個熱鐵丸相似,吐又吐不出;蕩盡從前惡知惡覺,久久純熟,自然內外打成一片,如啞子得夢,只許自知。”禪家喻不可言說的內證自悟的境界。后來人們用“啞子夢見娘,有話無說場”比喻心里明白,但無法表達出來的痛苦情景。如元代鄭廷玉《后庭花》第四折:“真個是啞子做夢說不的,落可便悶的人心碎。”即是一例。
【第8句】:【說的是一套,做的是一套】(慣)指言行不一致或耍兩面手法。
【第9句】:【臘月天賣涼粉——不趕個時候】(歇)涼粉:一種用綠豆粉等制作的涼拌食品,一般在夏季食用。指某人、某事物或某種現象出現的時間不適宜。
【第10句】:【硬碰硬】(慣)1指以強硬的手段對付強硬手段。2指以強制的方法進行。
【第11句】:【野狼養不成家狗】 釋義:比喻本性壞的人再教養也改不了。 例句:他心一狠,竟咬牙切齒地說出這樣的話來了:“養活了你十幾年,真是野狼養不成家狗!你要走也行,先把這十幾年的飯錢算清了再走!”
【第12句】:【籮里揀瓜——揀得眼花】(歇)指可供選擇的對象太多,使人眼花繚亂,拿不定主意該選哪個。
【第13句】:【仨核桃倆棗】(慣)形容很少或很小。 也作“三個核桃兩個棗”。
【第14句】:【刀山敢上,火海敢闖】 釋義:形容非常勇敢。 例句:“如果這樣魁梧的小伙子,能碰上一個好樣的帶頭人,準能造就成刀山敢上,火海敢闖的英雄好漢……”
【第15句】:【柳樹上開花,沒結果】 釋義:柳樹的種子外面有白色絨毛隨風飛散,很像一團團白花,叫柳絮,種子非常小,不顯眼,人們錯以為柳樹不結果。比喻事情沒有個結果。 例句:唉,他說命太苦,頭一回說親說了個你,鬧了一回子,誰知道柳樹上開花,沒結果。
【第16句】:【伴君如伴虎】(諺)君:君王,皇帝。指陪伴君王,就像陪伴虎狼一樣,不定什么時候會招來殺身之禍。 也作“伴君猶如伴虎狼”。
【第17句】: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第18句】:【門不當,戶不對,日久天長必成災】(諺)結親的雙方,如果社會地位、經濟狀況、文化層次等不相當,勉強結合,久后必生變故。指男女婚配要注意門當戶對。
【第19句】:獨腳獨手獨根草,風霜雨雪抵不了
【第20句】:【肚臍上長茵子——心花兒都開了】(歇)茵子:茵陳蒿,別稱茵陳,多年生草本,秋季開黃花。指開心,高興。
【第21句】:【拿錢往水里打漂漂】(慣)比喻白糟蹋錢。
【第22句】:【殺人可恕,情理難容】(諺)殺人的行為有時也可寬恕,違情悖理的事情卻實在難以容忍。指違情悖理的行為,有時比殺人還可惡。
【第23句】:【欲多傷神,財多累身】(諺)貪欲多損傷精神,財物多累壞身心。誡人清心寡欲。
【第24句】:【臉紅脖子粗】(慣)形容人激動或發怒的樣子。 也作“臉紅脖子脹”。
【第25句】:【蚊蟲遭扇打,只為嘴傷人】(諺)蚊蟲用嘴叮人,免不了要遭到扇子的撲打。比喻人說話放肆,出口傷人,自不免要招災惹禍。
【第26句】:【公雞頭,母雞頭,湊到一起就想斗】 釋義:形容人像好斗的雞一樣喜歡爭斗。 例句:老蒲見兩人拉起架子,要吵嘴的樣子,忙推開二人,打著哈哈說:“公雞頭,母雞頭,湊到—起就想斗,斗來斗去,為的是—粒砂土豆。”
【第27句】:使心用心,反害自身。
