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竹堂的主理叫劉鴻川,他為人忠厚樸實,沉默寡言,頗具儒醫風度,并深諳祖傳秘訣,擅長兒科,又通西醫。劉先生以治病救人為目的,不計錢財,每遇貧窮人家,交不夠藥費,不管缺多缺少,都讓其把藥拿走。對過于困難者,常義診給藥,分文不取。他行醫更不分貧富尊卑,不講時間,有求必應。不管風雪交加,無論白天黑夜,只要病人求醫問診,他都奔赴病人家中看病送藥。
可就是如此醫德高尚的老醫生,竟也有仇家!
劉先生的所謂仇家姓黃,叫黃九強。黃九強與劉家結仇不為別的,就因為是同行。黃家也是世代為醫,上輩也曾有人當過御醫什么的,只可惜,到了黃九強爺爺那輩上,出了敗家子兒。黃九強的爺爺不務正業,吃喝嫖賭什么都干,差點兒將家業敗光。等到了黃九強父親手中,藥店只剩下一個空殼子。盡管他一再努力,仍是入不敷出。按說,他醫術還算可以,尤其對疑難雜癥,自有他的幾招兒絕技。但由于他性格要強,脾氣就有點兒高傲,而且有點兒怪。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服務態度不好。所以,人們雖然知道他能看好病,但總覺得不如去劉家藥鋪放心。更何況到劉氏瑞竹堂既能治好病藥價又公道能討個好心情,何樂而不為呢?于是,黃氏藥鋪的生意就日漸清淡。
同行是冤家,看著瑞竹堂門庭若市,自家門前冷冷清清,黃九強就感到很窩火。一天兩天,嫉妒之心就越來越烈,最后就不知不覺變成了仇恨。有了仇恨就要想法進行報復,于是,黃九強就開始了醞釀報復劉家的陰謀,把目光盯在了劉家的后代人身上。
劉鴻川雖然身懷絕技,財源茂盛,但后人不旺。他娶了三房太太,卻只生下一個兒子,其余的全是姑娘。于是,這個獨生子就成了他的掌上明珠。盡管如此,他對獨生兒子并不溺愛,家教極嚴,從小就讓背誦《湯頭歌》,不讓其隨便單獨出門。劉鴻川的獨生子叫劉流,侍候他的下人叫徐孩兒。為讓劉流學壞,黃九強決定先拉攏徐孩兒,然后再由徐孩兒教唆劉流。
那一年,劉流剛滿十八歲,正是風華正茂的年歲。拉這種人下水,最好的辦法自然是從“淫”字下手。那一天,黃九強很精心地策劃了一下,提前包了陳州城妓院里的名妓,然后吩咐徐孩兒帶劉流走了進去。劉流由于不常出門,被人領進妓院之后還不知是怎么回事兒。黃九強那一日為其包的妓女姓白,藝名“一枝花”,是妓院里的花魁?!耙恢ā笨磩⒘饕槐砣瞬?,靦腆得很,便問他叫什么,是哪府上的公子。劉流一一作答?!耙恢ā币宦犆媲暗墓邮莿⑹先鹬裉玫纳贍敚苁浅泽@。因為她知道劉家家教極嚴,劉家男人從不涉足妓院?,F在卻有人替他包房,“一枝花”心中就犯了疑。又加上這“一枝花”前幾年得過一回怪病,是劉鴻川一手為她精心調治而愈的,而且劉先生為她瞧病時,全不因為她是妓女而小瞧她,為此她很是感動?,F在看劉公子來到這種地方,他本人又不知情,肯定是有人在引導劉公子學壞。她覺得報答劉老先生的時候到了,想到此,她便對劉公子說,久聞劉公子棋下得好,今日小女如能得與公子下上一局,實乃三生有幸!
也算“一枝花”蒙對了,劉流恰巧是個圍棋迷。現在一聽“一枝花”要與自己布局,面上的羞澀與靦腆頓時一掃而光,說:“那我們就布上一局,小姐承讓了!”“一枝花”一聽這話,很高興,忙取出圍棋寶盒,一黑一白,二人棋逢對手,一下就下了個通宵。
第二天,“一枝花”就以身體不適為名,專程到瑞竹堂,悄悄將劉公子夜進妓院的事情告知了劉鴻川。劉鴻川一聽,勃然大怒,回到府中,狠狠地將徐孩兒揍了一頓,然后就將其趕了出去。
令人想不到的是,劉流卻像找到了知音,竟很想與“一枝花”再殺幾局。挨過一頓苦打的徐孩兒徹底學壞,決心幫黃九強教唆劉流。一天夜里,徐孩兒賄賂劉府的一個丫鬟,打開后門,謊稱“一枝花”要與公子下棋,又引劉流到了妓院。而這一次,接待劉流的人不是“一枝花”,是另一個名叫“一品梅”的窯姐。這“一品梅”不同“一枝花”,她見劉公子一表人才,自然不會放過。劉流偷吃禁果之后,一發而不可收,從此便成了妓院的常客。就這樣沒過兩年,劉流就由不會到會,將吃喝嫖賭學了個遍,最后連抽鴉片也學會了。黃九強見功夫不負有心人,終于將劉家獨生子培養成五毒俱全的敗家子了,心中很高興,覺得打敗劉家已指日可待。于是,他對自己的兒子要求越來越嚴。他要求兒子早晨五點起床背書,夜間在藥房制藥。兒子也爭氣,不但掌握了自家絕技,而且能博采眾長,注重臨床,醫術不斷提高,很快就能獨當一面了。大概就在這時候,黃九強聽到了劉流已被其父劉鴻川趕出府門的消息,心中更是高興,覺得自己企盼的日子終于到來,現在是笑看劉府敗落、黃家蒸蒸日上的時候了!
不想正當他得意忘形之時,劉府里突然多了一個東洋留學生。更令人不解的是,此人也叫劉流!黃九強這下蒙了,忙派人去打聽怎么回事兒。探聽的人回來把情況細細一講,黃九強差點兒氣暈過去。原來,學壞的那個“劉流”是劉鴻川抱養的一個義子,說穿了,也是他為親兒子尋下的一個替身。他深知世風日下,人心叵測,生怕兒子在城里學壞,便從小將其送到鄉下,在鄉下請了教師,教其讀書習醫。兒子十八歲那年,又去日本上了醫學院,現在載譽而歸了。
黃九強見自己苦心經營的陰謀徹底破產,禁不住仰天長嘆:“怪不得劉家長盛不衰,原來他們不但防別人,也防自己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