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東阿人張向陽有一個愛好,就是喜歡讀醫書。有一天,他在翻看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時,對里邊一段記載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阿膠,以烏驢皮得東阿水乃真,真者不作皮臭,夏月亦不濕軟,視為阿膠的上上品。”原來被李時珍稱為“圣藥”的用來進貢的阿膠是需要用烏驢皮熬制的,可現在聞名于世的東阿阿膠廠,是在用烏驢皮做原料嗎?出于好奇,張向陽跑到阿膠廠去打聽,人家告訴他,他們也知道烏驢皮熬阿膠是最好的,以前也用過,但是現在沒有了。
難道古籍中記載的烏頭驢已經絕跡?張向陽不相信,于是每到趕集的日子,他就往牲口市場跑。可是,結果卻讓他大失所望。然而越是找不見烏頭驢的蹤影,張向陽卻越發地興奮起來,他想:“別人沒有想到,別人不知道的,沒有發現的,如果我去做了,這就可能有很大的機會蘊藏在里面。”
從此,張向陽的身影就經常出現在東阿縣方圓百里的各個集市上,可每一次的期望總是被失望所代替,張向陽不禁暗自感嘆,找烏頭驢怎么比找大熊貓還難呢?有一天,一個驢販子無意中說起在德州無棣好像看到過他所說的那種驢。張向陽一聽,立刻趕到了無棣,幾經周折,終于在一個偏僻的村子里,見到了他夢寐以求的烏頭驢。
據史料記載,烏頭驢具備烏頭、立耳、全黑無雜毛等顯著特征,眼前這頭驢和歷史記載的還真差不多。經過一番對比研究,張向陽確認這就是《本草綱目》中所說的烏頭驢。
如獲至寶的張向陽花了3萬元從村子里買了一公兩母3頭驢,興沖沖地回到了東阿。
3萬元對僅憑工資生活的張向陽家可不是小數目,他妻子一見就急了,“你是要養家,還是要養驢啊”!他不以為然,拋下一句:“你懂什么!”就奔阿膠廠去了,他盤算著物以稀為貴,手里的這3頭驢可是值金子價。
當他向東阿阿膠股份有限公司的總經理秦玉峰說起他的發現,并且想把驢賣給他們時,秦玉峰笑了,“3頭驢夠什么用的?你知道嗎,我阿膠廠一天熬驢皮就用5000張,你這3頭驢還不夠我一小鍋的。”
張向陽當然不是想讓他們殺了這3頭驢來熬膠,而是希望讓他們繁殖飼養,可人家一點興趣也沒有。到了現在這個時候,張向陽呆呆地看著那3頭烏頭驢,覺得自己干了一件天下最傻的事。
花3萬塊錢買的驢總不能殺了吃肉吧,郁悶的張向陽又動起了腦筋。他們說不要,不是因為烏頭驢沒有價值,而是因為數量太少而沒有商業價值,要是繁殖飼養多了,不就有價值了嗎?
沒有退路的張向陽硬著頭皮開始自己養驢,在3頭毛驢的基礎上,他在無棣建立了養殖廠。然而情況仍然很不樂觀,因為當時全國純種的烏頭驢不會超過200頭,而真正的種公驢要找出50頭都相當難,如果要想迅速擴群的話,只有通過雜交的方式來進行。但在烏頭驢的老家山東,根本就找不到這么多的毛驢來繁育。
張向陽通過讀書鉆研發現,驢在中國有4000年的歷史,起源于埃及北非那一帶,經西亞到中國,通過南絲綢之路過來的驢就到了云南、貴州這一帶,當地那種個頭只有不到1米的小毛驢和烏頭驢雖然遠隔千里,卻是最純正最原始的毛驢品種,最適合烏頭驢的繁育。
破釜沉舟的張向陽干脆辭了職,牽著一頭烏頭驢跋山涉水,只身來到了云南大理,來為他的烏頭驢找媳婦。按照他的構想,用純種的烏頭驢和大理當地的母驢進行雜交,經過3代,就能培育出烏頭驢來了。就這樣,他在云南辦起了烏頭驢繁育基地。
就在張向陽專心繁殖烏頭驢,不斷擴大養殖規模的時候,想不到,來自他山東老家的一個人卻主動找上門來。來人不是別人,正是當初他曾經求他買驢的東阿阿膠的總經理秦玉峰。原來2006年,東阿阿膠有限公司決定把阿膠這一傳統中醫藥文化申報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可就在上報材料和實物的時候,卻碰到了麻煩。歷史上進貢朝廷的阿膠都是用烏頭驢皮取東阿水煎制的,據史書記載,只有在冬至日把烏頭驢的驢皮取下,然后子時取東阿水,用金鍋銀鏟的傳統工藝熬制出的阿膠才是上品,被稱之為九天貢膠。這東阿水不成問題,可這烏驢皮卻怎么也找不到。這時,秦玉峰想起了張向陽。
張向陽早就預料到了這一天,此時,他已經從當初的3頭烏驢繁殖到了千頭的規模。手里有了足夠的資本,他說起話來也底氣十足,買驢不賣,合作可以考慮。就這樣,由東阿阿膠有限公司出資和張向陽的天龍科技公司合資的云南毛驢基地正式成立,張向陽現在要做的就是擴大規模,加速擴張,為東阿阿膠做九朝貢膠提供源源不斷的原料。
國畫往往都講究留白,愈是在不著筆墨的地方,愈能凸顯出天地的遼闊與空遠,真正的大師都是善于在飛白處作畫的人。留白是一種智慧,也是一種境界,作畫如此,做生意亦如此。張向陽就是一個善于在生活的空白處作畫的人,在別人看來不可能的地方,他卻讀出了機會,這種眼光才是最寶貴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