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yōu)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舌尖上的中國解說詞作用篇一
解說詞在紀錄片表達上占據(jù)重要地位。在社會人文類紀錄片中,解說詞承擔著敘事功能、補充和強化功能、連接結(jié)構(gòu)功能以及抒情答意和提煉升華作用。而作為美食類紀錄片的《舌尖上的中國》,其文案創(chuàng)作很細膩,其解說詞既言簡意賅,又不失文化涵養(yǎng),既體現(xiàn)主題又體現(xiàn)了文化的魅力,飽含人文情懷。
進入21世紀以后,隨著時代的變化,紀錄片呈現(xiàn)市場化和多元化的趨勢。同樣作為電視紀錄片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的解說詞,也在發(fā)生著變化,呈現(xiàn)多元化發(fā)展。
(一) 從傳播者視角來看
解說詞有一個重要作用,就是通過細膩的文字來感染受眾,受眾會作出相應(yīng)的反應(yīng),即通過解說詞的感染,來影響受眾的行為。而《舌尖上的中國》對現(xiàn)代生活及歷史文化的挖掘,思考,紀錄,對社會典型人物、事件的紀錄,則是其社會輿論引導(dǎo)作用的體現(xiàn)。這部紀錄片的解說詞,不論其教育意義還是輿論導(dǎo)向都做得很好。
《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第二集《心傳》中這樣寫到日照時間逐漸變短,又到了采挖蕨根的時候了。歐洲考古發(fā)現(xiàn),最古老的面包,是用蕨類植物根中提取的淀粉,烘焙而成。莽山瑤族的先輩,也發(fā)現(xiàn)了這個秘密,從蕨根中獲得淀粉,制成一種原始的中式糕點,糍粑。鄧開風的祖輩過著游耕游居的生活,被稱為過山瑤。過去糧食產(chǎn)量有限,蕨根糍粑成為了過冬主食。如今制作蕨粑,不僅有對美味的留戀,也是祖輩提醒后代,不忘艱難時日。
這段解說既寫出了傳統(tǒng)的美食糍粑的用材,又寫出了中國古人的居安思危的生存智慧。
(二) 從傳播內(nèi)容視角分析
《舌尖上的中國》每集節(jié)目都有自己的主題,如腳步,心傳,時節(jié),家常等,其解說詞的創(chuàng)作,都會從不同的角度,對不同地域的美食進行介紹,同時更加注重體現(xiàn)其所包含的文化和人文情懷。
《舌尖上的中國》解說詞創(chuàng)作注重深入探究從美食表面來發(fā)覺其所包含的文化精髓,同時也注重美食的發(fā)展變化,以此來探討中國美食的歷史背景和審美追求。
《舌尖上的中國》解說詞也注重對普通而又平凡的美食的描寫,其內(nèi)容的主角多半是尋常百姓,沒有采用華麗的道具,通過普通的雙手制作出神奇的美味,這正是《舌尖上的中國》所體現(xiàn)出的人文情懷。
(三) 從受傳者視角分析
《舌尖上的中國》的解說詞不僅僅是在記錄美食,更是在講人,及人與美食的故事,解說詞貼近人及其生活以及其內(nèi)心,更能接近受眾,從而吸引受眾的注意力。
《舌尖上的中國》在解說詞創(chuàng)作方面細膩溫潤,通過分析其解說詞的寫作特色,來進一步探究電視紀錄片解說詞的創(chuàng)作策略,提升解說詞的寫作水平。
(一) 聲畫結(jié)合,和諧交融
聲音和畫面的和諧交融,與出色的解說詞是分不開的。《舌尖上的中國》恰恰是將解說詞和畫面很和諧地和在了一起,相互補充,從而使故事有著完整的思路,情感表達也自然流暢。
(二) 通俗易懂,言簡意賅
《舌尖上的中國》解說詞簡明卻不簡單,直白卻又包含哲理。如《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第一集中,講到小麥時畫面轉(zhuǎn)向三個麥客。解說詞是這樣的秦嶺北面,麥子熟了,機械收割的普及,也有競爭者的存在。麥客,中國古老的職業(yè)割麥人,他們踏著麥子成熟的節(jié)拍,用雙手挑戰(zhàn)機械。這一句首先是簡單的介紹了中國最后的職業(yè)割麥人的存在,隨后向觀眾傳達人文關(guān)懷。
(三) 多用短句,朗朗上口
