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伴盛年,沒有來得及向我告別,便默然走了,走得那么突然。每日來我好像在夢幻中,她沒有走,她的音容笑貌依然在我的眼前晃動。
我與老伴盛年相濡以沫,互敬互愛有56年了,從相識相戀算起該是63個年頭了。抗戰初期,為了保衛祖國,我從西南聯大投筆從戎,考入黃埔軍校參加抗日戰爭。1 9 4 9年在黨的統戰政策感召下,我放棄派往聯合國工作的機會,起義參加革命。在華北人民革命大學學習期間,假期返滬探親之時,我和正在大學讀書的盛年相識并且相戀了。她敬重我充滿愛國精神,愛慕我有志追求真理,投身革命。我愛她純真樸實,莊淑溫柔,學習勤奮,不尚虛榮。經過七年曲曲折折的考驗,在分配工作后,我們結婚了。婚事極為簡單,我利用假期從外地回來,她在上海工作,為了不影響工作,她放棄了法定的婚假,白天照常上班,下班后兩人才匆匆趕到虹口區人民政府辦了結婚登記手續,晚上雙方父母家人同桌聚餐為我們祝賀,算是婚禮。當時我們都以不為自己私事而影響工作感到自豪。
歲月匆匆,我們攜手共度了風風雨雨的56年。我比盛年大10歲,兩人性格不同,我剛強直爽,她溫柔謙和,但我們倆卻能和睦相處,互愛互敬,互助互諒,且都比較樂觀開朗,待人熱誠,都愛學習,都很敬業,能以工作為重,所以我們生活得很和諧,為親友們所稱羨。
盛年自幼學習努力,從小學到大學畢業成績都是優良。由于她是清朝大臣盛宣懷家族,受到政治影響,大學畢業后,被分配在華東農林部財務科擔任食堂會計工作。盡管工作不甚理想,但她毫無怨言,仍然盡心盡力認真工作。經她努力創新,首創了現行的食堂制,改變了解放初期八人一桌的包伙制,還曾轟動一時。為此,上海許多單位紛紛到華東農林部來學習取經,進行推廣,她受到表揚被調到辦公室擔任成本管理工作。她利用業余時間鉆研業務,努力學習蘇聯先進經驗,并攻讀俄文。不久就調到北京中央林業部,自此她在林業系統工作了30多年直到退休。
盛年為人謙和,熱情正直,心胸寬厚,淡泊名利。她常說:“我一生就愿當一顆永不生銹的螺絲釘,勤勤懇懇認認真真地工作,勤勞樸素,勤儉持家,做我本分應做的事。”她確實做到了,單位上有什么福利、評級,她從不計較,工作上始終堅持不渝認真負責勤懇積極。晚年,她仍然不計報酬發揮余熱,積極為國家發展經濟而努力工作,在她八十歲患了癌癥期間,她還熱心幫助不少親友、同志提高會計業務水平,指導有關單位合理開展業務受到各方贊賞。最近,還有一些單位邀請她去指導業務,當得悉她已去世,莫不同聲悲嘆,無限惋惜。
盛年不僅是我生活上的好伴侶,也是我工作上的好助手,她對我生活上無微不至的照顧,使我從無后顧之憂,家里管理得井井有條,舉凡衣物鞋帽、各類書籍、食物藥品,她都有檔案可查,家庭經濟、每月支出都是筆筆有帳,一目了然。她一生勤儉持家,省吃儉用又善于理家,經她努力把我們原是經濟拮據之家,轉變為接近小康之家。但她仍然十分節儉,看病也很少乘出租車,可她對貧窮人家,受災人民十分關心同情,時常解囊相助,慷慨捐獻。她對家貢獻很大,自己卻極為刻苦,不浪費,在她去世那一天,孩子為照顧她咳嗽痰多,特地買了一盒消毒的餐巾紙,供她使用,她因發音困難,用筆在紙板上寫了一句話:我一生節儉,想不到現在浪費了。當時我看見這句話,禁不住熱淚滾滾而下,心痛不已。
最使我感激她的是,幾十年來,她對我的工作幫助很大,無論是我在民進上海市委或是在上海市黃埔軍校同學會、甚至是西南聯大上海校友會的工作,她都盡力協助我,積極支持我工作。我發表的許多文章和一些著作,大多是經她校對和編輯的。我每次與會的講話或發言稿,都滲透她的心血,她是我寫作方面的第一個讀者,是我開會講話或發言的第一個聽眾,是我表演節目的第一個觀眾,我所以在這些方面有些成就,受到歡迎,都與她提出的中肯意見和批評指正分不開的,可以說,她為支持我的工作做出了真誠的無私奉獻。
盛年的去世,使我們家庭失去了一位賢妻良母,使我失去了終生相敬相愛的忠實伴侶,我內心的悲痛非言語所能表達,我只有化悲痛為力量,學習她忠誠事業堅持原則勤奮學習的赤子之心。我永遠忘不了她與我初戀時送我的一首陶淵明的詩: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宜自勉,歲月不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