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難
李也
在清朝,由中央發往各地方的機密文件都會在文書右上角打個洞,穿個紙捻兒。這就算是機密了,那時候叫做“釘角文字”。顯然這個保密措施是保不了什么密的。
一次,一個老知縣一邊抽著煙一邊看上頭傳下來的“釘角”,不小心竟把文書落在煙燈上燒掉了一個角。
老知縣嚇壞了,知道闖大禍了。急忙找來師爺商量怎么辦才好。
師爺沉思片刻,索性取過那被燒的文書放在煙燈上燒個干凈。
接著找了張一樣大小的白紙裝進那原封套里。照舊釘了角,讓縣官派人送往下一站。
他給老知縣解釋,這份文件向下傳,不外乎兩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下站官員如果是個不偷看機密者,就自然會原封不動地繼續往下傳。這樣,縣太爺就什么事也沒有了。
第二種情況:下站人也偷看了,并且發現是張白紙,也絕不會做聲的。因為一聲張自己首先就擔個偷看機密的罪名,于是文件也會平安的繼續傳下去。這樣縣太爺還是會安然無恙。
看完這個故事,真不得不佩服這位師爺的智慧。
他運用的就是二難推理,在哲學上這是很多哲學家感興趣的問題。這是一種特殊的邏輯矛盾,由它是真的,會推出它是假的結論。由它是假的,會推出它是真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