【第28句】:【寧分數斗,莫增一口】(諺)寧可分出幾斗糧食送人,也不愿平添一口人吃飯。指增添人口吃飯,是極大的經濟負擔。 也作寧出一斗,莫進一口。 寧贈一斗,莫增一口。 寧出一斗,莫增一口。
【第29句】:【未歸三尺土,難保百年身】(諺)三尺土:三尺高的土丘,指墳。百年:一輩子。指人只要還沒有死,就不敢擔保有生之年能不能平安無事。
【第30句】:【父母之仇,不共戴天】(諺)戴天:共同在一個天底下活著。指殺害父母親的仇人,和自己是你死我活的關系,絕不能寬容。
【第31句】:安詳《法華經·方便品》:“爾時世尊從三昧安詳而起。”隋代吉藏義疏:“安詳者,示大人之相,欲明大法,故先示大人相。又安詳者,動寂無礙也。
【第32句】:【人嘴兩張皮】(諺)人的嘴不過是兩張皮,怎樣說都由你。指話是由人說的,只要講出道理就行。也指無論什么話,都能從嘴里說出,不能當真。 也作人嘴兩張皮,反正都是理。 人嘴兩片皮,各說各的理。
【第33句】:【柴無一根,米無一粒】 釋義:形容貧窮到無法生火做飯的地步。 例句:只是眼下難過,你豈不知?我衣衫首飾都典賣盡了,今日柴無一根,米無一粒,如何是好!
【第34句】:【先打后商量】(慣)指先用強硬的手段使對方軟下來再與之議事。
【第35句】:【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見“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
【第36句】:對失意人莫談得意事,處得意日莫望失意時
【第37句】:水落現石頭,日久見人心.
【第38句】:笑口常開,青春常在
【第39句】:【走一步,得一步】(慣)路不熟,試探著走。指心中沒底,做到什么程度算什么程度。 也作“走一步,算一步”。
【第40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釋義:在天下人擔憂之前就擔憂,在天下人安樂之后才安樂。比喻吃苦在前,享樂在后。 、例句:劉志丹再也忍不下去,他常聽爺爺說,人生在世,應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第41句】:【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見“不依規矩,不能成方圓”。
【第42句】:【一念】極短促的時間,稱為“一念”。“一念”短到什么程度?《仁王經》說,“一念”中包括九十剎那,一剎那中又包括九百次生滅。《往生論經》說,“一念”中包括六十剎那。佛家提倡從“一念相應”下手修行,即抓住一閃念,與清凈自性、禪定智慧等互相契合。又提倡“一念不生”,即凝心息慮,不生一念妄心。佛家還認為,空間、時間都產生于“一念”心中,所謂“一念三千(世間)”,“一念萬年”,皆指此。后因以“一念”指一閃念間。如《兒女英雄傳》第三六回:“你可曉得一念不違天理人情,天地鬼神會暗中呵護,一念背了天理人情,天地鬼神也會立刻不容。”俗語中又有“一念之差”,謂動念間出的差錯。如夏衍《掌聲與哀聲》:“(執政的階層)一念之差,一事之誤,往往可以使千千萬萬人民淪于家破人亡、妻離子散的悲境。” (李明權)
