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愷之是東晉時期著名畫家、理論家,提出了以形寫神等多種繪畫理論,為中國傳統繪畫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除了是畫家之外,顧愷之還是一位詩人,他所寫無言《神情詩》,四季特色,十分有趣。
詩文曰:
春水滿四澤,
夏云多奇峰。
秋月揚明輝,
冬嶺秀寒松。
后世史書中將顧愷之稱為三絕,這三絕分別是:才絕、畫絕、癡絕。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說法呢?在這里給大家闡述。
才絕,自然在于才,說的是顧愷之博學而有才氣,很多地方都讓大家覺得妙之又妙。
據說有一次聚會,大家詢問顧愷之會稽山水如何。顧愷之想想了一會兒回答:千山競秀,萬壑爭流。草木蒙籠,好像云興霞蔚。這一回答,一言道盡會稽山水的俊秀和夢幻,在場之人無不叫好稱嘆。
顧愷之有一個小癖好,那就是在吃甘蔗的時候先從頂部開吃,一直吃到甘蔗的根部。我們都知道,甘蔗糖分最足的地方在根部,最好吃的地方是根本和尾部的中間,最難吃最沒有甜味的就是尾部。大家吃甘蔗的時候,都不怎么喜歡吃頂部,更別說先從頂部開始吃了。
顧愷之這種吃甘蔗的方式十分奇怪,當時就有人問了:你為什么要從甘蔗的頂部開始吃呀?顧愷之的回答十分有趣,只有四個字,他說:漸入佳境。這個回答十分之妙,今人看來也會拍手叫好。
畫絕,關鍵點在于畫字。其實這一點,都不需要怎么詳細闡述了。顧愷之青史留名,后世稱贊,就在于他本人的繪畫水平極其高潮,以畫成名。傳世佳作《洛神賦圖》、《女史箴圖》、《斫琴圖》都是不可多得的珍寶,雖然有些已經遺失,不存于世,但是只看后世的摹本,也能看出顧愷之的繪畫特點和水平。他與曹不興、陸探微、張僧繇合稱六朝四大家,這個稱呼可不是白叫的。
癡絕,這個癡字讓大家很不解,癡指的是呆癡。這里的癡說的不是傻,而是說顧愷之專攻畫作到了癡的地步。還有人解釋說,這個癡是顧愷之呈現出來的表現,讓人覺得他毫無心機。
據說顧愷之是憤怒相信一些小法術和一些玄奇的事情,甚至認為只要堅持追求,就會真的存在。據說有一個人曾經送給顧愷之一片柳葉,并且對他說:這是蟬用來遮蔽自身的,拿來遮蔽自己,別人就看不見你。
這話拿到現在來說,大家一定會把說話的人當成是一個傻子,沒有人會相信這件事。但是顧愷之聽了之后不但相信了,而且十分的高興,對這片柳葉十分的珍惜。他還時常拿這片柳葉遮掩自己,相信拿柳葉遮擋之后,別人看不見你。
這事兒你說顧愷之癡不癡?
顧愷之雖然是一個畫家,但是他絕不是大家一般印象中,靠賣畫為生的清貧書生。顧愷之出生于士族,簪纓世家的出身,讓顧愷之根本不必為生活而憂愁。
歷史記載,顧愷之的祖父和父親都在朝為官,顧愷之自己后來也進入了官場。顧家是江南的官宦世家,他祖父顧毗,是晉康帝時期的散騎常侍,后遷光祿卿。父親顧悅之,歷任揚州別駕、尚書右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