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瑜有一個愛好,也近乎是癖好了,那就是吃面包。
小時候,家在農村的曉瑜可以說是沒有零用錢的,家里每天只給她和弟弟一人一元的早餐錢,早餐吃多吃少后剩下的存起來就是零用錢了。曉瑜每天就只吃五毛錢的早餐,一個月下來,大概就可以存到十五塊錢。曉瑜知道這錢來之不易,所花的每一毛錢都得先好好琢磨一番,所以曉瑜的童年基本上不會有零食吃。但饞嘴是小孩子與生俱來的,要一個小孩子與零食絕交,可不比要癮君子戒掉毒癮容易多少。曉瑜的父母每天都要工作到很晚,而曉瑜和弟弟當時年紀還小,家里就每天早上買兩個面包掛在墻上,姐弟倆放學回來后,就不至于要餓著肚子等父母回來一起吃飯了。曉瑜與面包的情結也便是從那時開始的。
曉瑜愛吃面包,連她自己也不曉得到底是面包的誘惑力,還是自己的心癮在作祟,總之只要看到掛在墻上的面包,她的心就像有千百只螞蟻在上面爬行似的,害她很多時候忍不住中午就把面包給吃了。有一次,曉瑜甚至把弟弟的那份也吃掉,父母知道后把她狠狠地打了一頓,決定以后再也不買面包放在家里,只允許姐弟倆提前吃飯。
很多時候,越是得不到的東西人就越想得到。沒有了唯一的零食,曉瑜的心癮反而變得越大,無奈她只好把每天的早餐改成了吃一塊面包,以解渴望之苦。
曉瑜的初中和高中都在城里讀書,學校規定凡是寄宿生三餐必須要在學校里吃,不管你愛吃不愛吃,飯錢是每個月月初統一扣掉的。曉瑜雖然不喜歡學校飯堂那既貴又不合胃口的飯菜,但她沒辦法,難道花兩份錢到外面吃嗎?這對曉瑜的家境來說,無疑是不切實際的。幸好周末學校飯堂不開膳,曉瑜也就有了自由選擇的權利了,她和面包的情結也更深了。逢周末,曉瑜的三餐幾乎都是花樣不同的面包,這不僅比飯堂里的一頓飯要便宜,更重要的是吃到自己喜歡的東西,相比之下,曉瑜簡直愛死了每個周末。
大學,曉瑜的三餐徹底解放了,沒有了硬性的規定,曉瑜可以選擇任何東西充當自己的晚餐,當然面包就是她的首選,那時曉瑜覺得每次晚上上完課后經過飯堂,能買一塊一元的紅豆餅,邊吃邊走回宿舍,是她最幸福的時候。可是慢慢的,曉瑜覺得自己很另類,看到同學們個個都端著飯盤,而自己手中拿著的總是飯堂里賣的面點,她開始有點心酸。偶爾她也會打個飯要兩個菜和大家一起,這樣的一頓飯可相當于她吃兩三頓的面包,她感覺到的更是心痛,但為了不至于營養過低,她會勸解自己偶爾一次不要緊的。
母親曾多次叫曉瑜愛惜自己的身體,該吃的一定要吃,曉瑜的心更加酸了。她也覺得即使種類再多,再好吃的東西吃多了也會膩的,但當她知道在外地打工的父親,為了省錢連早餐也不敢吃時,她決定還是面包最適合自己,或許這情結本來就是她的宿命。
畢業出來工作后,由于住房離公司較遠,曉瑜每天都在擁擠的地鐵上啃著一個紅豆包。雖然終于找到了一份較為可觀的工作,三餐也不用再愁了,但每每吃著紅豆包的時候,曉瑜總會有一種莫名的感覺。可能如果小時候曉瑜的家境稍微好一點,她是不會愛上面包的,但她不得不承認這個情結始終是難以忘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