《舌尖上的中國》解說詞多采用短句形式,有利于觀眾記憶,朗朗上口。如《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中有這樣一段話春江水暖,刀魚最鮮,夏天滋補,筍干燉雞,秋季肥美,魚頭不容錯過,冬日最愛,必是熱騰騰的火鍋。簡單的三字,四字即緊緊地扣住了主題《時節(jié)》,又交代了本集中的主要食材,簡單押韻,又不失水平,這是其不容忽視的特色之一。
(四) 有理有據(jù),飽含知識
《舌尖上的中國》的解說詞,不僅僅把美食制作的復(fù)雜程序,通過文字展現(xiàn)出來,也把鏡頭沒有辦法表現(xiàn)出來的食材悄悄變化的化學反應(yīng)生動形象地表現(xiàn)出來。讓人們既能掌握烹飪方法,又能知道發(fā)展原理,增長知識。
(一) 從情感細節(jié)的主觀來看
從情感細節(jié)的主觀來看,《舌尖上的中國》解說詞,特別注重體現(xiàn)人文關(guān)懷。在《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第一集中有這樣一段解說詞半個月是制作魚醬的時間,乳酸菌和酵母菌促成香氣的生成,揮發(fā)性有機酸,產(chǎn)生出魚醬獨特的酸味,苗族人最驕傲的調(diào)味品就是這樣形成的。一勺魚醬,足以讓最平常的食材變得酸楚可口,這是一年中最美味的團聚,也是一頓百感交集的晚餐。在中國農(nóng)村,6100萬孩子的成長,沒有父母陪伴,這個數(shù)字等同于英國人口的總和,他們就是留守兒童。李建英和哥哥為父母準備了一小壇魚醬,清晨五點,是分別的時刻,一壇鄉(xiāng)味,被帶往1000公里外的家鄉(xiāng),也許有一天,他會以新的形式在他鄉(xiāng)重現(xiàn)。這一段中飽含感人至深的情感細節(jié),一方面說半個月是魚醬的制作周期,另一方面半個月也是父母與孩子相處的時間,留守兒童與父母分離的不舍和辛酸,雖然是在描寫魚醬,但其實折射更多的是親情。
(二) 從環(huán)境細節(jié)的描寫來看
從環(huán)境細節(jié)的描寫來看,《舌尖上的中國》對環(huán)境的描寫極其細膩,讓觀眾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加強對內(nèi)容的理解。如《腳步》中介紹藏族小伙采蜂蜜時對環(huán)境的描寫讓觀眾仿佛自己也來到了林芝來感受印度洋的海風,看到了險峻的地勢,讓人更能理解采蜂蜜的難度是怎樣的大,加強了觀眾對內(nèi)容的理解。
(三) 從動作細節(jié)的描寫來看
從動作細節(jié)的表現(xiàn)來看,解說詞對于表現(xiàn)動作主題的內(nèi)心活動,傳達感情色彩,傳達意味有很大作用,而不單單是為了強調(diào)動作本身。如在描寫白馬采蜜時,有大量動作的細節(jié)描寫解說詞,白馬選了一根藤條,將自己和大樹相連,從現(xiàn)在起,這根藤條關(guān)系性命,看起來進展不錯,一個小時后,白馬爬了很高,但仍需要爬很高的距離。父親因為不放心,匆匆忙忙趕來,白馬不敢用雙手砍樹,速度明顯慢了許多。現(xiàn)在,他準備將藤條卸下,40米高,并且沒有任何保護措施,這是一次極其危險的行走,野蜂不怕人,白馬從長輩那里學會了點燃煙霧,迫使蜜蜂放棄抵抗,砍開蜜蜂藏身的樹洞,就可以得到最甜美的蜂蜜。這些動作細節(jié)的描寫,突出了采蜜的困難,從而進一步突出了這份來自大自然的饋贈十分不易。
《舌尖上的中國》解說詞的運用,為整個紀錄片增添了魅力,從而使得紀錄片收獲了很多忠實的觀眾,使得其影響不斷擴大。解說詞的成功運用讓《舌尖上的中國》呈現(xiàn)給大家的不僅僅是美味的食物,更多的是文化的傳承,以及人文情懷的盡情體現(xiàn),讓人一提到《舌尖上的中國》就有滿滿的正能量,也為中國紀錄片解說詞創(chuàng)作提供了很好的借鑒作用。
舌尖上的中國解說詞作用篇二
對揚州人來說,上午喝茶皮包水,下午洗澡水包皮,如果再聽一場評話,便是平凡而精彩的一天。就像那些動人的故事,聽過千遍也不厭倦,尋常的衣食住行中,傳統(tǒng)日復(fù)一日地延續(xù)。阿哲家的小店,存在了百年,明天仍將帶著新意,開門迎客。
上海浦東三林塘,曾有一個鄉(xiāng)村廚師群體,人稱“鏟刀幫”。他們結(jié)伴闖蕩上海灘,歷經(jīng)一個世紀,人才輩出。其中有一個家族,五代為廚,經(jīng)過數(shù)十年磨礪,至今仍活躍于廚界,終成一代宗師。李明福,掌管家族經(jīng)營的小餐館,每天早餐5點,他要去市場采購。為了保證原料新鮮,食材只買當天所需,分量事先做了估計。精打細算,親力親為,是上海男人做事的習慣。每個晚上,后廚都是一番刀光劍影,李悅掌勺,李巍操刀。李明福的兩個兒子是廚房里說一不二的將領(lǐng)。這對孿生兄弟的廚藝青出于藍,李明福不再需要親自下廚。家族的手藝得以傳承,是他最大的欣慰。
