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人格
一個乞丐來到一個庭院,向女主人乞討。這個乞丐很可憐,他的右手連同整個手臂都斷掉了,空空的袖子晃蕩著,讓人看了很難過,碰上誰都會慷慨施舍的,可是女主人毫不客氣的指著門前一堆磚對乞丐說:“你幫我把這堆磚搬到屋后吧。”
乞丐生氣的說:“我只有一只手,你還忍心叫我搬磚。不愿給就不給,何必捉弄人呢?”
女主人并不生氣,俯身搬起磚來。她故意用一只手搬了一趟,說:“你看,并不是非要兩只手才能干活。我能干,你為什么不能干呢?”
乞丐怔住了,他用異樣的眼光看者婦人,尖突的喉結像一枚橄欖一樣上下滑動了兩下,終于他俯下身子,用他那唯一的一只手搬起磚來,一次只能搬兩塊。他搬了整整兩個小時,才把磚搬完,累得氣喘如牛,臉上有很多灰塵,幾縷亂發被汗水淋濕了,歪貼在額頭上。
婦人遞給乞丐一條雪白的毛巾。乞丐接過去,很仔細的把臉和脖子擦了一遍,白毛巾變成了黑毛巾。
婦人又遞給乞丐20元錢。乞丐接過錢,很感激的說:“謝謝你。”
婦人說:“不用謝我,這是你自己憑力氣掙的工錢。”
乞丐說:“我不會忘記你的,這塊毛巾也留給我作紀念吧。”說完他深深地鞠一躬,就上路了。
過了很多天,又一個乞丐來到這庭院。那婦人把乞丐引到屋后,指著磚堆對他說:把磚搬到屋前就給你20元錢。這位雙手健全的乞丐卻鄙夷地走開了,不知是不屑那20元還是因為別的什么。
婦人的孩子不解地問母親:上次你叫乞丐把磚從屋前搬到屋后,這次你又叫乞丐把磚從屋后搬到屋前。你到底想把磚放在屋后,還是放到屋前?”
母親對他說:“磚放在屋前和放在屋后都一樣,可搬不搬對乞丐來說可就不一樣了。”
此后還來過幾個乞丐,那堆磚也就在屋前屋后來回了幾趟。
若干年后,一個很體面的人來到這個庭院。他西裝革履,氣度不凡,跟那些自信、自重的成功人士一模一樣,美中不足的是,這人只有一只左手,后邊是一條空空的衣袖,一蕩一蕩的。
來人俯下身用一只獨手拉住有些老態的女主人說:“如果沒有你,我還是一個乞丐,可是現在,我是一家公司的董事長。”
婦人已經記不起來是那一位了,只是淡淡地說:“這是你自己干出來的。”
獨臂的董事長要把婦人連同她一家人遷到城里去住,做城里人,過好日子。
婦人說:“我們不能接受你的照顧。”
“為什么?”
“因為我們一家人個個都有兩只手。”
董事長傷心地堅持著:“夫人,你讓我知道了什么叫人,什么是人格,那房子是你教育我應得的報酬!”
婦人終于笑了:“那你就把房子送給連一只手都沒有的人吧。”
是的,所有的哲學家對人格的認同都是一致的:第一是勞動,第二是思考。可是我們放眼望去,或者巡視周遭,是不是每個人都具備這兩條基本品格呢?那些為人父母者是不是清晰地知道孩子在成人之前應該教給他什么呢?
【智慧解讀】
我不是沒有同情心,但不會輕易給乞丐錢,相反,我可以為勞動付報酬之外的獎金小費。對任何有勞動能力的人而言,勞動是生寸的第一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