【第43句】:【錢有磨盤大,膽比綠豆小】(慣)形容人既貪財又膽小怕事。
【第44句】:【虎心隔毛翼,人心隔肚皮】(諺)虎的心,隔著皮毛看不見;人的心,隔著肚皮也看不見。指人心的善惡好壞難以猜測。
【第45句】:【四菜一湯】“四菜一湯”當前是指全民或集體企、事業單位用公款招待賓客的菜肴規格,以防止用公款大吃大喝,鋪張浪費,產生腐敗現象。實際上,“四菜一湯”并非現在的創造,古已有之,且出發點和舉措也是防止官員腐敗,它源出朱元璋。 相傳,明太祖朱元璋于元至正廿八年(即公元1368年)當上明朝第一位皇帝后,全國范圍內遇上天災,糧食歉收,加上戰爭帶來的創傷,百姓生活非常困苦。那些皇親國戚、達官貴人,卻終日花天酒地,大吃大喝,百姓極為不滿。出身貧苦的朱元璋對此非常惱火。他下決心要整治一下這種腐敗現象。 一天,適逢馬皇后生日,朱元璋趁眾大臣朝賀之機,設宴答謝文武百官,當十桌客人的席位坐齊后,傳令侍女上菜。第一道菜為紅燒蘿卜,朱元璋對群臣說:“蘿卜百藥之本,民諺就有‘蘿卜進了城,藥店都得停’之說,請眾卿品嘗。”第二道是炒韭菜,朱元璋又說:“韭菜剪而復生,有蓬勃的生命力,四季常青,象征著長治久安。”然后是兩道青菜,朱元璋提醒眾臣道:“為官要清正廉明,兩袖清風。”寓意明白。緊接著朱元璋指著最后一道蔥花豆腐湯說:“只有清廉,大明江山才能傳萬代。”宴后,朱元璋問侄子朱濤,“這次你的賀禮是什么?”朱濤說:“……翠珠兩串,玉鐲一雙,金佛八座……”朱元璋又問:“你年奉多少?此物何來?”朱濤不語,太祖喝令:“拿下!”眾大臣見皇上先拿自己的親侄子開刀,個個嚇得面如土色,斂聲屏氣。此時,朱元璋當眾宣布:“各位所送來賀禮一律用于賑濟災民,各位大臣從政務須潔身自律,多為百姓著想,凡今后祝壽待客,只能是四菜一湯,誰若違犯,嚴懲不貸。”從此,四菜一湯形成了規定,并由宮內傳到宮外,從官方傳到民間,從古傳到今。
【第46句】: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
【第47句】:只有上不去的天,沒有過不去的山.
【第48句】:吃洋參,不如睡五更。
【第49句】:【混水里面好摸魚】 釋義:比喻趁混亂干壞事或撈取好處。 例句:黃國信想用這一連串似是而非的問題,把戰士們完全推到云霧山中,就像無數根柴棒,在剛要澄的河水里,猛攪亂搗一陣,把水攪混。混水里面好摸魚。
【第50句】:一根木頭難燒火,一扇石磨難磨面。
【第51句】:頭馬不驚,馬群不亂。
【第52句】:【二十五里罵知縣】(慣)知縣:舊時的縣長。比喻背后指責、謾罵有權勢或厲害的人。
【第53句】:【七次量衣一次裁】(諺)指做衣服要多次量身,量準了再下刀裁剪。 比喻做事要把準備工作做好,謀劃要周到,裁決要果斷。
【第54句】:【八月暖、九月溫,十月還有個小陽春】 釋義:指北方一些地區,十月里天氣還像春天一樣溫暖。 例句:俗話說:“八月暖,九月溫,十月還有個小陽春”,可在北方,時進初冬,能吃上這又甜又酸的大柿子,也真算得上新鮮物了。
【第55句】:【箭在弦上,話在嘴邊】(慣)指事情到了不能不說出來的時候。
【第56句】:不當家,不知柴米貴;不生子,不知父母恩.