一條黃浦江,見證了上海的成長。在這座城市中西雜糅,包容開放的味覺歷史中,有一種滋味,出身低微,卻自成一家。在演變中,不因各方?jīng)_擊而消失,反倒越來越清晰,強大。這就是本幫菜,它奠定了這座城市的味覺之本。
在本幫菜的江湖里,83歲的李伯榮,靠一身功夫,贏得一世之名。拳不離手,曲不離口,功夫,沒有捷徑。李巍,李悅都是從14歲開始跟隨李伯榮學習廚藝。刀功,中式烹飪的核心技藝,代表一個廚師的功力。蓑衣刀法,依靠手腕控制,下刀力度,位置,方向,全在方寸之間。整魚脫骨,考驗對食材結(jié)構(gòu)的了解,精確割開骨肉相連的結(jié)點,完美分離。極致刀功如同高深武術(shù),只有手上功夫練到純熟無比,運刀才能隨心所欲,游刃有余。
本幫菜中的刀功菜,扣三絲,李巍的絕活。火腿,雞脯,冬筍,三種極鮮的食材,先披薄片,再切成直徑不到0.5毫米的細絲。食材事先煮熟,切絲,為了擴大食材與湯汁的接觸面。烹制過程中,三種味型同時釋放,融為一體。細致的刀功,更能讓食材呈現(xiàn)出獨特的美感。美味與形色兼顧,正是中國人的飲食哲學。哥哥刀功精湛,弟弟專攻火候。油爆河蝦,烹飪過程不足10秒,油溫達到200攝氏度,食材才能下鍋。蝦肉熟而不老,蝦殼脆而不焦,時間上不能相差分毫。李悅甚至能根據(jù)蝦殼的'爆裂聲,判斷出鍋的時機。收汁時,再次入鍋,同樣干凈利落。這道菜對火候的考校,有著教科書一般的嚴格。
關(guān)于火候,廣東菜中有更極致的例子。啫啫煲,追求食物的新鮮生嫩,猛火急功,盡可能縮短烹飪時間。不僅如此,廚師還要根據(jù)餐桌與爐灶的距離,調(diào)整火力和“抄起”沙煲的時機。奔跑的過程,烹飪?nèi)栽诶^續(xù)。如果這是一出戲,只有大幕拉起,也就是享用的那一刻,食物才完美亮相。在中文里,“火候”一詞的使用并不局限在廚房,更能用來評價處世的修養(yǎng)以及為人的境界。
李伯榮最高興的,是回到自己工作過的廚房。1945年開始學藝,80歲告別后廚。時代變遷,命運沉浮,李伯榮從未放下手中的刀和勺。好學,用心,傳道,授業(yè),讓他收獲了今天的成就和尊敬。傳承中國文化的,不僅僅是唐詩,宋詞,昆曲,京劇。它包含著,與我們生活相關(guān)的每一個細節(jié)。從這個角度來說,廚師是文化的傳承者,也是文明的偉大書寫者。
徽州,榨油留下的餅渣,是莊稼最好的肥料。
陜北的窯洞前,張世新的兒孫們,掛出了自己制作的面。
莽山瑤族,仍然感恩來自大山的饋贈。
從手到口,從口到心,中國人延續(xù)著對世界和人生特有的感知方式。只要點燃爐火,端起碗筷,每個平凡的人,都在某個瞬間,參與創(chuàng)造了舌尖上的非凡史詩。
舌尖上的中國解說詞作用篇三
時間是食物的摯友,時間也是食物的死敵。為了保存食物,我們雖然已經(jīng)擁有了多種多樣的科技化方式,然而腌臘、風干、糟醉和煙熏等等古老的方法,在保鮮之余,也曾意外地讓我們獲得了與鮮食截然不同、有時甚至更加醇厚鮮美的味道。時至今日,這些被時間二次制造出來的食物,依然影響著中國人的日常飲食,并且蘊藏著中華民族對于滋味和世道人心的某種特殊的感觸。
秋日的清晨,古老的呼蘭河水流過原野。它發(fā)源于小興安嶺,蜿蜒曲折地注入松花江。金順姬從小在呼蘭河邊長大,對她來說,故鄉(xiāng),就是這種讓她魂牽夢系的泡菜的味道。菜園里的白菜是母親每年7月頭伏時種下的,為了做成泡菜,所以選用的都是心緊葉嫩的品種。今天,女兒第一次和媽媽學習做泡菜。朝鮮族泡菜品目繁多,而且即便只是一個品種,也可以呈現(xiàn)出多種不同的味道:涼食的清爽,烹炒的鮮香,等等。漫長的冬日里,有了脆辣、鮮甜的辣白菜的陪伴,再寡淡的日子,仿佛也會變得溫暖、富足而且有滋有味。
