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王李恪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個兒子,吳王是他生前所用的最后一個封號,故稱吳王,身份異于其他皇子且不說,這是后話,在我了解了他的人生經歷后,先是莫名其妙的崇敬,然后是同情,接著便是便是對他的才能的懷疑。
之所以對他崇敬,是因為我對他的第一印象是《唐太宗李世民》中的正派李恪,而不是其他電視劇中被黑化了的反賊吳王,有一段時間,我對這個歷史人物,不知道是出于一種什么樣的情感,總之到了一種癡迷的程度,甚至還把一張寫有大唐故吳王恪之墓的紙條裝在一個裹藥丸的蠟殼中,埋在自己最喜歡的盆栽里,每天晚上澆一次水,以示紀念,現在想想,那時的自己真是太過幼稚了,人家追星,而我所追的卻是一位一千多年前連尸骨埋葬何處都不清楚的悲情皇子,而且一千多年前的李恪,又怎會想到一千多年后的21世紀,一個初中女學生對自己是如此的追星,更確切的說,是追古星,這也挺符合邏輯的,反正照耀過李恪的星星依然在為我們做著美的貢獻,我就是追一下又有何妨呢。
再說對恪殿的同情,這也是人之常情,其父唐太宗,其母煬帝女,卻于唐高宗永徽四年遭長孫之流冤死于長安禁宮之內,其下場何其悲慘,就是資質平平之人,也不免會令人生發幾絲憐憫,更何況,是他。
所謂的懷疑,便是太宗那句英果類我,指英明果斷都很像我,然而,尋遍浩瀚的史書也找不到半句能體現其英明果斷的事跡,史書對他又是十分同情的,一千余載汗青,竟沒有發現半句對他的詆毀之言,他的一生顯得是那么的渺茫。有人說,之所以從史書上找不到其英明事跡,是因為其隋朝血統為李世民所忌憚,故而在太宗朝受到其父李世民的多番打壓與限制,所以沒有什么東西能夠證明他的英明,他的果斷。還有人說,歷史是為勝利者撰寫的,所以李恪的英明事跡都被其弟唐高宗大筆一揮,埋沒在了貞觀時期的泥土中。還有人說,吳王李恪其實是一代紈绔子弟,在他死后多年,其后代為其鳴不平,想方設法賄賂史官,添油加醋的把李恪描繪成了一代賢王,當然,這也是恪粉們最不能接受的。這三種看法使我對他的為人疑惑不已,雖稱之為盛唐之惑,又何嘗不是永徽悲歌呢。
我相信吳王李恪的一生并不是百度搜索四個字所能描繪的,興許在以后會出現什么考古發現之類的事件,使李恪在人們眼中變得清晰,不再模糊,那時的他,或許會失去宗室賢王這樣的美名,但他也將變得真實、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