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口的老槐樹如今只剩下一小截焦木了。
村中的一些老人們也許還記得,在他們尚且童稚時,祖輩們曾口口相傳的關于那顆老槐樹的故事。
慶歷四年,全縣大旱,家家顆粒無收。在一個烏云密布的傍晚,村民們垂著腦袋,耷拉著肩各自回家時,村口出現了一位衣衫襤褸的道士,斜坐在一頭瘦骨嶙峋的老毛驢上。毛驢一瘸一拐的走著,道士有一句沒一句的呻吟著,像是念咒卻又如同乞討。村民們都知道這老道士餓壞了,要換作往日,不必多說,自然是不介意伸出援手,可這當下,自己都還餓著肚子,也不知還有沒有下一頓了,誰還有那心思幫助這個老道士?再說,誰家里不是上有老,下有小?不顧自己,也為家人考慮啊。因此,所有人都站在家門口張望,卻沒一人走上前去哪怕只是遞一碗水,任憑老道士叫喚著。
不知是沒注意到村民們窘迫的神情,還是實在是餓得慌,老道士也是沒打算就此離開,卻是下了毛驢,步履蹣跚的在家家戶戶門口晃悠著。村民們一看這情況,紛紛躲進屋里,一些心里過意不去的,又或是些好奇心重的,打開一條窗戶縫偷偷的看著,卻也只是盼望著他能早點走。或許是明白了村民們的苦衷,老道士慢慢轉過身,一邊搖頭一邊自顧自的向毛驢走去,就在他將要離開村子時,一個約莫不過五六歲的小孩童端著一碗水,搖搖晃晃的走到了他面前。這孩子與其他村人無異,同樣的粗布麻衣,眼睛卻是格外的明亮,他將手中的水遞到老道士面前,老道士看著眼前的這個孩子,接過水,一飲而盡,隨后笑著說:“不錯不錯,是個苗子,孩子,我正好缺個書童,不如你以后就跟著我吧。”一聽這話,躲在家中的村民們可就不樂意了,心想這老頭真是得寸進尺,不僅喝了水,還想把孩子帶走。也顧不得當初的窘迫,竄出了屋子就要教訓這老道士。道士見狀,也只是笑笑,從懷里掏出一粒種子,遞給孩子,說:“既然你的村人們不愿我將你帶走,我也不能強求,這種子你日后種在村口,自然會解這村子的燃眉之急,也算是我對那一碗水的恩情。”話音剛落,卻是不見了老道士的身影,只聽見一聲鶴啼從天上傳來,抬頭看,只見一只雪白的仙鶴從云間竄出,消失在了天盡頭。村民們道是見了活神仙,又想起老道士的話,卻是立刻將那種子種在了村口,村長更是心一狠,從家中顫顫巍巍的拿出一瓢水,澆在了種子上。說來也怪,當天晚上,一場大雨便降臨在了這個村子上,第二天一早,村民們還顧不得為降雨而高興,卻是發現村口的那顆種子已是長成了一米多高的小樹苗,村子當即便跪下大喊神仙顯靈,為了紀念老道士,又因為這是顆槐樹種子,所以村民們便把村子改名為槐樹村。
從此以后,這槐樹村便如同有神明保佑般,一直風調雨順,更是幾番躲過了滅村的危機,當地人多是叫這個村子為福村。
隨著時代的發展,當初的福村在如今也只是個偏僻貧窮的小農村,來自城市的繁榮昌盛的誘惑使得村中的年輕一輩放下了祖祖輩輩傳下來的鋤頭鐵鍬,抱著對外面世界的向往,奮不顧身的投入到了所謂農民工的大潮中,在村口,天天都會上演生死離別的戲碼,老人們總是會叮囑兒女在外萬事小心,有空多回家看看,而后者總是點頭應允,卻很快消失在茫茫的城市人潮中,留給家人的,只有深深的思念與電話那頭的聲音。
不知何時起,回鄉探訪的熱潮開始興起,在外打拼的游子們但凡有點成就的,紛紛回鄉,誠如楚霸王曾說的,富貴不歸故里,如衣錦夜行。其中有一個商人,是最早出去打拼的人之一,如今也是小有成就,回到村里后,他與當年村中的好友們一起舉杯感懷,酒過三巡,在聽見昔日好友對村子貧窮的抱怨后,他借著酒勁向大伙宣布要為村子購建養殖場以幫村子脫貧致富,得到了村民的一致贊賞都說他是村子的好兒女。酒勁一過,他就意識到自己犯了渾,憑自己那點錢,要是幫村里建了養殖場,可就所剩無幾了,畢竟錢也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他怎么能不心痛,可這話已經放出去了,要是現在不承認,可就成了村人的笑話了,這個面子他也是丟不起的,好在經歷城市文化熏陶的他明白,危險中總是隱藏著機遇的,思前想后,他便將注意打到了村口的那顆老槐樹上,據村里人講,那顆槐樹可是有千年的歷史了,要是將它賣了,別說養殖場的錢夠了,就連自己也能小賺一筆,這可是個劃算的買賣啊。
說干就干,他馬上聯系了自己城市里的朋友,很快便找到了一個愿意出高價購買槐樹的富豪,交易一達成,他便叫了人準備將槐樹挖出。就在他想著能錢位兼收的時候,卻傳來了一個壞消息——村中的老人圍著樹,死活不讓他們挖。在心里大罵老頑固后,表面上他卻是滿口應允,老人也是警覺,時時守在樹旁,使他無機可乘。半夜里,下起了暴雨,他料定老人不會出來,便又叫了人來挖樹,聽見了聲響的人們驚覺而起,老人們更是沖上前去破口大罵。這下他也沉不住氣了,明明是想為村里做好事,卻反被罵,兩波人是越吵越兇。突然雷聲大作,一道閃電劈了下來,正中老槐樹,槐樹頓時燃起熊熊大火。盡管眾人盡力撲火,可在第二天早上,在眾人面前的只是一段焦木。
老槐樹的故事就此完結,沒人知道那個商人最后去了哪,或許他再也沒回過村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