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擔頭上掛油條”,是許多人都親歷的事。
過去農村人,挑著農產品去大通街上賣,賣完后常買上幾根油條,用線袋裝好系在扁擔頭上,帶回與一家人一起吃。
小時候,我家人多,很窮。記得十六七歲時,就開始肩挑著柴禾上大通街去賣,一擔柴能賣一到二元錢,一個星期能賣二三擔。
那時,沒有液化氣,冬季燒鍋做飯用的都是柴草。住在大通街上的人,稱居住在新建鄉農村的人為“鄉下人”,鄉下人稱居住在大通鎮上的人為“街不老。”街不老沒有柴燒飯,就買鄉下人提供的柴草。鄉下人以此換回街不老享受的食品和什物。所以當時柴禾交易很熱火。早晨集市,前街后街賣東西的不是和悅洲賣菜的,就是我們這些鄉下人賣柴禾的。那些年,我賣完柴,總會買些早點帶回家。
大通街上早點,可有名了。
前面說到的油條,油黃油黃的,直接入口香脆軟正合適,非??煽?,與雞蛋一起做湯,則是又香又有嚼頭。豆腐制品也很有名氣,有白干子,有臭干子。最出名的要數醬油茶干子了,其工藝有400多年的歷史,在明嘉靖年就聞名于世。其咸中有甜、味美耐嚼,色香味俱佳,炒青椒、炒芹菜芽都特別好吃。油炸獅子頭、麻球也是大通街有名的特色小吃。吃上一口獅子頭,那脆香脆香的勁就別提多有滋味了。這里要特別提一下大通街的餛飩,皮薄餡嫩、味美湯鮮、玲瓏剔透,精亮細致。據說臺灣美食玲瓏餛飩的工藝就來自于大通街的古老做法。一碗大通街餛飩,再來一根油條,配上一個麻球,吃起來別提有多舒暢了。那時,我把這當成一種高檔享受。
追朔年輕時的記憶,大通街給我留下美好的事情還有很多。
念書時,高中階段上銅陵縣一中,乘輪船是最佳選擇,船票僅一毛錢,下船后離學校又很近。八點多鐘,從家里出發,帶好一個星期的“糧草”,排隊買票登船。那時候客輪船很小,速度也慢,從大通輪船碼頭到笠帽山碼頭,要近三個小時,雖一路站去較辛苦,但如今回想起來,乘船上學還是很愜意的。
船在江中行進,會欣賞到許多風景。成群青油油色的“江豬”尤如海豚戲水般,不時地從船舷旁邊冒出來。那時江豚還不是保護動物,數量很多。那江豚油對皮膚燒傷燙傷有特效,弄點江豬油給涂上,傷口會迅速好轉恢復。江邊有許多扳罾(bānzēng),方方正正的大魚網,伸向江中頻頻起落,一條條鮮活的江魚給扳罾捕起來;有首兒歌唱到:“扳罾,扳罾,扳個鯉魚十八斤,扳個大魚家里吃,扳個小魚做人情;先生不吃學生吃,學生吃得打背脊?!蹦菚r,生態環境特別好,魚是特別地多。
一次父親帶我去鐵板州的表叔家,就切實看到了一次快速捕魚的過程。由于動身的較遲,乘小木船過江到達表叔家已十一點多,表叔拿了副絲網,到州上離家不遠的一條寬不到二十米的小河溝里,布網捕魚。表叔坐進腰子盆,只見他一邊劃水一邊輕敲著腰子盆盆沿來回兩趟,不到一刻鐘,起網就收獲了三條活蹦亂跳的大鳊魚。
那時的端午節,是大通街人氣最旺的時候。
每到這時,商賈云集。記得上世紀八三年的端午節那天,人群如織,小商小販特別多,從前街順著公路,沿途擺攤一直擺到五里亭,整整五華里路,那場景幾十年未見,用冠絕歷史來形容都不夸張。
過去,五里亭的名氣很大,不在大士閣之下。五里亭,距離大通街老渡口五華里而得名,始建于明朝的嘉靖年間。當時,大通鎮上的“百子會”和“雙百會”兩個佛教組織為使朝拜九華的香客們途中小憩,便集資在長龍山頂上興建了這座亭子。亭子里設有石凳、石桌,并為路人燒茶供水,路人也可以在亭外燃香焚紙。久而久之人們進九華時便在此進行第一個朝拜?,F在象這些古跡,人們似乎給忘了,不知五里亭現在是否安在!
龍舟賽是端午節那時一道必備的大餐。近幾年比賽都是在光榮圩里靜水比賽,那時,光榮圩沒有水,種的全是水稻。比賽均是鵲江里進行,順游出發,逆游沖刺。起點和終點,都在小輪碼頭?;馃岬膱雒媾c奔騰的江水匯聚,那人與自然和諧場面十分壯觀??待堉圪悾鞘侨松饺撕#飞稀⒎孔由?、樹上,凡人能站人的地方,都站滿了人。那時人沒現在人這么嬌貴,為看比賽從樹上摔下來,摔得鼻青臉腫的大有人在。在我印象中,那時候人經摔,現在人摔成這樣那還了得。這樣的節日,也是農村青年男女加深情感的好時候。那時雖已開放,但剛剛開始,人們還是很保守的。平時約會都是背著父母偷偷摸摸的,端午節到了,看龍舟比賽,成了約會的好借口。我和老婆第一次公開約會就是那次看龍舟比賽,巧的是被他的家人撞見了,好在他(她)們一下子就認同了我。他們也是龍舟賽的忠實擁泵者,所以我要感謝大通龍舟賽。
歲月過了三十多年,那種美好感覺至今仍在?,F在,到了大通,總會在大通前街后街逛一逛,到小輪碼頭去看一看。而且只要是到了老街上,必定是要吃一碗餛飩或者是來一碗小刀面、加上兩根油條的。
走在前街青石板上,理發店、照相館、鐘表店等老字號延續著傳統的生意,保持了昔日古樸、優雅的風貌。大通街上曾經那車水馬龍、熙來攘往的繁華場面深深地印在我的記憶中。
上一篇:親手丟了幸福
下一篇:有一種愛在你理解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