香港的阿添和家人一起經(jīng)營著自家的臘味店。每天早上,他都是店里最忙碌的人,做這份工作,他已經(jīng)有了10年的經(jīng)驗。和興臘味家有著60年的歷史,以用料新鮮,考究,在顧客中建立了良好的信譽和口碑。如今,阿添和他的父親、大伯一起,打理照料店里的一切。而在內(nèi)地的湖南,稻田里的禾花開了,也到了苗族人制作腌魚和做臘肉的時節(jié)。湘西木材豐富,熏烤臘肉的燃料以硬木為佳,如茶樹和楊梅樹。熏烤時,要把腌制好的肉掛在取暖做飯的火塘之上,還不斷將松果、茶殼、桔皮等放入火塘,這樣熏烤出來的臘肉,就會帶著茶果的香味。對純樸的苗家人來說,腌魚臘肉,不僅僅是一種食物,而且是被保存在歲月之中的生活和記憶,永遠也難以忘懷。在今天的黃山地區(qū),農(nóng)家后院里依然晾曬著火腿和咸肉,洋溢著一派田園氣息。用腌咸肉制作的“刀板香”是一道待客的主菜,也是徽州菜的代表作之一。在葉師傅看來,家鄉(xiāng)的農(nóng)家火腿才是世上最美味的火腿。當然他也一定知道,在距古徽州不遠的浙江金華,也出產(chǎn)一種大名鼎鼎這火腿,它以肌紅脂白,肉色鮮艷,香氣濃郁,滋味鮮美而而聞名于世。三陽南貨店是上海老輩人個個都曉得的土特產(chǎn)商店,江浙地區(qū)的各式干貨在這里都能買到。腌臘柜臺組的組長侯師傅,1975年就開始在這里工作。對金華火腿做品質(zhì)鑒別,只需要使用這樣一支竹簽,把它分別插入火腿的上、中、下三個部位,特級的火腿,三簽拔出來,每一簽都會散發(fā)出一股撲鼻的異香。在某種意義上,像“三陽”這樣遍布上海的南貨店,其實就是這個移民城市的一座座味覺紀念館。霞浦,閩東最古老的縣份。漫長的海岸線為這里制造出眾多的天然港灣,大海已然成為了種植紫菜的`一座水上農(nóng)場。林仁灼,16歲開始和父親學習種植紫菜,如今已經(jīng)49歲,今天,他要為自家的農(nóng)田再架設(shè)幾枝毛竹。從山上砍來的毛竹要經(jīng)過預(yù)先處理:把里面的竹節(jié)疏通,以方便把毛竹插入海底。毛竹每根長16米左右,重200余斤。把它架設(shè)在海里,不是一件輕松的工作。與閩東隔海相望的臺灣,對于云林縣口湖鄉(xiāng)的漁民們來說,決定他們一年生計的關(guān)鍵時刻已經(jīng)來臨。烏魚子是臺灣西南沿岸的特產(chǎn),取烏魚卵腌制而成,由于形狀像中國的墨,日本人把烏魚子稱為“唐墨”,并把它視為世界三大美食之一。在臺灣和日本,烏魚子一向被視為餐桌上的高檔美味。它口感綿密,軟糯滋潤,只需薄薄一片,就已厚味無窮。
曾有學者推論,人類的歷史都是在嗅著鹽的味道前行。大澳,偏居中國南海一隅,早年因盛產(chǎn)海鹽而聞名。鄭祥興蝦鋪是經(jīng)歷四代人的百年老店,一直穩(wěn)守大澳蝦膏蝦醬的領(lǐng)導(dǎo)地位。76歲的郭少芬,大澳本地人,從20歲嫁到鄭家開始,做蝦醬已經(jīng)有50年以上的經(jīng)驗。無論是蝦膏還是蝦醬,主料和輔料,其實就是再簡單不過的銀蝦和鹽。制做方法,也無非就是用把蝦和鹽攪碎后放在竹篩上曬太陽。老鋪一直靠郭少芬和丈夫兩個人打理,直到相濡以沫的丈夫在20xx年去世。都說大澳是觀賞日落最理想的地方,這里,指的也許不僅僅是風景。
這是鹽的味道。山的味道,風的味道,陽光的味道,也是時間的味道,人情的味道。這些味道,已經(jīng)在漫長的時光中和故土、鄉(xiāng)親、念舊、勤儉、堅忍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間,讓我們幾乎分不清哪一個是滋味,哪一種是情懷。
舌尖上的中國解說詞作用篇四
中國人說: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這不僅是一種因地制宜的變通,更是順應(yīng)自然的中國式生存之道。從古到今,這個農(nóng)耕民族精心使用著腳下的每一寸土地,獲取食物的活動和非凡智慧,無處不在。
貴州省從江縣,侗族、苗族和壯族聚居的山區(qū),這里的人自古以糯米為主食,在高山梯田里種植著近百種原始的糯稻。遠離現(xiàn)代文明的喧囂,散落的村寨像一個個孤島,深藏在大山深處。十月,是糯稻成熟的季節(jié),壯族聚居的下堯村,正在迎接一個專為稻谷豐收設(shè)置的節(jié)日---新米節(jié)。但糯稻并不是村民們唯一的收獲,水田里還藏著其它的秘密。水稻田里可以同時養(yǎng)鯉魚和鴨子,這種稻魚鴨共作的古老體系,已被列入全球重要農(nóng)業(yè)文化遺產(chǎn)。
獐子島,黃海北部一個不足15平方公里的島嶼,卻因為海域里的物產(chǎn)富甲一方。碧波之下,生存著一個興旺的群體。被中國人視為海中珍品的海參、鮑魚、海膽等無脊椎動物恰好占據(jù)了其中的多數(shù)。純凈的水體和活躍的洋流造就了它們非凡的品質(zhì)。三年前,數(shù)以億計人工培育的海參幼苗被播撒在這片水域,它們和野生同類的成長軌跡完全相同。這是人類和大自然的.攜手合作,以生態(tài)的方式,實現(xiàn)了耕海牧漁的理想。45歲的潛水員王厚喜正在準備職業(yè)生涯中的最后一次入水。
