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患
備患,是中華民族的大智慧,具有一種不可泯滅的光輝。備患,是國學大典《經世奇謀》中的傳世謀略,能降低災難的風險,縮小困難范圍,抵御災禍的偷襲,拯救民族和人類。
備患,是一支響亮的哨笛,讓人警醒,給人啟示。備患就是防患于未然,此乃千古絕計,沒有哪個敵兵能躲開它的監視。這是由于備多力分,常備不懈,才會有備無患,避免發生不應該發生的災難和禍亂。
備患出自這樣一個典故:“從前一人去探望他的朋友,見朋友家爐灶設計不合理,便提出改灶搬柴的建議,主人沒有采納。不久主人家房子著火,人們紛紛幫助救火,主人備酒殺牛感謝那些焦頭爛額的救火人,人們提出應該感謝那個提出改灶搬柴的人。”這就是防患未然的出處。
防患于未然,是一種人生態度,又是生存的法則和保護措施。
備患的智慧,如果運用在生產和生活中,定會減少一些麻煩和損失;備患的智慧,如果運用在森林防護中,做好戰略儲備,定能規避風險,杜絕火災發生;備患的智慧,如果運用于能源節約中,將會減少人類未來的憂患。
??紓禍
紓禍,是古人預留給后人的生活智慧。紓禍,是從險境飛往安全地帶的一股浩蕩清風;紓禍,是一種大智大勇,?紓禍是出手不凡,使局勢轉危為安的果敢和英勇。紓禍,是千鈞一發,命懸一線時出現的一瞥驚鴻,一片晴天。
紓禍決定災禍的后果,而災禍遍布在人生的各個角落。明智的人面對出乎意料的災禍,能夠將陰霾轉化成暖陽;將風浪波濤變化為平坦的路途,讓人生步步為營,如沐春風。愚昧的人面對災禍,常常束手無策,任災情擴散蔓延,造成不可挽救的惡果。所以,化險為夷離不開智者的韜略,挺身而出,大顯身手則是關鍵。
據史書載:“破吐蕃十萬,斬首八千,生擒九百人。”文中贊頌唐王朝對戰敗部族的處置極為妥善,使為惡者受到應有的懲處,自新者得到適當的嘉勉,“變氛沴為陽煦,化險阻為夷途”,即把原有的災禍之氣轉變成和煦的暖陽,坎坷堪憂的前途改造成平坦的道路。化險為夷的典故從此處,顯而易見。
司馬光砸缸是一種紓禍的智慧,路遇歹徒喊“爸爸”也是一種智慧,文彥博灌水取球是一種智慧,曹沖稱象也是一種智慧,人生的紓禍智慧隨機而生。
當災禍降臨,機智地消解不利于自己的因素,化解生活中的各種矛盾,從成功事例中總結出經驗和教訓,進而提高自己的生活能力和工作水平,定能化風險為平安,確保自己立于不敗之地。這就是紓禍給人們的啟示。
知幾
知幾,是災禍發起的暗號,唯智者能夠察覺得到。知幾,就是未見而知之,如同事物生出了苗頭,如果視而不見,勢必反遭其患。
知幾,意在事情雖然還沒真正發生,跡象其實已經顯露。如果不能從初期的跡象去掌握即將發生的事實,就像無知的雀鳥,在筑巢所在的柴薪已經冒起煙火時,還悠哉游哉不知躲避防范,這時危險就會尾隨而來。有智慧的人則不然,他們只要見到一點跡象,就能判斷出事情未來的發展,而采取適宜的行動。也就是“見事機先”,莫被卷入被動局面。
“未見而知之”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審時度勢。?大師索羅斯說:“全世界的富人都是一群洞燭機先、掌握趨勢、領先行動的先行者。”
當然,真正的“見事機先”,不是見風使舵,而是科學決策。對于企業經營而言,眼光要遠,格局要大,眼前看得到的利益畢竟是有限的,須把“求利要求天下利”貫穿企業發展的始末。
“見事機先”的道理告訴我們:一切好逸惡勞,驕逸奢侈,貪圖享樂的習性,皆是人生的大敵,必將消磨人們的精神意志,此乃敗家亡國之因由所在,是為害千秋萬代的大敵。
積極開展“崇尚辛勤勞動,棄掉好逸惡勞”教育,是民強國富,振興家國的千秋大計,也在傳遞“見事機先”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