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姐送外甥女來參加藝術聯考,她的手機又出了問題,撥任何號碼都顯示呼叫限制。我幫她研究了半天,也沒搞清楚咋回事。只是注意到她的手機很破舊,外殼上色彩剝脫,款式也很老了。表姐說,是孩子用剩下的。外甥女的手機,是很時尚的蘋果手機。送她去考試時,我們不知道路怎么走,她的手機還能導航。
這讓我想起一位老太太說的話,自古恩往下走!
那時孩子兩三歲,我們還沒買車,附近新開了一家超市,我們也去湊熱鬧。大冬天,騎著自行車,孩子坐在車后座的小椅子上。雖然裹得嚴嚴實實,存自行車的時候,老公把孩子抱下來,還是倍加細致地呵護。把圍巾往上拉一拉,只讓孩子的眼睛露出來。褲腿抻一抻,怕風往里面鉆。抱著邊走還邊問,冷不冷?把手放爸爸脖子里。看自行車的老太太看到這情景,不由得發出了一聲深深的慨嘆,唉,自古恩往下走!
頭一次聽到這種說法,還有她語氣里透出的那種悲涼腔調,很是讓我震撼了一下。我猜她也許想起來小時候,父母對自己無微不至的呵護。也許還想起來,自己把愛無條件地給予子女們,而對父母有所疏忽。等到現在她老了,需要子女們關懷的時候,子女們的愛,又已經流向了下一代。
老公對孩子的細膩呵護,簡直無以復加。孩子小的時候,他經常歡喜地湊到睡著的孩子跟前,把孩子呼出來的氣息,再吸進自己的鼻子里,然后很享受地說:有股奶香味!可是,對父母,我們何嘗有過這樣的愛心和耐心呢?父母嘮叨兩句,就嫌麻煩。總覺得父母很能干,很健康,就忘了自己的責任。
老媽做人特別耿直,只肯吃虧,不肯沾別人的光,對孩子也是這樣。她包了餃子、蒸了包子、炸了丸子,總會想著我們,雖然我總說不要不要。但不一會兒她就騎著自行車送過來了。我們要是做了好吃的,想給她送時,她總是說,你們上班忙,好不容易做一次,自己吃吧,我們自己能做。
她出門去外地,總不讓我接送,說自己能坐公交車,也能打的。我從時間和經濟的角度考慮,也覺得打的更合算,總叮囑她打的。結果,天好的時候,她總是坐公交車。刮風下雨、雪后初霽時,她想打的又總打不上。有時候,回來頗費一番周折。其實,拿出呵護孩子十分之一的細致,去關心老媽,就應該車接車送。
青春期的孩子很叛逆,暑假帶她出去旅游,諸般不配合。一路上不看風景,得空就拿著手機上QQ,拍了腳丫子發微博。給她照相,她不愿意。讓她給我照相,她也很勉強。還振振有詞地說,不要那么俗,只照風景不好嗎?我一路上直后悔,真不應該帶她出來玩,要是帶老媽出來,老媽該多高興呀!
水往低處流,恩往下走。這是自然規律,是動物延續種族的本能。但是如果僅此而已,人跟動物就沒啥區別了。當恩往下走形成習慣,就會忘記了愛來時的路。水流到江河里,還會形成雨,去滋潤山間的萬物。我們也應該抽出時間,關心一下父母,讓他們感受到流回來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