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早上,她被抬走后,小女兒進來給臥病在床的父親喂東西時,他怎么也不肯吃,嘴里還在念叨著“今天不吃了”。女兒囑咐他安心休息,又外出忙碌去了。
他一個人靜靜地躺在床上,默默地流淚……結果,就在大家都忙著操辦母親后事時,下午3點左右,他也悄悄地追隨著老伴的腳步寂然而逝,前后相差僅僅7個小時。
他們的故事就像歲月一樣平淡:他倆都是1930年出生的,相攜離世時已是84歲高齡;年輕的時候一起下地干活,一起上街趕集,一起拉扯大7個子女;歲數大了就一起坐在門口曬太陽,一輩子沒吵過架,一輩子幾乎形影不離……幾年前,他身體還好的時候,已身患癌癥的她還騎著三輪車帶著他去鎮上轉轉;后來,他徹底病倒了,她就寸步不離地伺候著,上廁所什么的都是她扶著慢慢挪。一年前就被醫院宣告病危的他,在她無微不至的照料下,竟然又多活了一年多……
真正的幸福,大多是簡簡單單、安安靜靜的。
如果說生死相依的陪伴是令人羨慕的幸福,那么,遙遙無期的等待則是一種撼人心魄的纏綿深情。
1946年,在前往加州旅游的火車上,27歲的她巧遇了自己生命中的白馬王子——青年醫生約瑟夫·甘特。兩年后,在親人們的祝福聲中,他們步入了婚姻的殿堂。正當他們沉浸在新婚的甜蜜與歡愉中時,朝鮮戰爭爆發了,她的新婚丈夫被征召入伍,赴朝鮮參戰,擔任戰地醫生。
送別的那天,約瑟夫·甘特緊緊地擁著她,久久無語,最后,他說:“親愛的,如果我在戰場上出了意外,你不要等我,找個合適的人繼續好好生活。”她捂住他的嘴,深情地說:“你要好好地回來,不論多久,我都會在這兒等你!”
不久,她等來了他的好消息:他寫給她的戰地情書,還有立功證書與勛章。在惶惶不安的等待中,她又接到了壞消息:“1950年11月30日,約瑟夫·甘特失蹤了?!?/p>
她不相信丈夫就這樣不明不白地死去,而是在某一個地方默默地等待著回國與她重逢。一年、兩年、三年……一直沒能等到丈夫的歸來,在她的臥室擺放著很多她丈夫的照片還有立功證書,但是她從來不把他的紫心勛章、勇士勛章擺放出來,因為她擔心被人偷走。等待是漫長而又殘酷的,思念是甜蜜而又苦澀的。后來,她找了份看護孤殘兒童的工作,借此彌補其膝下無子的遺憾。
為了一個重逢的諾言,她一生沒有改嫁。沒想到,這一等就是62年。62年后,她等來的卻是一副靈柩。原來,約瑟夫·甘特在那場戰斗中受傷被俘,后來因為缺醫少藥再加上營養不良,已于1951年死于戰俘營。
軍方儀仗隊在機場為約瑟夫·甘特舉行了莊重的儀式,站在冰冷的靈柩旁,她痛哭失聲:“親愛的,自你別后,我從未遠離,我一直在這兒等你?!?/p>
有人說,愛要趁早,因為,沒有愛情會在原地等你。其實,能夠在原地等待的愛情,才是現世最安穩的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