河蟹,學名中華絨螯蟹。繁衍期,它們成群結(jié)隊從棲息的支流和湖泊遷移到長江口。因為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改變,今天,野生中華絨螯蟹已經(jīng)十分罕見。小太是人工繁育的一代。河塘里的水全部引自太湖,小太的食物是湖里的水草和小魚蝦,與吃飼料的同類相比,它擁有更長的生長期和更健壯的體魄。今天的中國,大閘蟹已經(jīng)成為利益最高的養(yǎng)殖項目之一。地處長三角北端的江蘇興化水鄉(xiāng),仿佛一片被時光遺忘的土地。盛夏的正午,夏俊臺和王元鳳把船劃進了湖蕩,給一種嗜水的高大蔬菜進行澆灌。他們腳下這塊樣貌獨一無二的土地,叫垛田。各種蔥蘢的蔬菜中,身形魁梧的芋頭是絕對的多數(shù)。四面環(huán)水的垛田,恰好能夠滿足這個物種最大的嗜好:喝水。每天,老夏要給芋頭澆四次水,每次澆夠一個小時才能保證芋頭的需水量。在中國經(jīng)濟最活躍的地區(qū),祖居興化農(nóng)村的夏俊臺,可能是家族中最后一位從事農(nóng)作的人。但這并不影響他安然享受這里的一切,天然的垛田、芋頭、以及他和妻子的家。。
青藏高原,世界的屋脊。喜馬拉雅山橫亙于南部,它的北面,雅魯藏布江從雪山冰峰間流出,奔向藏南的谷底,開辟了西藏最富庶的農(nóng)業(yè)區(qū)——日喀則。村外,人們種植的青稞就要成熟了。在寒冷的極地,人們需要借助飲食來補充生命的能量。4000米以上的海拔,自然的饋贈并不豐富,有限的食物當中,青稞,成了人們最依賴的主食。望果節(jié)在青稞成熟前舉行,是一年中最盛大的節(jié)日。祭臺上,鋪滿青稞粉的手印,被賦予了強大的精神力量。青稞粉被拋向空中。人們相信,祈禱的聲音,可以直達天宇。北京,繁華的國際化都市。林立的高樓,圍繞著古老的紫禁城,也圍繞著不同氣質(zhì)的老街小巷——胡同。住在胡同的貴春有一個不平凡的理想:擁有一片自己的菜園。于是,貴春把他的理想搬上了屋頂。種子在地下靜靜地沉睡著,春天的北京,看不到一點綠意,屋頂上的魚池還留有去年冬天的殘冰。夏天一到,貴春的屋頂完全換了容裝。當都市中的人們涌向菜場,將遠道而來的蔬菜帶回家,貴春卻可以像個自在的農(nóng)夫,就地取材,自給自足。都市里,成片的屋頂仿佛被遺棄的空間,了無生氣。而貴春的屋頂菜園卻是一片清涼世界。不足100平方米的綠色屋頂,用它的每一個葉片,凈化著都市的空氣。它們是貴春送給這個城市的禮物。
不同地域的中國人,運用各自智慧,適度、巧妙的利用自然,獲得質(zhì)樸美味的食物。能把對土地的眷戀和對上天的景仰,如此密切系于一心的唯有農(nóng)耕民族。一位作家這樣描述中國人淳樸的生命觀:他們在埋頭種地和低頭吃飯時,總不會忘記抬頭看一看天。
舌尖上的中國解說詞作用篇五
和紹興處在同一緯度線上,同屬古越地區(qū)的安徽省休寧縣。73歲的程進順,也在忙著釀造自家的糯米酒。對于老人來說,做酒算不上一件難事。富庶的江南地區(qū),稻米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年前正是農(nóng)閑,做幾壇米酒祭神敬祖、招待客人、犒勞自己,都是自然不過的事。
蠶繭般的酒曲是釀酒的靈魂,可以把它理解成“接上了菌的種子”。這些稻粉和辣蓼草的混合體,里面沉睡著形形色色的發(fā)酵菌,等待合適的時機蘇醒。程進順把碾碎的酒曲,均勻地和糯米拌在一起。酒曲是中國人了不起的'發(fā)明,是人們試圖捕捉和馴化微生物的最古老而有效的嘗試。這是釀酒中最重要的一步,它們將帶來轉(zhuǎn)化中最神奇的部分。
拌好的糯米被撥出一個深深的酒窩,再把指縫間的每一粒米都抹進缸中,撒上最后一把酒曲,之后的一切都要交給時間了。那些霉菌,將會把糯米中的淀粉變成糖,而酵母菌們負責把糖變成酒精。在黑暗中,仿佛傳來發(fā)酵菌們歡快的歌聲,時間越久,酒越醇香。黃酒綿長而厚重,中國人可以從這一種飲品里,同時品味出“柔”和“剛”兩種境界。
飲黃酒的紹興人不瘟不火,他們對傳統(tǒng)的固守,也有滋有味地流淌在舌尖上。紹興人離不開醬油,這幾乎成為紹興最醒目的一種味覺標記。什么都可以醬一醬再吃,足夠的鹽度可以讓食物在濕潮的環(huán)境里久放不壞。在醬油里翻滾過的任何食物,都被賦予了濃重的醬香味,它們被本地人稱作“家鄉(xiāng)菜”。這里是自古的繁榮富庶之地,如今許多人家仍然樂于枕河而居,過閑適的日子。
