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德古屬嚴州轄地,自古錦山秀水風景獨特誘人,境內山俊林美,美輪美奐的洞穴遍布其間,且不說電視連續劇《西游記》的拍攝與播放,使得名不見經傳的靈棲洞天早已聞名遐邇,即使普普通通的鄉間山野也有許許多多令人尋味的古洞,俗話說得好,“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在建德大洲一個叫石樓村的村東溪前山麓就有一個仙洞,這里有許多古跡與傳說。
據康熙《建德縣志》記載:“石樓仙洞,在縣西石樓村。洞玲瓏深邃,有石林、石灶、石棋、石屏等類。最奇者,左有石楊梅樹一株,右有石桂一株。楊梅累累如貫珠,石桂為游人攀折一枝,今枝色黃若萎,余則青蔥可愛。”史載仙洞其景翔實生動神奇,讀來猶如身臨其境。
仙洞分為二個廳室,入口高約2米左右,洞深約30余米,寬約10米光景,洞頂不太規則,最高處達7米,盡頭有一傾斜著的石柱,此為第一廳;繞過石柱再往里走便是第二廳,洞底斜坡向上,容積漸行漸小,洞中泉水徹寒清澈。
傳說古時候石樓村生活著一對年老的夫婦,家中只有一女,家境貧寒,守著幾分瘠田度日。姑娘雖然長得水靈靈的有著出水芙蓉般的清純容貌,但出生在窮人家,家里又無兄長父親年齡又大了,平時也只能下地當勞力使用。村姑天生一副菩薩心腸,盡管自己家里不富裕,但見了比自己日子過得更艱難的鄉親,總把家中所剩不多的糧食接濟他人,為此沒少招來年邁父親的白眼。
某年,正值稻禾灌漿的要命期,建德大地遭遇百年難得一見的干旱,石樓村草木枯焦溪水斷流,只有村東頭的仙洞尚有一縷細流流入溪邊,良久才積為小潭,近旁的農戶焦慮地候在小潭邊輪流用木制的水戽往自家的田里灌田,村姑與她的父親一起乘著人家晚上休息,就著朦朧的月光徹夜辛苦直至東方露白才灌滿稻田一丘。村姑望著父親疲憊不堪的樣子,勸父親先回家歇息,村姑自己在田頭管水。大旱時的太陽也顯得比平常特別的熱,剛一上山就火辣辣的施展著淫威,沒多一會兒村姑家上邊的那丘田稻禾就耷拉著腦袋枯萎下去了。上丘田是隔壁王嬸家的,王嬸也是苦命的人,今年死了丈夫,家里唯一的兒子又被抓了壯丁,在這抗旱的節骨眼上又不知得了什么邪近日一直臥病在床,連粥飯也是村姑乘空送的。雖是別人家的田,村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情急之下就用自己平時灌涼茶用的小竹筒一筒一筒從自己家的田中灌水倒入上丘王嬸家的田中,累的她是滿頭大汗。
且說東海龍王的五太子整天呆在龍宮,雖然吃有山珍海味,穿有綾羅綢緞,行有蝦兵蟹將,還是深感寂寞惆悵,日子過得枯燥乏味,想起平時龜丞相說的人間諸多新鮮事,一時興起,何不到凡間一游?!于是出海入江,從錢塘江到富春江,再到新安江一路游來,沿途聽說建德境內的石樓有仙洞,于是搖身一變化作白衣秀才優哉游哉來到石樓村,正巧看見村姑吃力地一筒一筒從下田往上田舀水,人間真是怪事多,太子好奇地問村姑這是為什么呢?村姑說:“眼看著別人家稻禾快枯萎了,實在是于心不忍,自己家田里還有點水想舀上去救救。”龍王五公子心想在這大旱之際肯如此做的肯定是大善之輩!又進一步探問,“你真的肯舍己救人?你知道這樣做的后果嗎?”村姑重重地點了點頭。太子說:“我有一省力氣的辦法,你去溪邊折一片芒干葉來,我幫你搭個水槽就可完成你的心愿。”村姑不知為何很信任這位風度翩翩的白衣秀才,一會兒就把長長的芒干葉斜擱在上下田之間,白衣秀才從嘴里吐出一顆顏色碧綠光彩奪目的珠子遞給村姑說:“你把這珠子吞下去,再往田里吹口氣,水就會如你所愿倒流上田。”說完隨即在原地打了個圈便隱身不見了。村姑心善想想一個陌生人不會無緣無故來騙她,況且“救稻”心切,于是不假思索一口吞下碧水珠,接著按白衣人指點低頭向田里吹了口氣,果然自家稻田里的水倒流向王嬸家的稻田里去了。這時老父親給她送飯來了,父親有些不太相信眼前的事實,以為看花了眼,揉了揉昏花的老眼,明明瞅見自己田里最后一點水已向上丘流盡,想起一夜的辛苦,想想今年稻田即將顆粒無收,往后的日子怎么過?頓時急的火冒三丈,也管不了那么多了,拎起田鋤向自己女兒頭上打了過去。“真是小杖受,大杖走”,村姑見平時憨厚慈愛的老父親急了眼根本容不下她解釋,忙把頭一低躲過一劫,轉身跳下溪灘顧不了河卵石的硌腳一路狂奔,一頭鉆進東邊山腳的石洞里。等父親氣喘吁吁地趕到洞口時,黑咕隆咚的石洞里什么也看不見,老父親正在進退兩難之際,只聽見洞的深處傳來熟悉的女兒的聲音:“爹,恕女兒不能報答你們的養育之恩了,你和娘好好生活,女兒仙去了,請放心,我再也不會讓大家的田地遭受干旱之災了!”說罷,洞里飛出一道耀眼的白光,過一瞬又飛出一道耀眼的青光,青光在石樓村上空繞了三圈才追隨那道白光向東飛閃而去。
自此之后,若逢旱年,方圓百里的百姓都會來石樓仙洞求雨,立求立應,無不靈驗,時間一長當地的人們把石樓洞又稱為仙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