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的人生會一直在一座山峰上,也沒有人的人生會跌倒在一座山峰下。
七年前,當《職來職往》第一期播出后,我眼看著自己微博的粉絲增長,我對自己說:難道,這便是我人生的巔峰了嗎?從此,害怕從“巔峰”跌落的我很認真地準備每一期節目。那年我29歲,覺得那是讓人生唯一變得開闊的機會,絕不能失去它。
命運會給付出的人饋贈,也會讓奔跑的人驚醒。有一天,節目制片人面露難色地告訴我:“你以后可以不用錄這個節目了。”我知道他的苦衷,但我心里是難過的,那時滿腦子都是“原來人生巔峰那么容易過去啊”。那年我31歲。
大學時我想成為一名靠文字養活自己的人,卻被現實打得滿地找牙。大學畢業九年間,業余時間出版七八本書,銷量爛得一塌糊涂,被好友好心勸慰“別寫了”。銷量差其實我能接受,我只是為發表的文字得不到讀者的回應而覺得難為情。人生兜轉,惹笑天上人。現在每晚在微博評論里都能看到新老讀者的讀后感,我內心對自己說——你看,我是可以的嘛。
我在光線傳媒工作,這幾年從電視部調任至影業,腦子里對電影了解甚少。老板開會說著那些英文的縮寫,專業的術語,我拿著手機在桌下飛速檢索。這樣的我,幾年后也參與了一些電影的工作,而很多好心人總在光線的電影上映后,告訴我:“同哥,我在電影片尾的特別鳴謝里看到你了。”“同哥,我在電影片尾的工作人員里看到你了。”“同哥,你的名字挪到電影片頭了。”“同哥,你的名字越來越靠前了。”“同哥,你的名字終于到了電影的第一個,我為你開心。”——這是電影《誰的青春不迷茫》上映時。我把這些都截圖留著,覺得老了之后再看,應該蠻有意思的吧。
一眨眼,我就36歲了。我忘記了31歲的我到底有多焦慮,因為這些年每天都會很拼命地工作、努力地寫作,想遺忘從“人生巔峰跌落”,可回過頭一看,那時真的算是“人生的巔峰”嗎?
那不是人生的巔峰,但那應該是人生的某一座山峰。人都應該學著接受從一座山峰下來,學著再嘗試攀爬另一座。能爬多高就努力爬多高,能爬幾座就試著爬幾座,沒有人的人生會一直在一座山峰上,也沒有人的人生會跌倒在一座山峰下。
人生有起有落,不可能有永遠的巔峰,更沒有永遠的低谷。文章里的“我”在29歲時以為到達了人生巔峰,又以為31歲時是人生最低谷,結果不過是從一座山峰下來,去攀登更高的山峰。不要以為一次失意就是末日,那只是新生活開始的前奏。
上一篇:有些敬畏與智商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