【第57句】:【烏紗帽】烏紗帽早已成為歷史,它的詞義已變成官員職務的代稱。其實,烏紗帽剛一問世時,并不為官員所獨占,而是官民皆可戴用的普通帽子。據史載,烏紗帽最早出現于南北朝期間,當時,南朝有個叫休仁的人,他以烏紗抽扎帽子邊沿,稱其帽子為烏紗帽。隨后,又有人用白紗甚至雜色紗扎帽邊,這樣也就有了“白紗帽”、“雜紗帽”了。這許多帽子官民都可戴。 到唐代,烏紗帽已十分普通,通用于天子、士人、妓藝。天子視朝時,按南朝舊制戴白紗帽,民間則盛行烏紗帽,只是一種俗帽,因其比較灑脫而為隱士山人偏愛,當時烏紗帽是一種十分隨便的穿戴。 到宋代,才規定朝中官員都要戴烏紗帽,連皇帝也不例外,烏紗帽兩旁各有一根長翅(可參照宋朝皇帝的畫像),足有一尺多長,所以走起路來上下顫動。為了保護帽翅免于抖落,官員走路都小心翼翼。而翅的作用是“鎮儀”,據說這種特別裝束是為了保證戴帽者走起路來端正莊重,保持做官的尊嚴。 明朝時,官員仍戴這種烏紗帽,但皇帝已經不戴了。明朝規定:官員上朝和辦公時,皆須戴烏紗帽,穿團領衫,束腰帶。帽翅長度較前縮短了,而且寬窄也不相同,官階越高,紗帽的雙翅越窄,反之,雙翅越寬。 烏紗帽已經退出歷史舞臺,但它的詞義卻保留了下來,無論是文學作品還是民間經常能聽到丟官就是丟掉烏紗帽。
【第58句】:【內行看功夫,外行看熱鬧】見“行家看門道,力把看熱鬧”。
【第59句】:【看菜下飯,量體裁衣】 釋義:要按實際情況辦事。 例句:“看菜下飯,量體裁衣。這是最普通的生活常識,為政者更不能不審時度勢。”
【第60句】:【黑吃黑】(慣)指壞人之間互相爭斗、勒索。
【第61句】:【恨鐵不成鋼】(慣)比喻恨所期望的人不長進、不成材。 也作“恨木不成梁,恨鐵不成鋼”。
【第62句】:【煙不出火不進】(慣)形容人不表白自己心里想的事。也形容人老實或窩囊。
【第63句】:【吃飯防噎,走路防跌】(諺)噎(ye):食物堵住了喉嚨。吃飯要防噎住,走路要防跌倒。指在平時要養成謹慎習慣,以免發生意外時不知所措。
【第64句】:【狼心兔子膽】(慣)比喻心腸狠毒,膽子卻很小。
【第65句】:【桑條從小拗,大來拗不直】(諺)桑樹的枝條要想培直,必須在它嫩小的時候;長成粗枝便無法拗動。 比喻教育后代必須從幼小時抓起,方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第66句】:【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釋義:比喻好景不長。常用來說明某些事物雖然暫時還繁榮、興旺、強大,但很快就要衰弱沒落下去。 例句:電影《藍色的海灣》中一位老工程師感慨地說:“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第67句】:砍柴上山,捉鳥上樹。
【第68句】:【下鍬撅】(慣)比喻使心機害人。
【第69句】:【報恩】恩,又稱恩惠或恩德。即有好處施于他人。受恩惠者,盡心竭力報答之,叫做報恩。佛家的報恩思想,始于佛世。藏經中收有《報恩經》七卷。《經》中說佛在世時,其弟子阿難聞外道譏佛不孝,便去告佛,佛當即召集大眾講述自己如何盡孝的事實。他說他過去生中是須阇提太子時,曾以身肉濟父母之難。此生成佛之后,又先上忉利天為母說法等等。佛認為這些都是盡孝報恩的行為。佛教寺院中每年農歷七月十五的盂蘭盆會,又是根據《盂蘭盆經》的報恩思想而舉行的宗教活動。傳說佛的大弟子目蓮,以神通力,見其母墮餓鬼道(佛教講的六道之一),受倒懸之苦,就請示佛陀解救的辦法。佛以此因緣而說《盂蘭盆經》。經中說:“佛弟子修孝順者,應念念中憶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憶所生父母,為作盂蘭盆(Ullambana),施佛及僧,以報父母長養慈愛之恩。”《心地觀經》還列舉佛弟子必須報答的四種恩(父母恩、眾生恩、國土恩、三寶恩)。(無名氏)