城外的安昌古鎮(zhèn),街市臨水而建。正是做臘味的季節(jié),長短的竹竿上彰顯出富足。安昌的臘腸在中國的江浙一帶很有名氣,臘腸濃厚的滋味很大一部分要歸功于本地釀造的醬油。醬園里,露天的空場上,排列著上百只碩大的醬缸。56歲的丁國云依然身手矯健。醬料粘稠、厚重,需要人力定時地上下翻動,醬缸內(nèi)的發(fā)酵才會均勻。在這些醬缸里,微生物的世界互相制約、此消彼長。醬缸修修補補,用了幾十年。陽光的暴曬能夠激發(fā)菌的活力,但是雨水可能會搞砸一切。醬缸的帽子,不時被拿下來,扣上去,時間就在這反復(fù)的聲響里流走。“中國的醬”在人類的發(fā)酵史上獨樹一幟,數(shù)千年間,它成就了中國人餐桌上味道的基礎(chǔ)。
在中國的北方,醬的意味更加直接。王月英家的醬缸里,只剩下一層缸底。足夠的鹽度,讓醬在嚴寒中也不容易結(jié)凍。在寒冷的東北,長久以來,鹽以醬的形式成為人們身體和心理的一種依靠。再過3個月就是下新醬的時候了,但是準備的工作卻要從現(xiàn)在開始。
舌尖上的中國解說詞作用篇六
時間是食物的摯友,時間也是食物的死敵。為了保存食物,我們雖然已經(jīng)擁有了多種多樣的科技化方式,然而腌臘、風干、糟醉和煙熏等等古老的方法,在保鮮之余,也曾意外地讓我們獲得了與鮮食截然不同、有時甚至更加醇厚鮮美的味道。時至今日,這些被時間二次制造出來的食物,依然影響著中國人的日常飲食,并且蘊藏著中華民族對于滋味和世道人心的某種特殊的感觸。
秋日的清晨,古老的呼蘭河水流過原野。它發(fā)源于小興安嶺,蜿蜒曲折地注入松花江。金順姬從小在呼蘭河邊長大,對她來說,故鄉(xiāng),就是這種讓她魂牽夢系的泡菜的味道。菜園里的白菜是母親每年7月頭伏時種下的,為了做成泡菜,所以選用的都是心緊葉嫩的品種。今天,女兒第一次和媽媽學習做泡菜。朝鮮族泡菜品目繁多,而且即便只是一個品種,也可以呈現(xiàn)出多種不同的味道:涼食的清爽,烹炒的鮮香,等等。漫長的冬日里,有了脆辣、鮮甜的辣白菜的陪伴,再寡淡的日子,仿佛也會變得溫暖、富足而且有滋有味。
香港的阿添和家人一起經(jīng)營著自家的臘味店。每天早上,他都是店里最忙碌的人,做這份工作,他已經(jīng)有了10年的經(jīng)驗。和興臘味家有著60年的歷史,以用料新鮮,考究,在顧客中建立了良好的信譽和口碑。如今,阿添和他的父親、大伯一起,打理照料店里的一切。而在內(nèi)地的湖南,稻田里的禾花開了,也到了苗族人制作腌魚和做臘肉的時節(jié)。湘西木材豐富,熏烤臘肉的燃料以硬木為佳,如茶樹和楊梅樹。熏烤時,要把腌制好的肉掛在取暖做飯的火塘之上,還不斷將松果、茶殼、桔皮等放入火塘,這樣熏烤出來的臘肉,就會帶著茶果的香味。對純樸的苗家人來說,腌魚臘肉,不僅僅是一種食物,而且是被保存在歲月之中的生活和記憶,永遠也難以忘懷。在今天的黃山地區(qū),農(nóng)家后院里依然晾曬著火腿和咸肉,洋溢著一派田園氣息。用腌咸肉制作的“刀板香”是一道待客的主菜,也是徽州菜的代表作之一。在葉師傅看來,家鄉(xiāng)的農(nóng)家火腿才是世上最美味的火腿。當然他也一定知道,在距古徽州不遠的浙江金華,也出產(chǎn)一種大名鼎鼎這火腿,它以肌紅脂白,肉色鮮艷,香氣濃郁,滋味鮮美而而聞名于世。三陽南貨店是上海老輩人個個都曉得的土特產(chǎn)商店,江浙地區(qū)的各式干貨在這里都能買到。腌臘柜臺組的組長侯師傅,1975年就開始在這里工作。對金華火腿做品質(zhì)鑒別,只需要使用這樣一支竹簽,把它分別插入火腿的上、中、下三個部位,特級的火腿,三簽拔出來,每一簽都會散發(fā)出一股撲鼻的異香。在某種意義上,像“三陽”這樣遍布上海的南貨店,其實就是這個移民城市的一座座味覺紀念館。霞浦,閩東最古老的縣份。漫長的海岸線為這里制造出眾多的天然港灣,大海已然成為了種植紫菜的一座水上農(nóng)場。林仁灼,16歲開始和父親學習種植紫菜,如今已經(jīng)49歲,今天,他要為自家的農(nóng)田再架設(shè)幾枝毛竹。從山上砍來的毛竹要經(jīng)過預(yù)先處理:把里面的竹節(jié)疏通,以方便把毛竹插入海底。毛竹每根長16米左右,重200余斤。把它架設(shè)在海里,不是一件輕松的工作。與閩東隔海相望的.臺灣,對于云林縣口湖鄉(xiāng)的漁民們來說,決定他們一年生計的關(guān)鍵時刻已經(jīng)來臨。烏魚子是臺灣西南沿岸的特產(chǎn),取烏魚卵腌制而成,由于形狀像中國的墨,日本人把烏魚子稱為“唐墨”,并把它視為世界三大美食之一。在臺灣和日本,烏魚子一向被視為餐桌上的高檔美味。它口感綿密,軟糯滋潤,只需薄薄一片,就已厚味無窮。
