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每逢畢業季,來自各地的大學生們就開始頻繁出人窄窄的六部橋直街。這里離火車站很近,他們拖著行李躊躇滿志地入住位于17號的攜職旅社,然后手捧免費提供的“杭州求職地圖”,從巷口不遠處的公交樞紐乘車,奔向用工單位或人才市場。
這里被看作是杭州最好的“求職招待所”。剛畢業的大學生,只需出示學生證或畢業證便可獲得一晚免費住宿,此后也僅需10~30元/天,包月最低只需480元。
除了廉價,這里的特殊之處還在于,大學生一旦入住,專職的“人才紅娘”會向他們索要簡歷,“我們與杭州很多企業的人力資源部門都有聯系,可以根據學生的簡歷、求職意向和性格推薦他們面試。”攜職旅社創始人溫少波說。
大學生版“如家”
開辦攜職旅社,源于一次誤打誤撞,因為溫少波的初衷僅是比開如家要劃算。
2008年,如家等便捷經濟酒店在全國迅速擴張,溫少波和朋友閑聊此事,發現這買賣其實沒那么劃得來。按照這位溫州人的算法,租一棟舊居民樓,改造、裝修,聘請工作人員,最后以平均每天200元左右的價格出租,前期投入太大。
“住如家如果按一天168元算,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起碼要10天,也就是1680元,剛畢業的大學生很難負擔得起。那么,我們能不能做一個大學生版的如家?”溫少波的想法是出租床位,“按一個房間六張鋪,每個床位收30元,住滿的話一天就是180元,和如家差不多,成本卻比它低太多了。”
有錢可賺,又是資本大鱷們牙縫里的行當,溫少波興奮于自己找到了一片商業藍海,畢竟,今年全國有700萬畢業生,加上往屆的共有1000多萬畢業生在找工作。
從2008年7月開業至今,有200個床位的攜職旅社已接待了16000余人次的大學生求職者,平均入住率為83%,人均居住時間8~10天。有的人很快就找到工作,搬了出去,有的人則長期住了下來,“有個小伙子來了以后就不走了,開了個吉他班給人上課,一小時80塊,賺了錢就出去玩,住了10個月。”還有些從攜職走出去的畢業生,會心懷感激地“常回家看看”。
而老板溫少波看中的,并非這幾十元的住宿費,而是大學生從畢業到結婚買房的至少5~6年里,所涵蓋的生活住宿、就業創業、培訓提升等一系列商機,“通過攜職就業的大學生,今后對于攜職品牌的認可,都是攜職潛在的優勢資源。”
與政府“撒撒嬌”
攜職旅社的門臉很小,甚至可以說是簡陋。走進旅社,房間里是簡單溫馨的上下鋪,有熱水供應的衛生間以及完備的監控攝像。入住的畢業生甚至會感覺,像回到了學校。
溫少波希望,攜職旅社不僅僅是客房,更是房客們互相溝通找工作心得秘笈的一個中轉站。院子里的“攜職貼吧”上,花花綠綠地貼滿畢業生求職路上的心情:“找工作,很囧很累人;等應聘,很傻很天真……”樓梯過道里的招貼畫上還寫著“包揣兩塊錢,心懷五百萬”的勵志宣言。
此外,旅社從店長到員工都是剛畢業或在讀的大學生,在湖南讀書的大四學生王云是攜職的宿舍管理員,剛住進旅社不久就被溫少波相中,獲得了這份工作。
目前,攜職旅社獲得的主要回報來自企業招聘環節,“很多企業鼓勵老員工推薦新員工,并設置一些獎勵,為的是增加候選人的可信度和匹配度。我們有大量的大學生資源,也有能力去整合企業就業資源,通過人才紅娘的專業分析和推薦,讓他們的對接更順利,而我們也能獲得來自企業的回報。”
2008年底,經濟危機致使浙江當地企業招聘驟減,大學生的求職周期因此變得漫長。溫少波于是策劃了“一年提供10000個免費床位”活動,第一天入住不要錢。
為了推廣這個活動,溫少波找了幾個人才交流市場,提出在現場擺放小廣告牌或攤位做宣傳,但都被拒絕。媒體人出身的直覺讓他選擇了給時任杭州市市長蔡奇寫信,闡述了自己要做的這項公益活動的意義,很快得到了蔡奇積極回應。隨后,攜職旅社成了當地大學生求職住宿炙手可熱的品牌,而入住首日免費的公益嘗試也成為攜職的招牌。
在溫少波看來,在正當范圍內爭取政府的認可和支持是必要的——對于民營企業眾多、IT業發達,并常年處于人才饑渴狀態的浙江省而言,他所做的亦是幫政府分憂的好事。
可預期的大餅
在接觸了大量的畢業生后,溫少波開始關注大學生就業難背后的社會問題和成因。“有很多大學生,尤其是家庭條件不好的,他們更急于找到一份好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們的需求和企業的需求并不能完全匹配,這中間有期望值的問題,有就業心態的問題,也有職業技能的問題,接觸得多了,覺得自己要做的和能做的事也越來越多。”
恰好2009年,英國大使館文化處正在中國進行社會企業家技能培訓。“我看了幾個案例,和一些關于社會企業的定義討論,忽然明朗了,我做的就是社會企業啊!”溫少波立即報名參加了社會企業家的培訓和評選。
隨后,攜職旅社還進行了一系列調整,形成了“求職住宿+求職培訓+求職服務”的新模式。廉價住宿服務是基礎,人才紅娘、職前培訓、大學生人才市場和應屆生人才網則是攜職為大學生提供的增值服務。其中,人才服務和職前培訓主要來源于企業費用和政府補助。而當越來越多的資源聚集后,溫少波又開始提供人才檔案、戶口管理等服務。
2012年,英國大使館文化處開展的“社會企業家”評選,溫少波得分全場最高。日本NHK電視臺還專門拍攝了《求職路上的攜職與大學生》紀錄片。此外,在英國駐上海總領事館為慶祝英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登基60周年舉行的花園晚宴上,溫少波作為社會企業的代表受邀出席。
在杭州,攜職人力資源產業園已于2012年初啟動,囊括的人群不僅有大學生,還有職校、技校和大專生等。眼下,溫少波還在嘗試一種與助學貸款相似的求職培訓貸款,目前已與工商銀行達成協議,“他們提供貸款讓畢業生進行求職培訓,就業后大學生可以用工資償還。”
從提供廉價住宿,到一個人力資源平臺,最后形成一個可復制的服務產業并在全國推廣,溫少波為攜職畫了一個可預期的大餅。
上一篇:生意場上的警匪片
下一篇:把跳槽當成“撐桿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