【第70句】:藥農進山見草藥,獵人進山見禽獸。
【第71句】:勒腰束胸壞習慣,影響健康不合算。
【第72句】:【情人眼里出西施】(諺)西施:春秋時期美女,后世美女的代稱。在情人的眼里,他所愛的女子美得就像西施一樣。指只要男子情有獨鐘,那他所愛的女子對他來說就是最美的。 也作“情人眼里有西施”。
【第73句】:【裝洋蒜】(慣)比喻裝糊涂或裝腔作勢。
【第74句】:【順著好吃,橫著難咽】見“豎的好吃,橫的難咽”。
【第75句】:橫死指自殺、被害或受意外災禍而死。《藥師經》:“救脫菩薩言:‘阿難,汝豈不聞如來所說九橫死耶,是故教以咒藥方便。”’該經所說九種橫死是:一、得病無醫,二、王法誅戮,j、非人奪精氣,四、火焚,五、水溺,六、惡獸吞食,七、墮崖,八、毒藥咒詛,九、饑渴所困。因這九種原因致死的都屬于橫死。
【第76句】:【楚漢相爭,寸步不讓】 釋義:楚漢相爭:指劉邦和項羽爭奪封建統治權的戰爭,最后劉邦戰勝了項羽,建立了漢朝。比喻彼此互不相讓。 例句:孫貴又說“喂,哥們,咱雖是楚漢相爭,寸步不讓,但別忘了‘同舟共濟’,還得遵從‘為人一條路,惹人一堵墻’啊。”
【第77句】:【讀哪家書,解哪家字】(諺)指讀的是哪一門類的書,就得要理解哪門類書的字義。借指說話做事要了解情況。
【第78句】:【隨風倒】(慣)形容沒有自己的主見,哪邊勢力大就倒向哪邊。
【第79句】:【此地無銀三百兩】 釋義:古代民間故事:有人把三百兩銀子埋在地里,怕人知道,就在地上插一木板,上寫:“此地無銀三百兩。”比喻想隱瞞、掩蓋,結果更加暴露。 例句:劉稻村最后冷笑了笑說:“哼!此地無銀三百兩!請回去吧。”
【第80句】:沿門托缽缽,是出家比丘應蓄六物(大衣、巾衣、下農、鐵缽、坐具、漉水囊)之一,即飯器,有泥質和鐵質等。
【第81句】:【藕種到蔗園里去了】 釋義:比喻問題搞兩岔了,鬧了誤會。 例句:雨官說:“我們也是這樣猜。不然他不會連夜和你們一起來挑。”十絕哥說:“你們猜什么呢?”“挑走的第二天就查倉,總是挑到倉庫里去的。”十絕哥故意哈哈大笑起來:“你把藕種到蔗園里去了。”
【第82句】:【會行船的,不怕大風大浪】 釋義:比喻有本事,有信心,什么危險也不怕。 例句:斗就跟他們斗!怕什么?真金不怕烈火,會行船的,不怕大風大浪!
【第83句】:【餓死不做賊,屈死不告狀】 釋義:餓死也不偷盜,屈死也不告狀。舊日寸打官司告狀沒有錢不行,所以窮人冤屈再大也只能忍受,不去告狀。 例句:讓你心甘情愿地給他當牛做馬,所謂“餓死不做賊,屈死不告狀”,就是讓你認輸。
【第84句】: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第85句】:【吃盡味道鹽好,走遍天下娘好】 釋義:天下沒有人比親娘待自己更好的了。 例句:“吃盡味道鹽好,走遍天下娘好”,看來還是其產黨好,我,我一家準備搬回雷坪來住。
【第86句】:【蒺藜子拌草——不是好料】(歇)蒺藜子:蒺藜的果實,有毒,皮上有尖刺,俗稱蒺藜狗子。料:本指飼料,轉指材料。指人不是好東西。常含責罵意。
【第87句】:【兩好合一好】(諺)指雙方都有友好的誠意才能結成良好的關系。
