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產(chǎn)不一定要給兒子
在我家附近,住著一位可憐的老人,一兒一女,年過六旬,可還是要每天到田里澆菜、施肥。他有一位很兇的老婆,沒日沒夜的對他大吼大叫,幸好,這老人有點聾,對于妻子的吼叫并不是聽得很清楚,他也總是不理不睬的。
他的兒子在妻子的慫恿下,將老人委婉地趕出了家。他與妻子住在一間不到10平方米的小屋內(nèi),房子十分簡陋,只是由一些磚石瓦礫隨意的砌成,沒有瓷磚。
后來因為種種原因,老人的腳行動不方便了,行動時需要一步步挪動,他再也不能去田里打理農(nóng)作物了,因此,妻子更加一有不順心的事就罵他,瞪他,詛咒他快點死。老人也沒有人照顧,而遠嫁的女兒總是過來照顧他,偶爾帶些土雞蛋和新鮮菜給他,從老人臉上蕩漾的笑足以看出他的欣喜。
老人到了年尾辛辛苦苦,少吃少喝終于存到了幾千塊錢,慣于老人沒見識,連如何去銀行存錢也不懂。于是便找兒子幫他存起這筆血汗錢,兒子只是告訴他錢都存好了,連存折也沒有給他。后來有一次老人故意找借口說急需錢,叫兒子去銀行把錢拿出來給他,兒子卻再三退卻,不肯幫他拿。恰好女兒來了家探望自己,他把事情一五一十的告訴了女兒,女兒氣沖沖的跑去問哥哥要存折,兒子百般無奈之下只好交出存折,女兒一看:“爸!這里面的錢全沒了!”老人不作聲,沒吵沒鬧,兒子裝作一副可憐的樣子說:“我把這筆錢填了我的賭債,如果我不及早還清這筆錢,我的家會每天都有人來追債!”“好了,好了,別說了。”老人終于開口,可終究沒有半句責怪兒子的話。女兒心疼父親,便把口袋里的幾百塊給了父親當作生活費。其實女兒家境并不寬裕,幾百塊對于她來說也是算多的。
老人日子一日不如一日,妻子不理他,做飯沒他的份,他只好開始撿市場里的爛水果,爛菜吃,妻子看見破口大罵:“你這個神經(jīng)質(zhì),這種東西你也吃,爛的還能吃嗎,你吃不死吃出一身病我又要給你花錢了!”
老人視乎是被逼瘋了,醫(yī)生證實他是老年癡呆癥,老人開始沒有理智,每天開始大吵大罵,不斷地敲兒子家的門,還因此被兒子打了一頓。最終,他被鎖了起來,妻子每天給他送飯,他像是坐牢的囚犯,只能在窗口那里妻子喂著一口一口地吃,一天24小時都不能出去。他就像井底之蛙,只能借著窗看向外面,每天自言自語在說打戰(zhàn)的事件,還不斷敲門讓人放他出去。
一天,女兒來家探望父親,卻看見父親被鎖了起來,一氣之下,將父親帶到自己家照顧,老人的病情也漸漸地恢復了些少,他知道女兒最好了:即使家里多窮,也接他到自己家耐心地照顧。他從心底里心疼女兒,舍不得她為了自己吃更多的苦頭,于是便嚷著回家。嫁出去的女兒猶如潑出去的水,女兒也只好把父親送回家。
一年過去后來的某一天,女兒接到母親的電話說父親快不行了,讓他回家一趟。女兒接到電話后馬上趕到了父親家:父親躺在床上,他手里拿著一個鐵盒,見女兒來了擠出了笑容,女兒撲到床邊大哭起來,父親幫她拭干眼淚,強忍著說:“好好照顧自己。”并將鐵盒遞給女兒。
老人重重的閉上了眼睛再也不醒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