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康熙年間,鄴城縣令奉旨修堤,帶動堤邊蒼生搬家。通告一出,飽受水災的蒼生無不喝彩雀躍,只有一戶做豆腐的不但不喜,反而當起了釘子戶!
合法縣令束手無策時,有人來報,說修堤的工匠已報到很多,問縣令按甚么尺度籌辦飯菜。
縣令一聽,計上心來,說:修堤辛勞,萬萬要包管工匠們吃飽吃好,特別是這豆腐,清熱解毒、生津止渴、價錢廉價,是以要多多采辦。
從那今后,縣令還不時到后廚出主張,變開花樣給工匠們做豆腐,本日炸豆腐,明日豆腐湯,并且他點明要往河堤釘子戶家采買豆腐。如斯一來,豆腐的耗損很是龐大,天然原料也很多籌辦,堆放原料和制品的處所就成了題目,老板不能不尋覓更年夜的作坊。
可是由于做過釘子戶,年夜家都不肯意將衡宇租給他。合法老板憂愁的時辰,縣令突然登門,說是縣衙后有一空位,可以賣給他擴年夜作坊。豆腐店老板由于這些天生意興盛,幾兩銀子天然不在話下,立即將豆腐店依照官家修堤拆遷抵償尺度折算成銀兩,又加了幾十兩銀子,舉家搬家了。
迂回,常常比直接更有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