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煥是明末抗金名將,率軍取得寧遠大捷和寧錦大捷,重創(chuàng)后金。袁崇煥在當時明朝可以說是頂梁柱般的人物,但是其人物結(jié)局卻并不好。
后金努爾哈赤之死,有很多種說法,其中之一就是在攻打明朝之時,被袁崇煥下令大炮轟擊之時,被彈片打中。后來重傷不治身亡。對于袁崇煥這個對手,努爾哈赤評價:朕用兵以來,未有抗顏行者。袁崇煥何人,乃能爾耶!
努爾哈赤去世之后,皇太極繼位,他也拿袁崇煥沒有辦法。袁崇煥是滿清入侵明朝一道天闕,想要順利入關(guān),就必須除去袁崇煥。皇太極當時就用了一道反間計。
明太祖朱元璋曾經(jīng)明確提出,太監(jiān)不可干政。但是隨著時間的發(fā)展,后人早就忘了祖宗吩咐。太監(jiān)不僅權(quán)利越來越大,特別是東西兩廠都掌握在太監(jiān)手里之后,大太監(jiān)甚至可以在朝中高官面前耀武揚威。
因為是自己身邊人,所以皇帝對太監(jiān)總是非常的信任。皇太極就是利用這一點,給袁崇煥冠上罪名。
皇太極曾經(jīng)抓獲兩位大珰(太監(jiān)),故意設計讓太監(jiān)聽見滿清貴族之間的對話。說的正是大清與袁崇煥之間有密約,反正就意指袁崇煥早已背叛大明。確保兩位太監(jiān)聽清楚之后,滿人又假裝要把他們除去,私下卻令一個漢奴將其中一位太監(jiān)放出。
等到太監(jiān)回到京城,將此事告知崇禎。崇禎對此深信不疑,于是將袁崇煥召回,并以謀叛欺君,結(jié)奸蠹國。斬帥以踐虜約,市米以資盜糧。既用束酋,陽導入犯,復散援師,明擬長驅(qū),及戎馬在效,頓兵觀望,暗藏夷使,堅請入城,意欲何為?致廟社震驚,生靈涂炭,神人共忿,重辟何辭!的罪名,將袁崇煥凌遲處死。
臨死之前,袁崇煥留下《絕命詩》:一生事業(yè)總成空,半世功名在夢中。死后不愁無勇將,忠魂依舊守遼東。不過可惜的是,明朝許多大將在他死后,死的死降的降,大明最終被清朝覆滅。
袁崇煥是清朝入侵大明大敵,還疑似為努爾哈赤之死兇手。清朝本應該對努爾哈赤恨之入骨,但是在后來卻對袁崇煥平反,稱贊袁崇煥為大明第一忠臣。乾隆帝對其大加贊譽,袁崇煥督師薊、遼,雖與我朝為敵,但尚能忠于所事。深可憫惻。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事情呢?
袁崇煥的平反早在南明之時就已經(jīng)進行,但是在乾隆時期卻是規(guī)模最大,定性的一次平反。無利不起早,對于一個早就死去多年之人,清政府為何有這樣的舉措,自然是因為利益。
清朝雖然已經(jīng)建立,但是反清勢力卻仍然存在。乾隆帝之所以大肆贊揚袁崇煥,是為了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
袁崇煥越是忠心,越是有能力,就顯得明朝皇帝的腐朽無能,錯殺忠臣。拔高一個袁崇煥,貶壓前朝,是一樁非常劃算的生意。
而且贊揚袁崇煥不僅能達到貶低明朝的目的,同時也能顯得清朝的大度,顯得君主的賢名。你看前朝如此殘忍的對待忠臣,我們卻能化干戈為玉帛,承認這位忠臣是一個可敬的對手。這么一來,不就能收復一大片人心嗎?
政治不是單純的,一切都以利益為主。政府貶低一個人和頌揚一個人,都不是簡單的評論一個人,而是有著政治目的的。
上一篇:被扔進鹽井的圣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