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人們尚無電視概念,在那“文化大革命”的日子里,惟一的文化娛樂就是觀看露天電影。露天電影就是在單位的廣場上扯一方銀幕,到了天黑時,一般8點多鐘就放映電影。自己那時雖然還不當懂事,卻跟那些大人娃兒一樣,對露天電影津津樂道。每逢星期六,家家戶戶都要傾巢出動,涌向工廠附近的廣場大飽眼福。數千觀眾匯集銀幕跟前,或坐著或站立,或騎“馬馬肩”,或爬樹枝上,場面甚為壯觀。
那時的影片少得可憐,除了樣拍戲,就只有《小兵張嘎》、《地雷戰》《地道戰》《南征北戰》寥寥幾部,總是反復放映,觀眾也百看不厭。也有一點進口片子,如朝鮮的《賣花姑娘》,阿爾巴尼亞的《海岸風雷》等。有趣的是,每次放映正片之前,都要加映幾條報道我國時事新聞的“新聞簡報”,所以當時社會上流傳著一句順口溜:“中國電影新聞簡報,朝鮮電影又哭又笑,越南電影飛機大炮,阿爾巴尼亞電影雷雨風暴”。
即便如此,大家對看電影依然爭先恐后,只要消息傳開,下午三四點鐘就去廣場搶占位子,或擺一張木凳,或放一塊石頭磚塊,然后回家扒完晚飯,趁天未擦黑就去“對號入座”。有一次我先在廣場疊了三塊磚頭,算是劃定“勢力范圍”,后來因為去得太晚“磚頭”已被別人占據。。我欲討回,對方竟把腦殼一甩:“白毛豬兒家家有。”
看露天電影當時還有條不成文的規矩——鼓掌!凡有紅旗,紅星、偉人及子弟兵出現的場面,凡是我們打勝了的時候,觀眾們都得竟相用掌聲來表明自己的“革命立場”,尤其“八影”廠出的影片,當作廠標的八一紅星出現,必定是掌聲雷動,滿場喝彩!
在那物質和精神都極端匱乏的年代,看電影也是一種享受,聽說要演好看的電影這一個星期都很興奮,特別是看見那些年輕的哥哥姐姐,早早地奔走相告,看電影成了他們操練感情的溫床。我們這些娃兒們看電影,不像大人那樣全神貫注,而是湊到一起圖個熱鬧好耍。一天晚上,廣場放映《英雄兒女》,我們幾個小伙伴竄到廣場邊沿,一會兒望望電影銀幕,一會兒相互打起泥巴仗。每人手頭捏一團稀濕的泥巴,不時揪下一點投擲對方。李二娃最好耍了,當看到銀幕上王成疾呼“向我開炮”的情景時,他也禁不住喊起“向我開炮”的口號來。于是乎,大伙將雨點般的泥巴團全部砸向李二娃,打得他臉上額頭上,留下青一塊,紫一塊的累累傷痕。回家后,由于李二娃挨個告發,家長們統統實行“武力鎮壓”,我和其他幾個伙伴無一幸免。
時光飛逝,世事變遷。而今,露天電影已離人們越來越遠了。但它曾經帶給我們許多精彩情趣,伴隨我們走過一段難忘的人生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