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鉛山縣老縣城——永平鎮西門街,有一座明代四角木結構古亭樓閣,名曰“報本坊。”相傳南宋時期當地民眾為褒揚一位十六歲少年申世寧,代父從軍戰死邊關的孝行而建的牌坊。報本坊三字行筆穩健、蒼勁有力,是南宋大儒朱熹所書。亭壁西側離地二尺,鑲嵌有一塊青石碑刻,是明代鉛山縣知縣笪繼良題寫的碑銘。
笪知縣上任伊始,他為自己立下了一個座右銘,時時勉勵自己要愛民如子。親自書畫:為民父母官者,不可不知百姓疾苦;視民為父母者,不可使百姓饑寒、面帶菜色。他親自到鵝湖山上釆取一塊灰青石板,制作了碑高150厘米、寬75厘米,碑的上端題詞:“為民父母,不可不知此味;為吾赤子,不可令有此色”,的自勉詞。在石碑中描繪一株葉肥梗厚須茂、栩栩如生的七葉大白菜,請來名匠鐫刻,名曰“白菜碑。”碑銘落成,笪知縣擇日舉行一個宣誓儀式,邀請縣城父老和鄉村代表參加,立碑于縣衙門大堂“明鏡高懸”之右側。他在眾目睽睽之下,高聲朗誦白菜碑銘上的題詞,然后又作了一番治縣演講,同時也教戒同僚體察民情、關心百姓溫飽、體恤百姓勞苦,竭盡全力為民辦事。
由于笪知縣在鉛山任職六年期間,政績卓著,朝廷考其政績,念其賢能,先后擢升他為虞州州牧、(今贛州)和汀州府知府。
在十年浩劫期間,破“四舊”時大量的歷史珍貴文物被人為損毀。面臨厄運的白菜碑有幸被一位不知名的當地百姓,巧用白灰漿抹蓋隱藏,這才躲避了滅頂之災,使這種珍貴文物完整地保存下來。
幾年前,縣文化管理局釆納縣政協委員的建議,為了充實江西省愛國主義精神教育基地的“鵝湖書院”古今名家碑刻,又供國內外慕名而來的游客瞻仰,讓參觀者受到廉潔自律的啟迪和教育,將白菜碑從報本坊移至全國“四大書院”之一的鵝湖書院內,這便是三移白菜碑的來歷。