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承恩是明朝末年太監,河北省邢臺市邢臺縣白岸鄉白岸村人,生卒年不詳,幼時因家境貧寒入宮,后在曹化淳名下當值受到提拔。要是說道這兒,對于王承恩大家還沒有印象的話,那就再提一個人。
明朝最后一位皇帝是崇禎帝,雖然在位之時其政治能力并不出色,未能力挽大明頃頹之狂瀾,但是對于他本人的品性,后世許多人倒是十分贊賞的。甚至于在清朝之時,出于政治需要,崇禎帝被清朝皇帝拔高到很高的高度。
后人對崇禎皇帝最大的贊譽,在于他本人脾氣的強硬。明朝末年,內憂外患,對外清軍扣關,對內農民起義席卷全國。公元1644年,李自成帶兵進攻北京,北京城破。在已經無法逆轉局勢的情況下,崇禎帝殺掉后妃公主,避免遭受屈辱,安排皇子出逃,為明朝留存血脈。而他自己,卻選擇了下罪己詔,在眉山自縊。
關于崇禎皇帝自縊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而崇禎皇帝去眉山的時候,身邊還跟了一個太監,那個太監就是王承恩。說道這兒,大家想必對王承恩這個人,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了。
王承恩幼時家貧,因而選擇凈身入宮,尋一條活路,后來慢慢累官到司禮監秉筆太監的位置,身居高位,受到崇禎帝寵信。
崇禎十七年,李自成帶兵威逼北京。王承恩受崇禎皇帝令,提督京營。這個時候其實已經大勢已去,雖然是明朝京都,但是守城的士兵都只寥寥幾個。起義軍攻勢迅猛,架飛梯攻西直、平則、德勝三門。
王承恩當時親自指揮,見此連忙命人發炮擊之。雖然打死了數人,但是卻無法阻止其他城門的淪陷。崇禎帝召回王承恩,讓他準備一下,召集內官預備親征。
當天夜里,內城淪陷,崇禎帝見大勢已去,綏動身前往眉山。在國破家亡之時,崇禎帝在眉山的一顆歪脖子樹上自縊。王承恩跟隨崇禎帝身邊,在崇禎帝去世之后,也選擇了旁邊的一根海棠樹上吊自盡。
福王時,謚忠愍。后來清朝入主中原之后,感念其忠,特賜地六十畝,建祠立碑旌其忠,附葬故主陵側。
相比于劉瑾、魏忠賢一流,王承恩的死亡卻帶上了悲壯的意味。后世拍攝影視劇,在塑造王承恩這個角色的時候,往往會賦予他忠奸兩面性,以增加故事的可看性。
太監多愛財,身居高位就算不刻意收受賄賂,也自有下方孝敬。所以王承恩若有斂財之舉,并不奇怪。但卻不能草率的將他評定為奸臣,光看他不畏生死,選擇與崇禎皇帝共存亡,在崇禎皇帝自縊之后,殉主殉國而死,就可以看出王承恩的性格。忠這一點是絕對脫不了的,奸雖有,但卻絕不是大奸。
上一篇:民國時期的三大“母老虎”
下一篇:自以為是的小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