【第88句】:現身說法佛菩薩均有法身、報身和化身。化身是法身的妙用,能夠自在變現,度化眾生。化身能夠根據眾生的機緣,隨時隨地應現于世,所謂“千百億化身”。佛菩薩出于大悲心,不住于涅檗寂靜巾,出生入死,方便宣教,普度眾生,稱為“現身說法”。釋迦佛昔在兜率天為菩薩時,“于十方界,現身說法”(見《五燈會元》卷一)。觀世音菩薩自稱:“我于彼(眾生)前,皆現其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楞嚴經》卷六)所現之身,包括人、天、龍、鬼乃至禽、鳥,花、樹;所說之法,多至“八萬四千法門”。后來,人們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和行為去勸說別人,也叫做“現身說法”。例如《桃花扇·聽稗》:“敬亭才出阮家,不肯別投主人,故此現身說法。”茅盾《清明前后》:“這算是開場白。以后,就讓登場的人物自己來現身說法。”
【第89句】:【天龍八部】“天龍八部”是佛經中常見的“護法神”。諸天和龍神為八部眾的上首,故稱。天,梵語deva,包括三界的諸天(可參見“諸天”條)。中國古代把“龍”列為“四靈”之一,印度人稱“龍”為Naga(那伽),形態與中國土生的“龍”略有區別,似是摩竭魚(鯨魚)與中國龍的混合物,佛經上稱“龍力不可思議”,并有不少龍王護法和故事。如釋迦太子降生時,九龍吐水,為他灌頂。其他六部眾為:夜叉:勇健、輕捷,如守護佛寺山門的執金剛夜叉,毗沙門天王麾下的夜叉八大將軍。乾闥婆:意為“尋香”,吸香氣為食,從屬于天帝釋,能凌空作樂。阿修羅:意譯為“非天”,身大好斗。迦樓羅:居住在四大洲大樹上的金翅鳥神,雙翅展開有三百多萬公里。緊那羅:歌神,帝釋屬下,似人而有頭角。摩睺羅伽:大蟒神,人身蛇首,樂神。《盧至長者因緣經》謂:“爾時四眾,天龍八部,四眾圍繞,王及大眾,五體投地,為佛作禮。”幾乎每部經都有類似的場面。亦寫作“天龍神王”、“八部天龍”。如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河水一》:“王斂舍利,用金作斗量,得八斛四斗,諸國王、天龍、神王,各得少許。”又如清·龔自珍《已亥雜詩》之八一:“遙知法會靈山在,八部天龍禮我言。”(李明權)
【第90句】:是引用繼徹禪師的話,原意為修福、修慧的功力越深厚,則悟境越高,成就越大。如郭沫若《雄雞集·關于大規模收集民歌問題》:“群眾業余創作提高了,專業作家的水平也就會得到提高,這就叫‘水漲船高’嘛!”
【第91句】:【外無救援,內絕糧食】見“內無糧草,外無救兵”。
【第92句】:【禮拜】現在,人們將星期幾習慣上也稱禮拜幾,這是為什么呢?原來,這同基督教有關。 公元一世紀,基督教受到巴比倫人的影響,按照巴比倫人的七曜記日法,采取七日星期制。據說,耶穌死后第三天復活,正在星期日這一天。故此,星期日成為基督教的“安息日”,這天要休息。他們又稱這一天為“主日”,也叫做“禮拜日”,在這天,教徒們都到教堂做禮拜,向耶穌行禮、誦經。 隨著基督教的傳人,我國信眾逐漸多起來,禮拜天他們要去做禮拜,要遵守“安息日”的規定,這一天要休息。轉而,在平民中也開始禮拜日休息。 逐漸把星期和禮拜統一起來了,形成兩種稱呼并存。
【第93句】:【不怕年災,就怕連災】(諺)年災:當年農作物遭受災害。連災:接連數年遭災害。指一年遭災,災情雖重容易渡過;接連數年遭災就難以活命。
【第94句】:【朝里無人莫做官】(諺)舊指朝廷里如果沒有后合作依靠,就不要去做官。
【第95句】:【后腦勺上都長著眼】(慣)形容人警惕性非常高。也形容人非常留意觀察周圍的動靜。 也作“后腦勺上長眼睛”。
【第96句】:【月里嫦娥愛少年】(諺)嫦娥:神話中居住在月亮里的仙女。即使是仙女嫦娥,愛的也是年輕男子。 指年齡相當,本是男女情愛的基礎。
【第97句】:一根鐵絲容易折,十根筷子拗不彎。
【第98句】:【~碗豆腐,豆腐一碗】(慣)比喻沒有差別,都是一回事。
【第99句】:【人不能全,車不能圓】見“哪個人也不全,哪個車輪也不圓”。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