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同的成功——細微處的投資
故事精粹
提前哈同,現在的人肯定都會搖頭,不知道他是誰,但如果時光倒退幾十年,那哈同這個名字可是人人皆知的。他是舊中國聞名于上海灘的“大班”,控制著大上海一半以上的房地產,財富難以計數。但是,這個聞名一時、富甲一方的猶太大亨,剛到中國的時候卻十分貧窮。
當時,年僅24歲的猶太人哈同尾隨嘴咬雪茄的洋商與身帶槍炮的洋鬼子,流浪到了大上海。當時,他一貧如洗,靠他父親在上海的老朋友介紹,才勉強到沙遜洋行混了個看門的差事,住在又臟又臭的勤雜工宿舍。
看門本是一個不能發財的下等差事,可哈同一干上就不一樣了。只干了幾天,他就對洋行上下了如指掌,特別是他還知道,那些來洋行辦事的,大多是來談煙土等黑貨生意的,于是他就想出了一個發財的鬼點子。
以前,前來辦事的人只需和門衛打個招呼就會被放進去,這回哈同的工作方法改變了。他在門口放了一本登記簿,來客一律要先登記,然后坐在門口的長凳上等候,按順序進門。這下可把那些煙土商急壞了,因為他們急于將黑貨出手。有些機靈的商人,猜透了哈同的用意,便拿出一元錢,輕輕塞入哈同手中,懇求道:“我有急事,能不能通融一下?”哈同馬上到里面跑一趟,出來說:“請進吧。”
當排在前面的人有意見時,他就會用剛學的中文說:“他的生意比你們的緊急?!本枚弥?,其他的商人也看出竅門來了,于是也在登記時塞給他一元錢。有個別的人生意較大,還多加兩元錢,要求“插號”。
這一看門方式的改變,不僅使哈同每天多收入二三十元,還給營業部管事留下一個聰明能干的好印象。因為,以前這位管事的辦公室里,從早到晚總是擠滿了客戶,他們爭先恐后地談生意,吵得管事頭昏腦漲。忽然從某一天起,客商們秩序井然地有進有出,而且幾乎所有大買賣都排在前頭。
管事起初頗感納悶,特意抽空去門口偵察了一番,才知“原來如此”,不禁對哈同另眼相看:“這個猶太青年聰明能干,讓他做看門人,豈不是大材小用!”不久,營業部管事就找哈同談話,表揚他工作認真、聰明能干,并問哈同對洋行業務有何看法。哈同怎肯放過這個在上司面前表現的機會,忙說:“我看,用抵押的辦法可以擴大營業額?!边@話一下就說到了管事的心坎上。用抵押、期票,不但可以增大營業額,而且大有發揮的余地。
就這樣,哈同很快就得到了上司的賞識,并被提拔為業務管事、領班及行務員,直到最后成為舊上海首屈一指的富豪。
智慧點撥
企業競爭,勢均力敵時,往往是細微處決定成敗。
在商業競爭日趨激烈并向更高層次發展的今天,價格已不再是廣大消費者關注的唯一熱點,服務才是最有力的“殺手锏”。出門在外,商務人員對天氣是很敏感的,針對這一點,北京京倫飯店利用天氣預報巧做文章,他們在每個房間放了一個小巧的紙制工藝品,上邊標著當天的天氣狀況和濕度,商務人員和其他旅客入住的時候,就會發現這個擺在床頭柜上的“小玩意”,好感自然而生。這種小創意帶來的口碑,往往比送給客人50元的餐券好得多,也實惠得多。
投資在這些微小的地方,收益卻是無可限量的。每個投資者都應當學會從細微處著手,換取大的利潤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