曾有學者推論,人類的歷史都是在嗅著鹽的味道前行。大澳,偏居中國南海一隅,早年因盛產(chǎn)海鹽而聞名。鄭祥興蝦鋪是經(jīng)歷四代人的百年老店,一直穩(wěn)守大澳蝦膏蝦醬的領(lǐng)導(dǎo)地位。76歲的郭少芬,大澳本地人,從20歲嫁到鄭家開始,做蝦醬已經(jīng)有50年以上的經(jīng)驗。無論是蝦膏還是蝦醬,主料和輔料,其實就是再簡單不過的銀蝦和鹽。制做方法,也無非就是用把蝦和鹽攪碎后放在竹篩上曬太陽。老鋪一直靠郭少芬和丈夫兩個人打理,直到相濡以沫的丈夫在20xx年去世。都說大澳是觀賞日落最理想的地方,這里,指的也許不僅僅是風景。
這是鹽的味道。山的味道,風的味道,陽光的味道,也是時間的味道,人情的味道。這些味道,已經(jīng)在漫長的時光中和故土、鄉(xiāng)親、念舊、勤儉、堅忍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間,讓我們幾乎分不清哪一個是滋味,哪一種是情懷。
舌尖上的中國解說詞作用篇七
對揚州人來說,上午喝茶皮包水,下午洗澡水包皮,如果再聽一場評話,便是平凡而精彩的一天。就像那些動人的故事,聽過千遍也不厭倦,尋常的衣食住行中,傳統(tǒng)日復(fù)一日地延續(xù)。阿哲家的小店,存在了百年,明天仍將帶著新意,開門迎客。
上海浦東三林塘,曾有一個鄉(xiāng)村廚師群體,人稱“鏟刀幫”。他們結(jié)伴闖蕩上海灘,歷經(jīng)一個世紀,人才輩出。其中有一個家族,五代為廚,經(jīng)過數(shù)十年磨礪,至今仍活躍于廚界,終成一代宗師。李明福,掌管家族經(jīng)營的小餐館,每天早餐5點,他要去市場采購。為了保證原料新鮮,食材只買當天所需,分量事先做了估計。精打細算,親力親為,是上海男人做事的習慣。每個晚上,后廚都是一番刀光劍影,李悅掌勺,李巍操刀。李明福的兩個兒子是廚房里說一不二的將領(lǐng)。這對孿生兄弟的廚藝青出于藍,李明福不再需要親自下廚。家族的手藝得以傳承,是他最大的欣慰。
一條黃浦江,見證了上海的成長。在這座城市中西雜糅,包容開放的味覺歷史中,有一種滋味,出身低微,卻自成一家。在演變中,不因各方?jīng)_擊而消失,反倒越來越清晰,強大。這就是本幫菜,它奠定了這座城市的味覺之本。
在本幫菜的.江湖里,83歲的李伯榮,靠一身功夫,贏得一世之名。拳不離手,曲不離口,功夫,沒有捷徑。李巍,李悅都是從14歲開始跟隨李伯榮學習廚藝。刀功,中式烹飪的核心技藝,代表一個廚師的功力。蓑衣刀法,依靠手腕控制,下刀力度,位置,方向,全在方寸之間。整魚脫骨,考驗對食材結(jié)構(gòu)的了解,精確割開骨肉相連的結(jié)點,完美分離。極致刀功如同高深武術(shù),只有手上功夫練到純熟無比,運刀才能隨心所欲,游刃有余。
本幫菜中的刀功菜,扣三絲,李巍的絕活。火腿,雞脯,冬筍,三種極鮮的食材,先披薄片,再切成直徑不到0.5毫米的細絲。食材事先煮熟,切絲,為了擴大食材與湯汁的接觸面。烹制過程中,三種味型同時釋放,融為一體。細致的刀功,更能讓食材呈現(xiàn)出獨特的美感。美味與形色兼顧,正是中國人的飲食哲學。哥哥刀功精湛,弟弟專攻火候。油爆河蝦,烹飪過程不足10秒,油溫達到200攝氏度,食材才能下鍋。蝦肉熟而不老,蝦殼脆而不焦,時間上不能相差分毫。李悅甚至能根據(jù)蝦殼的爆裂聲,判斷出鍋的時機。收汁時,再次入鍋,同樣干凈利落。這道菜對火候的考校,有著教科書一般的嚴格。
關(guān)于火候,廣東菜中有更極致的例子。啫啫煲,追求食物的新鮮生嫩,猛火急功,盡可能縮短烹飪時間。不僅如此,廚師還要根據(jù)餐桌與爐灶的距離,調(diào)整火力和“抄起”沙煲的時機。奔跑的過程,烹飪?nèi)栽诶^續(xù)。如果這是一出戲,只有大幕拉起,也就是享用的那一刻,食物才完美亮相。在中文里,“火候”一詞的使用并不局限在廚房,更能用來評價處世的修養(yǎng)以及為人的境界。
