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我30歲,遇到了有生以來最大的挫折——在單位體檢時查出了卵巢癌。那一刻,我仿佛聽見了胡桃夾子夾碎堅果的聲音,伴隨著清脆的碎裂聲,空氣中有了一絲苦澀的味道。
為了治療疾病,延長生存時間,我來到浙江省腫瘤醫院做了兩次化療,腫瘤指標慢慢降了下來。第三次化療結束后,我回到家,身體出現了嚴重的不良反應。我的肚子劇烈地疼,而且疼起來仿佛沒有盡頭。
那晚,我連夜掛了當地醫院的急診。在候診的時候,一位醫生推門而入,“這么年輕怎么就得了這個病?”她的眼神中充滿了同情與惋惜。從她的話中,我感到自己是個絕癥患者,已經沒有任何治療的希望了。
后來,我去浙江省腫瘤醫院進行了第四次化療。張英麗醫生知道了我的心情,她溫和地笑著說:“哪兒有這么嚴重,你想多啦。”我至今依然記得她那鄰家大姐姐般親切的語氣,讓人心里暖暖的。之后每一次找張醫生復查時,她都會鼓勵我,讓我安心生活、安心工作。“沒事的,很快就康復了。”這是她的口頭禪,那么云淡風輕的一句,讓我原本緊繃著的神經慢慢放松下來。
以前,我總感覺醫院是冷冰冰的、令人生畏的,但張醫生讓我感受到了別樣的愛與溫暖。為了方便我能隨時找到她,張醫生還加了我的微信,在我需要的時候給我建議和指導。查看CT片子時,因為我不懂醫學術語,她會很耐心地一一指給我看,對我提出的疑問,盡可能用通俗的語言講解給我聽。
化療結束后半年多,我漸漸長出了短發。張醫生看到了很高興,夸獎我頭發長得黑長得好,看上去活力滿滿,鼓勵我繼續保持。每一次,我去腫瘤醫院找張醫生復查時,她都像老朋友一樣和我拉家常:“你來啦,最近感覺怎么樣?”于是,每一次前往醫院,就像赴一場約會,成了一件愉快的事情,因為見到她本身就是件令人愉快的事。
在這個杏林春暖、溫情脈脈的地方,我不僅慢慢恢復了健康,還有了別樣的人生體驗。現在的我,繼續在學校安心地上著班,日子依然平靜地流淌。所不同的是,我對學生比以前更耐心、更溫柔、更親切,也更會設身處地為他們著想。而這一切的變化,正是我從張英麗醫生身上學到的。
下一篇:直到力不從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