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被美國《財富》雜志評定為美國第二大富豪的巴菲特,被公認為股票投資之神。他也是早創業早致富的典型。巴菲特在十一歲就開始投資第一張股票,他把自己和姐姐的一點小錢都投入股市,剛開始一直賠錢,他的姐姐一直罵他,而他堅持要放著三四年才會賺錢,結果,姐姐把股票賣掉,而他則繼續持有,最后證明了他的想法是正確的。
巴菲特二十歲時,在哥倫比亞大學就讀,在那一段日子里,跟他年紀相仿的年輕人都只會游玩,或是閱讀一些休閑的書籍,但他卻是大啃金融學的書籍,并跑去翻閱各種保險業的統計資料,當時他的本錢不夠又不喜歡借錢,但是他的錢還是越賺越多。
19年他如愿以償到葛萊姆教授的顧問公司任職,兩年后他向親戚朋友集資十萬美元,成立自己的顧問公司,該公司的資產增值三十倍以后,1969年他解散公司,退還合伙人的錢,把精力集中在自己的投資上。
巴菲特從十一歲就開始投資股市,歷經幾十年堅持不懈。因此,他認為,他今天之所以能靠投資理財創造出巨大財富,完全是靠近六十年的歲月,慢慢地在復利的作用下創造出來的。
不少人將富人致富的原因,直接歸因于他們生來富有、他們創業成功、他們比別人聰明、他們比別人努力或是他們比別人幸運。但是,家世、創業、聰明、努力與運氣并不能解釋所有致富的原因。我們都熟悉自己生活中的不少有錢人,他們并非出身在有錢人家,也不是什么大生意人,也不見得很聰明,并且也不是都受過什么高等教育,但他們卻硬是富了起來。靠什么呢?靠他們較強的理財能力,把握財富增長的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