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連續劇或參觀展覽等后,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什么樣的讀后感才能對得起這個作品所表達的含義呢?下面是小編帶來的優秀讀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培根隨筆讀后感200字篇一
雖說是隨筆散文,但全書中每一篇作品都具備嚴禁的邏輯性,作者針對時勢,對美德、哲學、政治、宗教、人情等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他崇尚理性,但不一概否定,他認同宗教,但不盲目迷信,他以虔誠的態度、全面的眼光評古論今,他的每一篇精小的文章都蘊含著豐富的哲理。
在《談真理》中,他鄙視謊言與虛偽,將其喻為“吁請上帝審判人類的最后鐘聲”,然而盲目地追求真理,則是作繭自縛,是對其的一種褻瀆。真理并不是絕對,有些人甚至利用“真理”迫害他人,因為這樣能掩飾他們那過去的愚昧,博得虛假的歡悅。真理只不過是人們在認知上與道德達成的一致,只是一種心靈的依托罷了。
“幸運的好處令人向往,厄運的好處叫人驚奇。”在《談厄運》一文中,培根與歷代哲學家一樣,賦予“厄運”光明。他認為厄運孕育奇跡,厄運造就堅忍,厄運是一代偉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厄運中的安慰與希望,如同陰暗的底子上繡上明快的圖案,更加鮮明刺目,惹人喜愛。“美德如同名貴的香料,焚燒碾碎時最顯芬芳:因為幸運最能揭露惡性,而厄運則最能發現美德。”正是因為厄運的存在,人們的覺悟才得以被激發,才能在逆境中秉持信念。無論時代如何變遷,人類總有進步,這其中也有一部分得益于厄運。
不僅是哲理,培根在藝術方面也頗有研究,對造物之美也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在《談園林》與《談建房》中,他作為設計師的才能可見一斑。只是他的這些文字是寫給王公貴族,文中的設計方案也頗費資力。培根也屬于新貴族,也喜愛園林這種散心場所,但他并不提倡過去的觀點。園林是上帝賦予人類的藝術,而不是用來顯示身份的標志。那個時代已被功名利祿污染,許多貴族盡管擁有萬貫家產,卻還是郁郁寡歡或者整天算盡心機。園林、宅邸,他們所有的這一切,有多少是本著最純樸的初衷而建,有多少人能夠體會其真正的樂趣?正因如此,這才被稱為“藝術”,也是藝術家注定孤獨的原因之一。
雖是跨越世紀,卻字字警人。
培根隨筆讀后感200字篇二
以往只知培根就是那個喊出“知識就是力量”的科學家,閱讀他的隨筆過后,方覺此人學問之豐富,思想之復雜,身份之多樣。他是個淵博的文學家,語言簡潔,文筆優美;他是個深刻的哲學家,探索真理,感悟人生;他還是個出色的政治家,胸懷大志,精明強干。他洞明俗事,通曉人情,不免略顯老于世故,工于心計;他深諳官場操作,推崇男權、貴族、功利主義;他還身為法官,被控受賄,鋃鐺入獄,名望盡失。
總而言之,培根的一生既是追求權力的一生,也是追求知識的一生。不過這不妨礙書中內容對于當時仍有進步意義,對于現在仍有賞析價值。
此書最大的成功之處在于整體來看,每一篇章說理透徹,見解獨到,似乎一位睿智的老人侃侃而談;拆開來看,警句迭出,妙語連珠,每一句話似乎都足作為名言,流傳后代。論及修身,則有“培養新習慣之初可尋求幫助,就像游泳新手拿漂浮物保持平衡一樣;但是過些時候就應創造不利條件,就像優秀舞者故意穿厚底鞋練習一樣”;論及齊家,則有“父母愛在孩子幼時鼓勵互相競爭,往往造成他們成年之后失和”;論及治國,則有“為人君者不可憑借民怨是否合理來衡量其危險,那樣就把民眾想得太理智了”。
除此之外,作者還常引用前輩的智慧精髓,恰如其分,錦上添花,《論死亡》一文可謂這種手法的結晶。首先形容人們對于死亡的恐懼,斥其懦弱愚陋之態,并且通過塞內加的“伴隨死亡而來的比死亡本身更可怕”提煉上文;接著尋求克服這種恐懼的激情,得出復仇之心、榮譽之心、悲痛之心等等,其中較難理解的厭倦之心,又以塞內加的“思及長年累月勞于一事單調,撒手人寰的尚有厭倦無聊的人”作為詮釋;最后提及死亡的恩惠,譬如奉獻犧牲、升往天國,甚至“生前遭到妒忌的人死后會受愛戴”,此詩出自賀拉斯之手。
正如他在《論讀書》之中寫道:“史鑒使人英明,詩歌使人靈秀,數學使人謹慎,物理使人沉穩,倫理使人莊重,邏輯使人善變”,這本幾乎觸及人類社會各方各面的書,不可謂不使人獲益匪淺。
培根隨筆讀后感200字篇三
《培根隨筆》不同于其他隨筆,大部分隨筆都是十分簡潔明了。有什么說什么,就如同一個小冊子一般。但培根的隨筆卻不同,他這個看似隨筆卻又存在不同。培根是位哲學家,他的隨筆這更像是一位思考著對這個社會進行種種考察,最后發表在這個本子里,通讀這本書,我們能受益匪淺,跟隨著哲學的腳步,看清當時的社會。
培根隨筆篇幅極其小而且精悍,可以說十分的靈動。據古論今,引用了種種故事,《圣經》,甚至是笑話來增加自己文章的嚴謹和邏輯的嚴密。在這種種事物中,孕育著十分深刻的道理,令人看后不禁沉思下去,那可是古代的觀點,但卻于現在又有異曲同工之妙。雖然任然脫離不了時代的背景,但我們仍可感受時代的魅力。在這其中,作者運用了排比,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如;妻子是青年時的情人,中年時的伴侶,老年時的保姆。這就很準確的說明妻子在現實生活中所發揮出的重要作用。以及象:德行猶如寶石,鑲嵌在素凈出最佳。“寶石人人都喜歡,而把德行于寶石相提并論,由此可見德行十分重要。”
培根在談這些事物是,而不僅僅是描述他,更重要的是分析他產生的原因,可能性。最后是在根據這些解決方法方案,將其徹底的根除。從這點上看,這隨筆就像某種建議書,告誡人們要以史為鑒,不可以重蹈覆轍。這些隨筆都是俱有實用性,這種客觀冷靜的筆調,在其中是看不出作者的情感,而更像是一位高人正在敘述高招。
例如《談君權》中,就十分明確地指出君權是一種很復雜,很難維持的東西。二君權的統治之法就是要在危難即將發生降臨時僥幸躲避,設法轉移。君主最喜歡臣子間分派系,相互對立,這樣就很難形成有效力量來對抗君權。這就是根據大量的史冊得出的。例如唐朝的李世明,他就是在太子時候在齊王等人的埋伏圈設法轉移,更早發動玄武門之變成功當上皇帝。
但他不是神,他要受時間的局限,這也就說有些觀點和思想是不可取的。例如:無神論就徹底否定無神論,主張信仰上帝。在現在看來就是一種謬論。但我們要取其精華。提起早報。吸取其中的寫作方法,中心思想,才算徹底讀懂這本書。
上一篇:2023年食品加工廠規章制度樣板 食品加工廠規范制度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