李伯榮最高興的,是回到自己工作過的廚房。1945年開始學藝,80歲告別后廚。時代變遷,命運沉浮,李伯榮從未放下手中的刀和勺。好學,用心,傳道,授業(yè),讓他收獲了今天的成就和尊敬。傳承中國文化的,不僅僅是唐詩,宋詞,昆曲,京劇。它包含著,與我們生活相關(guān)的每一個細節(jié)。從這個角度來說,廚師是文化的傳承者,也是文明的偉大書寫者。
徽州,榨油留下的餅渣,是莊稼最好的肥料。
陜北的窯洞前,張世新的兒孫們,掛出了自己制作的面。
莽山瑤族,仍然感恩來自大山的饋贈。
從手到口,從口到心,中國人延續(xù)著對世界和人生特有的感知方式。只要點燃爐火,端起碗筷,每個平凡的人,都在某個瞬間,參與創(chuàng)造了舌尖上的非凡史詩。
舌尖上的中國解說詞作用篇八
有一千雙手,就有一千種味道。中國烹飪無比神秘,難以復(fù)制。從深山到鬧市,廚藝的傳授仍然遵循口耳相傳,心領(lǐng)神會的傳統(tǒng)方式。祖先的智慧,家族的秘密,師徒的心訣,食客的領(lǐng)悟,美味的每一個瞬間,無不用心創(chuàng)造。
5月,徽州的油菜籽成熟,它是當?shù)厥秤糜偷闹谱髟希r(nóng)民們的忙碌可以保證自家廚房一整年出產(chǎn)美味。中式烹飪,油是鍋具和食物之間的媒介。熱力作用,產(chǎn)生出奇妙而豐富的烹飪方式,植物油脂比動物油脂更易獲得,而且健康。這個秘密的發(fā)現(xiàn),使人類的烹飪史前進了一大步。
美味的前世是如畫的美景。清明,正是油菜花開的時節(jié)。富堨村唯一的油坊主程亞忠,和其他中國人一樣,在這一天祭拜祖先。油坊的勞作決定全村人的口福。中國人相信,萬事順遂,是因為祖先的庇佑。田邊的邂逅,對同村的程茍仂來說,意味著用不了多久就能吃到新榨的菜籽油。清晨,春雨的濕氣漸漸蒸發(fā),接下來會是連續(xù)的晴天,這是收割菜籽的最好時機。5天充足的陽光,使莢殼干燥變脆,脫粒變得輕而易舉。菜籽的植物生涯已經(jīng)結(jié)束,接下來它要開始一段奇幻的旅行。
一年中,隨和的程亞忠只有在收菜籽的時候才會變得嚴苛起來,30年的經(jīng)驗,練就一雙火眼。色澤黝黑發(fā)亮,顆粒圓潤飽滿,不摻任何雜質(zhì),尤其干燥度,程亞忠必須把關(guān),水分含量小于11%,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全村的菜籽安全儲藏一整年。6月,油坊開榨,榨油工來自附近的村莊。工作期間每天的午餐由老板娘負責,炒籽是第一步,高溫破壞菜籽的細胞結(jié)構(gòu),降低蛋白質(zhì)對油脂的吸附力,使油脂分離變得容易,隨著菜籽爆裂的響聲,香味開始漸漸彌漫整個村莊。菜籽油有獨特的刺激性氣味,有些人聞不慣,徽州人卻甘之若飴。徽州臭豆腐,用菜籽油煎,才能產(chǎn)生聞有徽臭,入口異香的奇特效果。制坯暗藏玄機,磨碎的菜籽,蒸汽熏蒸,水分和溫度的控制全憑經(jīng)驗。坯餅壓得是否厚薄均勻,直接影響出油率。菜籽油富含單不飽和脂肪,有利健康,媲美昂貴的橄欖油。不過,菜籽油也有先天不足,烹飪過程中油煙大是其中之一。今天,通過科學的精煉手段,油的煙點大大提高,加上品種改良,可以進一步降低非健康物質(zhì)的含量。對于靠菜籽油生活的徽州人來說,一切都是從榨取第一滴油開始的'。木榨榨油,傳承一千多年的古老工藝。電力機械時代,血肉和草木之間的對決,依然煥發(fā)著原始的生命力。重達100公斤的撞錘,敲打木楔子,對榨膛中的坯餅施加巨大的壓力。依靠這種物理壓,迫使油脂滲出,反復(fù)榨打,持續(xù)三個小時,在追求利益和效率的今天,這,也許是對祖先智慧最好的繼承。
菜籽油在中國有千年的歷史,使用廣度上貫穿長江流域,給菜系的廚師創(chuàng)造了施展技藝的舞臺。紅油的烹制,必須使用菜籽油,秘訣掌握在四川人手中。煸炒,使辣椒迅速脫水,滲出香味,搗碎,以便與菜籽油充分接觸。油溫是關(guān)鍵,過低,潷不出辣椒的香味,稍高,又容易焦糊。中式廚房不依賴溫度計,全憑廚師的手感和經(jīng)驗精準控制。辣味素和紅色素完全析出,需要靜置一整天。一缸精彩的紅油,幾乎就是川菜的靈魂。色澤紅艷,辣味醇厚,香氣襲人。菜籽油在四川人手里,完成了華麗的轉(zhuǎn)身。然而,退去令人興奮的熱辣,徽州,生活依舊平淡。今年的收成,全部存入油坊,折算成105公斤菜籽油。程茍仂可以隨時提取,沒有期限,這是油坊對村民的承諾。
上一篇:學年學校安全工作計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